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二馬》:帶你感受「京味兒」話劇的英倫範

2020-12-16 時間簡史淺談

因為我們是活在現實裡的,現實會不斷地折磨我們!除非我們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現實,才能克服矛盾。——《落葉無限愁》 趙清閣

愛情自古時候就是好出軌的事。

不過,古年間沒有報紙和雜誌,所以不像現在鬧得這麼血花。不用往很古遠裡說,就以我小時候說吧,人們鬧戀愛便不輕易弄得滿城風雨。

亂世中,道德和感情的邊界總是分外模糊。也因此,民國時期的愛情才如此別樣。

話劇《二馬》展示文化差異

老舍的《二馬》為我們展示了究竟什麼才是人生百態,愛恨情仇。

在劇中的溫都太太和老馬的愛情故事側面印證了有關感情中相互尊重的必要。

舍先生筆下,老馬、小馬、古玩店夥計李子榮,是不同類型的三類人:

老馬迂腐陳舊,是典型的「舊民」形象;小馬是中庸的觀望者;而李子榮則是受過教育、有理想的新青年。

書中的人物要數老馬最讓人印象深刻,他一門心思的官迷、愛面子、講排場,身上有著入神入骨的偏執、滑稽,為人不好不壞,可愛亦可恨。

劇裡有兩句句臺詞:

「談戀愛就是兩個人關起門根本不想讓第三個人知道,而結婚就是兩個人站到顯眼的地方讓所有人打量。」

「戀愛的自由是無條件的,婚姻的自由是有條件的。」

老馬上過洋學堂,還入了洋教,卻始終胸懷中國人的傳統大志——當官!可一不留神就從待業青年混成了待業老年。大哥客死,老馬和兒子小馬,前往倫敦接手馬家古玩店。官迷老馬不情不願地變成了小商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做買賣?俗氣!」

幽默平實中詮釋文化碰撞中的眾生百態,到舞臺之上,五位男演員輪流扮演劇中出現的所有人物,行雲流水的表演,充實整部話劇的情節構成,將一部長篇小說改編成一部凝練又意蘊深遠的話劇,用更具表現力的幽默,震撼人們的視聽感官。

創作近一百年後,這部小說被搬上話劇舞臺,對照當下又有了另外的意味:百年前的偏見與愚昧尚未消弭,新的矛盾與荒謬已經登場,而這些矛盾與「荒謬」今天仍舊發生著……

2016年11月至12月,《二馬》先後在北京人藝首都劇場、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成功演出,兩地演出票早早告罄,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火爆局面。這部話劇不僅叫座更叫好,獲得了戲劇界、媒體圈的一致好評。

