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代化2035背景下民族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2021-01-20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年11月20日至22日,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學術年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舉行。南開大學民族研究中心聯合內蒙古師範大學和青海民族大學舉辦了以「教育現代化2035背景下民族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為主題的專題研討會。專題會議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南開大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陳·巴特爾教授主持。陳·巴特爾在致辭中指出,我國民族教育研究主題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正在發生轉換,新的研究熱點主要包括六個方面: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二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三是民族教育現代化;四是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五是重大歷史節點民族教育回顧研究;六是教育扶貧及「後扶貧」時代民族教育研究。

總體而言,本次專題會議具有三個特點:一是研究對象廣泛。既包括基礎教育,又包括高等教育;既包括民族地區教育,也包括獨特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既包括普通文化教育,也包括藝術教育等。二是研究主題豐富。既包括教育公平,也包括教育質量;既包括宏觀的教育體制機制等,也包括中觀和微觀的人才培養、語言教育、教材發展等;既包括教師發展,也包括學生學習;既包括學科建設等教育內部規律研究,也包括智庫建設、教育扶貧等社會服務研究。三是研究方法多樣。既包括思辨法,也包括實證法;既包括定性調查法,也包括定量調查法;既包括大數據分析法,也包括個案調查法等。18位學者在本次專題會議上圍繞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民族教育基本理論問題、民族高等教育、民族基礎教育與教育扶貧等三大類主題作了精彩報告。

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民族教育基本理論問題

「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民族教育基本理論問題」分論壇就我國民族教育現代化的歷史經驗、學科建設與智庫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三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討論。

中國共產黨領導民族教育事業現代化的歷史經驗。民族教育事業的現代化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吳明海從理論層面對歷史經驗進行了抽象與提煉。他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歷史經驗是不斷深化民族教育「理論、政策與實踐」的三維互動體系,並指出該體系由基本理論建設、興學、教育扶持、課程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五大有機統一的子系統構成。接著,進一步從辯證唯物主義和價值意義兩個層面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從辯證唯物主義視角看,該體系是「歷史性與時代性」等六大關係的辯證統一;從價值與意義視角看,該體系在促進民族教育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雙向建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學科建設和智庫建設。加強學科建設和智庫建設對於促進民族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一,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常永才從服務邊疆民族教育發展的視角對我國教育人類學「現代化」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論述。他認為,我國文化取向的教育人類學現代化歷程因特定條件的制約日益暴露出七個方面的不足。一是混淆教育人類學和民族教育兩者的概念意涵,導致難以更好地服務民族教育發展;二是基礎知識的「粗糙化」導致難以揭示民族教育的特殊本質;三是機械樹立教育學與人類學的「門派」,忽視心理人類學,導致教育人類學不見「人」,尤其是忽視邊疆人民發展教育的能動性;四是忽視揭示人類心智的統一性,不利於滿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略需要;五是忽視學術理論的研習與運用,導致難以與時俱進地築牢民族教育的學術基礎;六是對待實證範式和量化技術本有價值的方式有待調整,還難以適應民族教育現代化治理的需要;七是輕視傳統學術規範和調研倫理的陶冶。第二,內蒙古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娜日蘇研究了「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蒙俄民族教育智庫建設面臨的困境與發展路徑。她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但目前中蒙俄民族教育智庫建設存在認識不足、合作不足、專業人才不足、成果共享不足和國際影響力不足等問題。她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通過民族教育智庫合作帶動中蒙俄三方教育合作,並促進三方人文交流和民心互通。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學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學者們從國家認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和推廣及教材發展等視角進行了研究。第一,青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李曉華和陸思羽對國家認同教育的困境及其實踐路徑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學校作為國家認同教育的主要陣地,在國家認同教育方面目前存在教育活動主體功能弱化、教育目標偏重知識積累、課程體系脫離現實生活、教育評價忽視價值理性等問題,據此從教育目標、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評價方式和教師隊伍建設等五個方面提出優化建議。第二,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塔娜研究了語用學對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啟示。她指出,語用學主要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話語,以及如何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主要包括對言語行為理論、會話含意理論、合作原則、禮貌原則等方面的研究,並具體分析了語用學理論以及言語行為理論對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重要啟示。第三,內蒙古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李素梅對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發展歷史與文化功能進行了研究。她認為,鄉土教材是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材隨著歷史演變發生了諸多變化。研究梳理了從清末至今百餘年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的發展歷程,並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的文化功能進行了探析。

