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不能忘卻張純如!|南京大屠殺|日本_歷史|二戰|日軍|南京|...

2020-12-14 騰訊網

點藍色字關注「文子稻」+星標

有人說:沒有她,世界將不知道南京大屠殺。

有人說:很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殺,卻不認識她。

二十年前,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出版了一部震驚世界的著作——《南京大屠殺》這算是人類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語出威廉·柯比,哈佛大學歷史系主任,本書的序言也是他撰寫的)。一經發表,便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被翻譯成15種語言,轟動世界。

她向世界人民全面展現了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中國人民所犯下的反人類罪行。

這就是為什麼說,沒有她,世界將不知道南京大屠殺。

為了寫這本書,她翻閱了一篇篇文獻、報告、日記、記錄稿的她,心中又是何等的悲憤?何等的震撼呢?

請看書中原段:

「在他的前面兩排俘虜中,有一位孕婦開始為自己的生命抗爭,她拼命的抓打那個試圖將她拖出去強姦的士兵,拼命反抗。沒有人過去幫她,最後,那個士兵將她殺死並用刺刀剖開了她的肚子,不僅扯出了她的腸子,甚至將蠕動的胎兒也挑了出來。」

這一幕在書中不是孤例。

「1937年12月13日,30個日本兵來到位於南京東南部新路口5號中國人家裡。他們殺死了前來開門的房東,接著殺死了跪下來求他們不要殺死其他人的姓夏的房客。當房東太太質問他們為什麼殺死她的丈夫時,他們也把她打死了。夏太太抱著她1歲的嬰兒藏在客廳裡的一張桌子下面,日本人把她拖出來。

他們剝光她的衣服並強姦了她,然後把刺刀刺入她的胸膛。這些士兵們還把一個香水瓶插進她的陰道,並用刺刀殺死了那個嬰兒。當他們走到另一個房間時,他們發現了夏太太的父母和兩個十幾歲的女兒。那老奶奶為了保護兩個孫女免遭強姦,被日本兵用左輪手槍打死了;那老爺爺緊緊抱住妻子的屍體,也立刻遭到槍殺。

「接著士兵們剝光這兩個女孩的衣服並輪姦了她們:16歲的女孩被兩三個人輪姦,14歲的女孩被3個人輪姦。之後日本人不但刺死了那個大女孩,而且把一根竹竿插進她的陰道。那小的一個只是被刺死,這才沒遭到她姐姐和她母親遭到的暴行,」一個外國人後來寫到這個場面。士兵還刺傷了另一個8歲的女孩,當時她和她的4歲的妹妹藏在床上的毯子下面。那個4歲的女孩在毯子下面待的時間太長,差一點被悶死。由子缺氧,她在以後的一生中一直遭受嚴重的腦損傷的折磨。」

……

「幾乎沒人知道,日本的士兵用刺刀挑起嬰兒,活活把他們扔進開水鍋裡,」永富說,「他們結幫姦淫12歲到80歲的婦女,一旦她們不再能滿足他們的性要求,就把她們殺死。我砍過人頭,餓死過人,也燒死過人,還活埋過人,在我手下死去的人有200多。這真可怕,我簡直成了動物並幹了那些無人性的事。實在難以用語言來描述我當時的暴行。我真是個魔鬼。」

這是永富角戶,曾經的一名日本士兵的原話。

難能可貴的是,她在這本書中並不是一味的指責或發洩,而是更深層次地分析日軍為什麼出現這種反人類的暴行,分析當時日本軍隊中的情況。

她在研究中,還發現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史料《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這更加有力地佐證了日軍所犯下的罪行。

在《南京大屠殺》的寫作過程中,她經常「氣得發抖、失眠噩夢、體重減輕、頭髮掉落」。

她面對的是盡顯人性惡劣、殘忍血腥的歷史,南京大屠殺是一部酷刑百科全書,這些她都要具體面對,還要敘述出來:砍頭、活焚、活埋、在糞池中溺淹、挖心、分屍……

成書後,她又得面對日本右翼勢力的報復和騷擾。

她不斷接到威脅信件和電話,這使得她不斷變換電話號碼,不敢隨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曾經對朋友說,這些年來她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

後來她患上憂鬱症。2004年,她在自己的車中開槍自殺。

時年僅36歲。(摘自新華網)