相關焦點

  • 早鳥倒計時 | 老舍作品改編《二馬》:經典之作跨越百年,暖心熱愛始終未減
    五年的僑居生活,打開了他的視野,也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長篇小說《二馬》便是老舍先生於1929年在英國創作完成。故事講述了一對中國父子老馬和小馬前往英國倫敦,與兩個英國女人——房東溫都太太和她的女兒產生了感情。老舍用充滿幽默的筆墨描繪了老馬和小馬在倫敦的境遇,還有二馬與溫都母女之間令人啼笑皆非的愛情故事。
  • 話劇《二馬》2020年復排版 | 再看老舍,細品不同時代的民族性
    1924年夏, 老舍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教師。五年的僑居生活,打開了他的視野,也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長篇小說《二馬》便是老舍先生於1929年在英國創作完成。故事講述了一對中國父子老馬和小馬前往英國倫敦,與兩個英國女人——房東溫都太太和她的女兒產生了感情。
  • 老舍作品改編《二馬》、超劇場開年大戲《誤會》、新現場經典重映 | 戲劇舞蹈推薦
    老舍作品改編《二馬》1924年夏, 老舍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教師五年的僑居生活,打開了他的視野,也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長篇小說《二馬》便是老舍先生於1929年在英國創作完成。故事講述了一對中國父子老馬和小馬前往英國倫敦,與兩個英國女人——房東溫都太太和她的女兒產生了感情。老舍用充滿幽默的筆墨描繪了老馬和小馬在倫敦的境遇,還有二馬與溫都母女之間令人啼笑皆非的愛情故事。
  • (文化)第四屆老舍戲劇節重現戲劇經典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張漫子)改編自老舍先生同名小說的2020版話劇《二馬》23日晚登場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第四屆老舍戲劇節如期與首都觀眾見面。在未來兩個月,戲劇節將為觀眾帶來10餘部國內外戲劇經典佳作,以及內容多元、形式多樣的戲劇主題活動。記者了解,本屆老舍戲劇節的劇目包括3部致敬老舍的原創話劇。
  •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的深厚愛意
    老舍是中國現代小說家,他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幽默的文風與通俗易懂的「京腔」是他作品的兩大特色。熟悉老舍作品的讀者都知道,他的小說多離不開市民生活與「北京」。《二馬》是老舍早期三部長篇小說中的翹楚,它的創作背景同《老張的哲學》和《趙子曰》相比有所不同。
  • 《二馬》的觀影感受
    《二馬》講述北京市民紳士馬則仁帶著兒子前往倫敦繼承其兄長的產業——一家古玩店,在異國他鄉發生了一場與房東家庭的感情糾葛。老舍以一對父子的異國之旅為線索,通過對中國國民性、新老派市民階層的對比,展現了當時中國的社會面貌和中英文化間的巨大差異。
  • 老舍《茶館》前身作品《秦宅》,首次搬上戲劇舞臺!
    京味兒文化戲劇節 話劇《秦宅》 一座老宅 話劇改編自老舍先生作品《秦氏三兄弟》。和《龍鬚溝》《駱駝祥子》《正紅旗下》等經典老舍作品相比,《秦氏三兄弟》對於有些讀者和觀眾來說可能稍顯陌生。其實這部作品與經典話劇《茶館》有著極深的淵源。 1956年老舍先生為了歌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而創作了話劇《秦氏三兄弟》的劇本。
  • 傅光明:老舍的語言與幽默
    當然你要是一個資深的老舍迷,甚至要成為老舍的研究專家,那當然要讀《老舍全集》、《老舍年譜》,而這個《老舍全集》一定要讀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它是最權威版。我特意找出老舍這些好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我們能從第一段,老舍怎麼起筆來感受一下、來品鑑一下他那種語言的張力和幽默的體現。另外大家一定注意時間,從時間上看一看老舍的幽默語言風格的變化,我們自己是不是稍微琢磨一下。
  • 「設若始終在國內,我不會成了個小說家」 老舍在英美的日子
    譯稿面世處於一個微妙的時間段——2016年是老舍逝世50周年,按照著作權法,2017年1月1日,老舍所有作品都將轉為公版。出版社出版老舍作品,不再需要支付版稅。 在《四世同堂》掀起波瀾的同時,方旭排演的話劇《二馬》也在北京上演。過去十年裡,「老北京」方旭排演或參與了六部與老舍有關的作品。
  • 創傷中與老舍的特別相遇
    法蘭西喜劇院演繹的喜劇《真假桃花》 改編自老舍同名小說的2020版《二馬》 《戰馬》 倫敦西區2020年全新復排版《萬尼亞舅舅》 舞劇《孔子》 ◎張向陽從2020年春節就開始籌備的第四屆老舍戲劇節
  • 老舍《二馬》:只有團結民族之魂,自強不息,國家才能強盛
