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北宋聯金滅遼?戰略正確,可惜犯下致命錯誤!

2020-12-24 指縫間的歷史

月兒彎彎照九州(二十七)正確的戰略

與金國結盟、收復幽雲是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直到今天,徽宗君臣至今依然飽受指責和詬病。

其實,這種責難大多都是建立在上帝視角和事後諸葛亮的基礎上,即在明確知道北宋的滅亡的歷史進程下,對徽宗君臣進行苛責,這樣既不客觀,也不公平。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遼國到底值不值得幫。

「澶淵之盟」後,宋遼約為兄弟之邦,和平共處,但遼國除了個別皇帝在位期間之外較好的遵守盟約外,其餘時間屢次對北宋進行勒索和威懾:

1,遼國利用宋夏戰爭,北宋無力他顧之機,以武力逼迫北宋增加歲幣20萬;

2,索要河東之地700餘裡;

3,北宋境內儂智高叛亂時,遼國陳兵邊境,進行武力威懾;

4,交趾進犯北宋南疆之時,遼國又在邊境集結重兵;

5,遼國與吐蕃部落首領結為姻親,唆使其與西夏配合,共同對付北宋。(詳情請參閱前文)

遼國直到天祚帝繼位,國力日漸衰弱之後,才終於老老實實,不再挑起事端,所以,宋遼雙方真正和平的日子僅有數十年。

可見,遼國並非友善的鄰居,而是一個劣跡斑斑的惡鄰,並不值得援助!

當然,北宋出於唇亡齒寒的考量,為了避免戰火蔓延到自己境內,可以考慮支援遼國,支援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出兵助戰,一種是援助物資。

宋遼金三國,金軍戰鬥力最強,遼國次之,北宋最差。遼國在兵力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尚且打不贏金國,屢屢敗退,北宋即使出兵願意幫助遼國,又何能為?直接派部隊參戰,無異於送死,屆時,除了白白損失數十萬部隊之外,根本無法扭轉戰局,更嚴重的是,金國會把北宋當做敵人,無需製造任何藉口即可南侵,損兵折將、實力受損的北宋王朝依然難逃滅亡的命運。

如果援助遼國銀響、糧草、軍械,或許能起到一點作用,但不會很大,遼國之敗,敗於朝政腐敗、將無鬥志、士無戰心,是以遼軍人數雖多,卻是一盤散沙,北宋援助的物資,即使不考慮被高官和各級將領扣押等貪腐的因素,這些物資發到遼軍手中,恐怕轉眼之間就會成為金國的戰利品。

在徽宗「豐亨豫大」理念下的奢靡享受,北宋王朝已經被折騰得國弊民窮,花石綱已經逼出了聲勢浩大的方臘起義,此外,還有宋江、陳十四、朱言、吳邦起、仇道人等一批規模不等的起義,徽宗調兵平叛,軍餉如流水,北宋自顧尚且不暇,哪有多餘的兵力和物力去支援遼國呢?

在當時的情況下,北宋無論怎樣幫助遼國,都無法挽救遼國,為自己爭取到戰略緩衝區,北宋援助遼國,除了使自己成為金國的直接對手外,不會取得任何效果。

所以,北宋與金國聯合,共同消滅遼國,瓜分遼國領土,收回幽雲,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

在遼國屢次毀約的前提下,北宋敗盟一次,儘管在道義上不夠完美,但也只能算禮尚往來而已,不應一味指摘,就如同一個人,總是被街頭小混混毆打,直到有一天,他在忍無可忍之下,突然主動出手攻擊小混混,雖然違法,但那是長期被欺負之後的反擊,在情理上可以理解。

與金國結盟的決策雖然沒有問題,但徽宗卻在將北宋的國防前線推進到有利於防守的幽雲一帶之後,沉迷於勝利,沒有採納馬擴的正確建議,訓練編組部隊,加強防禦,以防備金國敗盟入侵,最終,將北宋王朝推向了覆滅的深淵。

