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得有你 濮陽無恙十米長圖《濮陽記「疫」》
致敬每一位抗疫英雄
11月30日上午,市工人文化宮裡掌聲雷動,全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這裡舉行。濮陽日報社攝影記者僧少琴站在舞臺上,手捧著「濮陽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的表彰證書,看著舞臺上循環播放的自己製作的《濮陽加油》視頻,回想起過去的幾個月,她在抗疫工作一線的所見所聞,心中五味雜陳……
一天前,也就是11月29日下午6時,僧少琴從電腦前抬起頭,如釋重負地喘了一口氣……用40多個小時精心製作的十米長圖——《濮陽記「疫」》終於完工,這是僧少琴給全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獻上的一份賀禮,同時也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她對全市抗疫工作者的真誠致敬。
《濮陽記「疫」》在智慧濮陽平臺發布僅一天之後,閱讀量就超過了10萬,不少讀者更是留言:看著看著就哭了……
用鏡頭記住這個
「特殊的新年」
1月22日,農曆臘月二十八,河南省公布首例新冠病毒確診病例。也是在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要指示。正是從這一天起,僧少琴開始投入戰「疫」,用手中的鏡頭記錄戰「疫」戰場、講述戰「疫」故事,拍攝了濮陽「封城」的城市景象和市民生活的幾千張新聞圖片,留下了一個個難忘瞬間。
疫情研判防控組第9次例會正在進行。
1月24日,農曆除夕,全市衛生健康系統(疾控中心)、各級醫療衛生機構2.5萬餘人取消春節放假,全員在崗抗擊疫情。
15分鐘後到達市第五醫院。
1月25日,成立濮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市公安機關全員取消休假,啟動戰時工作機制, 奔赴一線卡點執勤值守。
到達醫院後,隊員換上安全應急行李箱中的防護裝備。
1月26日,醫護人員紛紛請戰,市委、市政府決定由市人民醫院整建制接管市第五人民醫院。
1月28日,濮陽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確診。
隨著疫情的襲來,全市醫護人員披甲上陣,黨員幹部帶頭值班,社區封鎖,志願者輪班執勤,護衛家園。
1月31日,對於僧少琴來說,是忙碌且感動的一天。在市疾控中心,她看到了抗疫一線工作者不畏疫情、不辭勞苦、晝夜不息的工作狀態,感受到了醫護人員面對疫情時的「醫者仁心」和「無懼無畏」的精神面貌。
樣本在市第五醫院檢驗科的護送下。
隨後,她製作了《濮陽「健康守門人」的十二時辰》,記錄了疾控人員在一線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的珍貴鏡頭。通過鏡頭,全市人民看到了一線醫護人員真實的「戰鬥」場面。
前往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科的實驗室。
隔離病區
走進另一個世界
疫情不分前方後方,突發事件面前,觀眾需要真相,離現場越近,離真實就越近。作為一名有13年從業經歷的攝影記者,把一線人員的工作狀態呈現出來,讓更多的人真實地看到抗疫工作的艱辛,是記者的責任和但當。感知真相,是凝聚力量的最好方法。
進入臨戰狀態……
1月24 ,記者深入隔離區採訪。
1月30日,僧少琴走進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市第五人民醫院隔離病區。進去前,孫敬濤副院長再三強調「必須穿好防護服,要儘快完成採訪」。他臉上凝重的表情,是僧少琴從未見過的嚴肅。
走進市第五人民醫院的隔離病區,就像走進了另一個世界:安靜的過道裡,只有一聲聲急促的電話鈴聲,以及被防護裝備包裹得看不見長相的護士小跑著來回穿梭的沙沙聲。這些,無不時刻提醒著人們,這是一場與死神交量的戰鬥,是一個和時間賽跑的比賽。雖然艱難,但醫護人員的工作狀態卻給了僧少琴巨大的安全感和戰勝疫情的信心。
援鄂!
「利劍」出徵 ,帶著愛與感動!
