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陸戰隊》是迪士尼與漫威聯合出品的第一部動畫電影,2015年2月在中國大陸上映的,豆瓣上這部電影的評分有8.7,有關劇情介紹是說:
未來世界的超級都市,熱愛發明創造的天才少年小宏,在哥哥泰迪的鼓勵下參加了羅伯特·卡拉漢教授主持的理工學院機器人專業的入學大賽。他憑藉神奇的微型磁力機器人贏得觀眾、參賽者以及考官的一致好評,誰知大火燒毀了展示會場,小宏的哥哥也命喪火場。身心受傷的小宏閉門不出,哥哥生前留下的治療型機器人大白則成為安慰他的唯一夥伴。然後,小宏又發現了巨大的陰謀,小宏與哥哥的朋友們組成超級戰隊,與邪惡勢力鬥爭,最終制止了一場陰謀和毀滅。
最近有點劇荒,就又把這個電影翻出來看,然後看著看著,我就將以前對這部片子的認知都拋去了,這根本不是一部動畫片,這是一部教育片。
看完全劇,我很想對我的孩子說:「媽媽希望你足夠強大,但媽媽不想你做英雄。」
強大的力量源於什麼?
電影的開篇就是主人公小宏帶著他的小機器人參加機器人格鬥,因為惹怒了格鬥場的混混被追,小宏的哥哥帶著他奔逃,結果雙雙被抓。
等他們回到家,小宏的哥哥勸他不要再熱衷於機器人格鬥,但小宏根本不聽勸阻,又要去立刻去參加另一場。泰迪決定送小宏去,其實卻是把小宏帶到了「書呆子實驗室」。
在實驗室小宏認識了哥哥的幾位好朋友,見到了他敬佩的卡拉漢教授,然後被實驗室的一切吸引,決定要到學院讀書。
這一段情節,在電影的篇幅中並不佔太多筆墨,似乎只是一個鋪墊,一個引子,為了引出後面小宏哥哥喪生的原因,後面全部的劇情發展。
但在這短短的一段情節中,我卻看到的是「知識好奇」的力量。
是什麼讓小宏從一個醉心與機器人格鬥的少年忽然奮發,要去參加機器人學院的入學比賽?
是知識帶來的震撼。
當小宏看到哥哥和朋友們做出了很多令人興奮的發明,當他知道在這裡他可以學到更多厲害的知識,他也可以變得更強的時候,他心動了,才改變了。
知識是源動力,只有儲備了足夠的源動力,才有力量做更多、更大的事情。
那「知識好奇」是什麼呢?
就是當我們認識到了知識是源動力後,我們對知識產生了渴望、好奇,驅使著我們不斷去追逐、探索、進步。
一個人聰明,一個人有天分,可他如果沒有對知識的好奇,就不會想要去學習,沒有學習,他的聰明、天分都不過是智商測量中的一個數值,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知識帶給我們的是變強的源動力,而真正的內驅卻是我們自身對知識的好奇。
如果說,「知識好奇」的力量,主要依靠的是是孩子主觀能動性,那父母該給予的就是「有效陪伴」的力量。
想必大多數的父母都同意「陪伴」是有力量的,特別是孩子越是在年幼的時候,陪伴越是尤為重要。
陪伴更應該是有效的。
01.先從「陪伴」這個詞的字面來解讀一下。
陪,就是陪著。伴是什麼?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人」加「半」,「伴」是另一半的自己啊。大家想像下「小夥伴」這個詞,就能明白了,我們願意接受的夥伴肯定都是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所以,陪伴孩子也不是只在一旁陪著就好,還要讓孩子覺得你是他的夥伴,你是他的另一半。
02.什麼樣的陪伴是有效的?