那麼,應該如何評價徽宗君臣收復幽雲之舉呢?明天再說。

相關焦點

  • 聯金滅遼、聯蒙滅金、聯虜平寇,為何宋明兩代歷史輪迴了三次?
    聯金滅遼政策的出臺實際上是原有宋仁宗時期富弼「聯麗制遼」政策的延續,宋朝也希望通過「遠交近攻」對遼朝的側翼進行一定的制衡。然而高麗國是個典型的騎牆派,他並沒有攻滅遼朝的意願,因而在朝貢遼朝和宋朝之間「左右橫跳」。
  • 319年的宋朝,經歷金代遼,元代金,為何最終無法躲過滅國之禍
    北宋與遼在國書中甘願互稱南北朝,而南宋更是向金稱臣稱侄,哪有一點天朝大國的風範。但是一直委曲求全的宋朝還是將國祚延續了足足319年,更甚大唐。宋朝雖然不能盡復國土,依然是頑強的挨過了金代遼,元代金這兩次「上國」的權力交替,可為何還是無法躲過滅國之禍呢?
  • 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北宋為什麼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北宋末年時,宋徽宗更不顧「宋遼百年好和」,賭一把也要「聯金滅遼」,就為收復幽雲十六州…… 可以說,對幽雲十六州的執念,幾乎貫穿了北宋王朝的一個半世紀興衰,待到北宋變了南宋,殘山剩水間的南宋學者胡安國,依然對北宋「丟失幽雲十六州」悲憤不已:「其利不能已再世,其害乃及於無窮」——大宋落到這步挨揍喊大爺的田地,都是丟了幽雲十六州鬧的。
  • 北宋為何在金國攻擊兩年後就迅速滅亡?你看看徽欽二帝有多弱智
    金國結為「海上之盟」,共同滅遼。02 戰略失誤:聯金伐遼和貪圖收回河北故土北宋與金聯合伐遼是最大的戰略失誤。宋遼「檀淵之盟」後歷經150多年,遼的漢化已很深(注意:草原民族武力值會隨著漢化程度減弱),且宋有意通過兩國的「榷場」貿易不僅使遼在生產生活的必須品上嚴重依賴北宋,在經濟上對北宋也嚴重依賴,甚至可以說被侵蝕(堪稱古代版的國際金融戰爭)。如此,遼對北宋其實已無威脅,甚至可以說是北宋的邊境屏障。
  • 簡單說說北宋的藝術家皇帝——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趙佶,北宋第8位皇帝,17歲登基,在位26年,於1135年逝世於金國五國城(黑龍江依蘭縣),享年54歲。 他就是在靖康年間被金軍擄走的兩位皇帝之一,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北宋是在他在位期間而急劇衰落的,他也應該為「靖康之難」負主要責任。
  • 御主被英靈秒殺,他們都犯下致命錯誤!
    然而在Fate系列動畫中,御主和英靈的關係並非一直相愛如賓,他們實質是為了贏得聖杯戰爭~或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相互利用,奪取他人性命、互相背叛、欺騙,這些都是常常發生的事情,而如何跟自己召喚出的英靈相處,就成為每一位御主的心中難題~有把英靈當作夥伴的,有把英靈奉為神供起來的,還有把英靈當作僕從使用的,不管怎樣總有倒黴蛋會踩到英靈們的雷區而被殺害,這些御主到底犯是了什麼錯誤呢?
  • 水滸後傳:北宋大軍劍指燕雲十六州,李逵卻託夢神行太保一個秘密?
    今天我們繼續品讀第十五回,看看後續發展如何。 情節簡介:安道全與戴宗閒談,忽然得知本州太守前來,原來是童貫向天子請了聖旨,準備徵討遼國,讓戴宗前去幫忙在軍前傳遞信函,戴宗本不想去,但推脫不過,只好答應了。之後戴宗與安道全分手,到大名府見了童貫,童貫答應戴宗一旦成功就授他嶽廟提點。
  • 幽雲十六州:北宋惦記了百餘年的一方土地,卻在短暫擁有後滅國了
    中國古代的戰爭史中,「愛恨糾葛」最深的莫過於「南北之爭」,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幾乎貫穿了中國的歷史,在如此精彩紛呈的歷史當中,遼與宋的紛爭又極為特別,因為他們共存的時間極長,二者之間也有許多利益爭端。
  • 明知唇亡齒寒,南宋為何要「聯蒙滅金」?這樣做才是最佳選擇
    公元1120年,北宋政府面對新興的金人對遼朝的進攻,背棄了與遼朝的和約,選擇了與金人合作,訂立「海上之盟」,聯手消滅遼朝。盟約規定事成之後,宋將本來支付給遼的歲幣轉交給金,並收回幽雲十六州。然而1125年宋金聯合滅遼時,由於宋軍實在不堪一擊,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收復幽雲地區,最終在金軍的協助下才勉強打下了這些地方。這一戰讓金人看出了宋朝的腐敗和虛弱,於是便起了攻打宋朝的心思。
  • 淺析三毛之死:是父母在教育上犯下的三個致命錯誤造成的
    但她的父母卻沒有意識得到,以至於犯下了3個致命的錯誤,葬送了她的一生… …第一個錯誤:送孩子提前上學。當時臺灣沒有規定入學年齡,而在三毛5歲的時候,而她的父母卻說服學校讓她去讀書。所以跟同齡相比,三毛的年齡小很多,這是一個很致命的決定。這讓本來性格就比較孤僻的三毛,與同學們相差太遠,使得她更加孤僻了。因為太小,難以承受學習壓力,造成了三毛對學校的恐懼和厭惡,以至於那麼小的她在作文開始寫到:我怕是活不到穿絲襪的年紀就要死了。
