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國軍66萬大軍發動圍攻,解放軍四面出擊殲敵5萬

2020-12-18 沈聽雪的歷史文集

1947年夏秋季,解放軍劉鄧大軍和華東野戰軍陳粟兵團、晉冀魯豫野戰軍陳謝集團,分三路挺進中原,縱橫鄂豫黃淮廣大地區之間,沉重打擊了敵人,開闢了大片根據地,整個形勢為之一新,完成了偉大的戰略轉折。

1948 年初,國軍統帥部為加強其中原防禦,將在中原戰場的兵力部署重新劃分為8個綏靖區和6個主力兵團,共計86個整編旅(師)66萬大軍,主要配置在平漢、隴海兩條鐵路幹線上,成十字長蛇陣分布,企圖分割中原我軍,以便其主力往來機動作戰,從而達到鞏固其長江防線並確保江南區的安全。

針對敵人的作戰企圖,軍委決定將戰爭繼續引向敵縱深區域,以鞏固我中原解放區,為下一步進行戰略決戰創造條件。據此,決定由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率第1、第4、第6縱隊10萬人組成一個機動兵團,在河南休整兩個月後,執行南渡長江開闢閩浙贛新解放區的戰略任務,吸引中原一部敵人回防江南,從而進一步扯散敵人,配合中原我軍作戰。

同時,軍委指示劉鄧大軍主力轉出大別山,協同陳謝集團和華東野戰軍陳唐兵團(由華東野戰軍第3、第8、第10縱隊10萬多人組成),互相配合,在中原地區實施機動作戰,圍攻中等城市,創造戰機,誘敵增援,在運動中殲滅敵人,進一步扭轉敵我力量對比。

1948 年2月,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取得宜川戰役勝利,兵鋒威脅關中。敵胡宗南集團急調在洛陽、潼關間守備的裴昌會兵團西援,致使洛陽地區守敵頓顯空虛。陳謝集團和陳唐兵團敏銳抓住戰機,為配合西北野戰軍作戰,並掩護剛出大別山的劉鄧大軍休整,集中28個團兵力,於3月8日發起洛陽戰役。

激戰至11 日黃昏,未待洛陽外圍之敵完全肅清,我軍即開始向城垣發起攻擊。其中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8師23團1營在戰前群策群力、準備充分,運用連續爆破、輪番突擊的手段,激戰2小時掃清15道障礙,首先突破洛陽東關。爾後,我軍相繼從南門、西門突破,守敵陷入崩潰。戰至14日,我軍勝利攻佔洛陽,全殲守敵2萬餘人,俘虜敵整編第206師師長邱行湘。

國軍急忙調動3個師救援洛陽,我軍靈活機動,主動撤出洛陽,轉向豫西、鄂北和許昌、新鄭等地機動作戰。敵人在洛陽撲了個空,留下一個師守備,主力返回原地。而我陳謝集團抓住戰機,乘敵分散後再攻洛陽,於4月5日第二次攻佔洛陽,殲敵4600 餘人。國軍損失慘重,主力被扯散,陷於疲憊,不敢再增援洛陽。我軍控制洛陽後,敵人沿隴海線的戰略防禦即被我攔腰斬斷。

4 月初,我劉鄧大軍主力已完成體整。根據軍委指示,陳謝集團、陳唐兵團統一由劉鄧指揮,在漢水流域殲滅分散之敵。5月2日,由陳賡司令員率領本部第2、第4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以及桐柏軍區部隊聯合作戰,經過半個月運動出擊,殲敵21000餘人,收復縣城 9 座,取得了宛西戰役的勝利。

