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島之戰,島上的日本陸軍都啃樹根了,海軍為什麼不管不顧?

2020-12-22 老周新視野

李三萬

摘要:二戰太平洋戰場,美日兩軍在瓜島展開了長達半年的拉鋸,島上的日本陸軍彈盡糧絕,都已經靠啃樹根充飢了,海軍為什麼不管不顧?

二戰太平洋戰場,美日兩軍在瓜島展開了長達半年的拉鋸,島上的日本陸軍彈盡糧絕,都已經靠啃樹根充飢了,海軍為什麼不管不顧?

在偷襲珍珠港之前,山本五十六、米內光政這些有足夠見識、信息來源的海軍高級將領,是非常反對跟美國開戰的,但日本最高決策層的政治考量是美國會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在一個適當的時候參戰,而且一定是站在日本對立面。同時美國已經開始從經濟上對資源高度依賴進口的日本進行禁運,終止了石油和廢舊鋼鐵對日本出口,這樣日本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先下手為強,一如幾十年來日本所參與的戰爭一樣,壓上皇國命運賭一把,或者就又單車變摩託呢?!在這個總體戰略設想下,海軍高層反戰的意見被壓了下去,而且還要海軍充當和美國開展的急先鋒。

既然天皇已經確定開戰,山本五十六也就全力來為戰爭打算,他認為還是由他來幹最有把握,他相信他有把握為日本爭取到三年時間的戰略優勢,從而能夠讓日本利用這三年戰略優勢的大好局面,與美國達成體面的媾和,讓美國承認日本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

可惜,在偷襲珍珠港之後僅僅半年,中途島一戰,美國就在自己工業產能還沒開始完全發力的情況下,已經在太平洋地區遏制了日本的戰略進攻,而後的瓜島戰役,是從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間發生的一場戰役,就是美軍主動發起的反攻。正是這一場戰役,美軍開始確立了自己在太平洋戰區的戰略優勢,而日本也正是從這場戰役開始,徹底失去了太平洋戰場上的制海權、制空權!而實際上,在瓜島戰役時最先失去勝利信念的,就是日本陸軍,在基本還是農業封建社會的東亞,仗著率先進入工業化,現代化的日本陸軍,拿著一戰時期技術水平的武器,就已經習慣各種橫掃戰場的姿態。但到了太平洋戰場,面對真正工業化國家軍隊的火力傾瀉,心態瞬間崩潰,日本為太平洋戰場成立的陸軍第十七軍,軍長百武晴吉中將,是天皇侍衛長的弟弟,竟然有七、八次不顧海軍的要求,推遲地面部隊進攻命令,浪費了戰役初期,海軍勉強還能與美軍抗衡,好不容易爭取來的進攻時機,讓美軍推進到索羅門群島,修建起機場,從而逐漸掌握了戰役制海權制空權,導致海軍和海航損失慘重,已經失去與美軍僵持的資格。

而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日軍都沒有充分準備,美軍因為發現日軍開始修建機場,馬上意識到一旦瓜島機場建成,對南太平洋地區的制空權威脅太大,所以決定先下手為強,就匆匆投入了剛剛組建訓練不足的陸戰1師登陸,原本美軍自己都沒什麼信心,結果瓜島上的日軍主要就是修建機場的朝鮮勞工,和少量工兵與警戒部隊。哪怕美軍都沒有準確的地圖,直到第二天才摸到日本人修好了80%的機場,但是從登陸起到佔領機場,都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日軍就逃進了叢林。

島嶼爭奪戰,陸軍沒有海空軍的掩護和支援,能幹什麼?瓜島上已經建好塔臺和發電廠的機場落入美軍手裡,原本通過海軍運來的大量食物,包括幾百箱啤酒,甚至需要建一個冷藏廠保存,這下全便宜了美軍。所以說瓜島的日本陸軍,此後就經常要面對缺糧少吃的困境,連司令都落到啃芭蕉樹根的地步,這還真怪不到海軍頭上。瓜島機場落入美軍之手,讓美軍航空兵有了寶貴的前進基地,可以以逸待勞輕鬆迎戰從拉包爾遠道而來的日軍飛機,掌握這一地區的制空權,又藉助空中優勢,幫開戰之初還處在劣勢的海軍迅速扳回局面,日本人連這一地區的海權也逐步喪失,對於島上的日本陸軍,再也沒有海軍幫他們送啤酒了。因為沒有運輸船,日軍只能用驅逐艦和潛艇來進行運輸,這樣連標準五分之一的物資供應都達不到,隨著日軍船隻損失越來越大,連這麼點可憐的物資供應都無法保證,從此瓜島在日軍的戰史中就成了最為刻骨銘心的「飢餓之島」。

