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車諾比》的開篇,低沉的男聲從黑色背景中響起,猶如來自地獄的審問。
這部劇講述的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人為災難,一個把人間變地獄的慘劇: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爆炸。
習慣看歐美劇的朋友都知道,歐美劇有個不成文的特點:
篇幅越短,內容越猛。
尤其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作品。
《車諾比》一共5集,2009年5月上線,才一年時間,豆瓣上就有超過23萬網友給出了9.6的逆天高分。
它到底厲害在哪裡?
除了電影級的畫面、引人入勝的敘事技巧,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對那場人為災難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與反思。
知乎上有個問題:
車諾比事件會不會發生在中國?
看完本文,你自然會有答案。
1
讓我們回到1986年4月25日。
這天晚上,車諾比核電站工作人員計劃關閉4號反應堆做定期維修,並藉機測試反應堆的渦輪發電機能力。
災難從這群工作人員開始了。
廠長是負責政治的主管,只有燃煤發電廠的訓練經歷和工作經驗,而且事發時並不在場。
主導實驗的副廠長雖然是核能專業,但他的總工程師卻是來自一個常規能源廠。
兩個操作員只有「一些小反應堆的經驗」,其中一人入職還不到4個月,在正常核電廠裡,連操縱員執照都不可能拿到。
開車都要駕照,而車諾比居然讓一個實習新手操作核反應堆。
操作人員不符資質,這是第一個致命錯誤。
實驗開始,操作員首先斷開反應堆安全系統,4號反應堆能量輸出從正常功率的3,200兆瓦減少至700兆瓦。
由於實驗開始時操作人員對能量輸出的降低過快,此時實際功率輸出只有30兆瓦,已逼近安全章程允許的極限。
事態嚴重,操作員向副總工迪亞特洛夫求救,懇請停止實驗。
脾氣暴躁且極為自負的迪亞特洛夫認為下屬太懦弱,一邊大罵,一邊讓操作員按照流程堅持繼續實驗。
操縱員發現做試驗規程有一頁被被劃掉了,質疑它的正確性,但迪亞特洛夫視若無睹,要求按照劃掉的程序進行試驗。
按無效程序操作,這是第二個致命錯誤。
26日凌晨1點23分04秒。
反應堆的不穩定狀態沒有在控制板上顯示出來,工程師們也未意識到危險。
車諾比的RBMK石墨緩和反應堆特殊設計有一個高正面空係數,水流減緩時,反應堆內對中子吸收的作用減弱,使反應堆的功率迅速增加。
26日凌晨1點23分40秒,操作人員按下了命令「緊急停堆」的AZ-5按鈕,所有控制棒準備重新插入反應堆中。
控制棒的功能是降低功率,但4號反應堆的控制棒由於設計缺陷,導致它插入反應堆的前幾秒鐘,反應堆的輸出功率不降反增。
這就相當於發生火災時,你拎起一個水桶去撲火,潑出去後才發現水桶裡裝的不是水,是油。
而當晚的操作員並不知曉這些。
關鍵工具存在設計缺陷,是第三個致命錯誤。
凌晨1點23分45秒,反應堆功率急升至33,000兆瓦,是正常功率值的10倍。
燃料棒熔化,蒸汽壓力激增。
一聲巨響,災難發生了。
第一次爆炸,1200噸的頂蓋直接被掀開。
隨著壓力容器的破裂,裡面的壓力瞬間降為常壓,剩下的冷卻劑瞬間汽化。
2~3秒之後,發生了第2次蒸汽爆炸。
這次爆炸直接把堆芯的四分之一拋出了反應堆外,導致了更大規模的核洩漏。
燃燒中的核反應堆建築,就是一座人間地府。
大爆炸之後,真正的災難才剛開始。
2
4月26日清晨, 蘇聯能源部部長通過電話向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匯報:
「核電站的核反應堆發生了爆炸……目前車諾比鎮的事態仍不甚明朗, 需要立即採取緊急措施。」
但這並沒有引起雷日科夫的足夠重視。
這條消息被壓了下來,莫斯科核專家和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聽到的版本是:「反應堆發生火災,並沒有爆炸」。
當地居民也沒有意識到這是場災難,大家站在大橋上,像觀看一場煙火表演,年輕的情侶在硝煙裡親吻,小孩們在路燈下起舞……
渾然不知空氣中無處不在的核輻射,正在攫取他們的生命。
莫斯科派了兩個人處理這件事故。
一個是科學家列加索夫院士,作為調查委員會主任,負責解決事故中的專業問題。
另一個是時任蘇聯建築與能源部長鮑裡斯,負責與政府部門溝通,調動物資。
列加索夫生性耿直,視專業高於生命。
在他眼裡,鮑裡斯跟克裡姆林宮的眾多部長一樣,都是政府官僚的典型。
兩人抵達現場後,列加索夫發現反應堆內部的石墨仍在燃燒, 爆炸口的白色煙柱正在大量釋放放射性物質。
科學家的經驗告訴他,這個過程將持續很長時間, 必須想辦法將其撲滅。
為控制災難擴散,列加索夫向克裡姆林宮詳細報告了災區狀況,並堅持立即撤離發電廠附近的普裡皮亞季市所有居民。
他用極為通俗易懂的方式,闡述核輻射將會產生的巨大危害:
但部長們認為他危言聳聽,並沒有重視他這份從科學角度的判斷。
常年搞理論研究的專家們寧願相信是測量輻射的機器故障,也不相信真有那麼高的輻射。
為避免引起恐慌,普裡皮亞季市並沒有向居民公布事情的全部真相。
大爆炸發生4天後的五一節,烏克蘭第一書記還參加了一場匯聚數萬人的慶祝活動。
與此同時,醫院裡已是人滿為患,就連走廊裡也「堆放」著無處可去的患者,遍地哀嚎。
3
蘇聯政府在一份國際聲明中說到:
「在車諾比電站發生的一起事故中,一個反應堆被毀,我們立了專門的政府委員會,對事後的處置實施援助。我們正在採取措施消除事故的影響……」
他們採取的措施是:封鎖城市,封鎖信息。
在這段戲裡,這個「中央特派員」原本坐在會議室陰暗角落中,直到大家爭吵不休時才起身說了這段話。
這個鏡頭的角度和燈光處理,有沒有讓你覺得這個老頭像某個神話人物?