至此,中原我軍連續作戰3個月,先後殲敵5萬餘人,削弱了敵基幹兵團,解放大片新區,為後面發起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蘇中戰役:國軍4倍兵力為何圍不住粟裕,反而連敗七陣,損兵5萬
    蘇中戰役是1946年7月到8月,我華中野戰陣在江蘇戰場進行的一系列戰役的總稱。這場戰役有幾個反常現象:1.敵我兵力比例4:1,粟裕以3萬主力對抗國軍12萬,最後居然殲滅5萬多人。2.在靠近南京國統區心臟的蘇中、蘇南一帶,粟裕居然來去自如。
  • 國軍五大主力主帥屬他幸運,戰敗逃走後還被國軍稱為「常勝將軍」
    在國共內戰爆發後,國軍五大主力74軍、18軍、新1軍、新6軍、第5軍因全副美式裝備,作戰能力強,成為蔣介石引以為傲軍隊。他們作為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急先鋒被派往山東、東北、徐州等戰場,結果五大主力主帥2死1俘1逃1起義,而他逃走後被國軍成為「常勝將軍」,這個人就是胡璉。
  • 不愧是「運輸大隊長」,5萬精銳全軍覆沒,華野18師直接變美械師
    1947年2月20日,萊蕪戰役正式爆發,而這場戰役實際上也是我軍為了打破國民黨軍的重重包圍而發起的,當時粟裕所率領的華東野戰軍被國民黨軍南北夾擊,南線的國軍部隊實力較強,而北線的李仙洲隸雖然是屬於王耀武手下的名將,而李仙洲的幾個師也已經全部換裝了美械裝備,是國軍中的精銳部隊,但是他的部隊人數較少且相對孤立,所以粟裕也把這裡作為了整場戰役的突破點
  • 解放軍巧用2千弱兵,就嚇退10萬敵大軍!是誰出的計策?
    1948年10月,解放戰場上捷報頻傳。濟南、鄭州、開封、洛陽都已解放,解放軍正準備打淮海戰役,控制徐蚌線,切斷徐南津浦路。大戰在即。蔣介石的日子很不好過。怎麼辦?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端掉中共在西柏坡的指揮中心!為此,他下令北平的傅作義派兵急襲西柏坡,戰術是先拿下石家莊,再向西攻擊西柏坡。
  • 白崇禧四條毒辣計,半年我軍減員6萬
    1947年10月末,劉鄧大軍經過艱苦轉戰,打破了國軍的圍追堵截,在國統區腹地折騰出一片天地。身在南京的老蔣坐臥不安,命令「國防部長」白崇禧坐鎮九江,我軍遇到了最強勁的對手。白崇禧,1893年生,廣西省桂林人。1914年就讀保定軍校,1924年時,已經成為一方軍閥。
  • 解放戰爭中,一野殲敵51萬,四野殲敵188萬,都比不上這支部隊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越打越弱,解放軍則是愈戰愈強,終於解放了全中國,讓蔣介石不得不黯然地帶兵敗退到了臺灣。解放軍有四大野戰軍,分別是一野、二野、三野和四野,那麼殲敵數量最多的是哪一支呢?
  • 三大戰役後解放軍兵力突破410萬!為何渡江戰役要3個月後才打響?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外的「第四大戰役」,被普遍認為是49年4月的渡江戰役。因為無論從我軍投入兵力(100萬)數字還是最終殲敵數據(43萬)來看,此戰都足以和前三大戰役相媲美。嚴格來說,三大戰役最後結束的一場是平津戰役,以1月底傅作義率領華北剿總發動北平起義為標誌。
  • 馳騁疆場38個春秋 英雄的解放軍騎兵第一師 (2)
    3月20日至4月上旬,綏蒙騎兵旅配合晉察冀野戰軍發動了察南綏東戰役,殲敵18000餘人,打亂了傅作義在平綏線的作戰部署。  1946年至1948年,察北三個騎兵團在堅持察北鬥爭的同時,先後參加了熱西戰役和察南、綏東戰役,殲滅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保證了隆化戰鬥的勝利,冀熱察軍區給察騎部隊記大功一次。
  • 國軍將領在關鍵時刻,棄暗投明扭轉局勢,幫助解放軍全殲六萬餘人
    不僅從魯南會戰中扭轉了兩軍交戰的局勢,更是幫助解放軍全殲六萬餘人,最終取得勝利。正是因為他出人意料的選擇,才能塑造這般戰場傳奇。他就是曾經的國軍將領韓練成,也是魯南會戰中最大的功臣。瞬息萬變的戰局之下,他違背上級命令,為解放軍的反攻開闢了絕無僅有的道路,同時也放棄了自己的晉升之路。
  • 解放戰爭國軍十大將軍,指揮作戰兇悍,都是我軍強勁對手
    1944年5月,擔任新編第6軍軍長。 沙嶺村戰鬥,1946年2月19日,我軍6個團攻擊該軍66團2個營和師機炮營、教導營2000餘人,這場戰鬥一直持續了兩天三夜,未能取勝。新6軍損失700餘人,民主聯軍三縱、四縱傷亡了2100餘人。1946年3月10日,從遼中南下,攻佔我軍遼陽、鞍山、海城、營口、本溪,全部得手。
