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農村,很多人都挖有魚塘養魚,平時也不專門餵飼料,搞一些青草、菜葉等投放在魚塘裡,一年到頭的魚也養不了多大。其實,合理的管理後是可以養好魚的,養出來的魚品質更好,綠色食品吃的更放心。
合理的投放魚苗
首先,要合理的規劃投放養殖魚苗的品種、數量,可以進行草魚、大頭、白鰱魚、鯉魚等按比例投放魚苗養殖,要看水深,魚塘總面積大小,合理的投放魚苗。水深1.5—2米,水源充足的,可以按每畝草魚350尾,大頭80尾,白鰱魚70尾,鯉魚60尾的比例投放魚苗。若水淺,水源水質差則相應的少投魚苗。合理搭配投放魚苗是養魚的第一步,關係到魚生長快慢的直接因素。
立體式搭配魚層
不管什麼魚,肯定是要吃東西才能長大的,根據每種魚的生活、攝食習性,合理的投餵一些食物。草魚可以割點青草、薯葉、菜葉等餵食。大頭、白鰱魚是上層魚,俗稱「水面魚」,是吃浮遊微生物長大的。鯉魚是下層魚,專吃上層魚的糞便及剩下食物的。如此搭配,形成立體的食物鏈,餌料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水體又得了最好的淨化,是最好的養魚搭配方式。
有機物質,生態養魚
不餵飼料是可以養魚的,就割點草、青菜等餵草魚就可以,其他的魚吃水裡的微生物就行。農村很多養魚的人就是這樣養的,養出來的魚還更好吃,口感更好。不餵飼料養魚肯定比餵飼料的魚長的稍慢些,生態養殖時間稍微長一點,但是魚的品質更好,價格可以比飼料養殖的魚更高,可以產生更好的經濟價值。作為自家吃的魚,更加的健康、綠色安全的魚,吃的更加放心,賣的話呢,價格也可以賣的更高。
增加水質肥沃,使大頭魚、鰱魚長得更快
幾年的鰱魚大頭魚怎麼長不了很大?可能是密度大,投放魚苗太多,水質太過清,水裡沒有浮遊微生物,大頭魚、鰱魚沒有足夠的食物吃,也是長不了多大的。其實,可以投一些雞屎、牛糞等有機肥增加水的質量,使水質更加肥沃,產生更多的浮遊微生物供大頭魚、鰱魚食用,使其長的更快、更肥。也可以投餵一些花生麩、米糠等粉狀的餌料,兌水後撥灑在魚塘的水面上,大頭魚、鰱魚等上層魚吃到水面上的餌料後,是能長的特別快的。本人養魚時,親自體驗過了,一斤左右的大頭魚過塘養,一個月後,都長到二斤多三斤,當時都還有點不相信呢。
注意確保水源穩定
農村家裡的魚塘,專門安裝增氧機是比較少的,有些也沒有條件安裝。一般都是採用長流水入魚塘,如果有足夠的水流的話,也是能確保魚塘裡的水有足夠的溶氧量,魚不會因缺氧而死亡。但是,在天氣溼度大,有雨霧天的時候,必須確保水流足夠的大,特別是早晚的時候巡塘,發現魚浮頭的時候,要作岀應急的處理措施,不然,魚就會泛塘死亡。
以上是我多年的一些養魚的經驗,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與交流,記得關注我,以後分享交流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