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聲之形的主題,真的是校園暴力嗎?

2021-01-09 動漫N次番

這段時間因為聲之形的BD資源的出現,大家看後,引來各路大觸的大肆討論,什麼聖母女主啊,路人配角啊等等,其中被討論最多的是電影的主題,校園欺凌還是青春成長?

叮咚抽空也看了,下面談談我對聲之形的一點看法吧。

首先,以叮咚的愚見,關於聲之形的主題,既不是校園暴力也不是青春成長,或者說它想表達校園暴力或青春成長的主題,但是它失敗了。

校園暴力遠不能作為這部動畫電影的主題而存在。在整部電影的結構中,它頂多是作為一個社會話題、現象或者故事起因用於展開故事的,然後引出後面一系列的事件。

如果硬要說它是以校園暴力為主題的話,那毫無疑問,它已經偏離了原先的軌道。

因為電影從頭到尾並沒有探討過背後導致校園暴力發生的原因是什麼,這也能說是以校園暴力為主題嗎?

僅僅是因為排他心理嗎,又或者人性本惡,孩子內心都藏著惡魔?如果是那樣的話,宮崎老爺子花一生去描寫的,用《千與千尋》《龍貓》《天空之城》向我們表達的善良童真,不就被我們這樣全盤否定了嗎?

我更願相信被宮崎駿愛過的孩子,相信每個孩子內心從來就沒有惡魔,只有單純的小怪獸,它只是太容易被外界蠱惑。

人的一生其實很像一座泥塑,剛開始並沒有固定的形狀,都需要一雙手去細心揉捏,但是這個過程,你可能會遇到許多不好的情況,比如這雙手很笨拙,比如突然颳起了大風,比如一不小心搞砸了,導致泥塑成形時有許多缺陷。

但是不要緊,往後還會有時間修正,或者讓時間和風沙去慢慢抹平它們,還是會成為你想要的那個泥塑的,一百年後,風化成原有的樣子,隨風而去。

孩子的成長都太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沒有本就惡的孩子,他們只是還沒有形成成熟的「自我」,他們的「自我」在塑造的過程中,總會無條件地接受外面「材料」的加入,比如父母的言行,電視電影裡的情節,還有網絡小說的影響,他們沒有辯證對錯的能力。

這些都有可能引著孩子走上一條不同的路。

但是聲之形並沒有對其有過多的描述和探討。

它只是將一個小時候深深傷害到別人的男孩,他自己也受到了同樣的傷害,最後因為內疚走上救贖之路的故事。

而這種傷害恰巧是校園暴力罷了,它想說的壓根不是這個,雖然校園暴力在小學初中很常見,是該引起重視和制止,但是沒必要對此展開大量探討和解讀,這用於解讀聲之形,有點找錯方向。

像2010年松隆子主演的懸疑電影《告白》,才是真正赤裸裸地揭露和探討了校園暴力校園犯罪這類主題,裡面把校園暴力的始末與影響都進行了詳細地描述,引起人們對青少年成長的關注,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下。

而聲之形,顯然它只是提及了這個敏感的話題,對於校園暴力的描寫它只是點到為止,因為它想表達的主題不是這個。

有人說聲之形的主題是成長。成長嗎?哪裡看出來是成長了。沒錯,男主是成長了,他從欺凌者到救贖者,成長了啊。

可這是在電影23分的時候他完成的蛻變,成長變為救贖者。這就以成長為主題了嗎?以成長為主題的作品都會以成長經歷為描寫重點,最後成長即是作品的結束點。最明顯的成長主題作品就是《四月是你的謊言》。

而聲之形的敘述重點顯然在成長之後發生的事。那將也從不敢正視別人的臉到最後所有人臉上的叉叉都掉下,不是成長嗎?我可以非常確定地說,不是。

成長的定義是什麼?是向成熟階段的發展。怎麼理解?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趨於穩定和成熟。在被一件事打倒後不會再被擊倒第二次,是之於先前的自己本質上的改變。