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民族高等教育

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民族高等教育問題主要包括民族院校發展、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等方面。該分論壇就我國民族高等教育知識生產、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民族院校人才培養等三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討論。

民族高等教育知識生產。梳理學科知識生產史對於學科發展至關重要,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黃俊霖以民族高等教育領域的博士學位論文為切入點對近20年的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史進行了梳理與挖掘。分析發現,研究主題緊跟時代不斷拓展,學科視野逐步交叉融合,研究方法從思辨為主向綜合化轉變。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研究對象層面偏重民族院校大學生,研究主題層面對民族院校轉型發展與學科建設關注不夠,研究視角層面偏重時政熱點而缺乏文化視角的研究,研究方法層面仍然以思辨研究為主而缺乏實證研究等。

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縱向歷史維度的研究是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喀什大學楊英從高等教育模式發展的視角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高等教育的發展演變進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發現,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高等教育是「延安模式」在西北民族地區的傳承與創新,伴隨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整體發展,兵團高等教育經歷了創建與奠基(1949-1965)、衰退與復甦(1966-1981)、調整與快速發展(1982-2009)、均衡與內涵建設(2010年至今)等4個發展階段。研究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高等教育70餘年的發展歷程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和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紮根中國大地辦民族高等教育的智慧。

民族院校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職能之一,民族院校人才培養事關民族教育和民族地區發展,學者們從課程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等視角進行了研究。第一,內蒙古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韓爽和張利桃對民族院校公共課混合學習設計與實施的難點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與在線教學和線下教學相比,混合教學模式更具優勢。研究以內蒙古師範大學為案例,從學習平臺與資源提供模式、教學運行現狀等方面進行了訪談和問卷調查。分析發現,作為民族地區高校的內蒙古師範大學實行蒙古語與漢語並行的教學模式,其混合式教學的難點在於如何滿足蒙古語授課學生的需求。基於此,提出了提升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學效果的對策建議。第二,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韓小凡從知識社會視角出發對民族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知識社會主要有社會發展以知識為核心、數字素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鼓勵知識創新、尊重人的個性化發展等四大特徵。進而,從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目標等三個方面分析了民族院校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最後,從優化辦學路徑、拓展人才培養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民族基礎教育與教育扶貧

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民族基礎教育與教育扶貧問題主要包括教育均衡發展、優質發展以及教育扶貧成效與困境等方面。該分論壇就我國民族基礎教育質量與公平、教育理念與模式現代化、民族地區教育扶貧等三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討論。

民族基礎教育質量與公平。均衡發展與優質發展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學者們從邊境地區義務教育質量、西部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資源均衡化等視角進行了研究。第一,雲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羅利群和黃敏從教育公平視角對邊境國門學校義務教育質量保障問題進行了研究。她們認為,質量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實質體現,提高邊境國門學校教育質量、不斷縮小地區差距是促進邊境民族地區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有力措施。研究發現,「供給側」與民眾「需求側」的矛盾、傾斜政策與群眾需要的矛盾、課程設置與地區實際的矛盾、文化衝突的挑戰以及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問題制約著邊境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質量提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未來發展路徑。第二,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陳·巴特爾和趙志軍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性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他們發現,首先,與地區間差異相比,民族地區的區域內差異更大。其次,區域內不同省區之間、中小學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再其次,分析原因,發現區域教育資源分布差異與地理、社會結構、經濟、人口等因素密切相關。最後,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現代化。教育理念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點環節,也是教育模式現代化的基礎和保障,學者們基於核心素養、教育信息化等理念,從教師發展、學生學習等視角進行了研究。第一,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李立從核心素養視角研究了邊疆民族地區幼兒教師的發展問題。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基於師德為先、幼兒為本等理念,初步構建了由通識性知識素養、創新能力素養等四大素養構成的幼兒教師核心素養體系。第二,河北民族師範學院賈巖基於教育信息化視角,以古箏教學為例研究了民族傳統藝術教育的現代化問題。研究認為,多媒體、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存儲、傳播和提取方式。研究分析了傳統古箏教育中師資發展存在的問題,闡述了信息技術應用於古箏教育的作用,從觀念轉變、課程開發、多媒體運用等六個方面提出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古箏教育現代化的策略。第三,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武倩對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學生學習空間場所轉變問題進行了研究。她認為,傳統課堂教學環境與培養具備現代核心素養學生的目標之間存在矛盾,並提出走出教室的室外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學科之間的聯繫,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室外的體驗式、情境化學習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有助於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

