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主義革命到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

2021-01-14 求是網

  今年8月8日,根據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作品《紅星照耀中國》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

  埃德加·斯諾,1905年生於美國密蘇裡州,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6年6月,在宋慶齡安排下,斯諾來到陝甘寧邊區,生活了三個多月,與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深入交談。回到北平後,斯諾發表大量通訊報導,並根據在紅區所見所聞寫了《紅星照耀中國》。1937年10月,在英國倫敦出版,引起極大轟動。次年2月,該書中譯本在上海出版,更多人看到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真正形象。

  1939年9月,斯諾第二次到陝北,再次採訪了毛澤東。

  「我們永遠是社會革命論者,永遠不是改良主義者。中國革命有兩篇文章,上篇和下篇。」毛澤東對斯諾說,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

  革命,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鮮明品格。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提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

  新中國成立,中國革命隨之進入「下篇」。

  同仁堂,創建於清朝康熙八年,是聞名全國的老字號。1948年底,京城同仁堂樂氏第十三世樂松生主事,有190餘名職工,做藥工人只有40多個。解放後,黨和政府加大對民族資本家的扶持,幫助同仁堂和全國合作總社等籤訂了銷售合同,40多個工人一下子就忙不過來了。

  樂松生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保護,慢慢說服家人接受公私合營。1954年,樂松生帶頭向國家遞交了公私合營申請。8月27日,同仁堂公私合營大會召開,雙方在協議書上簽字。公私合營後的同仁堂,企業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內部建立健全了黨、政、工、團領導組織,增建了企業各項管理制度。國家投資擴建廠房,增添生產設備,促進生產迅速發展。

  1949年到1959年十年間,同仁堂的職工增加到540人,其中460多人是純工人,生產總值也從1948年的16萬元增加到了1959年的1251萬元。企業效益提升讓多方受益,同仁堂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在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誌著中國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此後,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轉入社會主義建設。

  1962年初,黨中央在北京召開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毛澤東在大會上說:「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不能比擬的。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必須準備進行同過去時代的鬥爭形式有著許多不同特點的偉大的鬥爭。」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行,為後來發展積累了經驗,奠定了重要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革命的繼續。

  1978年春,國家計委和外經貿部組織考察組,對港澳進行實地調研,向中央提交《港澳經濟考察報告》提出:可借鑑港澳經驗,把靠近港澳的廣東寶安、珠海劃為出口基地,力爭經過三五年努力,在內地建設成具有相當水平的對外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同胞的遊覽區。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廣東省委提出:希望中央給點權,讓廣東先走一步,放手幹。鄧小平說: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就叫特區嘛!陝甘寧就是特區。」會議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等劃出一定地區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決定: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宣布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四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設立的決策和立法程序至此完成,標誌著中國經濟特區正式誕生。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的「試驗田」「示範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發展經濟特區,貫穿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過程。

  4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斷實踐和探索,在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上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性變革,使中國發展大踏步趕上時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革命的成果,也是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革命的繼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說,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

  新的歷史特點,就是中國正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期,處於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近的時期,處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時期,偉大鬥爭艱巨複雜程度前所未有。

  處在新的歷史關口,繼續推進改革,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開放既是改天換地、戰天鬥地的偉大社會革命,又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實現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自我革命。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也能夠進行偉大的自我革命,以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社會革命。

  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有效治理國家和社會,必須適應形勢發展要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1981年以來,黨中央部門進行了4次改革,國務院機構進行了7次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點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

  步入新時代,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一些領域黨政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問題比較突出;一些領域中央和地方機構職能上下一般粗,權責劃分不盡合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下定決心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從根本上解決這些障礙和弊端,以適應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要求。2018年2月,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場戰略性戰役,是對黨和國家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的一次系統性、整體性重構。這次改革涉及的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直屬單位就超過80個,涉及180多萬人。改革調整幅度之大,觸及利益之深,為改革開放40年來之最。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不到3個月時間,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確定的25個應掛牌的新組建或重新組建部門,全部完成掛牌。一年多的時間裡,從中央到地方,上下同心、紮實推進,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呈現出嶄新局面。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現在距離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僅剩一年,硬仗要繼續打,硬骨頭要啃下來,確保幹一件成一件,為全面完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打下決定性基礎。

  一場革命要取得最終勝利,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領導人民持續進行偉大革命的歷史。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98年的偉大革命繼續推進下去。

