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受到許多人的喜愛,情節生動,人物刻畫細膩,被編成多種版本的戲曲,歌曲或者影視作品流傳至今。書中許多人物也備受人們喜愛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孔武有力的曹操,渾身是膽趙子龍。但畢竟小說跟真正的歷史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後世學者也經過多方研究發現,羅貫中是'尊劉反曹'的,所以在作品中體現蜀漢多為正面一方,這就導致與現實情況不符的一種情況,所以也導致很多時候讀者對人物在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是有所偏見的,因為大部分的影視小說都有所改動。
小說中對於關羽的描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是蜀漢的一員猛將,驍勇善戰不說對劉備十分忠誠且講究忠義二字,贏得許多讀者的喜愛。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等著實讓人佩服至極。但關羽似乎總是受箭傷,關羽領軍攻打樊城時,曹仁命令數百士兵帶弓箭死守城池,在滿天的箭雨中,關羽不幸被擊中。與龐德對戰中也不幸被擊中過一次。這似乎與書中他驍勇善戰的戰神形象有所不符,畢竟書中許多其他英雄人物在兇險戰鬥中也很少有受過如此多的箭傷的。比如趙子龍七進七出端的是兇險難測但也沒有受傷,夏侯霸在多場伐蜀抗魏的戰役中也很少受傷,姜維也是一員虎將,後期獨力與魏國眾多將領抗衡。諸多名將的很多事跡仔細一想就會不由得讓人有些疑惑,為什麼只有關羽多次受傷。
一些關羽的忠實擁護者認為,關羽經常受傷是因為為官為將者都要自己衝鋒在前才能帶動後方軍隊的戰鬥力。所以經常會因此受傷,這種說法也有證據可以證明,在袁紹與曹操的一場戰役中,關羽只在一些軍士的掩護下衝入敵方陣營,斬殺將首顏良,還將他的首級斬於馬下,敵方重重武器圍剿都沒能攔住關羽,足以見識關羽的驍勇善戰與勇氣過人,後人對關羽多有敬仰,很多地方還供奉了關羽的塑像或者將關羽的畫像貼於門上闢邪。但是關羽即使武藝再高超但也畢竟雙拳難敵四手,總有馬前失蹄的時候。
但是反對者卻認為原因在於關羽不會帶兵才導致他總是受傷,根據後世對姜維送給關羽"壯繆"的諡號可以看出端倪,"武而不遂曰壯,名與實爽曰繆",更多人認為關羽的本身實力是不符合這樣的諡號的。因為廖化也是三國時期的一員猛將,他經常為軍隊衝鋒陷陣。危險程度並不比關羽低,但是他卻很少受傷,在很多危險戰役中都能全身而退。所以更多人認為關羽沒有諸葛亮的運籌帷幄,機智靈敏,又沒有張飛的勇猛,也沒有趙子龍的隨機應變,所以導致很多時候他因為魯莽大意受了傷。
眾所紛紜的事情總是沒有定論的,總是各有各的定論。綜合當時兇險的局勢和波譎詭異的官場政治關羽中箭受傷的次數並不多,只是後世人們對三國的了解都是通過影視小說並不準確符合歷史記載的。而小說很多時候為了突顯人物性格和情節生動而做出了很多改變,再加上本身作者就有自己的情感傾向,所以說很多細節都被誇大而不符合實際的。所以關羽的受傷可能也是情節需要呢。
這點在小說很多地方都有體現,比如關羽在麥城一站中,除去描寫關羽傲氣清高與同事結梁子之外的事情其他都是寥寥帶過,並沒有太詳細的描述了。由此可見,小說更注重人物性格的烘託,至於情節等其他都是次要的東西。以至於很多時候都是與歷史不符合。而讀者更要分清歷史與小說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