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集迷你劇《車諾比》播完了,IMDB評分穩定在9.7分,已經超過了《絕命毒師》、《權力的遊戲》等大熱劇集,成了歷史第一高分劇。當然,這是大部分美國觀眾打出的高分,在他們的經驗中,從未預料過如此嚴重的歷史災難事件,是在這樣草率與驚慌失措的行動中處理應對的。
可以想像,美國觀眾看完了是挺震撼的。
當然,我們看完以後也會挺震撼,一種和美國觀眾感觸不同的震撼。
所有的震驚,都可以總結為一句臺詞——主人公從第一場到最後一場貫穿全片的詰問:
「謊言的代價到底是什麼?」
這句臺詞暗示著編劇的全劇觀點,似乎在說「如果沒有技術人員的謊言,那麼車諾比的災難根本不會發生」,或是「即使發生了,沒有政府的謊言,災難也不會波及幾十萬救災人員的安危,並危害到幾百萬普通民眾的健康」。
這樣直白的立場,更有利於所有觀眾理解本片的批判主題,區分出在劇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為了強化這種正邪雙方的直白對立,編劇又結合歷史事實做了不少改編。
那麼「車諾比事件」的歷史真相又是如何?全劇有多少情節與事實相符呢?
顯然這個問題也非常複雜。我們不能相信蘇聯政府單方面給出的結論報告,也不能單純信任某部個人製作的紀錄片或收集的影像資料。只能結合大部分網絡提供的信息,綜合推斷和說明這場事件中的重要節點。部分細節,只能自己去猜測了。
《車諾比》第一集:「1:23:45」——災難的發生全片第一場就是蘇聯科學院院士,瓦列裡勒加索夫Valery Legasov的自殺。與劇情相似,歷史上他就是車諾比事故調查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並在同年8月於國際原子能維也納會議上做了3個小時的報告。在事件兩周年後,他在自己公寓的樓梯間上吊自殺了。
1996年9月,俄羅斯總統葉爾欽追授他俄羅斯聯邦英雄頭銜。這是給予為國犧牲和貢獻的軍人、消防員、太空人等人員的最高榮譽。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車諾比核電站4號機組爆炸。
事件大約判斷為發生於40-47秒間,操作員按下「AZ-5」(「迅速緊急防禦5」)按鈕後引發爆炸。劇情基本還原了這一場景。
常駐核電站的數十名消防員在幾分鐘之內趕到現場展開救援。此時他們無從判斷問題的嚴重性,只是堅決履行著職責,他們滅火時並沒有穿戴防輻射的保護服。2人當夜犧牲(可能是技術工人),另有28人(可能是消防員)幾天後被移送莫斯科6號醫院,幾個月後因為核輻射陸續死亡。另有一人據稱死於心臟病。這就是全片最後所說明的,「蘇聯官方認可的31名事故遇難人員」。
當時核電站的現場最高負責人是核電站副總工程師Anatoly Dyatlov。與劇集提供的信息類似,他在1987年被判以十年監禁,五年後獲釋,並於1995年由於輻射相關病症病逝。
在整部劇集中這位副總工程師成了最大的反派,似乎是他剛愎自用不顧一切要求繼續安全測試,最終導致整個事故的發生——也有專題片中分析他過於急切取得測試的成功結果,謀求升職而忽視了安全手冊的相關規定。同時當時不在現場的核電站廠長Victor Bryukhanov和總工程師Nikolai Fomin也都判了十年監禁,Fomin後來又任職於核電站——以這一結果來推斷,從官方的調查來看,Dyatlov並不比其他人應該承擔更嚴重的責任。Dyatlov後來的回憶錄中也並不認為自己應該背上最大的責任。
《車諾比》第二集:「請保持冷靜」《車諾比》第三集:「敞開吧 大地」——災難的救援災難發生後,當時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並沒有第一時間掌握到事件的全部情況。26日,救援軍隊終於測量到廠房區域輻射的準確數字,第一次記下了輻射量為2080倫琴。
這一數字終於上報給政府,引起了高度重視,於是任命資深科學家瓦列裡勒加索夫作為負責人,組織調查委員會迅速趕到現場。眾多科學家集體對救援方案展開研究。
事故發生30小時後,27日下午,蘇聯官方出動了1000輛公交車,將靠近核電站的43000名群眾進行了大規模疏散。
在這30個小時的層層上達與指令下傳中,到底發生了什麼,顯然劇集對此作了大量的細節編寫。我們也很難評價在當時的通訊環境中,面對這樣一次前所未見的災難,蘇聯的救援展開速度究竟是過慢還是正常。
在劇情中,我們看到勒加索夫被塑造成了孤單英雄形象,他獨自以科學家的研究精神,抵抗著所有人近乎愚昧的行動。這當然是經過了改編虛構。如果沒有部隊先期測量的準確放射量數據,科學家們也沒有依據去判斷事態。
事實上在當時美蘇兩國的核威脅背景下,所有人對核輻射都心存恐懼。之前蘇聯和美國都發生過秘而不宣的若干核事故,只是這次沒有人,也沒有任何歷史文獻可供判斷這次事故的嚴重程度。即使當時所有專家集合到位,他們也都待在普裡皮亞季飯店內進行著研究討論。
這是道沒有正確答案的難題。