2017年4月8日,@Jiangsu China 在推特(Twitter)上發布了一條消息:

在淮安市淮陰區古淮河北岸,一座佔地面積3.6萬平方米,布展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而這座紀念館是以張純如的名字命名的。

《南京大屠殺》序言

人類同胞相殘的歷史是一個漫長而悽慘的故事。倘若在這些恐怖的故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暴行的話,那麼,沒有幾次劫難能在程度和範圍上與二戰期間的南京暴行相比。

在美國人眼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1941年12月7日開始的,這一天日本航空母艦所載的飛機襲擊了珍珠港。歐洲人把二戰開始的日子定在1939年9月1日,這一天希特勒的空軍和裝甲部隊閃電般地襲擊了波蘭。在非洲人看來,二戰開始得更早些--1935年,墨索裡尼入侵阿比西尼亞(現稱衣索比亞--譯註)。對於亞洲人來說,戰爭的開始則必須要追溯到日本對東亞軍事控制的第一步--1931年侵佔滿洲。

正像希特勒德國在5年後所做的一樣,日本用高度發達的軍事力量和種族優越感,著手建立其統治鄰邦的權力。日本人很快攻佔滿洲並建立「滿洲國」政府,該政府表面是在他們使用的「傀儡」——一個早被廢黜的皇帝的統治之下,實際上是在日本軍方的控制之中。4年後,也就是1935年,察哈爾和河北部分被佔領;1937年,北京、天津,上海和南京相繼淪陷。對於中國人來說,整個30年代是十分艱難的。

的確,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才最後從中國的土地上撤走。

毫無疑問,日本軍隊統治的14年有無數難以描繪的殘暴事件。在許多曾遭受侵略者鐵蹄踐踏的城市和村莊中究竟發生過什麼,我們永遠無法了解清楚。有意味的是,我們知道發生在南京的故事,是因為一些目睹了這場災難的外國人在當時把消息告訴了外界,一些中國人也僥倖生存下來,成為目擊證人。如果說有什麼事件可以做為例證,揭露日本狂妄的軍事冒險主義表面下的純粹邪惡,那就是他們在南京犯下的暴行。本書講述的就是這一故事。

除了在日本人之間,南京暴行的大致情況已是無須置辯的。1937年11月,日本侵佔上海後,馬上對新建不久的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1937年12月13日,霹京淪陷,日本士兵在這裡開始了一場人類.歷史上前所鮮見的殘暴屠殺。數萬名年輕人被包圍著驅趕到城外,然後被日軍用機槍掃射,有的則被當作刺刀練習的活靶子,或是被澆上汽油活活燒死。一連幾個月,南京城的街道上堆滿了屍體,到處瀰漫著腐爛的人肉臭味。多年以後,遠東國際軍事法譬叩專家們估計,自1937年末至1938年初,南京大約有超甚260,000名非戰鬥人員死於日軍手中,還有專家認為這一數字超過350,000。

本書僅對日本人在南京的殘暴行徑予以最樸素的概述,因為本書的目的並不是以量化的記錄來評價這樁人類歷史上的暴行,而是旨在弄清事實,吸取教訓而使警鐘長鳴。然而,程度上的差別常能反映類別的不同,為了幫助讀者了解60年前在一個被稱作南京的城市裡發生的大屠殺的程度,我必須耍舉出一些統計數字。

一位歷史學家曾估算,如果把南京死難者的手連接起來,可以從南京一直拉到杭州,足有200英裡長。他們的血登總重可達1200噸,他們的屍體可以裝滿2500節火車車廂。

僅從死難者的數字看,南京的暴行超過了歷史上許多最殘暴的屠殺。羅馬人在迦太基屠殺了150,000人;天主教軍隊在西班牙宗教法庭大開殺戒(1543年西班牙宗教法庭將數以萬計再洗禮教派教徒在火刑柱上燒死。--編注);還有帖木兒,他於1398年在德裡處死了10萬名囚犯,並在1400年和1401年在敘利亞修建了兩個頭骨塔,但相比之下,日本人則大大超過之。

