你所不知道的清明節:竟源於春秋時晉文公重耳,紀念他的一位大臣

2020-12-15 小帥說歷史

導語

2020年的春節,清明節,也許是永遠存在我們這一代的國人,記憶裡的幾個節日。

因為一場史無前例的疫情,大家在家度過了不走親訪友,宅在家嗎,不串門的,難忘的一個春節。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後,疫情果然在國人的期盼下,無數一線醫護人員,專家,志願者等,和國人積極配合的努力下,出現了勝利的曙光。

在對抗病魔的過程中,也因此出現了一些犧牲。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發布公告,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

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今年的清明節,也因此成為國人抗爭的一個歷史性紀念。

那麼,清明節起源於何時,古時候的人們,是怎樣過清明節的?

01、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是在「寒食節」和「上巳節」的基礎上,逐漸演變過來的。最早起源於春秋時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據傳,周成王年幼時,在與弟弟叔虞的一次耍戲中,削桐葉為圭,說道:「以此封若。」史官聽到後馬上走過來請成王擇日正式加封。成王說:「吾與之戲耳。」史官說:「天子無戲言。」於是成王遂封弟叔虞於唐,稱為晉。

周成王年幼的時候,一次在跟弟弟叔虞的玩耍時,.用小刀把梧桐葉削成了圭(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上圓,或劍頭形)的形狀,說用這個作憑證,給你分封一下。

一旁嚴謹的史官聽到後馬上就來事了,走過來請成王找個日子正式加封,成王說,我開個玩笑罷了。史官說:天子無戲言,帝王說話要算數的,於是周成王就封弟弟叔虞在唐這個地方,稱為晉國,這就是晉國的起源。

晉國傳到晉獻公的時候,晉獻公寵幸驪姬,生了一個兒子,驪姬於是對王位有想法了,乘機害死了太子申生,並準備對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一起殺了,徹底把對阻擋她兒子王位的王子一一剷除。

重耳得知消息後逃出,在外流亡19年。在重耳流亡期間,有次餓的都快死了,有個叫介子推的大臣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來讓重耳吃,俗稱「割股奉君」。

重耳重返晉國取得王位(稱晉文公)後,大封功臣,分3等計賞:上賞賞德,次賞賞才,再次賞功。凡為復國戰死者為首功,授上賞。如:趙衰、穎頡、魏掣、狐偃等都受到賞封,但唯獨沒有介子推。在這種情況下,介子推並不言語,領著他的老母隱於綿上山中(今山西省境內)。

介子推的一個隨從看到這種情況,便懸書宮門。書中寫道:「有龍嬌嬌,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流天下;龍飢乏食,一蛇割股,龍返於淵,安其壤土;四蛇人穴,皆有處處;一蛇無穴,號於中野。」

大致意思是,從前有一條龍龍困淺灘,肚子餓的要死時,缺乏食物,一條蛇把大腿上的肉割了,割股奉君,潛龍在淵後,其他的蛇都有居所沃土,唯有那條蛇洞穴都沒有,在野外哭泣。

晉文公得知前因後果後,大驚道;「此寡人之過也!」於是便派人尋找介子推,但就是找不到。後來聽說介子推藏在綿上山中,晉文公便親往求訪,找了好幾天還是找不到。

這時有人說介子推對母親很孝順,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帶母親逃出來。

晉文公覺得此話有理,就讓軍士舉火焚林。大火燒了3天,介子推始終不肯出來,最後母子相抱,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

晉文公找到介子推母子屍體,非常悲哀。為志其過,改綿上山為「介山」。

因為燒山這1天是三月五日清明之時,晉國人為懷念介子推,當時1個月內都不忍生火做飯,盡吃冷食。以後漸減為3天,命為「寒食節」。

據《後漢書》記載,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對人的健康不利。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

後來經過長期演變,三月五日(農曆)就被定為清明節。直到現在,農村每逢清明,家家都在門前插柳,並祭掃祖墓,以悼死者。

02、古時候的人們,是怎樣過清明節的?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

古時候的人們,過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有:祭祀祖先、踏青、植樹、放風箏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遊於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陽春三月,郊遊踏青,明媚的春光,豔若桃李,確實是春遊的好時光。

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表達了國人對祖德似海,宗功如山,對先人的思念。

正因為國人字為先的傳統,隨著歷史的沿襲,和人性的使然,使得我國成為一個令世人豔羨的,以孝治國,文明有禮的禮儀之邦,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景仰與尊敬。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古時候的人們,是怎樣過清明節的?全部內容了,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可以在下方留言!

