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①根據芯智訊訊息,中國臺灣五大MCU廠漲價1成,晶片電阻交期延長至12周以上,PCB半年內漲幅已超50%;
②根據第一財經網訊息,晶圓廠產能告急晶片交期部分拉長至10個月,MCU缺口達到三分之一,部分訂單被延後至2022年我們近期連續提示半導體板塊機會,相關報告包括:
①半導體矽片需求續漲,產業鏈受益蓄勢待發20201025
②高像素及多攝趨勢確立,豪威/三星發力特色CIS20201102
③功率半導體板塊景氣度持續,加速進口替代20201103
④Q3半導體配置倉位新高,進口替代趨勢不變20201109
⑤5G/遊戲/PC等催化存儲,國內廠商積極布局20201121
⑥5G手機滲透加速,射頻賽道持續受益20201123
⑦半導體材料需求看漲,聯動晶圓產能擴張20201129
⑧半導體產業鏈格局優化,國產設備空間大20201206
⑨國產功率加速替代,工控家電領域謀突破20201208
分析與判斷:
海外MCU大廠交期延遲,國內廠商有望隨後補上。
根據IHS數據統計,2008-2018年,中國MCU市場年平均複合增長率為7.2%,市場趨勢呈現穿越行業周期穩定爬升;中國市場高於同期間全球MCU市場增速四倍;2019年中國MCU市場規模達到256億元;目前,中國物聯網和新能源車行業的增長領先全球,預計2020年中國MCU市場規模將超過268億元,市場增長速度仍將領先全球。但是,國內MCU晶片有95%系意法半導體、瑞薩、飛思卡爾等海外企業工藝;今年以來,隨著海外疫情影響和加薪協議上衝突,導致罷工問題,使得MCU市場供需更加不平衡。目前國內企業已經具備32位MCU的技術能力,但是在工藝節點、內核、存儲器容量、主頻速度、可靠性、連接性等綜合實力較弱,加上MCU作為主控晶片,客戶對於MCU的穩定性、可靠性要求較高,一般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因此國內企業過去主要在中低端應用,隨著今年海外MCU產品的缺貨,有望增加國產MCU的導入機會,進而帶動國產MCU產品切入家用電器、工業控制、新能源汽車等高端領域。
國內MCU企業趁機進入32位元新藍海市場
國內MCU微處理器企業數量較多,但是大多在8位元為主的低端消費電子應用領域競爭;MCU微處理器用於控制運算能力要求較低的電子設備,雖然性能要求相對手機、電腦等CPU處理器較低,但是作為電子設備的核心主控,對於產品的一致性、可靠性等要求較高,因此在中高端的家用電器、工業控制、汽車電子等領域,國內市場主要由瑞薩、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等傳統IDM大廠把控,國產化率較低;但是近年來,國內MCU頭部企業32位元MCU產品在家用電器、工業控制領域的應用逐步嶄露頭角,例如:中穎電子、兆易創新、士蘭微等,均推出32位MCU產品;其中,中穎電子具備工業控制級的微處理器晶片和OLED顯示驅動晶片,已經進入美的、格蘭仕、九陽、蘇泊爾、老闆、志高、博世等客戶供應鏈;士蘭微MCU產品起步於外遙控類MCU,發展二十年,形成3V/5V和OTP/MTP/Flash多工藝平臺全覆蓋的產品系列;士蘭微電子MCU產品開發圍繞對細分市場系統功能的理解,優化開發集成度最高、最具競爭力的產品。目前多個系列的產品成功應用於消費電子、白電、電機驅動、工業控制等多個領域,基本和國內家電四大龍頭海爾、海信、美的、格力均有業務合作,未來在進口替代趨勢下有望逐步放大優勢。
投資建議:
國內半導體行業在大環境的驅動下,未來3至5年將迎來較好的發展機遇;重點推薦半導體產業鏈核心標的:(1)晶片設計:韋爾股份、卓勝微、晶豐明源、聖邦股份、北京君正、兆易創新;(2)設備和材料:中環股份、北方華創、中微公司、滬矽產業、安集科技;(3)功率半導體:華潤微、揚傑科技、斯達半導體(4)晶片製造: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5)晶片封測:長電科技、通富微電。(晶豐明源、安集科技、中微公司為華西電子&中小盤聯合覆蓋;中環股份為華西電子&電新聯合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