  • 歷史上楊七郎的原型是北宋抗遼名將楊嗣?
    可以肯定地說,歷史上楊業確實有七個兒子,七子叫楊延彬,由於楊業「死於王事」,宋廷擢任楊延朗(演義中的楊六郎楊延昭)自供奉官遷崇儀副使,楊延彬(也就是楊七郎)錄為殿直,並沒有上戰場抗遼殺敵,只有楊延朗(楊六郎)一直奮戰在邊關,由於今河北保定、易州、徐水、滿城、望都一線是遼軍入寇南下的路線,為控扼這條咽喉要道,楊延朗在保州一線任職,與他同時任職這一地區的有個勇將楊嗣(也就是演義中楊七郎楊延嗣的原型
  • 二戰日軍在太平洋上的第一次受挫,犯下2個致命錯誤,戰略慘敗
    其實日本這次之所以會失敗,犯下了2個錯誤,一個是誤將美國的郵輪當航母轟炸,一個是艦載機在迷途中竟然要求在美軍航母上降落,也正是這兩個嚴重的錯誤,讓日本不失敗都不行呀!
  • 一場人生一場夢,《教父》系列裡麥克犯下的三個致命錯誤
    從普通青年到黑幫教父,麥克扛起了整個家族的命運,但卻做錯了三件小事,最後導致了整個「科裡昂」家族的親情崩塌:錯誤一:《教父》裡娶了一個美國女人《教父》第一部對於麥克來說是最完美的一部,他從一個文弱書生轉變為新一代教父,無聲之中滅掉了其他「四大家族」走上了人生的巔峰。然而如此完美的故事下卻埋下了一顆不安定的種子,那就是娶了美國人「凱」為妻。
  • 連滅遼宋兩大帝國,女真滿萬不可敵的神話是真的嗎?
    第一代金軍的戰鬥力究竟如何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遼、金、宋三國的那些事兒!金滅遼滅宋之戰地圖「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相傳出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口,當年草原梟雄耶律阿保機為了大遼謀求吞併東方的渤海國,作為渤海國民族之一的女真自然不可能坐視國土淪喪,因此女真族出動了上萬名族人參與了對遼國的作戰!
  • 為什麼「澶淵之盟」為後來北宋滅亡伏下了伏筆
    在宋真宗時候,遼國的蕭皇后想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徹底解決遼宋邊境的許多突出問題,於是想出了「以戰促和」,以增加談判籌碼。 於是,遼國的蕭太后與遼聖宗率領主力,以20萬兵力深入宋境,但是戰果如何呢?基本沒拿下一個完整的州郡。
  • 北宋怨軍將領郭藥師為何成為歷史上真正的「三姓家奴」?誰之過?
    話說公元十二世紀初,大遼與北宋的百年好合被打破,生活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崛起,並且在大遼內部腐敗無能,加上天災,歷二百餘年的契丹帝國風雲飄搖,大廈將傾,造成各地湧現大量流民,這是極不安定的因素。公元1116年,大遼境內的渤海人高永昌在女真人的支持下,殺了遼王朝的遼東京留守蕭保先,率軍反遼,建立政權,佔據了遼東五十餘州,聲勢浩大,同時各地起義者不斷。
  • 學霸上陣開疆拓土,一舉扭轉北宋不利局面,可惜被司馬光輕易敗棄
    面對崛起於西北的西夏咄咄逼人的侵擾,此時的北宋王朝早已經和北方的契丹(遼國)籤訂了《檀淵之盟》,這使得北宋獲得了一個富國強兵的戰略機遇期。因此,自宋神宗即位後,開始謀求改變真宗以來對西夏施行的羈縻懷柔政策,改守為攻,想首先一勞永逸地解決西夏問題,再圖契丹。
  • 元朝人的困惑:遼、宋、金這三個朝代裡,究竟哪個才是正統?
    當時遼、宋、金三朝各自有著獨自的國史,蒙古混一天下後,覺得把諸史分開不符合大一統的需要。而且究竟元朝究竟是繼承了誰的正統,議論也不一。議者或欲仿《東觀記》及《晉書》之例,以宋朝為正統,遼、金附於載記;又有人想以遼、金為《北史》,北宋為《宋史》,南宋為《南史》,各持論不決。
  • 說一說金朝的黑歷史,攻入北宋都城後都搶了些啥
    自從金朝建國後,對外擴張成了不可避免的事,這與當時的國情有很大關係,特別是遼國的步步緊逼,何況北宋有意聯合新起的金國一統分割遼國這塊肥肉,可是金朝對遼出擊本意則是爭取生存空間,遼國若是繼續緊逼結局很有可能就是金朝亡國了,倒也不是什麼巨大的利益驅動,這是一個民族到了危亡關頭的本能,於是對遼戰爭的同時也在暗地裡打量著南邊的宋國,至少北宋的好意實屬難得
  • 司馬遼太郎的歷史觀為什麼是扭曲的
    司馬遼太郎(1923-1996),日本歷史小說家。本名福田定一,筆名司馬遼太郎是「遠不及司馬遷」的意思。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常常(這絕非隨口說說的無聊話!)將他和賴山陽放在相同的位置上。賴山陽的名著《日本外史》在包括明治維新的元勳在內的許多日本人心中,深刻地種下了「日本在鎌倉、室町時代,就已經是以天皇為中心的獨立國家」的歷史認知;而司馬主張的「明治維新的改革是正確的,但在日俄戰爭中獲勝後,路就走偏了」的解釋,也廣為大家所接受。他們的主張都是「單純而容易理解的歷史」。然而,卻沒有什麼比「單純而容易理解的歷史」更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