民族地區教育扶貧。民族地區教育扶貧和「後扶貧」時代的教育發展問題是當前的研究熱點之一,學者們從教育扶貧成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困境與突破等視角進行了研究。第一,喀什大學李雙龍等對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的評估指標體系進行了理論建構。研究認為,目前脫貧評估中往往將入學率或受教育程度作為評估指標,而忽視了可能導致扶貧對象返貧的代際教育能力、教育投入及其所處的社會文化氛圍等背景。在此基礎上初步構建了由教育意識、教育投入、教育能力和社會文化等要素組成的評估指標體系。第二,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馬慧卿採用個案研究法對西北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精準扶貧的成效與困境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國家教育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取得了較好政策效果,樣本縣的義務教育鞏固率、辦學條件和學校布局等都有顯著提升。同時,調查發現,仍然存在控輟保學成果鞏固難、內生動力不足等現實困境。在此基礎上,從政策執行力、績效考核機制、教師選聘等五個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總之,本次專題研討會圍繞民族教育領域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熱烈的討論。相信會議的成功舉辦能夠進一步推動民族教育研究的持續深化,進一步促進民族教育質量提升和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從而為我國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陳·巴特爾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志軍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我國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監測與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20GMB034)與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項目「金磚國家少數民族人權比較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民族教育》雜誌2021年第1期)