既然陪伴不能只是坐在一邊陪著,那就有輸入也有輸出。
舉個例子說,陪孩子搭積木,可以一邊陪著孩子動手,一邊認識顏色、分類、形狀,搭成功後孩子覺得很開心,還能適時的做出情感引導,說「你現在的感覺就是高興、愉快」。
不要小看情感引導哦,會在孩子後期的成長中有很大的分量,孩子先了解了各種情感是什麼樣的感覺,以後發生了高興、難過、沮喪這些,父母才能更好的、及時的與孩子溝通,孩子也更能明白。
再比如說,帶孩子出去玩,孩子指著一種花問,「媽媽,這是什麼啊?」媽媽的回答可能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很認真的解釋了,孩子就認識了。就算媽媽自己不認識,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研究,查資料等等。
還有一種是媽媽就是簡單粗暴的說,「你管它是什麼?跟你有什麼關係?」
兩相對比,很容易就知道,肯定第一種更好啊。
總是用第二種方式,直接的影響是,孩子認識的事物少了,間接的深層次的影響是,孩子的認知積極性會降低,他以後會對外界的事情不感興趣。想像一下,如果他進入求學階段,他對要學的東西不感興趣,他怎麼可能學得進去?
有時候,父母說「我陪著孩子的啊」,陪著幹什麼?一起看電視。孩子看動畫片,爸爸媽媽看手機。孩子看的「哈哈」大笑,似乎是很快樂,但笑過了就完了,孩子沒辦法從自己看電視的過程中,將接收到的內容輸出轉化為自我認知。
所以,為什麼陪伴必須是有效的呢,因為在陪伴的過程中,通過輸入和輸出的方式,最終孩子要接收到有效的內容。
《超能陸戰隊》裡的小宏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母,然後陪伴他的是哥哥泰迪,哥哥意外喪生後,陪伴他的是哥哥送給他的「私人健康顧問」,呆呆的、軟萌的機器人大白。
小宏第一次見到大白時,就說大白像會走路的棉花糖,而他哥哥之所以將大白做成一改機器人固有的生硬模樣,就是想「讓人有想抱抱的感覺」。
哥哥去世後,大白陪著小宏,是大白為了治療小宏的「青春期情緒波動」,發現了神秘人的存在,也是大白在小宏一度暴怒黑化,想要徹底消滅卡拉漢博士時,告訴小宏「一直都在」,小宏在大白的存儲中重新看到了哥哥以前的種種努力,這才選擇用正確的方式去面對。他給大白做了設定,「不傷害人類」。
大白的陪伴,讓小宏從失去哥哥的哀痛中走出來,又讓他重新認知定義「復仇」,不至於走上歪路,這才是有效的。
有效的陪伴,才能促使孩子成長的更快、更好,孩子才會更強大。
《超能陸戰隊》中還有一些小細節,比如說「書呆子實驗室」裡面的人其實一點不書呆子,設計發明也都很厲害;比如說「大白」的形象和實力;比如說小宏的格鬥機器人,笑臉時弱弱的,憤怒臉時超級無敵;比如說小宏那個被壞人覬覦的發明,明明只是一個很微型的小東西,卻有巨大的能量。
這些小細節雖然都是人為設計的,但也在給大家傳遞著一種理念,我覺得也是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很重要的一點:
外表是會有欺騙性的,而真正強大的永遠都是內在。
然而,我並不希望我的孩子是一個英雄,因為英雄意味著更大的責任,而英雄的心路歷程也往往比別人更坎坷曲折。
看過漫威英雄系列的人都知道,沒有一個英雄的誕生是沒有經歷痛苦的。
英雄的背後,很多時候是一個甚至好多個家庭的付出,甚至是悲傷。
今天李文亮醫生孩子出生的消息傳出,評論說英雄有了後代,可我的第一反應卻是這個孩子連爸爸一面都沒見過。
曾經看過一個段子,說家長不要太過嫌棄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往往最後能陪在家長身邊的都是他們,因為優秀的孩子註定遠走高飛。
這只是個段子,每個父母都還是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的。如果他是一個普通人,其實也沒什麼,這個世界上最多的還是普通人。
事實上,足夠強大是希望孩子能過得好,不做英雄也是希望他過得好。
*作者簡介:三月古木,優質情感領域創作者,一個願意寫點心情故事、親子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