沒錯,死神。
事故發生48小時後,核電站附近的村莊才開始疏散,此時居民們已經吸收了致命量的輻射。
這次撤離行動執行的很迅速,但仍然存在決策失誤:很多居民駕駛私家車離開普裡皮亞季,這些車已經受到相當大的輻射,它們將輻射物質帶到了更多地方。
為了找出這個「不可能發生卻又真的發生了」的科學事故幕後原因,核物理學家烏拉娜開始追尋真相。
但她的每一步都困難重重。
比如她最常遇到的問題:
外行掌權,指揮內行。
同樣的問題,列加索夫也遇到了。
由於當家者們對專業領域的無知,根本無法作出正確決策。
他們還在玩官場中那一套遊戲規則:
能瞞就瞞,能騙就騙,能壓就壓。
上面要是追問起來,就是兩句話:
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不會造成多大危害。
事故發生差不多一周後,輻射雲飄散到瑞典,戈巴契夫接到瑞典政府發來的信息,蘇聯終於明白事情遠比他們想的嚴重。
接下來的整整一周,蘇聯政府沒有和外國政府有效溝通,拒絕透露更多細節,並在官方媒體上宣布:
「破壞遠遠沒有西方媒體所描述的那樣嚴重」。
4
與政府官僚作風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救援隊伍中發生了很多很多感人事跡。
一開始,蘇聯動用太空機器人處理核廢料。
在火星能用幾年的機器人,在強輻射裡只撐了幾分鐘就全部報廢了。
沒辦法,只能上人。
士兵們給自己披上鉛皮當防護,拿著鐵鏟衝上屋頂,用血肉之軀挑戰機器都受不了的輻射。
蘇軍工程兵司令員塔拉克諾夫將軍對部隊做最後動員時,說了這麼一段話:
「大家都清楚自己的任務了。每人上去鏟兩下就下來,不要超過40秒!我和政委先上去,然後是共產黨員,其他同志在後面跟著,注意安全。假期和黑海療養院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為了蘇維埃祖國!」塔拉克諾夫將軍
這個國家總是被那些勇敢的人保護著。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劇中就提到了一個:
為了不讓核廢水下滲,汙染全歐洲地下水,列加索夫提議人工把汙水排空。
但要完成這個目標,必須要找到三位志願者,由他們潛進充滿輻射汙水的反應堆手動操作。
這相當於找3個人,志願送死。
戈巴契夫聽完,臉上沒有任何為難與猶豫,只是淡淡說了句:
或許在他眼中,代價只是一串數字。
前後數年時間,有60萬人參與了救援。
僅1986年5月3日,蘇聯發布全國招募令時,就有大約4萬名工人自願報名參加救援。
他們中很多人都住在1000公裡之外,既不是這場災難的製造者,也不是受害者,但在領到防輻射服後,他們立刻奔赴車諾比。
他們很清楚參與救援意味著什麼。
但他們更清楚,如果自己袖手旁觀,對人類又意味著什麼。
5
救援展開一段時間後,鮑裡斯和列加索夫回到莫斯科,向克裡姆林宮的當家者們匯報工作。
鮑裡斯雖然在很多地方都很「官僚主義」,但在這次救援中,他選擇了站在事實這邊,為列加索夫提供了很多幫助。
他曾坦言:要在這個體系中生存下去,必須遵守某些規則,甚至說謊。
為了讓列加索夫說出真正需要擔心的事,鮑裡斯不得不先揚後抑,給政府先唱一曲讚歌:
鮑裡斯很難,因為他很矛盾。
他是政府和真相之間的平衡者,既要盡力為列加索夫創造條件去救援,又要防止行為過激導致前功盡棄。
當列加索夫被邀請參加國際原子能機構會議時,烏拉娜建議他說出真相,鮑斯裡卻堅決提出反對意見:
整個救援期間,他和列加索夫兩人一直被克格勃特務監視著。
他深知,一旦他們當中有人給克裡姆林宮「抹黑「,會遭受怎樣的後果。
1986年年8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會議上。
列加索夫在長達5個小時的時間裡,一直在反駁西方科學家對車諾比反應堆設計缺陷的質疑,反覆強調事故的原因完全來自於操作人員的失誤。
