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這裡是陪你出去走走。身體和心靈總得有一個在路上,如果你也喜歡旅行,那麼就一起去看看這美麗的世界吧。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人們都知道清明節,可你知道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嗎?寒食節的發源地是山西綿山,位於介休市東南20公裡,北距太原137公裡。綿山也稱綿上,因春秋時期晉國大臣介子推攜母隱居於此被焚,而又稱介山。
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繹不絕,在於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奇巖、險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剎、巨宮和道佛人物組成了綿山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使人目不暇接,思緒萬千,流連忘返。幾乎所有的建築都是建在懸崖峭壁上,伴隨著黃土高原特有的土質,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山上有三絕,一絕是正果寺供奉的包骨真身佛像,二絕是抱腹巖上的還願掛鈴,三絕是抱腹巖而上一個高70多米的絕壁。綿山的柏樹也值得一看,其中有株柏樹高達16米,堪稱全國柏樹之冠,還有一株酷似龍形的柏樹,生在懸崖絕壁。
相傳當時晉國大亂,公子重耳逃亡國外,一路磨難,飢餓難耐,隨從臣子介子推割下自己股肉,給重耳煮吃。當重耳回國成為晉文公後,想讓介子推入朝為官,可是介子推已經回到家鄉綿山隱居,於是晉文公派人放火燒山,想介子推肯定會出來,最後只找到了介子推和他母親燒焦的屍體。晉文公痛惜不已,將此日定為寒食節令,舉國禁火,世世代代紀念至今。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在這一天禁火,在不斷發展中又增添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等習俗。
不同地區還有不同的寒食節食物,比如北京的寒食十三絕,山西的撒子,江浙一帶的青團,廣西等地的艾葉粑粑。你那裡有什麼寒食或者清明的習俗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