說到這個話題,自然不能不說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簡直不共戴天的矛盾。日本海陸軍互懟,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瓜島這次,日本海軍做的已經稱得上仁至義盡了。在戰役之初,日本海軍想著和陸軍一起配合,組織反攻奪回機場。結果,陸軍這幫人一直裝孫子,多次找理由推遲進攻時間。這可把山本五十六惹火了,眼見短暫的「優勢」轉瞬即逝,決定不再理陸軍這幫馬鹿。

之後,日軍漸漸處於劣勢,日本海軍也不敢正面和美軍硬扛。這下,輪到日本陸軍自食惡果了。美軍的進攻倒還能頂住,但是,肚子是要用食物來填飽的。雖然,日本海軍看不上陸軍,只是礙於面子,也不能坐視不管。

於是,日軍開通了「東京快遞」(日軍自己稱為「老鼠運輸」):依靠高速機動的驅逐艦,利用夜暗掩護進行快速物資運輸,晚上去晚上回。但是,驅逐艦不是運輸船,運送能力非常有限。一艘2000噸的驅逐艦,一次只能運送幾十噸物資。而且,日軍能用的驅逐艦數量也有限,還要負責為戰列艦、重巡洋艦這樣的大型戰艦護航。於是,島上的日軍只能收到所需物資的五分之一!

在長期缺乏補給的狀態下,島上的日軍成了饑寒交迫的乞丐,牙齒脫落,皮膚蠟黃,毛髮大量掉脫。而就是這種運輸,在戰役後期也被切斷了。日軍也想出過有「創意」的點子:用潛艇或者驅逐艦拉著(半滿)鐵桶運輸物資,就解決了運輸能力問題。艦船把鐵桶拖到指定海域,然後再由島上派快艇來撈起鐵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第一次鐵桶運輸就被盟軍「撞見」,並成功阻截。盟軍第一次見到鐵桶,還以為是水雷。第二次鐵桶運輸,日軍準備了1500個鐵桶,只有300個到了島上的日軍手裡。

瓜島戰役的爆發,推進了同盟國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戰區的反攻速度,並且一舉摧毀了日本在南太平洋的島嶼鏈部署,粉碎了帝國主義向澳大利亞建立海上基地包括海上運輸路線的企圖,嚴重削弱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海軍力量,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瓜島戰役從1942年8月持續到1943年2月,歷時6個月之久,美日雙方圍繞瓜島展開了激烈爭奪。雙方僅在索羅門群島海域就進行了30餘次規模不等的海戰,空戰和陸戰,也讓美國首次嘗試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殘忍。其中,同盟國總計有6萬人參戰,傷亡6000人,日本參戰4.5萬人,死亡2.5萬人。瓜島戰役對於日本以及整個軸心國來說,是一個十分強烈的衰敗的信號!

雙方的傷亡如此慘重,日軍甚至在瓜島以啃樹皮為生,難道海軍就沒有為他們運輸補給嗎?

這個黑鍋其實是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失誤造成的,在瓜島戰役開始之前,日本參謀部已經決定由海軍在瓜島修建基地、機場、雷達站包括營地等,僅有海軍的少數警備部隊負責監視勞工。但是美國早就發現了日本的企圖,秘密抽調部隊,集結兵力,登陸瓜島,日本海上警備隊看到美軍登陸以後,連夜逃走,將基本完工的機場拱手讓人。日本陸軍由於判斷失誤,以小規模部隊登陸展開反擊,結果被美軍絕對優勢兵力殲滅。

美軍的以逸待勞和日軍的添油戰術就這麼開始了!

日本海軍和陸軍歷來就是互不服輸的兩個作戰單位,海軍的地位高於陸軍,對日本陸軍的作戰能力時常嘲笑諷刺,發生這件事情之後,兩方互相指責,推卸責任,沒有在第一時間引起重視,失去了趕走美軍的最佳時機。

1942年9月,預感到不妙的日軍開始派遣師團級部隊登陸瓜島,同時美軍的增援部隊也陸續上島。躲在瓜島原始樹林的日軍沒有食物和彈藥補給,只能以啃樹皮為生,熱帶雨林的惡劣環境引起了日軍傳染病的發生,只能一邊躲避美軍的搜索,一邊痛罵海軍的不作為!

