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夏秋季,解放軍劉鄧大軍和華東野戰軍陳粟兵團、晉冀魯豫野戰軍陳謝集團,分三路挺進中原,縱橫鄂豫黃淮廣大地區之間,沉重打擊了敵人,開闢了大片根據地,整個形勢為之一新,完成了偉大的戰略轉折。
1948 年初,國軍統帥部為加強其中原防禦,將在中原戰場的兵力部署重新劃分為8個綏靖區和6個主力兵團,共計86個整編旅(師)66萬大軍,主要配置在平漢、隴海兩條鐵路幹線上,成十字長蛇陣分布,企圖分割中原我軍,以便其主力往來機動作戰,從而達到鞏固其長江防線並確保江南區的安全。
針對敵人的作戰企圖,軍委決定將戰爭繼續引向敵縱深區域,以鞏固我中原解放區,為下一步進行戰略決戰創造條件。據此,決定由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率第1、第4、第6縱隊10萬人組成一個機動兵團,在河南休整兩個月後,執行南渡長江開闢閩浙贛新解放區的戰略任務,吸引中原一部敵人回防江南,從而進一步扯散敵人,配合中原我軍作戰。
同時,軍委指示劉鄧大軍主力轉出大別山,協同陳謝集團和華東野戰軍陳唐兵團(由華東野戰軍第3、第8、第10縱隊10萬多人組成),互相配合,在中原地區實施機動作戰,圍攻中等城市,創造戰機,誘敵增援,在運動中殲滅敵人,進一步扭轉敵我力量對比。
1948 年2月,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取得宜川戰役勝利,兵鋒威脅關中。敵胡宗南集團急調在洛陽、潼關間守備的裴昌會兵團西援,致使洛陽地區守敵頓顯空虛。陳謝集團和陳唐兵團敏銳抓住戰機,為配合西北野戰軍作戰,並掩護剛出大別山的劉鄧大軍休整,集中28個團兵力,於3月8日發起洛陽戰役。
激戰至11 日黃昏,未待洛陽外圍之敵完全肅清,我軍即開始向城垣發起攻擊。其中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8師23團1營在戰前群策群力、準備充分,運用連續爆破、輪番突擊的手段,激戰2小時掃清15道障礙,首先突破洛陽東關。爾後,我軍相繼從南門、西門突破,守敵陷入崩潰。戰至14日,我軍勝利攻佔洛陽,全殲守敵2萬餘人,俘虜敵整編第206師師長邱行湘。
國軍急忙調動3個師救援洛陽,我軍靈活機動,主動撤出洛陽,轉向豫西、鄂北和許昌、新鄭等地機動作戰。敵人在洛陽撲了個空,留下一個師守備,主力返回原地。而我陳謝集團抓住戰機,乘敵分散後再攻洛陽,於4月5日第二次攻佔洛陽,殲敵4600 餘人。國軍損失慘重,主力被扯散,陷於疲憊,不敢再增援洛陽。我軍控制洛陽後,敵人沿隴海線的戰略防禦即被我攔腰斬斷。
4 月初,我劉鄧大軍主力已完成體整。根據軍委指示,陳謝集團、陳唐兵團統一由劉鄧指揮,在漢水流域殲滅分散之敵。5月2日,由陳賡司令員率領本部第2、第4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以及桐柏軍區部隊聯合作戰,經過半個月運動出擊,殲敵21000餘人,收復縣城 9 座,取得了宛西戰役的勝利。
至此,中原我軍連續作戰3個月,先後殲敵5萬餘人,削弱了敵基幹兵團,解放大片新區,為後面發起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