的確,即使與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戰爭相比,南京的暴行也足以代表最可怕的種族滅絕的行為。為更好地想像這個比較值,我們還必須了解基他一些統計數字。南京的死難者總數--僅僅是中國的一個城市--就超過一些歐洲國家在整個戰爭中的平民死亡總數。(英國平民死亡總數為61,000,法國為108,000,比利時101,000,荷蘭是242,000。)有人把飛機轟炸當作大規模破壞中最可怕的武器之一,但即使是歷史上最猛烈的空襲也比不上南京的屠殺。英國人轟炸德勒斯登,引起了一場大火,當時國際上接受的死亡數字為225,000人,但更客觀的統計為6萬人,另至少有3萬人受傷。南京遇難的人數則要多得多。確實,不管是用最保守的數字--26萬,還是用最高的35萬,南京死難人數比美軍轟炸東京所造成的傷亡人數(約80,000-120,000人死亡)要多得多,甚至比在廣島和長崎兩次爆炸原子彈造成的死亡人數(分別為14萬和7萬)的總和還要多。看到這些,怎不令人震驚?

我們不僅應當記住南京的暴行中的死亡人數,還應該記住他們被殺害的殘忍手段。中國的男人在日軍的刺刀訓練和砍頭比賽中被當成活靶子。估計有20,000-80,000名中國婦女遭到強暴。一些日本兵在奸辱了婦女之後,剖開她們的肚子,切掉她們的乳房,把她們活活地釘在牆上。還當著家人的面,父親被日本士兵逼迫姦污女兒,兒子被逼姦污母親。日軍不但每天例行活埋、閹割、器官切除,烤人肉等暴行,還嘗試種種窮兇極惡的折磨手段。比如,在人的舌頭上穿上鐵鉤把整個人吊起來,或是將人埋入深至腰部的土坑,再看著他們被德國牧羊犬撕碎。此情此景實在是令人慘不忍睹,就連南京城中的納粹教徒也感到恐怖,有人就稱這場屠殺是「野獸機器」的工作。

但是,南京的暴行一直是一個鮮為人知的事件。與在日本爆炸原子彈和在歐洲猶太人遭到屠殺不同,南京大屠殺的血腥恐怖很少為亞洲以外的人們所了解。美國出版的多數歷史文獻都沒有注意這次大屠殺。在對美國中學歷史課本進行的一次徹底檢查中,發現只有寥寥幾本提到了南京的暴行。美國公眾所讀的綜合的、或「權威」的二戰歷史著作中,也幾乎沒有一本詳細地記述南京大屠殺的。例如,《美國二戰圖片史》(1966)是連續多年最暢銷的單本二戰圖片史圖書,但其中沒有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一幅照片,甚至連一個字也沒有。在共計1065頁的溫斯頓·邱吉爾的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1959)中,找不到有關南京大屠殺的一個字,在共947頁的亨利·米歇爾的經典名作《二戰風雲錄》(1975)中也是如此。在長達1178頁的格哈特·溫伯格的巨著《戰火中的世界》(1974)中,南京的暴行僅僅被提到兩次。只是在998頁的羅伯特·萊基的《來自魔鬼:二戰紀實》(1987)中,我才發現一段關於這次大屠殺的記載:「希特勒的納粹所做的一切使其勝利蒙羞的事情沒有哪一件能比得上松井石根將軍手下的日本士兵」。

我是在自己還是個小女孩時第一次知道南京的暴行。故事是我的父母講給我聽的。他們曾經歷多年的戰爭和革命年代,後來才在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大學城當上了教授,有了一個安定的家。他們是在二戰時期的中國長大,戰後又隨著家人逃亡,先是到臺灣,最後到美國的哈佛大學攻讀理科。30年來,他們平靜地生活在伊利諾州的尚佩恩一厄巴納,置身學術界,從事物理和微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工作。

但他們從未忘記中日戰爭的恐怖,他們也希望我不會忘記。他們尤其是希望我不會忘記南京的暴行。我父母沒有親眼目睹南京的暴行,但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聽說了,後來又告訴了我。他們說,日本人把嬰兒撕成兩半,甚至三塊、四塊,有一段時間長江水都被血染成紅色。因為憤怒,他們在向我述說時聲音顫抖起來。他們認為,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人在這場殺害了上千萬中國人的戰爭中所犯下的一次最喪心病狂的罪行。

