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赤焰侯府滿門忠烈,最終卻落得火燒梅嶺的下場。
這樁案子,當年牽連眾多,上至祁王,一個本最好的皇位繼承人,死在獄中。宸妃,林燮的妹妹,在宮中自盡身亡。靖王更是因一直追查赤焰一案,而被皇上所不喜,久久駐紮於邊疆。
不過,雲南穆府卻在此事中牽連不深,明明霓凰郡主與林殊有著婚約,那麼為什麼穆王府可以避免牽連呢?
其一,穆王府的立場。
穆王府的王,是因功封王,而非祖上的庇護。
雲南穆府與皇家並無任何血脈關係,卻能夠屹立在南境,靠的就是手中忠誠於雲南穆府的鐵騎。將士們只知雲南穆府的命令,不知皇上的命令。穆王府的主要的職責,是守護雲南邊境的安危,手握重兵,這樣的王府對朝廷的立場,從來都是中立,不偏不倚的。畢竟若偏向哪一方,或者在立儲在站隊,其後果可想而知。
從劇中可以看出,霓凰在京中長大,其實也與穆王府的權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霓凰與林殊雖有婚約,但赤焰一案本質上來說是朝廷上方的爭權奪勢,與小輩之間並無太大關係。所以赤焰一案,與霓凰實則並無太大關係,皇上不會以得罪雲南穆府的代價,去對霓凰進行處置。
這些年來,雲南穆府能夠屹立不倒的原因,在於從不涉足朝廷政事。
南境的穆老王爺的去世,讓霓凰回歸南境,手握兵權,支撐起邊境。若非太皇太后當年的賜婚,穆府會是一個始終獨立於各方勢力之外的存在,不結黨營私,不與任何人有所聯繫。手握軍權的人,其實一向是會被皇帝關注與警惕的存在。
梁帝需要穆王府為他駐守邊疆,維護南境的安穩,在赤焰侯府全軍覆沒後,朝廷上的兵力遠不如前。對外大渝和南楚虎視眈眈,若動了赤焰侯府後,再繼續對雲南穆府追責,大梁的江山又將靠誰去守護。
在老穆王爺故去後,霓凰承擔了雲南穆府統帥的責任,她用一己之力,支撐起整個邊疆的職責。
一方面,霓凰身為一名女子,她去統領穆府,讓梁帝對其放心很多。另一方面,在與南楚的徵戰中,穆府的力量已經大不如前,元氣大傷,對梁帝的江山未有過大的威脅。接下來的十數年,在霓凰的統領下,穆府的兵力恢復如前。
此時,就有了劇集開篇,梁帝讓霓凰前往京都,希望借著為她選婿的說法,將她留在京都,再慢慢將雲南穆府的兵權收回來。無論何時,梁帝從未放棄過對底下臣子的懷疑。明明林燮是與他並肩作戰,兩人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情誼,可當利益與懷疑佔據主流時,他到底還是選擇覆滅。
即便穆府,從未有叛主之心,可梁帝仍舊不允許兵權放在他人手中。不處置不是不忌憚,只是暫時無法處置,之於梁帝來說,不動雲南穆府,是最好的選擇。
其二,穆王府這些年從未有不安之心。
當初,赤焰一案後,梁帝雖未因霓凰的婚約對雲南穆府進行牽連,但他對雲南穆府進行警告,而後南楚入侵,老穆王爺二戰亡故,霓凰臨時披肩掛帥,救國家於危難之中。赤焰軍與雲南穆府,到底在梁帝心中地位是不同的。
赤焰軍這些年,在京城的名氣越來越大,不僅觸動了京城其他人的利益,還威脅了梁帝的統治。在林燮心中,赤焰軍駐守的是大梁的江山,效忠的是梁帝。可梁帝卻並不是這麼看待赤焰軍和林燮的。雖然他能夠成為皇帝,是因為赤焰軍幫助,可帝王的多疑在梁帝上位後展現的淋漓盡致。他不再將赤焰軍認為是梁國的守護神,反而覺得是自身王位之下最大的威脅。
林燮若想要保留赤焰軍,本應該學習雲南穆府的做法,獨立於政權之外。
可林燮向來信任梁帝,不認為他會對自己有不利之心,赤焰侯府不僅僅在軍權上佔據一方,更是在政權上與祁王為政。
祁王,是一個英明又睿智的王位繼承者,與其說林燮在朝廷上支持的是祁王,不如說他支持的是賢明的政令。可在梁帝心中,林燮就是更加偏向於自己的兒子祁王,朝廷上的政令若梁帝與祁王不一樣,在大部分朝臣與林燮支持祁王的情況下,往往梁帝會被反駁。這種不平衡感和帝王的多疑心,讓梁帝對於赤焰軍的容忍度越來越低,最終到底對林燮下手。
雲南穆府雖然手握十萬鐵騎,看似對梁帝的江山具有威脅。可在梁帝的心中,雲南穆府的威脅力遠遠低於赤焰軍。
自古手握軍權的人,最好在邊疆駐守,遠離政治中心,沒有任何一個帝王,可以容許一個人既掌控軍權又摻合進政治爭端。雲南穆府很好的避免了這一點,可赤焰侯府卻不以為然。
在梁帝的心中,雲南穆府的存在是具有必要性的,他們遠在南境,駐守於此,朝廷內未與任何勢力有交集,這是可以容忍的。更何況,邊境多年不穩定,若想要動雲南穆府,梁帝就要扶持與之勢力相同的人,接替雲南穆府。在尚未有合適候選人的情況下,不動雲南穆府,反而更加有利於梁帝的統治。
本質上來說,梁帝是否處理雲南穆府,從不是根據信任和兄弟情誼,只是時機到沒到。在利益的天平上,處理赤焰軍的收穫要比放著赤焰軍的利益更大,雲南穆府若一旦動,國將不國。
現今,雲南穆府只剩下霓凰和小王爺兩人,雖然霓凰把持著十萬鐵騎,可她畢竟是個女人,早晚會嫁人。小王爺則年幼,在姐姐的庇護下,很好操控。赤焰軍所牽連者甚多,上至皇親國戚,下至朝廷大臣,可雲南穆府的關係非常簡單,他們的勢力範圍僅在南境。
與其說是雲南穆府沒有被牽連,不如說是梁帝未有處置穆府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