他們不知道的是,為了給他們運輸補給和增援兵力,日本海軍和美國海軍已經進行了多次海戰,軍艦處於弱勢的日本海軍只能勉強保持登陸海灘的控制,對於島上快要餓死的陸軍,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雙方的交戰趨於白熱化,日本方面是拼了命的要將美軍趕下海,美軍則依靠著海軍的支持以及大口徑火炮的威力穩紮穩打,逼迫日本退卻。擁有絕對後勤保障的美軍在瓜島戰役期間,得到了充足的藥品、食物和彈藥的保證,反觀日本,沒有補給,沒有炮火支援,只能依靠自身條件艱難生存,甚至有人說日本被餓死和病死的人數超過了被美軍殺死的人數,環境的惡劣可見一斑。

對於工業產出不如美國的日本,海軍在瓜島戰役所遭受的失敗是一個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日本陸軍如果失去了海軍的掩護,也就離滅亡不遠了。所以日本海軍不是不想為島上殘存的陸軍送去食物,而是美國軍艦的數量遠超日本,嚴密封鎖了日本物資的運輸線,用有心無力形容日本海軍,再適合不過了!

所以,如果說日本海軍對瓜島日本陸軍不管不顧,就實在是太沒良心了,至少在瓜島,日本海軍還是很盡心盡力的。

在瓜島,日本陸軍不過投入了兩個師團,但是日本海軍將幾乎全部機動力量:航母艦載機基本打光(半年內航母幾乎無法再出動),被視為珍寶的高速戰列艦都被擊沉2艘,而海軍真正的主力戰艦重巡洋艦被擊沉3艘。

此外,陸基戰鬥機和轟炸機基本也都是日本海軍在投入,日本陸軍的飛機基本上飛不到瓜島。所以,瓜島慘烈的空戰基本都是海軍的零戰、一式陸攻、九六陸攻在拼命。由於從拉包爾到瓜島,航程達到了1500千米,飛行員要經過長時間的飛行才能投入空戰,結果很多日本海軍精英飛行員,就在疲憊中喪命於空戰。幾個月戰鬥下來,日本海軍損失各種飛機800架,而且墜機飛行員多數有去無回,死了差不多1200名飛行員,對人力不足的海軍航空兵來說損失極為慘重。

