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之戰中,關羽曾身中毒箭,華佗以「刮骨療毒」的辦法為其治傷,關公鎮定自若毫無痛苦之色,被稱為「三國第一狠人」。可是,在整部《三國演義》中還有一人要比關羽狠幾倍,由於一個原因,才導致其知名度比關羽差得太多。他究竟是誰呢?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幾乎被埋沒了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三國演義》中蜀漢大將關羽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除了他陣前斬將的英勇之外,其刮骨療毒的故事更是令人震撼。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的樊城之戰中,曾記錄了關羽刮骨療毒的整個事件過程。當時關羽派兵攻打樊城,卻因一時疏忽中了守將曹仁的暗箭,重傷之下,趕緊鳴金收兵回歸軍營。
醫官檢查傷口時,才發現關羽所中之箭帶有劇毒,神醫華佗主張用刮骨療毒的方式治療,並要求將關羽的臂膀和身體「以鐵環固之」,生怕其因疼痛而亂動,再喝下麻沸散以緩解劇痛。誰知關二爺命人端來一盤棋子,不用任何的麻醉手段邊下棋邊做手術。整個手術過程中,只有刮骨頭的「悉悉」聲,連華佗與對弈的馬良都滿頭是汗,可關羽卻鎮定自若,仿若沒事人一般。華佗直到手術完畢,才感嘆道:「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華佗行醫一輩子,什麼樣的病症沒見過?連他都如此感嘆關羽的「神勇」,可見關公被傳為武聖實屬名至實歸。
然而相比之下,關羽刮骨療毒的「狠勁」還算是有心理準備的「硬扛」,而下面的這位卻是出於本性的硬「狠」。這個人是誰?小編不說您肯定也知道了,此人正是曹魏名將夏侯惇。《三國演義》第十八回曾記載了夏侯惇的「狠」,這就是著名的橋段——拔矢啖睛。當時的夏侯惇奉曹操之命救護劉備迎擊呂布,呂布手下大將高順與夏侯惇死戰,終因不敵撥馬而逃,夏侯惇緊追不捨卻不提防敵方曹性的暗箭,只一箭正射中左眼。書中接下來的描述簡直讓人冷汗直冒,「夏侯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撥出,於是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入口內啖之,仍復挺槍縱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槍搠中面門,死於馬下。兩邊軍士見者,無不駭然。」。
按理來說,夏侯惇的拔矢啖睛絕對不遜於關公的刮骨療毒,要知道關羽只是胳膊中箭而非要害部位,可夏侯惇卻是眼睛中箭,屬於重傷,論及傷情,關公所中之箭雖有毒,卻遠不如夏侯惇傷情的三分之一。更何況關羽中箭之後便立馬撤退,可夏侯惇卻依然不顧傷勢,仍能陣前斬將殺敵。夏侯惇既然表現得如此英勇霸氣,將兩邊的軍士都看傻了,如此強大的氣場下趁機掩殺過去,必然會大獲全勝。可接下來作者的記載卻有些不厚道,書中原文為「高順從背後趕來,麾軍齊上,曹軍大敗,夏侯淵救護其兄而走」。其狼狽逃竄的樣子,被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與之前的「狠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反觀關羽,作者羅貫中又描繪出了另一番場景。書中道:「卻說曹仁見關公落馬,即引兵衝出城來;被關平一陣殺回,救關公歸寨,拔出臂箭」。按照正常邏輯來講,關羽作為全軍主帥,聲望達到了頂峰,突然間中箭落馬必然大挫軍心。可曹仁的趁虛而入卻並未成功,反倒是被「關平一陣殺回」,作者如此輕描淡寫之下,就把蜀軍的危機化解了。《三國演義》讀至此處,還能意識到一個問題,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夏侯惇的著名事跡也就只有一個「拔矢啖睛」,此後的夏侯惇雖然也偶爾出現過幾次,可都是一筆而過的「打醬油」角色,並沒有太多出彩兒的地方。
夏侯惇是曹操的宗室兄弟,又是為數不多從始至終跟隨曹操之人,曹操對他的信任要遠在曹仁、張遼以及徐晃之上。可為何夏侯惇偏偏就成了退居二線,變成可有可無的人物了呢?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了一個點,這便是作者的「不正經」筆法。縱觀《三國演義》全書,書中所載的中心思想無一例外的都在「褒劉貶曹」,作者一直奉行著劉備為皇室宗親的正統,以匡扶天下、興復漢室的褒獎態度,將劉備刻畫成仁慈有德之人。對於曹操,作者毫不客氣的將其描寫成「世之奸雄」,把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嘴臉表露無疑。
如果說句更明白的話,就是,劉備和劉備的手下就要褒獎,而曹操和曹操的手下就要貶低。夏侯惇拔矢啖睛後的慘敗與關羽中箭落馬後的獲勝,二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顯然,這樣對比強烈的情節也是作者羅貫中的有意為之。在羅貫中的眼裡,位於曹操陣營的夏侯惇之「狠」實屬莽夫之勇,而蜀漢關羽的刮骨療毒則是「神人之態」。作者的這般偏心,也是二人中箭後結局不同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夏侯惇的「狠」比之關羽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然則他所屬的陣營卻被作者有意打壓埋沒,最終造成了「狠人」夏侯惇一直「打醬油」的悲催結局。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