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因為聲之形的BD資源的出現,大家看後,引來各路大觸的大肆討論,什麼聖母女主啊,路人配角啊等等,其中被討論最多的是電影的主題,校園欺凌還是青春成長?
叮咚抽空也看了,下面談談我對聲之形的一點看法吧。
首先,以叮咚的愚見,關於聲之形的主題,既不是校園暴力也不是青春成長,或者說它想表達校園暴力或青春成長的主題,但是它失敗了。
校園暴力遠不能作為這部動畫電影的主題而存在。在整部電影的結構中,它頂多是作為一個社會話題、現象或者故事起因用於展開故事的,然後引出後面一系列的事件。
如果硬要說它是以校園暴力為主題的話,那毫無疑問,它已經偏離了原先的軌道。
因為電影從頭到尾並沒有探討過背後導致校園暴力發生的原因是什麼,這也能說是以校園暴力為主題嗎?
僅僅是因為排他心理嗎,又或者人性本惡,孩子內心都藏著惡魔?如果是那樣的話,宮崎老爺子花一生去描寫的,用《千與千尋》《龍貓》《天空之城》向我們表達的善良童真,不就被我們這樣全盤否定了嗎?
我更願相信被宮崎駿愛過的孩子,相信每個孩子內心從來就沒有惡魔,只有單純的小怪獸,它只是太容易被外界蠱惑。
人的一生其實很像一座泥塑,剛開始並沒有固定的形狀,都需要一雙手去細心揉捏,但是這個過程,你可能會遇到許多不好的情況,比如這雙手很笨拙,比如突然颳起了大風,比如一不小心搞砸了,導致泥塑成形時有許多缺陷。
但是不要緊,往後還會有時間修正,或者讓時間和風沙去慢慢抹平它們,還是會成為你想要的那個泥塑的,一百年後,風化成原有的樣子,隨風而去。
孩子的成長都太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沒有本就惡的孩子,他們只是還沒有形成成熟的「自我」,他們的「自我」在塑造的過程中,總會無條件地接受外面「材料」的加入,比如父母的言行,電視電影裡的情節,還有網絡小說的影響,他們沒有辯證對錯的能力。
這些都有可能引著孩子走上一條不同的路。
但是聲之形並沒有對其有過多的描述和探討。
它只是將一個小時候深深傷害到別人的男孩,他自己也受到了同樣的傷害,最後因為內疚走上救贖之路的故事。
而這種傷害恰巧是校園暴力罷了,它想說的壓根不是這個,雖然校園暴力在小學初中很常見,是該引起重視和制止,但是沒必要對此展開大量探討和解讀,這用於解讀聲之形,有點找錯方向。
像2010年松隆子主演的懸疑電影《告白》,才是真正赤裸裸地揭露和探討了校園暴力校園犯罪這類主題,裡面把校園暴力的始末與影響都進行了詳細地描述,引起人們對青少年成長的關注,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下。
而聲之形,顯然它只是提及了這個敏感的話題,對於校園暴力的描寫它只是點到為止,因為它想表達的主題不是這個。
有人說聲之形的主題是成長。成長嗎?哪裡看出來是成長了。沒錯,男主是成長了,他從欺凌者到救贖者,成長了啊。
可這是在電影23分的時候他完成的蛻變,成長變為救贖者。這就以成長為主題了嗎?以成長為主題的作品都會以成長經歷為描寫重點,最後成長即是作品的結束點。最明顯的成長主題作品就是《四月是你的謊言》。
而聲之形的敘述重點顯然在成長之後發生的事。那將也從不敢正視別人的臉到最後所有人臉上的叉叉都掉下,不是成長嗎?我可以非常確定地說,不是。
成長的定義是什麼?是向成熟階段的發展。怎麼理解?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趨於穩定和成熟。在被一件事打倒後不會再被擊倒第二次,是之於先前的自己本質上的改變。
有馬公生,從失去摯愛的一蹶不振自暴自棄,到即使再次面對失去摯愛也要握緊拳抬起頭,直面生活。
宮園燻,從平淡迎接死亡的到來,到最後因為公生開始害怕死去燃起了生的希望。
松前緒花,從一個普普通通的女生,到經歷了喜翠莊洗禮變成和外婆一樣會做生意的可怕女人。
將也的從欺凌者到救贖者,都是成長。而將也最後的那場「成長」,只算是解開了自己對自己多年的桎梏,走出了陰影。
再看其他的角色,西宮硝子,從前是堅強樂觀的心態,不管他們對她多不好仍是聖母,最後還是那種心態那種性格,接近結尾她選擇輕生那段,叮咚倒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個聾啞少女從小就樂觀對待她自身的缺陷,即使受到欺凌也過來了,可見家人對她的關心與支持。
但長大懂事了,卻因為同樣的原因想不開?逆成長了嗎?女二黑長直,她一直沒有變。還有那個井川,還是膽小鬼,還是唯唯諾諾。
還有個情節,已經成為高中生的他們,在教室因井川而起,又又重現了那場小六時互相推卸責任的戲碼,看到這我以為男主可能站出來說點什麼,但是沒有,還是那年的發展,我看著很無力:到頭來,你們還是什麼都沒改變,還是不經事的小孩。
畢竟是少年漫畫嘛,肯定或多或少地有些成長元素,說它是個成長故事並不為過,但是它要表達的絕不是成長這個主題。
有些媒體說聲之形的主題是用聲音表達交流自己的想法。不知道是不是官方給出的答案,但我仍覺得牽強的同時不得不想到去年由超平和Busters製作的《心欲呼喊》,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我覺得有些相似,都是失語少女的故事。
聲之形的主題其實很曖昧。最後我說說對它的主題的理解。
聲之形,聲音的形狀。聲音的形狀是什麼樣的呢?鋒利的刺還是柔軟的棉花?聲音不止是嘴發出的,還有心靈的聲音。
因為電影講到好幾次的朋友是什麼,叮咚覺得聲之形講的是心靈之間該用什麼方式接觸,受傷後,心靈之間又該用什麼方式修復。
所以,心靈的聲音該用怎麼樣的形狀傳達才能準確,才不至於傷到別人。這本是很好的方向、主題,但是正如之前的文章所說,配角過於空洞了,除了男女主角,大家都圍著女主這條線走,沒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所以人物顯得過於路人化。
聲之形可能不符合大家預想中的「京阿尼催淚大作」的期望,但是別太挑剔挺好了。
這是叮咚一點點愚見,不知大家怎麼看呢?
今日作者:叮咚君
編輯:新番君
圖片:《聲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