有馬公生,從失去摯愛的一蹶不振自暴自棄,到即使再次面對失去摯愛也要握緊拳抬起頭,直面生活。

宮園燻,從平淡迎接死亡的到來,到最後因為公生開始害怕死去燃起了生的希望。

松前緒花,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女生,到經歷了喜翠莊洗禮變成和外婆一樣會做生意的可怕女人。

將也的從欺凌者到救贖者,都是成長。而將也最後的那場「成長」,只算是解開了自己對自己多年的桎梏,走出了陰影。

再看其他的角色,西宮硝子,從前是堅強樂觀的心態,不管他們對她多不好仍是聖母,最後還是那種心態那種性格,接近結尾她選擇輕生那段,叮咚倒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個聾啞少女從小就樂觀對待她自身的缺陷,即使受到欺凌也過來了,可見家人對她的關心與支持。

但長大懂事了,卻因為同樣的原因想不開?逆成長了嗎?女二黑長直,她一直沒有變。還有那個井川,還是膽小鬼,還是唯唯諾諾。

還有個情節,已經成為高中生的他們,在教室因井川而起,又又重現了那場小六時互相推卸責任的戲碼,看到這我以為男主可能站出來說點什麼,但是沒有,還是那年的發展,我看著很無力:到頭來,你們還是什麼都沒改變,還是不經事的小孩。

畢竟是少年漫畫嘛,肯定或多或少地有些成長元素,說它是個成長故事並不為過,但是它要表達的絕不是成長這個主題。

有些媒體說聲之形的主題是用聲音表達交流自己的想法。不知道是不是官方給出的答案,但我仍覺得牽強的同時不得不想到去年由超平和Busters製作的《心欲呼喊》,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我覺得有些相似,都是失語少女的故事。

聲之形的主題其實很曖昧。最後我說說對它的主題的理解。

聲之形,聲音的形狀。聲音的形狀是什麼樣的呢?鋒利的刺還是柔軟的棉花?聲音不止是嘴發出的,還有心靈的聲音。

因為電影講到好幾次的朋友是什麼,叮咚覺得聲之形講的是心靈之間該用什麼方式接觸,受傷後,心靈之間又該用什麼方式修復。

所以,心靈的聲音該用怎麼樣的形狀傳達才能準確,才不至於傷到別人。這本是很好的方向、主題,但是正如之前的文章所說,配角過於空洞了,除了男女主角,大家都圍著女主這條線走,沒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所以人物顯得過於路人化。

聲之形可能不符合大家預想中的「京阿尼催淚大作」的期望,但是別太挑剔挺好了。

這是叮咚一點點愚見,不知大家怎麼看呢?

