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李飛刀
本人持有中芯國際,比股價大跌更讓人難受的是掌門人的離開。中芯國際出過兩個教父級別的人物,一個是打下江山的張汝京,另一位便是壯大了江山的梁孟松。
那次張汝京離開,中芯元氣大傷,這次梁孟松的離開,中芯何去何從?為何兩次出走,都是在中芯逼近臺積電的節點上?是陰謀還是單純的內鬥?
1
星星之火差點燎原
張汝京在德州儀器工作20年,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參與建設的頂級晶片廠遍布歐美亞三大洲,哪裡有他的身影,哪裡晶片市場就大熱,人稱「建廠狂魔」。1997年,49歲的張汝京離開德州儀器,準備在內地建廠。
在張汝京帶領下「世大」公司成立了,把根據地設在了人才、技術、設備更先進的臺灣省。僅三年的時間便開始盈利,成為臺灣僅次於臺積電和聯電的第三大晶片工廠。
「樹大招風」,張汝京被大佬約談,要麼滾蛋,要麼把世大賣掉。張汝京當然一口否決,這時候電影的情節通常是怎樣的?對,內鬼出現了。臺積電和世大的股東以50億美元完成交易,張汝京喪失控制權。
這也是張汝京遇到的第一個「小挫折」,被收購的第二個月,張汝京註冊了中芯國際,美國不賣設備,就從其他發達國家繞道買。
人才方面,張汝京以他的號召力,400多位晶片業技術工程師來自世界各地齊聚中芯國際,大家目的只有一個,幹掉臺積電,做世界第一!
3年的時間把大陸晶片產業拉快了30年,並接二連三的拿下了IBM、高通等大公司的單子。此時,張汝京的挫折才剛剛開始,2002年,臺灣命令張汝京從大陸撤資,罰款1500萬臺幣,取消張汝京臺籍身份,10年內不得踏入臺灣一步。
2003年,中芯籌備上市,臺積電起訴中芯國際侵犯專利及竊取商業秘密,要求賠償10億美元。之後庭外和解賠償臺積電1.75億美元,並將視野完全暴露在了臺積電之下。
之後中芯依然順風順水讓臺積電坐不住了,必須一舉殲滅否則後患無窮。
2006年,臺積電又把中芯國際告上美國法院,中芯國際賠償2億美元,臺積電拿走10%的股權,成為大股東之一,張汝京三年不得從事晶片業。
張汝京的離開後,中芯國際多次換帥,中國整個晶片行業也隨之沉寂了十多年。
2
芯希望重燃
直到2017年梁孟松上市,這兩年才又我們看到了中國芯的希望,「幹掉臺積電,做世界第一!」
2011年梁孟松從被三星挖走,是扭轉三星在半導體行業不利局面的關鍵人物,三星一度拿下了蘋果和高通的超大訂單。
臺積電又覺得自己遇到了威脅,壞人又得志了,梁孟松被判決不能在2015年9月之前回到三星,短短幾年,三星喪失了競爭優勢,臺積電再次攻下代工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
梁孟松的辭呈說到:
我盡心竭力完成了從28nm到7nm,共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達成的任務。
我來中國大陸本來就不是為了謀取高官厚祿,只是單純的想為大陸的高端集成電路盡一份心力。
目前,28nm, 14nm, 12nm, 及n+1等技術均已進入規模量產,7nm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明年四月就可以馬上進入風險量產。5nm和3nm的最關鍵、也是最艱鉅的8大項技術也已經有序展開, 只待EUV光刻機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
因為梁孟松的加入,中芯剛有效縮短了與競爭對手的差距,298天就將14納米製程的良品率從3%巨幅提升至95%以上,更成功同時研發了12納米製程,我們還等著看中芯研發下一代先進位程成功後,臺積電又會出什麼么蛾子。
結果卻因為內鬥讓梁孟松離開了,是無意的還是變相驅逐梁孟松我們不清楚,也或者說自從張汝京的離開後,內鬥就從未停止。
2014年,66歲的張汝京創立上海新昇,專注於半導體材料「矽」。
2018年,70歲的張汝京繼續創業,建立成立芯恩(青島)集成電路,集合晶片設計、製造、封測三個環節。70歲高齡的張汝京從未離開中國的半導體事業,也希望梁孟松能夠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祝福中國的半導體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