在我整個童年時期,南京大屠殺是一個無法言明的邪惡的代名詞,深深地藏在我的腦海中。但是,在我印象中的南京暴行缺乏具體的細節和範圍,也很難區分究竟是傳說還是歷史。中學時,我尋遍了當地的圖書館,想更多地了解這次大屠殺的情況,但一無所獲。我覺得很奇怪:如果南京的暴行真是那麼駭人聽聞,真的像我父母堅持說的是人類歷史上一次最殘酷的屠殺,那為什麼沒有把它寫下來?作為一個孩子,當時的我並沒有想到去伊利諾伊大學浩瀚的圖書館系統繼續調查,我對這件事的好奇心也很快溜跑了。

南京的暴行再次闖入我的生活幾乎是在20年之後了。這時的我已為人妻,作了一名職業作家,在加州聖巴巴拉過著平靜的生活。聽一個搞電影片的朋友說,有幾個東海片的製片人最近完成了一部關於南京暴行的紀錄片,但由於搞不到資金,無法進行宣傳和發行工作。

這位朋友的話重新激起了我的興趣。不久,我就同兩個紀錄片製片人談起了這個題目。一位叫邵子平,是華裔美國人社會活動家,曾在紐約為聯合國工作,是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聯合會的上屆主席,協助製作過錄像帶《馬吉的證言》。另一位是湯美如,一位獨立的電影製片人,曾與崔明慧合作了專題片《以天皇的名義》。邵子平和湯美如介紹我進入一個社會活動家的圈子裡。他們大多是第一代的美籍或加籍華人,像我一樣,都認為應當在所倖存的受難者去世以前,把南京暴行的真相記錄下來並公諸於眾,直至討回南京浩劫的賠償。還有人要把他們對戰爭的記憶傳給子孫後代,以免後人在被北美文化同化的過程中,忘卻自己的歷史遺產中的這一重要部分。

近年來,在華人集中的城市中心地區--像舊金山的海灣區,紐約,洛杉磯,多倫多和溫哥華--華人活動家組織著各種會議和教育活動,宣傳有關日本人在二戰中所犯下的罪行。他們在博物館和學校裡展出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錄像和照片,在國際網際網路上傳播事實和圖片,還在像《紐約時報》一類的報紙上發表整版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公告。一些社會活動團體還利用科技,巧妙地通過一個鍵鈕就能將信息傳送到世界各地超過25萬名讀者的面前。

1994年12月,我參加了一個紀念南京暴行死難者的會議,該會由亞洲保護二次世界大戰歷史全球聯盟提供贊助。這時,我兒時記憶中的南京大屠殺已不是什麼民間傳說,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這次會議是在加州聖何塞城郊的庫帕提諾舉行。會議組織者在大廳裡展放著海報大小的南京暴行的照片--這是我一生中所見到是最可怕的照片:雖然我從小就聽到許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事,但我對這些照片毫無思想準備--完全黑白的圖片:被砍下的人頭,被刺刀剖開的肚腸,赤裸裸的婦女在弓雖.暴者的逼迫下擺出銀蕩的姿態,她們臉上扭曲的痛苦和恥辱的表情令人刻骨難忘。

在一個眩暈的瞬間,我陡然明白生命和人類的經曆本身都是如此脆弱。我們從小就知道死亡是什麼。任何人都會被卡車或巴士撞倒,生命隨之在剎那間消失。如果沒有某種宗教信仰,我們會認為這樣的死亡是毫無意義也不公正的對生命的剝奪。但我們也知道,大多數人都尊重生命和死亡的過程。如果你被一輛巴士撞了,也許有人會乘你受傷的時候偷走你的錢包,但更多的人會來幫你,搶救你寶貴的生命矗有人會撥急救電話,有人會奔跑到街上叫當班的警察,還有人會脫下大衣,疊起來墊在你的腦後。這樣,即使這是你生命的最後時刻,你也能從這些很小卻很溫暖的事情中感受到他人的關心。

掛在庫帕提諾牆上的照片卻展示了千千萬萬的生命會因他人的狂妄念頭而遭到毀滅,而這種死亡在第二天就變得毫無意義。更重要的是,那些帶來死亡(即使是難以避免的,也是人類歷史上最駭人的一幕悲劇)的人竟還羞辱受難者,逼使他們在最大限度的痛苦和恥辱中死去。這樣對死亡的殘忍的不敬,這樣人類社會過程的倒退,將只會縮成歷史的一個腳註。除非有人迫使這個世界去記住它,否則它就像電腦程式中的一個無害的小錯,也許會,又也許不會引起任何問題。想到這裡,我感到一陣心悸。