今日作者:叮咚君

編輯:新番君

圖片:《聲之形》

相關焦點

  • 《聲之形》:荒唐的劇情,帶你走進校園暴力的惡
    這部電影講的是校園暴力以及人性回暖,可在我看來,作者可能根本就沒經歷過,甚至沒見過校園暴力,只不過通過一些道聽途說以及自己的臆想創作了這部電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我並不幸運,我的童年就是在校園暴力裡度過。
  • 《聲之形》一部很好的人生動漫
    首先,《聲之形》這部作品我非常喜歡,當初看到各方評價時也很疑惑,作品的主題明明是「傳遞心聲,相互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要把關注的點放在「反欺凌」上。我覺得,《聲之形》之所以招致種種非議與誤解,除了作品本身的一些瑕疵外,還在於我們這個社會並沒有正視「校園暴力」或者「欺凌」這種現象。
  • 《聲之形》一部很好的人生動漫
    關於「反欺凌」這部分,我談一下我的看法吧。首先,《聲之形》這部作品我非常喜歡,當初看到各方評價時也很疑惑,作品的主題明明是「傳遞心聲,相互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要把關注的點放在「反欺凌」上。雖然日本校園暴力事件頻發,但是能有如此多相關作品,可見我們的近鄰選擇的是直面這種社會現象。
  • 讓無數網友看哭的《聲之形》,你真的看懂了嗎?
    最近處於漫荒狀態,於是木子便再次重溫了《聲之形》這部動漫電影,而這也是木子第五次重溫這部動漫作品。《聲之形》是一部在2017年上映的動漫電影,而這部電影曾經從不被看好到全員落淚,賺足了不少網友的淚水和好評,但是就這樣一部讓無數網友看哭的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 關於校園霸凌,《聲之形》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我並不擔憂孩子的學業問題,相反,最怕的是人際交往裡,那種自覺、不自覺地形成的小圈子,對於過於幼小的心靈來說,一旦遭遇集體性的diss,傷害很可能是不可逆的——這種現象嚴重一點來說,就是當下流行的「校園霸凌」。作為母親,我們總是一遍遍地呼喚著,要永遠對校園霸凌說不,但霸凌事件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著,很多時候,是因為身處其間的人們,並不知道自己在行惡。
  • 《聲之形》:這部電影真的是三觀不正嗎?或許它只是一個自我救贖的...
    自我救贖的治癒向 其實在《聲之形》最初打出的宣傳口號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治癒向的動畫電影,畢竟都說了「幫你活下去」。至於為什麼會在網上引起那麼激烈的討論,主要還是因為涉及到了校園暴力這個話題,這點小編放在後面來討論。
  • 《聲之形》真的有那麼差嗎?瑕不掩瑜是對它最好的形容
    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當朋友提及到《聲之形》這部作品的時候,他總是一臉失望的樣子,表達對這部動畫電影在劇情上的不滿,例如為何女主硝子毫無徵兆想要自殺;虛假的情感重歸於好又有何意義等。面對朋友如此「一棍子打死」的說法,我有些意外,《聲之形》真的有他所說的那麼差勁嗎?
  • 聲之形:這部電影真的是三觀不正嗎?或許它只是個自我救贖的故事
    至於為什麼會在網上引起那麼激烈的討論,主要還是因為涉及到了校園暴力這個話題,這點小編放在後面來討論。在大部分網友眼裡,校園暴力是不可以被原諒的,而《聲之形》的劇情恰好是原諒了校園暴力,所以才會被人說成三觀不正。
  • 聲之形:這部電影真的是三觀不正嗎?或許它只是個自我救贖的故事
    自我救贖的治癒向其實在《聲之形》最初打出的宣傳口號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治癒向的動畫電影,畢竟都說了「幫你活下去」。至於為什麼會在網上引起那麼激烈的討論,主要還是因為涉及到了校園暴力這個話題,這點小編放在後面來討論。
  • 電影社區丨這十部關於校園暴力的電影真的是觸目驚心!
    終於引起了社會大眾對於校園霸凌的關注,開始認真看待這種殘酷的事情。校園暴力,一直是社會密切關注的話題。這樣的事情正在許多地方發生。 今天區長為大家推薦十部豆瓣高分的校園暴力電影,這些電影的目的是使我們重視此類問題,以及學會避免此類情況再次發生。
  • 聲之形:校園暴力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內心的封閉
    《聲之形》由京阿尼製作,於2016年在日本上映,第二年在國內上映。這部動畫電影中有幾個比較重的話,其一是校園暴力;其二是殘疾人的生存。兩個話題涉及到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果交往不利,那麼就會導致內心的封閉。