「兒子出生24天了,我只能通過視頻看看愛人和孩子。母親身體不好,還要照顧媳婦和孩子,她為我們受累了。等疫情過去我返回濮陽,想帶著家人去旅遊,用美景彌補我心中的虧欠……」這個故事的主角叫王海明,是市中醫醫院的一名醫生,也是我市派出的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長。疫情防控戰鬥打響之時,正是王海明妻子臨產之際。就在他到達武漢的第二天早晨,8斤5兩重的大胖小子在濮陽呱呱墜地,但他缺席了妻子的生產。
2月2日,濮陽市援鄂醫療隊出徵武漢。
當天,在湖北崗前培訓休息的間隙,他從家人發來的微信中得知了愛人生產的消息。僧少琴得知後,第一時間採寫了王海明的事跡,稿子先後在新華社、人民日報平臺推送,近40家媒體轉載,閱讀量超過200萬。王海明舍小家、顧大家,感動了全國人民,剛出生的兒子也成了全國網友喜愛、關注和爭相起名的「網紅寶寶」。他與妻子商量,又結合全國網友的建議,最終給孩子起名「佑華」。他希望天佑中華,讓疫情儘快散去。
2月2日,出發的援鄂醫療隊員。
穿上防護服,他們是英雄,褪下戰甲,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家有口、有牽有掛。每個時代都會有屬於這個時代的英雄,在這場疫情中,正是他們,這些身披白甲的醫護英雄,為我們日夜奮戰;也是他們,凝聚起大家同心協力、合力戰「疫」的強大力量。
社區志願者
為小區保家護院
你看到了一線抗疫議的艱辛,看到了援鄂醫療隊的勇敢,可你是否知道,就在我們身邊,一群社區服務者,也全心全意地投入進了這場抗疫之戰。
2月6日,所有小區一律實行封閉式管理。
自從小區封閉之後,衛都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董海賓不辭勞苦,每天定時定點為給轄區65歲以上的老人義務送菜。為了確保老人的安全,每送一戶,他就要給自己消一次毒,因為消毒次數太多,他的身上、臉上到處都是有被酒精腐蝕過的痕跡。僧少琴採訪他時,他卻只是輕描淡地說:「我是社區的工作人員,這些工作是我必須要做的。」
2月6日,人民路中段散步的一家人。
在中原油田社區,由於子女常年在外部項目工作,以至於疫情突發時,不少老人空巢在家。盟城小區工作人員閻保華知道後,堅持每天熬製中草藥防疫包,送給小區裡的空巢老人。僧少琴同樣用她的鏡頭記錄下了這些疫情中看似微不足道卻足以感人至深的溫馨畫面。
疫情之中
滯銷鮮花因愛熱銷
一次採訪途中,僧少琴偶然得知花農的鮮切花滯銷難題,她當即決定到花棚採訪,並寫出了以《急急急!新習花農求銷路,萬枝鮮花盼愛心》為題的報導,在濮陽日報社新媒體平臺發布。當天,市委宣傳部在官方微信平臺「文明濮陽」對報導進行全文轉發,引起社會巨大反響。其他渠道不計,僅通過聯繫僧少琴本人,一天時間就幫助花農賣出滯銷鮮花7萬餘枝。一夜之間,社會各界愛心如潮水般湧來,新習扶郎花的銷售由「冷」變「熱」。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沒有讓大家變得冷漠,反而喚醒了人們心中潛藏的愛和熱情。患難之中,真情方現。
把新聞傳播變成
愛的傳播
為了把戰疫一線的生動故事報導出來,僧少琴大膽突破自己,從一個攝影記者搖身一變成了導演,用3天半的時間,足跡踏遍全市六七十處抗疫前線,拍下3000多組鏡頭,導演製作了3分35秒的宣傳片《濮陽、加油》,既展現了醫療戰線的抗疫英雄事跡,也有其他各行業奮戰一線的付出,還有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和為抗疫加油的心聲。「人間再冷,總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夜以繼日的一線戰士,堅守在崗位的每一個人,他們正在和時間賽跑……」語言樸實無華卻直指人心,瞬間戳中了無數人的淚點。宣傳片單篇閱讀量超過35萬,累計收到網友留言評論3000餘條。很多人看後流下熱淚。
向每一位抗疫戰士致敬
網友「嫣然一笑」留言說:「當看到女醫生頭髮被剪的那一刻,我看哭了。當看到各行各業濮陽人都在為大家奉獻時,我感動了。」
女子斷髮,醫者執甲,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更是一場和死亡力爭高下的角逐。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看到了全市人民共同抗疫的凝聚,看到了抗疫一線工作者的大無畏精神,看到了人們與疫情抗爭的堅持和堅定。這不是一個水到渠成的故事,這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不是一個道聽途說的神話,這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我們贏了!」僧少琴看著手中的證書,心中無比感慨。作為一名媒體工作者,作為這場戰「疫」的的記錄者之一,她曾親眼看到無數辛苦奮戰在抗疫一線和後勤的無名戰士,看到了他們為了打贏這場戰「疫」付出的無數個日夜,無論他們授勳與否,他們都是這場戰疫中,最可親可敬可愛的人。
(記者 趙春暉)
來源:《濮陽早報》
原標題:《致敬每一位抗疫英雄!原來十米長圖《濮陽記「疫」》是這樣誕生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