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雲南省民族中等專業學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成績顯著
雲南省民族中等專業學校自創建以來,承擔著為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培養中等專業技術人才和民族幹部的重任。多年來,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始終奉行「以學生為本,以就業為導向」,以「發展職業教育,振興民族經濟」為宗旨,秉承「崇德尚能,至善至美」的校訓,堅持「辦民族特色學校,育專業技術人才,為民族地區服務」的辦學理念,打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和諧平安校園環境。近年來,雲南省民族中等專業學校在長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民族職業教育工作新經驗、新做法,在民族文化繁榮、民族教育振興、民族幹部培養、民族關係的和諧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雲南省民族中等專業學校是唯一一所省屬民族類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結合在校民族生比例達70%以上的實際,把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做好組織保障、制定工作規劃、形成教育氛圍、做好民族傳承和彰顯教育特色等工作,社會反響較好,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中起到示範和引領作用,為推動區域文化發展和邊疆繁榮穩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中,努力突破長期存在的「三道關」現象。
突破語言關。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職業學校教育扶貧政策的持續向好,邊疆民族地區受教育面不斷擴大,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邊疆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源源不斷湧向城市就讀。但受民族貧困地區傳統意識和民風民俗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只會講本民族語言,在溝通上存在普通話語言障礙,學校的普通話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生活需求。針對這一情況,學校全面開展普通話教學、考證活動,以及各民族教師與學生拉家常活動。通過用本民族語言交流,拉近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距離,消除了學生顧慮和因語言不通帶來的問題。
突破衝突關。學校的有部分學生是步入社會後又重返校園,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學校管理模式。學生們來自不同區域,存在民族風俗、生活習慣不同,對新環境適應緩慢、難以融入班集體等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舞臺,讓學生了解各民族的民風民俗,達到相互融合,創建美美與共的和諧平安校園的目的。
突破磨合關。隨著社會對日益增長的優質、多元、個性化的需求明顯增大,部分學生心理狀態尚未成熟,欠缺人際交往能力,初來學校難以找到歸屬感和幸福感,學生整體素質相對較低,互相磨合時間長,這給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帶來了一系列難題。為了解決各民族學生之間因語言不合、生活習俗、理解能力不均衡等原因產生的矛盾,學校積極開展教學研究、社團活動,帶領學生參觀風景名勝區和各類社會活動,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促進溝通交流,大大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學校有針對性地制定對策措施,圍繞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團結教育方針,深入發掘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涵。入學第一課就開展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教育,宣講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認真開展「56個民族是一家」主題宣傳活動,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學、學生管理以及校園生活中,以突出重點,多元聯動為宗旨,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活動,精準發力解開矛盾癥結;培養師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加強素質教育,編寫雙語教學課本、開展雙語教學並做到四個「定期」。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裁判培訓、民族舞蹈、民族服裝服飾、民族音樂等教學培訓;定期參加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說課比賽,多次取得一、二、三等獎的好成績;定期開展少數民族教師教研活動;定期開展民族教育教研活動,為師生提供展現自我、提升自我的渠道。投入資金,建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學實訓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文化長廊,開展各民族傳統體育競技活動和優秀文化傳承活動,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德、智、體、美、勞教育教學全過程,得到了廣泛認可,獲評「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示範基地」「雲南民族優秀文化教育示範學校」,2020年,雲南省教育廳、雲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命名雲南省民族中等專業學校為「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範學校」。
安璟/供稿
(責任編輯 蘇宇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