作者:陳·巴特爾 趙志軍

相關焦點

  • 思想者|胡偉:中國現代化大格局與教育的未來
    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全黨的工作重點,在理論和實踐上獲得重大發展,先後形成了四個核心概念,也構成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四個階段——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實現現代化,時間節點分別是2000年、2020年、2035年、2050年。四個階段的演進,不是單純經濟體量(GDP或人均GDP)上的擴張,而是從物質文明向社會全面進步的轉變。
  • 佛山南海大瀝未來5年教育怎麼發展?
    大瀝鎮教育體量大,形成了公辦、民辦等多種辦學體制並存的地方教育體系。在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大瀝教育也面臨著向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系列問題。 當天會上,大瀝教育發展中心教研部門負責人谷和平介紹了當地教育改革發展情況:「大瀝鎮教育局從新的戰略高度全面謀劃大瀝教育新一輪建設,落實教育綜合改革,試圖以學片管理『三個一體化』模式來推動鎮域片區基礎教育高位均衡特色發展,包括學片管理一體化、中小幼發展一體化和公民辦教育一體化,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 「五破」「五立」推進教育評價改革
    《總體方案》的出臺實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教育決策部署,對於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引導全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具有重大意義,必將有利於全面牽引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推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數」看「十三五」——教育改革發展成就概述
    「數」看「十三五」——教育改革發展成就概述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十三五」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教育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三是教育服務國家發展取得新突破。教育資源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縱深推進「四點一線一面」為重點的區域教育創新試驗,一批教育服務區域產業振興的重點項目正在發力推進。創新性開展部省合建高校模式,支持中西部14所高校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構建。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800多家,成立各類職教集團1400餘個。
  • 探討疫情下醫學教育改革發展 第三屆東方醫學教育論壇在復旦上醫舉行
    今天,第三屆東方醫學教育論壇暨上海市醫學會醫學教育專科分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舉行。大會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培育卓越醫學人才」為主題,來自各大醫學院校、醫院從事醫學教育工作者以及相關從業人員通過線上線下共聚,探討疫情影響下我國醫學人才培養的改革方向,提升醫學教育質量的路徑,分享醫學院校教學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成果。
  • 教育系統奮力開創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黨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我國制定教育領域中長期規劃提供了基本遵循。二是新階段,邁向第二個百年新徵程中,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構建高質量發展教育體系,目標是建成教育強國、實現教育現代化。從『富起來』到『強起來』,主要要解決好不好、強不強的問題,要補齊短板、攻克短板。三是新理念,『十四五』規劃建議從根本上講是新發展理念的『規劃版』,教育系統要把新發展理念具體化,從內涵、外延、工作措施等方面全面落實,重新書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函數。
  • 「教育強國」王炳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
    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要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3的高度,開創性地把教育擺在現代化建設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三個面向」戰略思想,培養「四有」新人,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 人工智慧時代下如何謀劃未來教育 培養新時代人才?
    近日,以「培養新能力 迎接智能時代」為主題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教育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同舉辦。「在未來教育背景下如何定義和培養智能時代下人的核心素養」成為會議的熱議話題之一。
  • 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上海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學校繼續教育要始終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創新繼續教育思政教育工作。他代表學校感謝市教委、市成協以及兄弟院校對學校繼續教育工作的關心指導和大力支持。 戴勇介紹了當前教育評價改革的總體情況。他指出,本次會議是《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發布以後上海在專項層面召開的第一次工作研討會。
  • 努力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筆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作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決策部署,明確要求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
  • 走向城鄉一體化:農村教育現代化的價值定位與路徑選擇
    規劃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也在闡述「推動各級教育高水平高質量普及」這一戰略任務時指出:「各級教育的高水平高質量普及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要根據各地實際,強化分類指導,重點關注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聚焦偏遠地區、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等最困難的地方」,要「辦好鄉村學校,推動學校融入鄉村振興發展」。
  • 以評價科學化引領教育現代化
    原標題:以評價科學化引領教育現代化教育評價是教育改革發展的「牛鼻子」和「指揮棒」,事關教育改革發展方向,事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實,事關教育現代化的順利推進。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體現了鮮明的導向性、嚴密的系統性和嚴謹的科學性,為新時代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 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讓作業提質增效的4大方法,老師必知!
    作業不僅是一種教育方式,也是一種評價手段,在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作業的優化創新是一項值得關注的研究課題。 隨著網絡手段的出現以及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傳播速度大大加快,海量數據湧現,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層出不窮,知識更新迭代迅速。
  • 環球網教育盛典:貝樂機器人榮膺2020年度品牌影響力教育集團
    當前,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教育的均衡及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教育公平,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2020年,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全國各地學校及教育機構積極開展在線教育,眾多教育機構在及時積極地提供教育資源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公益讓教育現代化加速推進,也讓教育資源更加均衡。
  • 教育部長陳寶生《旗幟》撰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成教育強國
    教育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石。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必須進一步發揮教育「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的教育體系,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對教育資源供給提出的新需求。
  • 教育部發布會介紹《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等...
    為籌備召開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教育部自2018年即著手研究起草《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會議之後,我們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進一步修訂完善,今天正式發布。下面我就有關情況向各位媒體朋友作簡要介紹。第一,意見出臺的主要背景。首先是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為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新方向。
  • 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信息化2.0背景下的智慧教室應如何建設
    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信息化2.0背景下的智慧教室應如何建設 作者:子航 小鹽仔 發布時間: 2019-11-04 19:14
  • 教育興則國家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教育各項事業實現長足發展,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等方面成效顯著,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教育方面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 以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助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全會規劃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遠景目標,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任務,為我國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新目標、新任務對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質量、更加安全的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提出了全新要求。
  • 改革!教育評價指揮棒將怎樣變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31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題:改革!教育評價指揮棒將怎樣變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解讀  新華社記者胡浩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