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二馬》2020年復排版 | 再看老舍,細品不同時代的民族性

2021-01-14 幕間戲劇

1924年夏, 老舍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教師。五年的僑居生活,打開了他的視野,也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長篇小說《二馬》便是老舍先生於1929年在英國創作完成。


故事講述了一對中國父子老馬和小馬前往英國倫敦,與兩個英國女人——房東溫都太太和她的女兒產生了感情。老舍用充滿幽默的筆墨描繪了老馬和小馬在倫敦的境遇,還有二馬與溫都母女之間令人啼笑皆非的愛情故事。



通過描寫「二馬」的人生與情感經歷,呈現了不同社會文化的衝撞,小人物的時代精神面貌,批判了落後、不思進取的的腐朽傳統思想,譴責英國文化不平等與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劇中「二馬」與房東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華人在倫敦的境遇等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談到《二馬》的寫作動機時,老舍曾說:「不是由於某人某事的值得一寫,而是在比較中國人與英國人的不同處,所以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著些什麼;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們的個性,可是我更注意他們所代表的民族性。



老舍先生對人的洞察、對當下關照的現實意義,超越時代背景與地域,他對世間悲憫的人文精神也是人類不變的主題。因而他筆下的人物和故事無論放在什麼時間,都可以給當時人共鳴和啟示。


正如茅盾說:「在老舍先生的嬉笑唾罵的筆墨後邊,我感到了他對生活的態度的嚴肅,他的正義感和溫暖的心,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和熱望。




2020年復排版《二馬》在尊重原著內容與老舍先生寫作初衷的基礎上,繼承老舍先生文學精神,保留原著內容精髓,注重「溫情」的傳遞,與觀眾形成情感互動與共鳴,以劇中人物身處逆境中豁達、樂觀的精神,致敬不同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面對困難所秉承的堅韌不拔的品質,以及永不放棄對生活和未來的美好憧憬和期盼。