在這次大會期間,我得知有兩本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小說已經完成:《天堂之樹》和《橙霧帳篷》,另外還有一部關於大屠殺的畫冊《南京的暴行:一段無法否認的圖片史》。但直到那時,還沒有人用英文寫出一本關於南京暴行的長篇敘事紀實的著作。在對大屠殺的歷史進入更深入的研究之後,我發現,寫作這樣的一本書所需要的材料其實一直就有,在美國就可以找到。美國的傳教士、記者和軍官在日記、膠片和照片中記下了他們對這一事件的看法,以供後人參考。但為什麼沒有一位美國作家或學者利用這些豐富的原始資料去為南京大屠殺寫出一部紀實作品或一篇論文呢?

南京大屠殺為什麼在世界歷史上受到冷遇是一個奇特的謎。不久,我想我找到了部分答案。南京的暴行之所以不像猶太人遭到的大屠殺或廣島原子彈爆炸那麼舉世皆知,是因為受難者自己在保持著沉默。

但是,一個答案的出現又會引發新的問題。我又在想,為什麼南京暴行的受難者沒有發出呼籲正義的吶喊呢?或者,假如他們曾發出了吶喊,為什麼他們所遭受的苦難得不到承認呢?我漸漸明白,這種沉默的幕後操縱者是政治。由於冷戰的諸多原因,有關各方共同造成了對這一事件的歷史性忽略。1949年以後,新中國和臺灣都沒有向日本要求戰爭賠款(像以色列不要德國賠款一樣)。面對蘇聯和中國的「威脅」,美國急於得到它從前的敵人日本的友誼和忠誠。這樣,冷戰的緊張態勢使日本逃避了許多嚴歷的懲罰,而它的戰時同盟國卻沒有逃脫。

另外,日本恐怖的氣氛阻止了關於南京暴行的公開的和學術上的討論,進一步壓制著人們對事件真相的了解。在日本,如果表明自己對中日戰爭的真實看法,他可能會,也一直會受到失業的威脅,甚至生命威脅。(1990年,日本長崎市長本島均說,日本裕仁天皇對戰爭負有一定責任。他因此被一名槍手射中胸部,差點死掉。)在這種危險瀰漫的氣氛下,許多嚴謹的學者都不敢為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去日本查找檔案。的確,我在南京聽說,因為擔心遭遇不測,中國很少允許學者訪日。在此情形之下,對於外國人來說,要想接近日本關於南京暴行的檔案材料是十分困難的。另外,雖然近年來有一些參加南京暴行的日本老兵冒著被排斥乃至死亡的威脅,將他們的故事公諸於眾,但大多數人並不願接受採訪。

在寫作本書期間,使我困惑和氣憤的是,頑固的日本人拒絕承認自己的過去。不單單是因為日本交出的戰爭賠款尚不及德國賠償戰爭受難者的百分之一;也不僅是因為大部分納粹分子即使沒有因其罪行受到監禁,也至少是被迫退出公開的社會生活,可是在戰後,許多日本戰犯繼續在工業和政府部門擔任要職;也不僅是因為這樣一個事實:在德國不斷向大屠殺的受難者表示歉意的時候,日本人卻在東京膜拜戰犯——一位在戰爭中受到日本迫害的美國人把日本人的行動形容為:這在政治意義上相當於「在柏林中心為希特勒建造一個大教堂」。

儘管證據確鑿,日本許多知名的政治家、學者和工業巨子仍頑固地一口咬定,南京大屠殺從未發生過。在進行本書漫長而艱辛的工作時,他們的態度一直激怒著我。相形之下,在德國,如果教師在歷史課上刪去大屠殺部分,將是違法行為,而日本人在幾十年來一直把課本中南京大屠殺的材料有系統地清除得一千二淨。他們從博物館拿走南京大屠殺的照片,銷毀原始的資料,從大眾文化中抹去任何關於大屠殺的痕跡。甚至一些受尊敬的日本歷史教授也加入右翼勢力,進行他們認為是為國盡忠的工作:懷疑、詆毀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報導。在專題片《以天皇的名義》中,一個日本歷史學者用這樣的話來否認南京暴行:「即使有二三十人被殺,日本方面也會非常震驚。那時,日本軍隊一直是模範部隊。」正是因為某些日本人有預謀地企圖扭曲歷史,我才強烈地感到寫作本書的必要。