相關焦點

  • 黨的自我革命與改革開放
    那麼,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什麼能取得成功?背後的秘訣是什麼?作為領導這場偉大變革的中國共產黨自身又發生了哪些深刻變化?對梳理改革開放這一偉大工程而言,這些都是十分有意義的話題。帶著這些思考,筆者完成了《黨的自我革命: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政治密碼》一書。
  • 以40年偉大成就揚起新時代改革開放偉大旗幟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強調,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既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201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他又再次強調了上述觀點。
  • 接續推進「偉大社會革命」
    這些重大實踐和理論成果,為中華民族實現從根本扭轉命運到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為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理論準備和寶貴經驗。(三)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 毛澤東思想之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
    (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五日)目前我國正處在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的高潮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革命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即進入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在過去的六年中,前三年的工作主要是恢復國民經濟和進行前一革命階段中沒有完成的各項社會改革,主要是土地改革。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偉大社會革命的新實踐
    在接續奮鬥中不斷推進社會革命  中國共產黨以推動社會革命為己任,善於回應人民需要、時代呼聲,勇於把社會革命不斷推向新階段。黨的一大通過的第一個綱領就提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帶領人民先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率先用中國特色概念「小康」來描繪「中國式的現代化」,提出建立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即在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 深刻理解黨的自我革命與偉大社會革命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我們黨必須勇於進行自我革命,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是推進全面從嚴管黨治黨向縱深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黨的建設質量提升的必要途徑。黨的自我革命需要法律、制度的外部約束,需要人民群眾的外部監督,更需要黨員自身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
  • 新一輪改革開放 年輕人一馬當先
    37歲的廖自涵在香港、紐約和新加坡都有代表作,他在事業黃金期更換賽道,看中的是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有可能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這裡承擔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自貿區兩項改革開放任務,在全國絕無僅有。廖自涵和他的團隊要在政策、制度的設計上大膽謀篇布局,助力區域的高水平改革開放。
  • 堅守初心使命 推動偉大社會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創造性地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開始了全面社會主義建設,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我國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 引領新時代社會革命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繼續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和「新時代黨的建設和黨的組織路線」的兩篇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我們黨必須勇於進行自我革命,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 人民日報評論員:堅持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論學習...
    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歷史性成就,深入闡釋堅定不移從嚴管黨治黨的重大意義,高度概括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的重要經驗,為新時代深化黨的自我革命、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
  • 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關係研究
    二是從兩次「偉大革命」到「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十四大報告就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提出了兩次「偉大革命」的論斷。十五大報告就20世紀中國的歷史,提出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即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改革開放。三是從「三個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十個結合」的歷史經驗到「三件大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位一體」。
  • ...顏曉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黨領導的新的偉大革命
    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21世紀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革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僅開闢出一條不同於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新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更為重要的是在人類社會建成有著獨特本質、內涵、優勢、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其世界歷史意義將超過十月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重要貢獻。
  • 時代專論|堅持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不在於不犯錯誤,而在於從不諱疾忌醫,敢於直面問題,勇於自我革命,具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治黨與治國的有機融合,推動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歷史性、開創性成就,產生了全方位、深層次影響,以自我革命的顯著成效開創了我們黨近百年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管黨治黨新局面。
  •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實踐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堅定不移地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制定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宏偉藍圖,顯著增強了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展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壯麗畫卷。準確把握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對於順利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 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
    ,其中貫穿著一條鮮明主線:全面推進改革開放。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徵程。40餘年風雨砥礪,改革開放不僅造就了中國奇蹟,更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今年以來,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我國經濟之所以能迎難而上、取得來之不易的成績,得益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為各項事業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 人民日報刊發社論祝賀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周年:勇當新時代改革開放排頭兵
    1990年,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環境,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向世界宣示中國堅定不移推動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掀開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的歷史篇章。30年來,浦東堅持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與時俱進開展創新探索,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史進程中譜寫了勇立潮頭、開拓進取的壯麗篇章,成為深刻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一個重要範例,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煙臺人民謳歌新時代
    上世紀70年代,是改革開放起步的一代;上世紀80年代,是從貧窮到富足的一代;上世紀90年代,是慢慢走上富裕的一代;2000年一代,是科技飛速發展的一代。    全球經濟一體化與網際網路時代的崛起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緊密聯繫在一起了。「信息共享,人人受益」是這個時代的信息特徵,把每個個體嵌入了一場信息革命的軌道,徹底地改變了傳統社會的結構。
  • 習仲勳:廣東改革開放的主要開創者和重要奠基人
    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創建的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橫跨耀縣、淳化、旬邑、宜君、同官五縣邊界,面積達2500平方公裡,鼎盛時期紅色武裝區域擴展到陝甘兩省十餘個縣,面積數千平方公裡,人口數萬之眾。【詳細】 堅持改革 廣東改革開放的主要開創者和重要奠基人 針對廣東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的優勢和特點,在1978年底和1979年4月兩次中央工作會議上,習仲勳同志向中央提出給予廣東在開展對外經濟活動中更多的自主權,讓廣東在改革開放中先走一步。
  • 舉旗定向 康莊大道——從改革開放40年看中國自信
    11月14日,觀眾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觀看上海浦東陸家嘴實景沙盤。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自信之基——改革開放成就偉大飛躍,中華民族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11月22日,北京,國家博物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展廳內,觀者如雲。「我們就是照片裡的人。」
  • 新時代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若干思考
    新時代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旨在加強黨的建設,提升黨員、幹部黨性修養,提高黨的執政水平,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應通過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掌握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汲取歷史進程中積澱而成的精神力量,繼承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