本文系小帥說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你知道清明節祭祀的來源是什麼嗎?清明節都祭祀什麼食物?
    清明節是我們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清明時節雨紛紛」每逢到了清明節前後就會下起雨來,感覺老天也感受到我們對逝去親人的念想,用雨滴來表達我們的心情。那麼你們知不知道清明節祭祀的來源嗎?祭祀的時候是需要準備什麼食物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狠人勃鞮和春秋霸主晉文公的「愛恨糾葛」:為何非要跟我過不去?
    《周禮》謂天官冢宰所屬有寺人,為宮中侍御之宦官,春秋時各國都設置。,而驪姬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嗣君,便開始陷害重耳幾兄弟,先是太子申生被逼自盡,重耳和另一位兄弟夷吾被迫逃走。據《史記》記載: 重耳逾垣,宦者追斬其衣祛,重耳遂奔翟[dí ] 當時的情形就是一眾護衛都沒能保護住重耳,以至於刺客勃鞮把重耳嚇得翻牆逃走,而且翻牆的時候,還讓勃鞮把衣袖都砍掉,險些喪命。這件事在重耳心中,留下不小的陰影,以至多年後當上晉文公的他,面對勃韃還要找他要當年被砍掉的衣袖。
  • 我國第一個有紀念意義的節日——清明節
    我國有四大傳統節日,按照時間順序分別為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其中,最早的節日為春節,大約在商朝。但要論紀念意義的第一個傳統節日,非清明節莫屬。因為清明節始於春秋,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原先清明是對應於農事的節日,春秋時期我國是農業國家,講究春耕春種。
  •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真正起源與介子推無關,介子推也不是被燒死
    寒食節是我國古代民間流行的一個重大節日,一般定為清明節前一天,後來,人們把清明寒食兩個鄰近的節日合併為一。關於寒食節的起源,一般都認為是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忠臣介子推,也叫介之推。春秋時期的晉國公子重耳,因宮廷內亂出逃19年,身邊有幾個忠臣始終追隨,不離不棄,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位。
  • 歷史上農曆三月有很多節日,一般人只知道一個。這是為何
    關於農曆三月的傳統節日,你都知道有哪些呢?好了,小編接下來就和大家聊一聊農曆三月到底都有哪些傳統節日,這些節日的習俗又都有哪些?或許你只知道其中的一個而已,我們從時間的順序來為大家簡單的介紹這些節日。據說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時期重耳與介子推的故事,當年重耳逃亡在外,由於缺少糧食,所以餓昏了。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只能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烤熟了給他吃,從而獲救。重耳當上晉文公以後封賞了與他共患難的大臣,唯獨忘了介子推,當他被人提醒想賞介子推時,卻發現介子推已經歸隱於綿山。晉文公讓人上山尋找他卻不見蹤跡,無奈只能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介子推和母親直到被燒死也不願出山。
  • 從流亡公子到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的傳奇人生
    這一舉動給晉文公留下了很深的陰影,使他切身體會意識到晉國的公族間已經沒有親情,甚至沒有禮節性的惺惺相惜。這促成了他一生謹慎,戰戰兢兢的性格,而且影響了他對繼承制度的改革。迫害的結果,是深得民心的太子申生為了不讓父親為難而自盡,重耳不忍心背上不孝的罵名,於是放棄抵抗,選擇自我放逐。另一個公子夷吾在抵抗一番之後逃到梁國。晉獻公則忙於內務,沒有進一步追殺。
  • 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清明節的? 清明節的由來和傳說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 春秋五霸之中,為什麼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當得毫無疑問呢?
    春秋五霸都是誰,初中和高中教材說的不一樣?三王五霸尚無定論為什麼齊桓公和晉文公列為五霸,毫無爭議但是有兩個人是春秋五霸中毫無疑問的內定名額,那就是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因為他們倆都滿足五霸人選的幾個條件:1、國家夠強。
  • 成就春秋兩位霸主的幕後英雄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還有一位就是晉文公,又名重耳,他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而他也有著與痛苦艱辛的歷程,重耳當年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各國進行流亡的生涯。重耳在國外顛沛流離了19年,輾轉了8個諸侯國,直至62歲才登基做國君。他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晉國很快就強盛起來。後來又經過關鍵性的城濮之戰,晉文公重耳終於在花甲之年當上了中原的霸主。
  • 清明節是紀念介子推被燒死?壓根沒關係,跟古代一項習俗有關