除了以上這一因素,本書也是對一些完全不同的觀點的回答。近年來,人們努力地試圖迫使日本為其行為的後果承擔責任,這種努力被稱作」打擊日本」。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把對日本人在特定時間和地點所作所為的譴責看作是對整個日本民族譴責,那麼,這不僅會傷害在這次災難中喪生的南京的男女老少,也傷害了日本人民。本書無意評判日本人的性格特點,也不打算分析做出暴行的民族之基因構成。本書探尋的是為什麼文化的力量能把人變成惡魔,能撕去那層使人成其為人的社會約束的表皮,同時文化的力量也能加強這種約束力。今天的德國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是因為猶太人沒有讓這個國家忘記60年前發生的事情。由於認識到奴隸制醜惡,並在100多年的種族隔離之後解放了奴隸,美國南部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地方。除非日本向世界和自身承認自己在半個世紀前所做所為的錯誤,它的文化將不會進步。實際上,我驚喜地發現,有很多海外日本人也參加了關於南京暴行的會議。正如其中一個人所說:」我們想同你們了解得一樣多。」

本書敘述的是兩個相互關聯卻又不盡相同的暴行。一個是南京的暴行本身,講述的是日本人怎樣清洗敵方首都數十萬無辜的平民。

另一個是關於掩蓋事實,講述了日本人如何在國際社會的緘默姑息之下,企圖從公眾意識中抹煞整個大屠殺,進而剝奪被害者在歷史上的應有地位。

本書第一部分「大屠殺的歷史」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羅生門》的影響。這是一部由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在竹林中》改編的電影,講的是10世紀發生在京都的一起強姦謀殺案。從表面上看,這個故事十分簡單:一個強盜攔路搶劫一名過路武士友其妻子;妻子被強姦,武士也死了。但當故事中的人物從各種角度出發敘述事情發生的過程時,故事也變得更為複雜起來。強盜,妻子,死去的武士和一個現場目擊者對發生的事情的敘述相去甚遠。讀者就要將所有的敘述集中起來,親自判斷其中的真假虛實,通過這一過程作出主觀的也通常是個人臆想的一種較為客觀的假想。任何討論犯罪公正性的課程都應該包括這個故事。它指出了歷史的實質。

本書從3個不同的危度講述南京的暴行。首先是從日本人的角度。講述了一次有計劃的侵略--日軍奉命幹什麼,怎麼幹,為什麼幹。第二個是從中國受難者的角度出發,講述了當政府面對外來侵略無力保護市民時,一個城市的命運。這部分收錄了一些中國人的故事,有失敗、絕望,也有背叛和生存。第三個是從美國人和歐洲人的角度,作為外來者,這些人至少在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刻是英雄。在大屠殺期間,很多西方人士冒著死亡危險幫助中國平民,並向外界發出警報,通報發生在他們眼前的浩劫。在本書關於戰後時期的章節中,我們再討論美國人和歐洲人出於實用主義,對他們曾身臨屠殺現場的同胞的話所持的漠然態度。

我這本書的最後部分分析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陰謀企圖使南京暴行遠離公眾的種種勢力。我還列出了近年來人們為挑戰被歪曲的歷史,所做的種種努力。

為澄清真相,每一種嘗試都注意到日本人作為一個民族,是如何安排、培育和維護他們集體性的健忘症--甚至是在這一時期面對其所做所為時完全賴帳。面對歷史,他們的回應不僅僅是在本應留下痛苦記錄的歷史書上留下空白。事實是,日本的學校教育中沒有關於日本軍隊在中日戰爭中最醜惡方面的內容。與之相反,他們精心偽裝,編造神話,把日本發動戰爭的角色轉換為戰爭受害者的角色。在廣島和長崎爆炸的原子彈給日本人民帶來的恐怖幫助這種神話去代替歷史。