  • 中原突圍,解放軍5萬人馬折損4萬,此人卻率5000人成建制突出重圍
    1946年6月的中原突圍,標誌著解放戰爭的全面爆發。是役,蔣介石獨裁政府一面虛與委蛇,在談判桌上與解放軍代表假意和談,一面則調集數個整編師的重兵,將中原地區的解放軍5萬人馬重重包圍。蔣軍進攻中原地區的解放軍蓄謀已久,解放軍已從蔣軍密集的集結動向和情報人員搜集的諜報中,察覺了有被軍事圍困的巨大危險,事先做了各項準備,但是蔣軍實力太過強大,有近30萬的部隊開赴中原積極備戰,其中不乏裝備著先進美械裝備的中央軍。
  • 國共內戰,我軍屢次採用此戰法,讓國軍吃盡苦頭
    我們都知道「圍魏救趙」,古代兵法三十六計之一,孫臏圍攻魏國目的不在攻城,而是解趙國的危局,是戰場上很妙的一種打法。今天想說的是,古人有「圍魏救趙」,今人則有「圍城打援」,國共內戰前期,解放軍對於此戰法是運用自如。
  • 大王莊血戰,中野華野四個團血拼國軍老虎團,附近的國軍被嚇投降
    1948年11月開始,解放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兩大野戰軍和國民黨軍80萬大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了一場在殊死決戰。雙方都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了自己可以動用的最大兵力和資源,這場戰役直接平定了中原,此戰後,長江以北地區都掌握在了人民解放軍的手裡。淮海戰役是一場十分兇險的戰役,戰役開始後,由於兵力不足,可以說是險象環生,其中最危險的階段就是雙堆集戰役。
  • 淮海戰役中最慘烈一仗,國軍團長看一物說道:不打了,投降吧!
    淮海戰役中最慘烈一仗,國軍團長看一物說道:不打了,投降吧! 在我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後,國共兩黨就和平建國展開了一個多月的談判,就在人民群眾都因為和平即將到來的時候,蔣介石卻露出了其真正面目,為了進行自己的獨裁統治,悍然發動內戰,對解放軍大打出手。在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樣式數量最多,殲敵數量最大的戰役,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 張靈甫七十四師的盾,遇到陳粟大軍的矛,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陳毅、粟裕自兩淮和漣水戰役後,相繼組織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大獲全勝,特別是萊蕪戰役,殲敵5萬餘人,活捉自李仙洲以下國民黨軍隊將領19人。蔣介石見狀免去薛嶽徐州綏靖公署長官職,派顧祝同率陸軍總部移駐徐州,統一指揮原徐州、鄭州兩綏署部隊。
  • 解放軍越打越多的秘密:三年激戰,士兵從120萬暴增至400萬
    在世界戰爭歷史上,最能顯現出信仰的力量,組織的威力的一場戰爭,就是發生在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的解放戰爭。在解放戰爭裡,解放軍越打越多,國民黨軍越打越少,這都要歸功於我們軍隊強大的政治工作威力。
  • 三大戰役中,哪一場戰役,參戰的國軍名將數量最多
    三大戰役遼瀋戰役是在1948年9月12日開始的,前後共歷時52天,到11月2日正式結束。而蔣介石的國軍投入了55萬兵力,由名將衛立煌擔任總司令,杜聿明,範漢傑,鄭洞國,孫渡等名將擔任副總司令。除此之外,還有廖耀湘,劉玉章,鄭庭笈,龍天武,闕漢騫,曾澤生等國軍中的王牌悍將,任軍長或者兵團司令員職位。這樣一算的話,在解放戰爭時期發生的第一場大決戰的遼瀋戰役中,有11位國軍名將在此戰中為蔣介石打天下。
  • 從幾千人遊擊隊到30萬大軍,新四軍抗戰10場經典戰鬥
    我軍:新四軍第3支隊第5團,第6團,2000多人。友軍:國軍第144師,108師。戰鬥過程:10月30日,日軍500多人,兵分三路,進攻南陵縣城東北地區,我軍與敵人激戰,消滅100多敵人後,主動後撤。雙方兵力:敵軍:89軍,1.5萬餘人。我軍:新四軍1、2、3縱隊,7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