相關焦點

  • 早鳥倒計時 | 老舍作品改編《二馬》:經典之作跨越百年,暖心熱愛始終未減
    通過描寫「二馬」的人生與情感經歷,呈現了不同社會文化的衝撞,小人物的時代精神面貌,批判了落後、不思進取的的腐朽傳統思想,譴責英國文化不平等與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劇中「二馬」與房東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華人在倫敦的境遇等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 老舍作品改編《二馬》、超劇場開年大戲《誤會》、新現場經典重映 | 戲劇舞蹈推薦
    2016年,她曾將加繆的《局外人》搬上舞臺,她大膽創新,嘗試結合不同表演場地的特點定製表現形式,輔之以極具個人美學風格的導演構思,讓《局外人》從眾多話劇作品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老舍作品改編《二馬》1924年夏, 老舍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教師
  • 老舍《二馬》:帶你感受「京味兒」話劇的英倫範
    話劇《二馬》展示文化差異老舍的《二馬》為我們展示了究竟什麼才是人生百態,愛恨情仇。在劇中的溫都太太和老馬的愛情故事側面印證了有關感情中相互尊重的必要。舍先生筆下,老馬、小馬、古玩店夥計李子榮,是不同類型的三類人:老馬迂腐陳舊,是典型的「舊民」形象;小馬是中庸的觀望者;而李子榮則是受過教育、有理想的新青年。書中的人物要數老馬最讓人印象深刻,他一門心思的官迷、愛面子、講排場,身上有著入神入骨的偏執、滑稽,為人不好不壞,可愛亦可恨。
  • 創傷中與老舍的特別相遇
    法蘭西喜劇院演繹的喜劇《真假桃花》 改編自老舍同名小說的2020版《二馬》 《戰馬》 倫敦西區2020年全新復排版《萬尼亞舅舅》 舞劇《孔子》 ◎張向陽從2020年春節就開始籌備的第四屆老舍戲劇節
  • (文化)第四屆老舍戲劇節重現戲劇經典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張漫子)改編自老舍先生同名小說的2020版話劇《二馬》23日晚登場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第四屆老舍戲劇節如期與首都觀眾見面。在未來兩個月,戲劇節將為觀眾帶來10餘部國內外戲劇經典佳作,以及內容多元、形式多樣的戲劇主題活動。記者了解,本屆老舍戲劇節的劇目包括3部致敬老舍的原創話劇。
  •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的深厚愛意
    從老馬到小馬再到李子榮,舊中國傳統思想在他們身上的影響正在減輕。再結合《二馬》的創作背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老馬實際上代表著守舊派,小馬代表著受新思想影響卻沒有實際行動的一類青年人,李子榮則代表有著新思想且有實際行動的中國青年人。這也就不難理解老馬為何總是看李子榮不順眼,他們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 「設若始終在國內,我不會成了個小說家」 老舍在英美的日子
    譯稿面世處於一個微妙的時間段——2016年是老舍逝世50周年,按照著作權法,2017年1月1日,老舍所有作品都將轉為公版。出版社出版老舍作品,不再需要支付版稅。 在《四世同堂》掀起波瀾的同時,方旭排演的話劇《二馬》也在北京上演。過去十年裡,「老北京」方旭排演或參與了六部與老舍有關的作品。
  • 傅光明:老舍的語言與幽默
    想成為一個詩人,也是老舍內在的追求。《月牙兒》開篇第一段:「是的,我又看見月牙兒了,帶著點寒氣的一鉤兒淺金。多少次了,我看見跟現在的月牙兒一樣的月牙兒。多少次了,它帶著種種不同的感情、種種不同的景物,當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記憶中的碧雲上斜掛著。它喚醒了我的記憶,像一陣晚風吹破一朵欲睡的花兒。」
  • 老舍《二馬》:只有團結民族之魂,自強不息,國家才能強盛
    引言二馬是老舍居住於倫敦時寫作的最後一個長篇小說,讓觀眾們把視線轉移到了帝國列強主義對中國人民的欺壓和凌辱上。通過二馬這篇文章,我們意識到,當國民努顏躬身時,強國只會蔑視我們如同螻蟻;當我們國民自強不息,熱血青年為國貢獻,國家日漸強盛,中華民族才會在全世界得到認可,得到該有的尊嚴!1.尊嚴在舊時代,意味著什麼?尊嚴意味著不受欺辱!
  • 第四屆老舍戲劇節閉幕話劇《我的理想生活》首演成功,心懷理想奔赴...
    News 2020第四屆老舍戲劇節 展演劇目《我的理想生活》 2020第四屆老舍戲劇節閉幕話劇《我的理想生活》12月29日-12月30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成功進行了首輪演出
  • 讀讀這些曾被搬上舞臺的老舍作品
    明天是周末了,我們沿著「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人生脈絡,推薦幾本他的經典作品。以下推薦的作品都曾被改編成話劇,在舞臺與觀眾見面。周末在家,一起品味書香,享受閱讀時光吧。 1921年,老舍在《海外新聲》上發表名為《她的失敗》的白話小小說,署名舍予,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僅有700字。 1926年,在英國教書的老舍開始了密集的文學創作,正式開啟作家生涯。「老舍」這個筆名也是在這一年被啟用。在英期間,他創作了反映中英文化碰撞的長篇小說《二馬》。
  • 老舍筆下的「騙子」又來了!國家大劇院製作《西望長安》線上賞劇
    他一生創作話劇作品約27部,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代表作當屬話劇《龍鬚溝》和《茶館》,而在這兩部作品之間,老舍還創作了一部五幕諷刺喜劇——《西望長安》。在當晚的演出前,主持人阿龍、戲劇導演、編劇方旭和嘻哈包袱鋪班主高曉攀一同來到小劇場舞臺,三位曾與「老舍」結緣的嘉賓紛紛聊起了老舍作品裡的北京城和他筆下的人物群像。
  • 100年前老舍在英國都遭遇了什麼?外國的月亮真的不圓
    《二馬》是中國新文學比較早的長篇小說創穫,1929年發表於《小說月報》。1920年代的某一天,老馬和小馬為了繼承一個古玩鋪子來到倫敦,展開了他們的異國探險。與此同時,這段經歷的講述人老舍,正在進行他自己的異國探險。老舍是北京人。25歲那年,他離開故鄉北京,遠渡重洋來到倫敦謀生。
  • 老舍《茶館》前身作品《秦宅》,首次搬上戲劇舞臺!
    ,四十年春秋。 話劇改編自老舍先生作品《秦氏三兄弟》。和《龍鬚溝》《駱駝祥子》《正紅旗下》等經典老舍作品相比,《秦氏三兄弟》對於有些讀者和觀眾來說可能稍顯陌生。其實這部作品與經典話劇《茶館》有著極深的淵源。 1956年老舍先生為了歌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而創作了話劇《秦氏三兄弟》的劇本。
  • 幾句話記住老舍的作品
    老舍是我們大家都喜歡的著名作家,中國現在小說家,傑出的語言大師,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作品,現在教大家幾句話記住老舍先生的作品。在小學的語文教材中,老舍先生的作品有:《林海》《草原》《趵突泉》《我們家的貓》《養花》《勞動最有滋味》。
  • 《二馬》的觀影感受
    《二馬》講述北京市民紳士馬則仁帶著兒子前往倫敦繼承其兄長的產業——一家古玩店,在異國他鄉發生了一場與房東家庭的感情糾葛。老舍以一對父子的異國之旅為線索,通過對中國國民性、新老派市民階層的對比,展現了當時中國的社會面貌和中英文化間的巨大差異。
  • 「歲」比「月」和「天」聽起來好像要牛很多|話劇《牛天賜》周歲回歸
    話劇《牛天賜》 - 老舍原著,方旭導演作品 1934年,老舍先生在山東濟南執教的間隙寫下了長篇小說《牛天賜傳2020年末,在話劇《牛天賜》即將一周歲的時候,它將繼續「成長」,重回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回到闊別一年的觀眾之中。
  • 重度茶飲患者老舍的自白:《戒茶》!
    老舍先生自述「咖啡、豆蔻、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茶之於老舍,就如同咖啡之於巴爾扎克。據說巴爾扎克寫作有個特點,一壺咖啡一支筆,邊喝咖啡邊寫作,我們的老舍同志一杯熱茶一紙文,想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為一位地方風格相當濃厚的作家,老舍的筆可謂是寫活了老北京。
  • 「二馬」之爭,「中國首富」再換人
    馬雲——我們熟知的企業家、阿里巴巴的創始人,別號「風清揚」,年輕時作為英語老師的他經歷了數十年的動蕩,終於將最初的商業夢想轉換成了如今阿里巴巴這個商業帝國。從1999年創立阿里巴巴,趕上網際網路時代第一次浪潮,到2014年阿里巴巴在納斯達克(美國)上市之後,身價陡增,以個人淨資產218億美元遠超當時首富王健林(當時145億美元),成為中國首富;再到2018年,第二次排在首位。馬雲這一路可謂是如大俠一般的存在,「風清揚」這一別名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