時至今日,面對世界輿論,日本仍拒絕對其戰爭行為表明悔意。甚至在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儘管戰爭法庭審判一些日本領導人有罪,日本人還是設法逃脫了文明社會的道德審判,而德國人則要為他們在那段夢魘般時期的行為接受譴責。在繼續逃避審判的時候,日本人又成了另一樁罪行的主謀。諾貝爾桂冠詩人伊利·威塞爾多年前就曾提出警告:忘記大屠殺就等於第二次屠殺。

我最大的希望是這本書能夠激發其他作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使他們都能儘早調查、研究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經歷,畢竟,這些來自過去的聲音正在逐年減少並終將全部消失。或許更為重要的是,我希望本書能喚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對這樁事件應負的責任。

在寫作本書的時候,我的腦海裡一直浮現著喬治·桑塔亞(1963-1952,西班牙哲學家小說家。)的不朽警句:

「忘記過去的人註定會重蹈覆轍!」

右下點支持,右上【分享】

相關焦點

  • 逝世16年,《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經歷了什麼而自殺?
    ,日軍佔領水上要塞,於是,十天之後,抱著死守態度的唐生智下令撤退,標誌著日本佔領南京。 從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入南京開始了一個多月的大屠殺,現在南京就有大屠殺紀念館。
  • 還記得美籍華人作家張純如嗎?為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付出了生命
    1997年,一本英文歷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出版,它真實詳細地披露了那段鮮血淋漓的國恥,一經問世就震驚全世界,而書的作者張純如,卻在2004年11月9日飲彈自盡。日本蓄意抹去南京大屠殺的痕跡,纂改教科書、銷毀原始資料、懷疑、詆毀並否認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報導。「我必須做點什麼!」30萬慘遭殺戮的同胞骨肉,縈繞在張純如的心頭。1997年7月,她將幼小的孩子託付給家人,孤身回到了中國。
  • 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她在研究中還發現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史料《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這更加有力地佐證了日軍所犯下的罪行在《南京暴行》寫作過程中她經常「氣得發抖 失眠噩夢
  • 她為了替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伸冤,受日本右翼威脅,精神崩潰自殺
    作為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上的種種暴行,長久以來卻被日本右翼勢力刻意掩蓋,「南京大屠殺」等事件在1997年之前的西方世界鮮為人知,但紙永遠包不住火,日本人千方百計掩蓋的「南京大屠殺」事實在1997年終於被廣泛曝光,日本當局也為此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指責。
  • 她揭露「南京大屠殺」後,被日本人威脅生命,無奈含淚飲彈自盡
    ——《夏日絕句》為了祭奠在南京大屠殺中被殘害的30萬無辜同胞,決定將每年的13.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是歷史上我們不能忘記的苦難,不能忘記那些無辜的同胞,不能忘記戰爭帶給我們的教訓,更加不能忘記的是製造這場屠殺的惡徒。
  • 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答案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思
    在中國,對於年輕一代來說,戰爭和死亡,我們都沒有經歷過。 因此,在知乎上,曾有這麼一個提問:我們總說要勿忘國恥,可「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嗎? 有一條回答,被贊了近兩萬次。這可能是年輕一代牢記歷史,最深刻的方式之一了。
  • 國家公祭日|12.13緬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幹事費區目睹日軍在南京地區的暴行,將馬吉牧師拍攝的記錄日軍暴行的膠片偷運到上海柯達公司,製作並帶到美國各地放映,並在美國《讀者文摘》上揭露日軍違反國際戰爭法的暴行,成為歷史中證明南京大屠殺的有力證據。
  • 我們不能忘!今天,為遇難同胞默哀!附歷史真實音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歷史真實音頻今天,是我國第七個法定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為什麼我們不能忘記83年前的那段歷史?>向一個美國來的漂亮姑娘再次講起了新路口5號的慘劇姑娘叫張純如,美籍華人作家偶然看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照片後她決定將記錄南京大屠殺作為自己的責任1995年,夏淑琴(左2)與張純如(右2)在一起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世紀90年代日本右翼公開宣揚
  • 為了替南京30萬冤魂伸冤,她飽受日本右翼威脅,36歲精神崩潰自殺
    作為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上的種種暴行,長久以來卻被日本右翼勢力刻意掩蓋,「南京大屠殺」等事件在1997年之前的西方世界鮮為人知,但紙永遠包不住火,日本人千方百計掩蓋的「南京大屠殺」事實在1997年終於被廣泛曝光,日本當局也為此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指責。
