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的中原突圍,標誌著解放戰爭的全面爆發。是役,蔣介石獨裁政府一面虛與委蛇,在談判桌上與解放軍代表假意和談,一面則調集數個整編師的重兵,將中原地區的解放軍5萬人馬重重包圍。蔣軍進攻中原地區的解放軍蓄謀已久,解放軍已從蔣軍密集的集結動向和情報人員搜集的諜報中,察覺了有被軍事圍困的巨大危險,事先做了各項準備,但是蔣軍實力太過強大,有近30萬的部隊開赴中原積極備戰,其中不乏裝備著先進美械裝備的中央軍。
在解放戰爭開戰初期,中原解放軍的5萬人馬大部分裝備極為低劣,而且作戰官兵軍事素質極為低下,部隊建制也比較零散,唯有皮定均的一旅建制最為完整,全旅有5000餘人且武器裝備相對較好。而面對優勢兵力和兵器的蔣軍,中原解放軍所面臨的局勢仍然極為不利,隨時有被吃掉的危險,所以,儘快突出重圍是最要緊的事。為此,上級領導做了專門的指示,要求皮定均的一旅作為後衛部隊,掩護大部隊和機關後勤人員的撤退。
接到命令後,中原解放軍各個部隊開始了緊張的突圍準備工作,燒毀部分重要文件和帶不走的輜重物資,選定了各個突圍方向,待有利時機時一舉突圍而出。
皮定均的一旅則在中原地區趁勢佯動,吸引周圍的國軍部隊注意力,調動國民黨軍四處周旋,為大部隊和機關後勤人員的撤離,創造了部分有利條件。而中原解放軍大部隊從一開始突圍,就遇到了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首先是分散突圍導致各個部隊突擊力量不足,在與國軍進攻部隊的交戰中損失慘重,個別小部隊甚至全軍覆沒,其次在國民黨軍數個整編師的圍困下,突圍途中的中原解放軍大部隊,多是採取正面突圍的方式,與武裝到牙齒的國軍硬碰硬的較量,更是讓中原解放軍突圍的大部隊,遭受了比較慘重的人員傷亡。
而中原解放軍大部隊所攜帶的數輛裝載各類物資的騾馬大車,以及人扛肩挑的行軍隊伍綿延幾百上千米,更是拖慢了突圍部隊的整體移動速度,面對四周合圍而來的國軍整編師,無疑是羊入虎口,突圍的希望極其渺小。
而皮定均的一旅戰術打法極為多變,對戰國軍精銳的整編師時,稍作抵抗後便轉移陣地,牽著國軍的鼻子在解放區內四處轉悠,更是趁國軍部隊相互協調的不通暢,奪取了國軍一個整編師的電臺,並冒充其作戰部隊,悄然的通過了第一層包圍圈,在危機四伏的前線,成功擺脫最初的嚴峻局勢,並以敵軍意想不到的突擊速度,迅速穿過了國軍整編師的第二層防禦線。
皮定均一旅邊走邊打,還一邊搜集敵軍情報,使得突圍的過程顯得遊刃有餘,在大致突圍蔣軍30萬重兵的重重包圍圈後,為了擺脫尾隨而來的敵軍,皮旅一頭扎進了地勢複雜的大別山地區,成功將擁有重裝備的國軍整編師,遠遠的甩在了身後,部隊5000人成建制突圍成功。
而中原突圍的5萬解放軍最終突出重圍的僅僅1萬餘人,這意味著折損了將近4萬人,而皮定均帶領一旅5000人殺出重圍全身而退,帶出了中原成功突圍的解放軍一半人馬,可謂是個軍事上的奇蹟,以致在1955年全軍授銜時,主席明確指示「皮有功,少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