他撒了謊。
他成了英雄。
回到莫斯科,他收到了一條「善意的提醒」:
只要他把在瑞典說過的謊言再說一遍,克裡姆林宮就會授予他最高榮譽。
當家者們只想事情儘快結束。
為此,他們早已經為每個故事找齊了素材,為每個墓碑挑好了人選。
然而這一次,列加索夫爆出了「家醜」。
他製作了一個核反應堆模型,用每個普通人都能聽懂的比喻,一步一步揭示了車諾比爆炸的真實技術原因。
造成這些技術原因的原因,是謊言:
法庭上的當家者們沒料到列加索夫會來這麼一記猛招,宣布暫時休庭。
列加索夫和鮑裡斯走到院子裡。
此時,距離大爆炸已過去很久,當時穿透到兩人身上的核輻射,讓他們過早地衰老。
身為部長的鮑斯裡,第一次在列加索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脆弱與無奈:
奮戰多年,兩人早已為對方的人格所折服。
但鮑裡斯依然心有愧疚,覺得自己能力不夠,沒有為列加索夫提供最好的幫助。
列加索夫動情地回應到:
與列加索夫一樣,執著於真相的烏拉那一路上聽到的看到的,除了謊言,就是拒絕。
她向車諾比的副總工迪亞特洛夫求助,發現他也是這場災難中的無數個犧牲品之一。
她和列加索夫的最後一次對話中,身心疲憊的列加索夫說自己想要放棄,卻做不到。
內心深處,總有一股使命感驅使他繼續前進。
他對她說:我們都一樣。
6
車諾比爆炸是人類史上最大的事故。
事故後3個月內有31人死亡,之後15年內有6-8萬人死亡,13.4萬人遭受各種程度的輻射疾病折磨。
方圓30公裡內的幾十萬人全部遷走,二十年了仍然沒有回來,普裡皮亞季近乎變成死城。
事發當晚在橋上觀望的人,從老人到嬰兒,一個都沒活下來。
事故發生後,蘇聯在各加盟共和國動員了約66萬人來善後,包括30萬俄羅斯人。
被派到充滿危險的核汙染地域作業的人,大部分都是沒有接受過防核訓練的普通軍人。
由於缺乏防輻射裝備,長期暴露在高劑量輻射環境中,導致他們的身體出現了各種問題。
據統計,迄今為止因車諾比事件而致殘(包括曾參與善後的退伍軍人)的人超過60萬。
清理人中患甲狀腺癌、白血病和精神障礙等疾病的機率是普通人的5倍,清理人的死亡率高達50%。
我們永遠無法確切知道車諾比事故導致多少人死亡,多數人估計是4000-93000人。
但是:
1988年4月26日,列加索夫院士在自己的公寓裡上吊自殺。
那天剛好是車諾比災難2周年。
他留下的錄音帶,重點披露了蘇聯境內有16座反應堆存在類似的設計問題。
他想修好蘇聯境內所有反應堆,為維護祖國的國際聲譽,他不惜在維也納會議上撒謊,因為有人承諾他,會儘快改進。
但改進工程遲遲沒有動工。
他們甚至禁止他提及操作員在事故前對反應堆的了解,以及當時已經知道的反應堆缺陷。
一個專業人員指出問題所在和事實真相後,立即被政府施加壓力,從職位到榮譽,全部被刻意邊緣化。
這樣的故事,熟悉嗎?
事後,烏克蘭第一副總理Konstantinl·I·Massik總結車諾比事件中,蘇聯政府的對策:
首先是不惜一切代價平息公眾輿論;其次是為政府、各部及各部門進行開脫;第三是把損失的補償減少到最低限度;最後是掩蓋放射性對公共健康威脅的嚴重性。
《車諾比》的編劇製作人麥辛說:
儘管這是一個植根於前蘇聯的故事,可是講故事的人並非針對蘇聯,車諾比事件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蘇聯的體制在許多層面都腐敗透了,但蘇聯體制並不是外星產物,它是人類自己的發明。麥辛
這部根據史實改編的劇中,有個虛構角色:
執著於真相的核物理學家:烏拉娜。
在其他的「車諾比」事件中,
烏拉娜不只是科學家,她就是你,我,
以及每一個為揭示真相而努力的公民。
開篇的問題,你有答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