    古人寒食節祭祖關於清明節或者寒食節的由來,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說。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遭到後媽驪姬陷害,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經常食不果腹。有一天,重耳實在餓得夠嗆。他的跟班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給重耳吃。重耳吃完才知道自己吃的是介子推的肉,非常感動。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上晉文公。但是介子推急流勇退,跟老媽一起隱居老家。晉文公知道後,親自登門請介子推回朝當官,並許以高額獎金。介子推不想去,跟老媽一起躲到山林裡。
  • 清明節的由來與道教祭祀
    相傳,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先是被其父晉獻公追殺,後是被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受盡了艱難與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走的臣子們,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有一個人叫介子推。
  • 「名人歷史百科」顯達千秋——晉文公
    介子推認為那些受到獎賞的人是在貪圖上天的功勞,於是他託辭回家侍奉老母,以編草鞋為生。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三十四回:「豈敢貪天之功,遂爾僭妄。」退避三捨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釋義: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賞析: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國外時受到楚王的禮遇,便答應如果將來回國執政,願與貴國友好。
  • 兒女情長又軟弱的晉文公重耳,從流亡公子到霸主?全靠女人推?
    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完全不具備這些品質,又是憑什麼能從一屆流亡公子,繼位成為晉文公,最後稱霸春秋呢?3、秦國仁義,在晉國面臨災荒時救濟,但轉眼秦國災荒,晉國反過來發兵攻打。於是有了韓原之戰,秦國俘虜夷吾。雖然最後,秦穆公不想得罪晉國放夷吾回去,但是這梁子是結下了。
  •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簡單 2020清明節來源故事以及傳統習俗推薦
    清明節為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2020年清明節是4月4日。清明節既是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節日,而清明節的來歷和紀念介子推有關。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
  • 寒食節將至讀《寒食》,三火故事不丟正直
    這首詩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的忠臣,也是寒食節的主人公介子推。至於寒食節的來歷,我們還是簡單說一下:相傳,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介子推是晉國公子重耳的大臣,重耳曾經在外逃亡了19年,介子推就陪了他19年。
  • 選入小學課本,但很多人都不知道
    「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一般在清明節前一二天,在這一天,民間會禁菸火,吃冷食,在發展中,後來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鬥雞等風俗活動。寒食節的歷史前後也得有兩千多年了,曾經一段時期也被認為是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是不遵守規矩,春秋晉文公這樣處理為老不尊
    春秋晉文公這樣處理為老不尊在春秋時期,社會同樣是倡導尊老愛幼的,春秋時期的人們更加重視禮制和道德,即便是這樣依然有為老不尊的事情發生。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他手下便有兩員大將魏犨和顛頡,這二位便因為為老不尊最後落得悲慘的下場。
  • 最令人唏噓的往事,一代霸主晉文公竟親手害死了自己的恩人
    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當年捨命救你的那個他,竟然被你親手逼死!你知道寒食節的由來嗎?一代霸主晉文公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的父親是武功赫赫的晉獻公,獻公一朝,晉國對外大肆擴張,國力日隆。然而獻公卻在晚年廢長立幼、寵溺驪姬,使得世子申生被殺,賢公子重耳、夷吾流亡他國。
  • 中國話劇界首次將晉文公重耳故事搬上舞臺
    該話劇團副團長金秋表示,晉文公是山西乃至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這次是中國國內劇團首次將其流亡19年的故事搬上舞臺。山西省太原市話劇團歷時三年打磨的原創歷史話劇《晉文公》12日晚在山西大劇院演出。山西省太原市話劇團供圖話劇《晉文公》講述公元前655年,晉國爆發驪姬之亂,晉獻公殺太子申生後,公子重耳開始流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