  • 83年前的今天,我們為什麼不能忘記?
    83年前的今天,我們為什麼不能忘記?南京大屠殺真實影像國行公祭,祀我殤胞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以國之名悼念逝者不為延續仇恨只為警醒:吾輩自強!
  • 向西方揭露日軍暴行的第一人,為南京30萬冤魂奔走多年後舉槍自殺
    1997年,一部名叫《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的書籍,在美國出版。這本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哈佛和斯坦福等美國著名的大學,都舉行了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研討會。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美國主流媒體,都大幅報導了南京大屠殺。
  • ...屠殺》的作者,美籍華人女作家張純如,提醒國人勿忘國恥的敲鐘人!
    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她是提醒我們全體中國人都勿忘國恥的歷史敲鐘人。她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殺》描寫了日軍在南京強姦、虐待、殺害大批中國平民的詳情,被紐約時報列為推薦讀物,被書評稱為年度最佳書籍之一。
  • 《記憶深處》南京上演:用無聲的舞蹈,回望和銘記「南京記憶」
    12月13日晚,追溯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舞劇《記憶深處》登上江蘇大劇院的舞臺,在國家公祭日這一天,與南京的觀眾一起回望和銘記那段歷史。  這是《記憶深處》第二次亮相國家公祭日,作為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歷史背景的原創舞劇,由江蘇省演藝集團等出品的《記憶深處》不以「美」為前提,而是以「真」為前提,全劇從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探尋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角度切入,並以此為線索貫穿始終
  • 她為30萬冤魂奔走,讓世界記住了南京大屠殺,日本人卻逼她自殺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中一段無法迴避的印記,在這漫長的14年間,我們的國家遭受了巨大的磨難,我們的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如今在很多地方,依然可以見到日軍當年暴行的痕跡。去年剛剛上映的那部「二十二」,就是我們中國人在那段歷史中苦難的縮影。而很多歷史學家、有志人士也在用他們的行動來告誡後世,即便你沒有真正經歷戰爭,也不該忘記。
  • 《南京大屠殺史》英文版問世,將向西方讀者系統講述日軍暴行
    《南京大屠殺史》英文版問世,將向西方讀者系統講述日軍暴行 張恩傑/法制晚報 2018-08-23 15:37
  • 朱成山22年為30萬冤魂吶喊 守護南京大屠殺歷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22年為30萬冤魂吶喊——  他把守護南京大屠殺歷史當作崇高使命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的職業生涯中有許多個首次:首次帶領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赴日舉行證言集會;首次把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辦到日本、美國、俄羅斯、丹麥、菲律賓等國;創辦首個南京大屠殺學術研究機構;參與策劃和組織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
  • 用畢生心血在日本捍衛南京大屠殺真相 林伯耀「感動南京」
    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推薦的旅日華僑中日交流促進會代表林伯耀先生獲頒2017「感動南京」年度人物獎。林伯耀先生年近八旬,他傾畢生之力捍衛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是第一個提出在南京建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人,也是最早呼籲舉行南京大屠殺悼念活動的人之一。組委會給予林伯耀先生的頒獎詞是:「永遠不忘中國是您的根,傾盡家財,為伸張正義,奔波四方。
  • 喪女六年後,母親道出張純如的死亡真相
    這本書裡,對日軍當年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呈現出的施暴史料,可以說是血淋淋的記載。撰寫內容大多出自原始檔案的記載,權威可信。今天在我看來,這些內容真實再現了80多年前的現實版「人間地獄」,尤其日軍背信棄義處死戰俘和手無寸鐵的平民,毫無人性的姦殺女性以及「殺人不眨眼」的刺死老人和孩子,真的是可怕至極的暴行。
  • 我們為什麼不能忘記?
    今天,是我國第七個法定的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83年前的今天 侵華日軍製造了 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為什麼我們不能忘記
  • 南京大屠殺紀念日,今天的南京路定會擁擠,我們沒有任何資格原諒
    大家好,我是小二黑,記得關注並轉發來支持作者哦今天是2020年12月13日,但請大家記住19371213這一天,因為83年前的今天,是侵華日軍製造了震驚世界,慘絕人寰,足以讓其遺臭萬年的南京大屠殺,在長達6周的時間裡,共有30多萬中華同胞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