    引言二馬是老舍居住於倫敦時寫作的最後一個長篇小說,讓觀眾們把視線轉移到了帝國列強主義對中國人民的欺壓和凌辱上。通過二馬這篇文章,我們意識到,當國民努顏躬身時,強國只會蔑視我們如同螻蟻;當我們國民自強不息,熱血青年為國貢獻,國家日漸強盛,中華民族才會在全世界得到認可,得到該有的尊嚴!1.尊嚴在舊時代,意味著什麼?尊嚴意味著不受欺辱!
  • 老舍筆下的「騙子」又來了!國家大劇院製作《西望長安》線上賞劇
    在國家大劇院「聲如夏花」系列線上演出,相繼推出交響樂、合唱、歌劇音樂會等形式之後,7月18日,不少觀眾期待已久的話劇演出首度加入「聲如夏花」。當晚七點,國家大劇院製作老舍話劇《西望長安》亮相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和各大網絡平臺,帶觀眾「雲享」老舍經典喜劇,爆笑炎炎仲夏夜。截止到7月18日晚22點30分,本場演出的在線播出點擊量近3000萬。
  • 幾句話記住老舍的作品
    老舍是我們大家都喜歡的著名作家,中國現在小說家,傑出的語言大師,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作品,現在教大家幾句話記住老舍先生的作品。在小學的語文教材中,老舍先生的作品有:《林海》《草原》《趵突泉》《我們家的貓》《養花》《勞動最有滋味》。
  • 100年前老舍在英國都遭遇了什麼?外國的月亮真的不圓
    寫作《二馬》的1928年,正是老舍在倫敦教書的第五個年頭,也是他進行長篇小說寫作的第三個年頭。對於倫敦,這個一連氣待了五年的地方,老舍有槽要吐,有話要說:對於這個傲慢國度的人們對中國人的蔑視,老舍積蓄了太多的憤懣;對同樣來自老中國到此地討生活的同胞們的生活百態,他收藏了太多的感慨。
  • 第四屆老舍戲劇節閉幕話劇《我的理想生活》首演成功,心懷理想奔赴...
    News 2020第四屆老舍戲劇節 展演劇目《我的理想生活》 2020第四屆老舍戲劇節閉幕話劇《我的理想生活》12月29日-12月30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成功進行了首輪演出
  • 讀讀這些曾被搬上舞臺的老舍作品
    明天是周末了,我們沿著「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人生脈絡,推薦幾本他的經典作品。以下推薦的作品都曾被改編成話劇,在舞臺與觀眾見面。周末在家,一起品味書香,享受閱讀時光吧。 1921年,老舍在《海外新聲》上發表名為《她的失敗》的白話小小說,署名舍予,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僅有700字。 1926年,在英國教書的老舍開始了密集的文學創作,正式開啟作家生涯。「老舍」這個筆名也是在這一年被啟用。在英期間,他創作了反映中英文化碰撞的長篇小說《二馬》。
  • 老舍先生有多愛京劇?他的文字裡可以聽出鑼鼓點聞到油彩味
    今年是老舍先生「雙甲」之年。要想品咂出老舍的京味兒,就不妨多聽點兒京戲;多聽點京戲,或許會更容易走近老舍。我愛老舍先生,為什麼?我說不出。我愛老舍先生的文章,為什麼?我說不出。倘若非要讓我說出個子醜寅卯,我最愛怹那地道的京味兒。怹的文章京味兒撲臉,醇厚自然。我總琢磨,為什麼很多人再怎麼模仿老舍先生的文章,卻都不是那麼回事兒。總覺得少點什麼,少什麼?
  • 「歲」比「月」和「天」聽起來好像要牛很多|話劇《牛天賜》周歲回歸
    話劇《牛天賜》 - 老舍原著,方旭導演作品 1934年,老舍先生在山東濟南執教的間隙寫下了長篇小說《牛天賜傳除牛天賜外,老舍先生還塑造出很多鮮活、典型的人物,如牛老者、牛老太太、紀媽等等,可謂是一幅北平人生百態圖。 2019年年末,為了紀念老舍先生誕辰120周年,著名戲劇人方旭將話劇《牛天賜》搬上舞臺。
  • 重度茶飲患者老舍的自白:《戒茶》!
    老舍先生自述「咖啡、豆蔻、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茶之於老舍,就如同咖啡之於巴爾扎克。據說巴爾扎克寫作有個特點,一壺咖啡一支筆,邊喝咖啡邊寫作,我們的老舍同志一杯熱茶一紙文,想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為一位地方風格相當濃厚的作家,老舍的筆可謂是寫活了老北京。
  • 豆瓣9.0,老舍的這本小說,講透了所謂「離婚冷靜期」
    先後有以市民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問世,顯露出文學才華。1930年回國後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1937年,其長篇小說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老舍(本名舒慶春,又名舒舍予)是旗人,1899 年生在北京。早歲喪父,16 歲師範畢業後,就得奉養母親,一面利用空餘時間在燕京大學念過幾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