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人都聽過三國時期,關羽刮骨療傷的故事,會為關羽的英雄氣概折服,但在我軍中,有個能讓關羽都甘拜下風的英雄人物,他就是軍神——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四川省開縣人(現重慶市開州區)。辛亥革命時期就從軍,立志報國,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相繼參加了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爭、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發生在1916年。現在看劉元帥的照片,能明顯看出,右眼是假的,但在1916年之前,劉元帥的雙眼都是完好的。
眼睛受傷,命懸一線
1916年初,袁世凱竊國稱帝,雲南都督蔡鍔將軍,在小鳳仙的幫助下,從北京脫身,返回雲南後就率先發起反袁護國運動,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川軍才俊劉伯承也立即成立了「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舉行討袁護國的武裝起義,討伐四川的北洋軍,並屢屢獲勝。氣得袁世凱懸賞十萬大洋買劉伯承的人頭。
每次戰鬥劉伯承都奮勇當先,親臨第一線指揮。一次,一場激烈的戰鬥中,劉伯承為保護一個戰士,不幸連中兩彈,一顆擦過顱頂,另一顆擊中右側太陽穴,從右眼眶飛出,劉伯承當即昏倒在地。為了指揮戰鬥,劉伯承又沒有及時治療,導致眼傷開始腐爛。
眼睛這塊的傷不必別處,如果治不好,別說眼睛沒了,連命也要沒了,必須儘快動手術剔除眼眶內的腐肉,否則後果難以想像。而這樣嚴重的創傷,中醫是不可能醫治的,西醫診所在當時的四川又屈指可數。
幸運的是,經過多方打聽,劉伯承在重慶臨江門找到一家私人診所。當時診所裡的沃克大夫是一位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軍醫,經驗豐富,尤其擅長外科手術,但脾氣倔強、暴躁。
當時,劉伯承正在遭受袁世凱的北洋軍10萬大洋的懸賞通緝,所以部屬既為他的傷情發愁,又為他的安危擔憂,生怕遭遇見財眼開的貪婪之徒。他們小心翼翼地來到醫院門口,正好聽見裡面一段對話。一個護士說:「沃克大夫,那名要做手術的先生嚇昏過去了!」
只聽一個外國人用粗魯的大嗓門,用蹩腳的中國話嚷嚷:「快讓他滾蛋吧,我最厭惡懦夫!」
戰友們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見此人如此粗暴。不免遲疑,想打退堂鼓。劉伯承聽了,卻很對他的脾氣。微微一笑:「不用走,就找他了!」
擔心頭部麻醉會影響大腦,拒絕打麻藥
經過仔細檢查,沃克大夫發現劉伯承的傷勢十分嚴重。而眼眶這個位置,由於內部的血管、神經都非常複雜,手術中稍有不慎,就會發生意外。沃克大夫認真、慎重地提出了手術方案:先去除腐肉,施行全身麻醉,做好輸血、輸氧等急救準備;等眼部傷口癒合後,再安裝假眼。沃克大夫來到劉伯承面前,對他進行手術前的最後檢查。檢查完畢後,劉伯承突然問道:「打了麻醉藥,以後對大腦神經功能是否會帶來不好的影響?」聽到這個問題,沃克大夫愣了一下,還是如實回答,可能會有一定影響。
劉伯承接下來的請求讓大夫吃驚了,他居然請求不用麻藥,沃克大夫粗魯拒絕,因為不用麻藥,沒人能承受那樣的痛苦,他是不會做那種沒把握的手術的。但劉伯承也是個脾氣倔強的,他寧可不做手術,也不接受對腦袋打麻藥。
最後,面對這個固執的病人,沃克大夫妥協了,他苦笑著說:「我從歐洲到亞洲,為白種人、黃種人做過成百上千例手術,像這樣的手術不用麻醉的,我還從來沒遇到過。」聽到沃克大夫的話,劉伯承也誠懇又坦然地說:「沃克大夫,那就請你在我這個中國人身上做一次試驗吧。」
劉伯承躺上了手術臺,護士給了他一塊毛巾塞在嘴裡,以防太疼時咬傷自己。開始手術。手術的第一步是清除腐肉。沃克大夫在他眼部劃了一刀,劉伯承猛然震動了一下,不由得狠狠地咬住了毛巾,捏著床單的手上暴起了青筋。「可以嗎?」沃克大夫擔心地問。面對沃克大夫的關心,劉伯承微笑了一下,鎮定地說:「可以,你繼續吧!」
聽到劉伯承的回答,沃克大夫繼續投入到手術之中。沃克大夫先割去劉伯承傷口的腐肉,然後挖出破碎的右眼,最後用針線縫合傷口……
整個手術鮮血淋漓,護士助手和劉伯承戰友們看得毛骨悚然,甚至掩面不忍目睹。
隨著手術的進行,沃克醫生的額頭沁出了又細又密的汗珠,劉伯承則緊緊地咬著毛巾,捏緊床單,一聲不吭,豆大的汗珠摻和著血水流淌,渾身都被汗水和血水浸透了。
手術結束後,沃克這個手法精湛的外科軍醫,被劉伯承的毅力驚到了,他不無崇敬地嘆道:「先生,你竟然沒有昏迷過去,我太驚訝了!你怎麼做到的?」
劉伯承蒼白的臉上慘澹一笑:「沒什麼,我只是用心數你下刀的刀數!」
沃克更加驚詫:「我割了多少刀?」
劉伯承:「72刀!您的確是個好軍醫,手法很乾脆果斷。」
聽完劉伯承的話,沃克大夫失聲叫道:「上帝啊!您哪裡是人,分明是一塊會說話的鋼板……」當時在手術現場陪伴的王爾常先生後來寫下關於劉伯承元帥的回憶文章,對劉帥的英雄氣概嘆服不已:
「昔華佗之療關羽也,服以全身麻醉之麻沸散,僅施刀於臂耳。將軍兩次療傷,餘皆親侍左右,目睹其沉雄堅毅,令西醫瞠目,非超關羽千百倍乎?」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劉伯承的眼傷痊癒了。已經和沃克大夫成為了朋友,也相信這名耿直脾氣的德國軍醫的人品,劉伯承在離開前把自己的真實身份告知了沃克大夫。他驚訝又佩服地說:「我猜到您一定是個軍官,卻沒想到,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承,是袁世凱懸賞十萬大洋抓捕的人,現在我知道為什麼您的部隊能勝利了,也理解您為什麼堅持不打麻藥了。」
從此,沃克大夫一有機會,便會向人提起這次難忘的經歷,他用一種不容置疑的口吻說:「「這個劉伯承,不僅是個標準的軍人,簡直可以說是個『軍神』!」
滄瀾說:
在革命戰爭年代,有多少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奮不顧身。想劉伯承元帥這樣,表面看來一幅文人模樣的人,卻擁有讓關羽都汗顏的鋼鐵意志,是什麼支撐他的呢?私以為,就是捨身為國,毫不為己的偉大信念。正是千千萬萬的像劉伯承將軍一樣的偉人,用這偉大的信念,終於讓中國衝出黑暗,迎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