可以說,為了日本陸軍區區兩個師團,日本海軍已經拼盡了全力,而且在戰略上其實毫無價值。為此,日本海軍打了數十次海戰(其中六次大規模海戰),數百次空戰。要說海軍不管不顧實在冤枉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瓜島戰役日本陸軍為什麼屢戰屢敗?山本復仇計劃為什麼沒有得逞?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日軍捷足先登,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以下簡稱「瓜島」)修築機場,對反攻中的美軍構成威脅。尼米茲迅速派兵拿下了瓜島。然而,首次在太平洋進行的登陸作戰的美軍,由於指揮協調出現問題,被日本海軍揀了「漏」,擊沉美巡洋艦4艘,可以說瓜島第一階段戰役日軍完勝,並一舉奪得該地區的制海權。美軍下一步該怎麼辦呢?
  • 瓜島戰役,美軍為什麼贏得窩囊?有一種撤退叫「眼皮子底下溜走」
    1942年12月,對於美國海軍陸戰一師來說,是一段難忘的日子。他們在瓜納爾卡納爾島(簡稱瓜島)奮戰了3個月,眼看形勢一片大好,瓜島戰役即將「收官」之際,卻成建制的撤防了。不過,他們已功成名就,成為首支總統嘉獎的優異部隊。 陸戰一師的從容撤出,意味著美軍完全控制了瓜島戰役的主動權。
  • 太平洋戰場中的瓜島戰役,為何日軍大都是餓死的?
    但是在7月4日,美軍偵察機發現了日軍在瓜島上修建機場,如果瓜島機場建成將會嚴重威脅到盟軍在太平洋上的航線安全,於是乎作戰計劃的第一階段就臨時修改成攻佔圖拉吉島和瓜島。 由於當時瓜島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島,美軍對瓜島的情報少得可憐,指揮戰役的指揮官在此之前甚至都不知道瓜島的存在。再加上準備時間過少、大雨、後勤工人罷工等意外因素,攻佔瓜島的美軍準備的非常倉促。
  • 瓜島之戰中,這支部隊擊斃日軍2400飛行員,耗盡日海軍航空兵精銳
    這位飛行員並不知道,一天前,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已經在島上登陸了,他們不費吹灰之力趕跑了修建機場的日本工兵,把這座日本原本準備部署中程轟炸機的機場毫不客氣地據為己有。
  • 太平洋戰爭之「瓜島戰役」:為何瓜島被稱為「魔鬼都不來的島嶼」?
    這封電報顯示:日軍正在索羅門群島的瓜島,修建一座機場和軍事基地!瓜島,全稱瓜達爾卡納爾島,位於赤道以南的低維度地區,島上的空氣潮溼酷熱,令人難以忍受。地面上鋪滿了腐化的植物,酸臭難當。蜘蛛,蠍子和蜈蚣之類的毒蟲不時出現,十幾種不知名的熱帶傳染病在島上傳播。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島,卻擁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 超級戰列艦大和號:我曾經也想炮擊瓜島,撕碎一切美軍戰列艦
    登上瓜島的陸軍意滿自得,認為美軍也不過如此,就連海軍也認為將美軍趕出瓜島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在"大和"號駛向特魯克島的時候,第二次所羅門海戰爆發,然而這次未能取得大的戰果,頂多打成個平手。將美軍趕出瓜島的計劃早早就受了挫。▇再現第一次所羅門海戰的圖畫。
  • 美國海軍VS日本海軍,美國海軍的雪恥之戰,第二次薩沃島海戰
    而在埃斯佩蘭斯海角海戰,這場史稱為第二次薩沃島海戰裡,美國海軍將一雪前恥。 一、大戰前奏曲 作為對美軍登陸瓜島的回應,日軍大本營決心派遣百武晴吉中將率領的陸軍第17軍奪回瓜達爾卡納爾島。不過因為早期的輕敵,所以日軍早期採取了添油戰術。
  • 瓜島戰役:日軍第17軍缺糧缺彈缺藥,只能選擇悄悄地撤退
    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場上非常著名的島嶼攻防戰役,以守島日軍缺糧缺彈,無力進行持續的消耗作戰,而選擇悄悄地從登島美軍的眼皮底下撤軍而宣告結束。美軍完全佔據了瓜島,爾後奪取了索羅門群島,最終,是整個南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美軍以瓜島為依託,開始進行了全面的戰略反攻。
  • 以前的日本海軍與陸軍之間的矛盾是怎麼回事,是被誇大了嗎
    二戰及二戰以前,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沒有誇大,他們之間的矛盾早就有了,還比較深。他們的矛盾交織著利益之爭、國家戰略方向和戰爭發展方式之爭,還夾雜著政治勢力與藩鎮派系之爭,非常複雜。這些矛盾在日俄戰爭後就表面化了,一直持續到二戰時期,使陸軍和海軍在不少方面時常發生爭吵。
  • 鮫島具重:「一.二八事變」日本海軍陸戰隊侵略上海的急先鋒
    鮫島具重鮫島具重(1889—1966)是日本鹿兒島人,1889年4月8日出生於貴族之家,是具有男爵封號的巖倉具經第四個兒子,而其祖父巖倉具視還曾當過外務大臣,如此顯赫之家,鮫島具重卻從小就被過繼給海軍大將鮫島員規為嗣
  • 如果換成2艘大和級戰列艦炮擊瓜島,能否扭轉日軍瓜島大敗局?
    2師團主力攜帶重武器登島增援,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採取了一項背離日本海軍傳統思維的冒險之舉,派遣戰列艦突入鐵底灣,對美軍亨德森機場實施夜間炮擊,摧毀其飛機和設施,壓制美軍航空部隊,為陸軍攻佔機場,扭轉瓜島戰局創造機會。