劇集最後說明,全劇中負責暗中調查的女科學家,是一個虛擬杜撰的形象。無論日後政府是否公開了全部報告結論,至少應該相信此時所有人都在盡其所能,不遺餘力地想辦法救援。
28日,隨著瑞典核電廠檢測到了輻射塵,美國衛星也察覺到了這次爆炸。事故發生60個小時後,蘇聯終於向世界公布了這次災害。同時調動的80架軍用直升機也開始按照救援方案從空中投放硼砂,將反應爐的爐火悶熄。
劇情並未提及的,是蘇聯從阿富汗戰場也調動了直升機,加入這次滅火行動。
5月14日,災難發生後第18天,戈巴契夫終於在電視上對全蘇聯人民發表了電視講話。
明火熄滅後,科學家開始擔心原先滅火灌入的大量殘留水,可能接觸放射物後造成又一次更猛烈的爆炸,最壞的結果將超過第一次爆炸數倍。官方做了最壞的打算,火車和上千車廂準備著,在周邊幾個大城市應對疏散更多數量的群眾。同時選派了三位熟悉建築物結構的工程師,進入建築物中將水放掉,進行這次「自殺性任務」。
這成為了劇情的一個高潮點。這三位工程師也成了蘇聯在這次救援中為數不多的,可公開的「積極典型」。事後在報導中,這三人至少兩人被宣傳為受核輻射汙染犧牲了。
然而又有另一些更為準確的報導,這三人又活了多年。最早離世的一位在2005年死於非輻射相關病。另兩人還在去年反應堆保護罩落成時,出席現場並領取烏克蘭總統頒發的獎章。
救援的下一個難點,是防止融化的巖漿滲透地層,進入地下水,輻射汙染幾千萬人的運河水源。雖然只有5%~10%的可能性,官方仍為此動員了礦工——大部分公開報導稱有一萬人,劇集稱有400人,這個數字更為合理——從地下挖隧道進入反應爐下方,用水泥加固整個地下層。30名礦工每3小時換班一次,全日無休。他們花了34天,挖了150公尺長的地道,完成了一般礦區3個月的工作量。其中1/4的礦工在40歲前死亡。
這構成了第三集的主要劇情。過分強調官方與礦工的對立成了劇情中最為誇張的一筆。在當時的管理體制下,即使眾多工人明白作業的危險性,也不可能對救援工作有牴觸行動。同時隧道內雖然高溫,也很難想像他們會全身赤裸工作。
在一些專題片的採訪中,可以看到這些工人對此認識更為坦然和樸實:他們明白對自己健康會有嚴重的損傷。「然而總有人要去做這件事」。
《車諾比》第四集:「全人類的幸福」——災難的清理之後的一年時間內,蘇聯又陸續組織了50萬「清理人」——10萬軍人和40萬平民,加入清理廢墟的隊伍。他們主要負責挨家挨戶清理牆壁和物品表面的放射性塵埃,對吸收了輻射並會進一步引起環境汙染的動物進行獵殺,以及最艱巨的——清理散落於反應堆屋頂的高放射性廢料。
正如劇情所拍攝的,穿著重達二三十公斤防護服的軍人,每人只能嚴格地在屋頂上鏟兩次,在幾十秒內完成作業。正是在這樣如同工蟻、前赴後繼的工作狀態中,不可思議的,蘇聯人完成了廢料清理,並給4號反應堆加蓋了一個足以覆蓋的大石棺,確保了基本不再有的放射物向外擴散。
當時屋頂最高的輻射量達到每小時1萬到1萬2千倫琴,幾分鐘就足以致人死命。與劇情中令人窒息的恐懼感略有差別,指揮的將軍和士兵心中仍有某種為國犧牲的悲壯和豪情。他們最後將紅旗插進了塔頂宣告勝利——就像在二戰中在德國國會大廈升起國旗,戰勝法西斯那樣。劇集有拍攝到這部分,但沒有加以情緒的渲染。
《車諾比》第五集:「永恆的記憶」——災難的原因調查法庭的真實情況我們無從得知,但顯然不會像劇集那樣充滿了高度的戲劇性。編劇通過美式劇集常見的法庭陳述環節,總結了車諾比災難發生的原因。
從真實歷史來說,蘇聯在1986年8月公布過一份調查報告,就是Valery Legasov在國際原子能維也納會議上對全球記者說的那些,將事故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核電站人員的操作不當。包括違反安全手冊取出了過多數量的反應堆控制棒,包括控制水蒸氣和輸出功率的操作員通訊不足等等原因。這些現在已普遍被認為是事實的一部分,至少將整個反應堆的工作狀態推至了極限。而另一份報告,則在1991年官方公布,認為事故由於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堆(簡稱RMBK)的設計缺陷導致。主要是控制棒的設計,由石墨構成的部分在瞬間加快了反應,本應是救命的「AZ-5」按鈕成了點燃的導火索。
這兩次報告的調查結論現在都被認為是造成核事故的原因。大型事故的出現總是有更為複雜的綜合因素,是若干薄弱環節的疊加,是數百次安全隱患的累積。任何一個環節能做到位,很可能就會扭轉悲劇的進程。所以這些報告並不相互牴觸,只是相互補充。後一份報告更接近於Valery Legasov本人傾向的調查結果。他的自殺也使得這份報告在蘇聯科學家中流傳,並最終促成了官方公布這一結果。
從改編來看,《車諾比》對於事件進程,基本尊重了史實。只是在人物設置的角度上更為集中戲劇矛盾,強化了美式孤單英雄的人物形象,刻意營造了整體的恐怖氛圍,而有意無意忽略了整個救援過程中許多人體現出的英勇氣概。
但毫無疑問的,這次事件使得蘇聯以及全球眾多國家更為深刻地認識到核威脅的恐怖,災難的大規模後果在民眾心中造成了巨大影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