  • 解析《聲之形》:校園暴力最可怕的不是暴力,而是「孤島式霸凌」
    繼《你的名字》之後,又一部動畫電影的上映在日本廣受觀眾的讚賞,這部電影名叫《聲之形》。看似是一部充滿詩情畫意的浪漫愛情故事,但實際上卻隱藏著一個十分黑暗的問題——"孤島式霸凌"。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兩個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十分巧合相似的人,在校園中成為施暴者與被施暴者的故事。
  • 不吹不黑,《聲之形》,7分作
    最後,我來談談本作的主題,也是我寫這篇文章初衷——校園暴力。校園暴力是個永恆的話題,不管在任何時代,無論在任何國家,它都像一隻不死的惡魔般糾纏著無辜的孩童,並且永遠不會消失。對於校園暴力這個話題,我是有發言權的,曾經的我深受其害,痛苦折磨了兩年。但在解脫之後,我仿佛頃刻間失憶了一般,轉身墮落成了一名加害者,肆無忌憚,助紂為虐。
  • 從飽受爭議的動漫《聲之形》,談談心結與原諒
    《聲之形》更像是一個人的獨孤,而孤獨源於封閉的內心,所謂的社交障礙其實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結。於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就這樣被坑慘了,其實這部作品並沒有什麼需要刪減的地方,只不過它的內容之一校園暴力在當時不太適合放映,但是校園暴力卻是這部作品的矛盾點之一,觀眾的一部分觀賞重心也會放在上面,這樣就很難不被刪減。
  • 日本動漫《聲之形》解析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部經典的日本動漫電影《聲之形》的賞析。《聲之形》是由京都動畫製作,於2016年在日本上映的一部反映校園暴力的現象級影片。在當今這個校園暴力越來越突出的社會,這樣的一部影片可謂是不可多得的。
  • 《聲之形》主題太過現實!國內刪減二十分鐘
    「年度醉美動畫」《聲之形》在第26屆日本電影評論家大獎中超越《你的名字》獲得了「最佳作品」獎。該電影以「救贖與成長」為主題,以「校園霸凌」為題材,講述了一個關於「溝通」的溫柔的故事。《聲之形》所直指的,就是校園生活中看似純淨無暇的外表下,隱藏著的充滿惡意的「欺凌」。動畫版已經對原作中的校園欺凌的嚴重度與複雜度做了一定程度的簡化。國內上映較晚,大家大都看到資源。而在國內上映版中,所有表現校園欺凌(包括老師)的部分,甚至是男主母親偉大的母愛,無一例外全部被刪減。整部作品瞬間失去了靈魂。
  • 《聲之形》真正的意義在「形」不在「聲」,和解才是目的
    ——熊浩作為一部難得直接把「校園暴力」放到檯面上談的成長電影,《聲之形》的普世價值應該是比較高的,然而豆瓣卻只給出6.8的評分,真的如網友所說的是感情線和西宮的「聖母」情懷拖了後腿嗎?《聲之形》結尾的「互相救贖」,就是佔了這種優勢。在講「和解式」的救贖是否應該存在之前,我們先談談事件的動機以及主角的成長曆程。西宮暴力事件的背後是難以被糾正的處事觀和生存方式《聲之形》最大的亮點在於把「校園暴力」和「殘障人士」糅合起來,生成了一個不太容易被觀眾理解的西宮硝子。
  • 聯合國發布新報告,原來處處皆《聲之形》
    《聲之形》是於2017年京都動畫製作上線的動畫電影,主要講述的就是校園暴力的救贖,女主角西宮硝子由於有聽覺障礙,從小就是備受同學欺負,為了結束這一切,她選擇了轉學~可惜轉學之後情況後也並沒有好轉,西宮硝子仍然是受到同學冷暴力孤立,壞孩子石田將也則是肢體暴力。
  • 聯合國發新報告,原來處處皆是《聲之形》
    這份報告就來源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一共選擇了38個國家進行測試,結果即是日本兒童幸福感最低,主要原因就是校園暴力,日本官方也將校園形容成修羅場地獄界,原來處處皆是《聲之形》……《聲之形》是於2017年京都動畫製作上線的動畫電影,主要講述的就是校園暴力的救贖,女主角西宮硝子由於有聽覺障礙,從小就是備受同學欺負,為了結束這一切
  • 聲之形:知錯能改是否能真正得到原諒?在這部動漫中我得到了答案
    說到這裡真的是不得不提及一下日本的校園暴力問題,比起來我們,他們要遭受更多的痛苦,無論是冷暴力還是熱暴力。我曾讀過很多關於校園暴力的書籍,校園暴力毫無疑問是能夠給人留下永久創傷的武器。我讀過東野圭吾的《惡意》,看過電影《別哭媽媽》,對於校園暴力的傷痛應該是更了解一些,或許我本人也曾被校園暴力過,無論是經歷了多少個年頭,那些傷痛在心中都無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