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下吸管眾生相
「最近吸管行業群裡有些人訂單增加,有些人還在出售機器。」李二橋說。
眼下的關口,吸管廠們再談轉型升級已經來不及了,還在原地踏步的小廠只能「賣身」,有條件做環保吸管的企業反而可以享受產業轉型帶來的福利。在李二橋看來,今年公司迎來50%的增長已是板上釘釘。
雙童目前6個車間,只有1個還在生產傳統吸管。年初,樓仲平花了大力氣把廠子裡的老機器當廢鐵賣掉了,曾經十幾萬一臺的設備,如今只能1.5/斤甩賣。
「不當廢鐵賣根本沒人要。」
吸管新秀也在這個時刻開始冒頭。一家叫恆昇的吸管廠,已經在去年跑出了高達千萬美元的銷售額,擁有100多條先進的生產線,並且今年7月完成首輪超5000萬融資。
「2017年,我真正進入紙吸管賽道時,國內市場其實非常孤獨。而且,不管是原料商,還是消費者,都對我們做的事都無法理解,所以那時主要做國外市場。但2018年,星巴克宣稱未來兩年要用紙吸管全面替代塑料,並要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時,我預料到國內紙吸管市場快要被打開了。」恆昇紙吸管創始人兼CEO石傑在接受採訪時感嘆,兩年不到的時間,紙吸管已經從臺下「搬」上了桌面。
今年7月份,「限塑令」頒布後,一家知名投資機構立即主動找上門來,石傑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
投資人看重的無疑是吸管背後的大市場:麥當勞宣布其塑料吸管的年均使用量約400噸;而星巴克在中國地區年消耗塑料吸管也在200噸左右;另一組數據是,2019年全國塑料吸管產量近3萬噸,約合460億根,人均使用量超過30根,
被大量使用的吸管,反而成了衡量企業環保力度的標尺。喜茶公布截至2020年6月,全國門店已經減少使用塑料吸管超過1100萬根。奈雪的茶也表示,今年國慶小長假消耗紙吸管超過100萬根,減少使用超過134萬根塑料吸管。
實際上,奶茶企業已經成為吸管廠最重要的客戶。樓仲平說到,以前50萬的訂單對他們來說已經很大了,現在國內的大訂單已經可以到300萬-500萬。奶茶企業上千上百家的門店布局,自然抬高了採購成本。
「今年國內可降解吸管的市場應該會擴張到80%,剩下的20%依然會存在,因為限塑令目前只集中在餐飲企業。」樓仲平說。
更重要的是,可降解吸管意味著銷售價格翻了3倍以上,規模效應下,許多小商家還是難以承受。
「許多代理商拿貨的時候都在猶豫,甚至本來拿了可降解的樣本,又回來找塑料吸管,因為太貴了,他們也賣不動。」李二橋明顯感覺,雖然生產端對可降解的未來信誓旦旦,但代理商們對限塑令下的未來還是猶豫不決。
吸管化身流量入口
更重要的是,環保問題在吸管身上並沒有最優解。
雖然國內外公認紙吸管和PLA作為可降解吸管的代表,但從生產和原材料來看,也並非完美的選擇。
美國環境毒理和化學學會(SETAC)對兩種材質購物袋的「生命周期評價(LCA)」做了對比。
結果表明,結束使用周期後,紙袋還會造成 2.7 倍於塑膠袋的固體廢棄物。
(圖片來自科普中國)
而PLA材質來源於糧食,小範圍看沒問題,但如果大規模使用,對我們現在的糧食產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並且從使用上來看,不耐高溫,熱飲一旦超過50~60℃,吸管就開始變軟。
「我們一直在研發耐高溫的PLA吸管,現在試驗到最高溫是75℃。」李二橋講到,中國人喜愛熱飲,尤其是奶茶盛行,在國外使用感沒問題的可降解吸管,則需要進行「中國化」的提升。
直飲杯蓋也成了飲品店的選擇,星巴克的門店裡,都能體驗到升級後的鴨嘴狀直飲杯蓋,杯蓋上有明顯的鴨嘴凸起,還有一個引流槽,顧客可以直接喝到飲品,不容易撒漏。麥當勞也在取消吸管之後,改為使用直飲杯蓋。
「但一個凸起的鴨嘴,多耗費的塑料量相當於5根塑料吸管。」一位業內人士坦言。
行業內還在摸石頭過河,而餐飲品牌們已經大肆推廣,這更像是「政治正確」的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說,吸管只是整個塑料市場極小的一部分,環保的議題不會被吸管這單個行業改寫,卻容易成為壓倒吸管的那根稻草。
在樓仲平看來,吸管的環保命題應該學習一次性筷子,從根本上減少使用量,養成重複使用的習慣,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
「吸管未來將更多的成為一個流量入口。」樓仲平已經開始了轉型的步伐,他在公司內部做起了共享創業,類似網際網路企業內部擅長的「賽馬機制」,哪個事業部能跑出成績,哪塊業務就能擔負起雙童的未來。
曾經以吸管為切口做大規模的樓仲平想通了一件事:「大」企業意味著有邊界,而「好」企業才是生命力,在環保路上洗脫「塑料感」的吸管廠,也希望可以做「時間的朋友」。
來源:電商在線 楊泥娃
共2頁 上一頁 [1] [2]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塑料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