  • 不願在瓜島戰役中當配角
    1942年的下半年,華盛頓方面雖然更加關注對歐洲戰場的投入,但美國上下更關心太平洋戰場上的事態,尤其是在金上將的極力推崇下,羅斯福、馬歇爾等人不得不在實施「先歐後亞」戰略的同時,也積極展開在太平洋地區對日本的反擊。 其實,作為陸軍參謀長的馬歇爾也是有「私心」的。
  • 日本歷史上「海軍馬鹿」、「陸軍馬鹿」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長州和薩摩的歷史積怨、分布繼承德國和英國的軍事理念都增加了陸軍之間的隔閡,同時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也存在現實利益上的競爭與分歧: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要想同時保持一支稱雄世界的陸軍和一支傲視全球的海軍其實是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麼在資源分配上向誰傾斜呢?毫無疑問陸軍和海軍自然都希望自己成為優先發展的對象。
  • 老鼠都死三回的慘烈奪島戰役!進軍日本無法繞過的「地獄小島」
    但在當年夏天,美軍內部高層就關於美軍太平洋戰場下一步的軍事行動出現了分歧:以麥克阿瑟為首的將領認為應當佔領菲律賓以及衝繩島,並以此為跳板,最終總攻日本本土。但是以海軍上將尼米茲為首的一群將領認為,應該避開菲律賓,直接攻擊衝繩島。但雙方爭吵歸爭吵,美國陸軍和海軍並不像日本陸軍和海軍那樣內部矛盾不可調和。
  • 太平洋戰紀:日本二戰海軍「島風」號—雷驅之王的末路
    在艦船設計史上,日本海軍創造了不少歷史記錄,最出名的就是世界最大的戰列艦大和級。此外,在小型艦艇設計上日本人也頗有創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擁有超強雷擊能力的「島風」號驅逐艦,該艦是日本海軍唯一配置3座五聯裝魚雷發射管的驅逐艦,具有單舷齊射15枚魚雷的強悍能力,配合遠程高速大威力的九三式氧氣魚雷,使其雷擊戰力傲視群雄,可謂「史上最強雷驅」。
  • 華盛頓號揚名瓜島海戰,夜戰的終結者,在雷達的幫助下擊沉霧島號
    一直以來夜戰都是日本海軍的常備訓練項目,所以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瓜島海戰中,日本海軍就在夜戰當中頻頻得手,在夜幕的掩護下,受過夜戰訓練的日本海軍經常將美國海軍打得措手不及。而美國海軍則缺乏夜戰的訓練,不過好在有探測雷達的幫助以及在混戰當中絕地反擊,其中就以第二次瓜島海戰中衝進日本艦隊的拉菲號驅逐艦,用127毫米艦炮掃射日本比叡號戰列艦。而也正是因為對海搜索雷達的出現,美國海軍才開始在夜戰中不斷扭轉戰局。
  • 二戰時期的瓜島戰役,日軍究竟飢餓到什麼程度
    中途島戰役以後,日軍在瓜島和圖拉吉島修建機場,以為進攻紐幾內亞島做準備。不過不等日本人把機場修完,美軍已經搶先在瓜島登陸,正在修建機場的日本工兵部隊一鬨而散,美軍佔領了機場,並將其完工。日本當然不甘心失敗,立即調集軍隊進行了反撲。
  • 血染瓜島,絕望衝鋒:日本軍隊後期為何會陷入到癲狂狀態之中?
    「總體戰」是駐德學習的幾個武官歸國後在國內推行的觀點,其中幾個重要人物包括岡村寧次,永田鐵山等,還有幾個重要的軍人組織「木曜會」「二葉會」以及合併成的「一夕會」都貫徹了這個思想。」01.▲二戰美國海軍在中途島戰役之後,美國軍隊和日本軍隊圍繞著另一個焦點開始了爭奪戰,這個戰略點也就是瓜達爾卡納爾地區,這個地區成為了美國軍隊和日本軍隊相互撕咬得最為殘酷恐怖的戰場,也就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瓜島爭奪戰」。
  • 日軍角度的瓜島戰役,來的時候一身輕鬆,結果上了戰場落地成盒
    如果提起瓜島戰役,那麼相信熟悉二戰的人都是很熟悉的。這場爆發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戰役,是日本陸軍第一次遇到成建制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通常而言,我們都是以美軍視角來講述戰役,並且剖析歷史的,但今天我們破個例子,以日軍視角來剖析歷史,看看這場戰役到底是怎麼樣的,而日本人在戰場又遭遇了些什麼?
  • 軍校丨從「很有精神」到太平洋上的賭手——漫談日本江田島海軍兵...
    從窮兇極惡到櫻花飄零  日本帝國、帝國海軍、江田島海校,三者是一根蔓上的三個瓜,這一點從江田島海校的學制變化上即能略見一斑:海校學制最早為3年,1927年改為3年零8個月,1932年延長為4年制。為了反對同英美開戰,山本五十六、米內光政、井上成美這三個江田島校友甚至一度組成了海軍高層反戰三人組,但是,如果誰被這種表面現象所惑,誤認為日本海軍在國內扮演反戰角色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在軍國主義「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侵略方針上,日本海軍和陸軍其實是一路貨色,他們的區別,僅僅是在對外侵略的具體策略和節奏上而已。一旦投入戰爭,海軍的兇殘絲毫不比陸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