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社區民警而言,調解醫療糾紛是最複雜、最棘手的事情,醫療糾紛成因複雜,專業性強,醫患雙方各持一詞,沒有耐心和專業協調司雙方聯動、建立多元化解決機制的能力,是很難扛起破解醫療糾紛的重任。東莞市公安局塘廈分局蓮湖社區警務室社區民警盧鋼,用他的專業和耐心平衡了一場醫患關係,順利達成42萬賠償協議,成功化解了醫患糾紛,受到了當事雙方的稱讚。
病人在私人門診打針死亡,家屬索賠80萬
11月14日19時,東莞市塘廈鎮蓮湖社區某私人門診,一病人在打針時出現不良反應,後搶救無效死亡。
16日,約20名家屬來到該醫療機構「討說法」,派出所主動介入,將雙方帶到派出所處理,隨後的日子,蓮湖社區警務室民警盧鋼牽頭雙方進行了多次調解。
在這次醫患糾紛中,診所的心理預期是賠付30萬左右,家屬方期望賠付80萬,雙方差距比較大,矛盾加劇。
「很多時候,患者爭的就是一口氣,氣理順了,矛盾也就化解了。賠償金的多少往往不是解決矛盾的絕對因素。」盧鋼說。
針對這個案子,盧鋼有自己的預判:「這個時候不能輕易肯定或否定任何一方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可以通過提問式讓雙方自己去判斷自己的說法合不合理,讓雙方在自我否定和接受對方觀點的過程中慢慢靠攏。」盧鋼說。
專業+耐心,促成糾紛和解
盧鋼認為,這個案子交由警務室牽頭調解,說明相關職能部門的缺失。按照分局值班日誌的批示:「派出所配合相關職能部門做好善後處置工作」。但在此次事件中,衛健局在善後處置工作中,只向雙方表達了三個意思:一是超過一萬元的賠償衛健局無權進行調解;二是如果雙方不能自行協商,可以到市醫調委進行調解;三是市醫調委不能調解的只能走司法程序。
「司法程序花費時間長,一般要先做醫療鑑定,再進行法院調解,調解不成功再開庭審理,一般一宗糾紛處理下來要花大半年時間,複雜一些的案件甚至要拖上一年多時間,佔據了醫院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對患者來說,這一過程更是費時費力費金錢,對於失去親人的患者家屬還是一種心理上的折磨。」盧鋼說,為雙方著想,他只能扛起調解的這個重擔,矛盾不上交。
「做醫療糾紛調解,必須從一個醫療門外漢成為半個全科醫生,如果聽不懂醫學術語,就很難與雙方溝通,不掌握基礎的醫療規範,就看不透矛盾癥結,跟醫療打交道這麼多年,基本的醫療常識,我都能講幾句。」盧鋼介紹起這個案子的調解時深有感觸地說。
他從三個方面主動作為:一是建立信任基礎。先與矛盾雙方單獨溝通,與雙方建立信任基礎,讓雙方認可,認定他在處理事情上是秉公處理的,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問題,獲得信任。二是人為關懷。對死者20餘名家屬,第一時間表達關心,比如有沒有去殯儀館看親人、食宿如何安排,都用心過問,極力給予幫助。三是正確引導。給家屬耐心講解最有效的解決途徑和方式,講解政策法規,告知他們如何維權,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以及做了的法律後果等。另一方面又引導診所要有所擔當,主動對家屬表達誠意,不要讓家屬覺得冷漠、逃避,激化家屬的情緒,至於賠多少雙方慢慢坐下來談。
在他的多次溝通調解下,最終促成雙方達成一致,籤訂了42萬賠償協議,成功化解這起醫療糾紛。
豐富的基層工作經歷,讓盧鋼對醫患關係有著深刻的理解。「由於掌握信息和專業知識的不對稱,患者往往處於劣勢。如果溝通到位了,很多事情患者能理解。案結、事了、人和了,這是我最想達到的結果。」
「做醫療糾紛調解工作,整天面對哭天喊地的患者家屬,有時候也很煩,但能夠幫助患者和醫院解決一些問題,也讓他覺得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義,也很有成就感,自己也覺得充實。」盧鋼說。
據盧鋼介紹,這些年來基層的矛盾化解工作,使他對民風民俗、群眾心理有了透徹了解,積累起的百姓信任,他也懂得珍惜,這也成為他化解醫患糾紛的優勢。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鍾宏連 通訊員:黃世彪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冬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