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綠叢中一點紅——評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

2020-12-17 廣西新聞網

2020年12月15日 08:49 來源:廣西日報 作者:王建平 編輯:蔣曉伶

王建平

    《湘江1934·向死而生》是一部令人眼亮的動畫電影!它亮點閃爍,熠熠生輝,讓人感到耳目一新、振奮不已、無法忽略,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以及藝術創新意義,值得點讚叫好。

    1.多重突破

    影片講述的就是突破的歷史!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廣西北部的湘江地區與國民黨軍展開了浴血奮戰,最終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繼續長徵。在這場關係到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大戰裡,8萬多紅軍將士與近30萬國民黨軍殊死搏鬥,奮力拼殺,並以犧牲5萬多人的代價,保衛黨中央,渡過湘江,進軍貴州,召開遵義會議,在毛主席的領導下開啟革命新航程。在歷史上,湘江戰役不但是軍事上的大突破,而且還是政治上的大突破,是中國革命大轉折的前奏。所以,它必然成為影視創作的熱點題材。電影《長徵》《血戰湘江》,以及電視劇《歷史的選擇》《絕命後衛師》等作品對這一歷史事件均有所表現。現在,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廣西千年傳說動漫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清大知好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又聯合出品了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為湘江戰役題材的影視畫廊錦上添花。目前,影片已在全廣西的大、中、小學巡迴放映近百場,傳承弘揚了紅色革命文化。

    這部廣西製作的動畫電影在創作時劍走偏鋒,出人意料,巧妙地實現了多重突破,開創了反映湘江戰役的新境界。

    首先,聚焦大戰背後的故事。以往的湘江戰役影視劇多為直接表現大戰的過程,渲染紅軍將士的英勇頑強和壯烈犧牲。而《湘江1934·向死而生》卻另闢蹊徑,將歷史事實與藝術虛構融為一體,「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把鏡頭對準大血戰背後的小人物和小事件,從廣西少年的視角去表現關係到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湘江血戰,進而演繹出精彩的少年版湘江戰役電影。它的主角是當地放牛娃韋二牛和紅軍小戰士黃玉長生。它的情節是這兩個少年與國民黨軍以及反動民團的鬥智鬥勇。這樣匠心獨運的藝術構思,使人們耳熟能詳的湘江戰役變成了熟悉得陌生的電影故事,進而呈現出新穎之氣象,完成了湘江戰役題材影視創作的新突破。

    其次,採用動畫電影的形式。動畫電影是最受青少年喜愛的文藝類型。但是,在中國出品的電影裡,動畫電影所佔比例卻非常低。在2017年全國970部電影中,動畫電影只有32部,佔總量的3%;在2018年的1082部電影中,動畫電影也只有51部,佔總數的4%。而這些動畫電影絕大多數是根據知名IP改編的,主流題材類型依然是奇幻的冒險故事,原創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極少。所以,《湘江1934·向死而生》的問世,不但是中國動畫電影類型的突破,而且還是題材的突破,更是創作方式的突破。作為紅色戰爭動畫電影,它在傳承與弘揚革命文化的背景下,還真是產生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審美效果和宣傳效應。

    2.抓人眼球

    《湘江1934·向死而生》是一部比較好看的電影!獨特的藝術品質使它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較高的審美價值,看點多多,抓人眼球。

    其一,如實再現湘江戰役,「打」出了壯烈。在影片中,藝術家們運用高超的動畫技巧和豐富的聲畫語言,對這場血戰做出了生動再現,尤其是對宏大而壯烈的戰鬥場面進行鋪陳描寫,濃墨渲染,創造出強大的藝術張力,衝擊著人們的視聽,產生了強烈的震撼。這在中國動畫電影中是很少見的。藝術家們還通過紅軍將士的議論,甚至反動民團團長覃大虎和他父親以及與劉旺財的對話,從正反兩個方面間接地反映了血戰的態勢。這場大戰的主要戰場及其戰況在影片裡也均有所表現,例如紅18團全體將士的犧牲,紅34師掩護全軍突破湘江以致自己被敵人包圍,師長陳樹湘重傷被俘,斷腸取義,等等。可以說,影片對湘江戰役的表現確實做到了「大事不虛」,基本到位。

    其二,傾情塑造少年英雄,「立」出了鮮活。影片重點刻畫韋二牛和黃玉長生的形象,有意挖掘他們的心理、思想和情感的豐富內涵以及變化流程,突出表現他們的鮮明個性,使他們能夠「立」起來,血肉豐滿,真實可信。藝術家們細緻地描寫了韋二牛從一個被地主覃大虎欺壓的放牛娃,到在湘江戰役期間,對紅軍所見所聞後,逐漸覺醒,積極幫助紅軍,最後走上了革命道路,成長為紅軍戰士的人生歷程。而黃玉長生雖然年紀不大,但在紅軍隊伍裡鍛鍊後,顯得成熟與堅毅,勇於犧牲。影片表現了他的高尚精神、革命思想、堅定信仰、聰明智慧、勇敢戰鬥對韋二牛的深刻影響,進而使之很快成為一個小紅軍,一起投入戰鬥,昭示著長徵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的偉大意義。可以說,這兩個少年英雄形象的成功塑造,是這部電影最光彩的亮點之一。

    其三,巧妙敘述故事情節,「奇」出了精彩。影片主線是講述黃玉長生和韋二牛這兩個英雄少年的傳奇戰鬥。它跌宕起伏、曲折變化、懸念不斷、環環相扣,緊緊地吸引住觀眾。兩次智取,突破國民黨軍和反動民團的關卡,激起觀眾的欣賞興趣。兩次誘使覃大虎和劉旺財,以及覃大虎和國民黨軍團長的「狗咬狗」,令觀眾感到心爽愉悅。而韋二牛百發百中的神槍,以及他和黃玉長生同騎一匹戰馬飛奔於戰場的情節,簡直就是神來之筆,為影片塗上了奇特色彩,極大地滿足觀眾的好奇心。結尾時,韋二牛復仇成功,騎馬奔馳在彎彎山道,面對滿天星空大聲吶喊,以致天空迴蕩,牛群、桂香,以及鄉親們抬頭望去的情景,把動畫片的藝術優勢發揮到了極點,令人印象深刻。所以,這部電影的奇特所造成的精彩緊緊抓住觀眾眼球,特別符合青少年的審美心理。

    其四,有意彰顯廣西元素,「亮」出了名片。電影的成功標誌之一就是凸顯情節所發生的時空特徵而形成背景的地方特色。對於這場戰役,由於「湘江」二字的標識,以至於不少人對其主戰場所在地產生錯誤的認識,以為它發生在湖南。而《湘江1934·向死而生》用形象的方式改正了人們的這一錯誤。它在展現湘江戰役戰場時,有意識地突出表現湘江廣西段的山川、村寨、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甚至表現國民黨桂軍和反動民團組織等,努力彰顯廣西地域特徵及其元素,為影片打上了鮮明的桂北地區的烙印,散發出十足桂味,亮出廣西名片。這既真實反映大戰情景,又有意渲染本土特色,讓觀眾過目難忘。

    3.成功寓教

    《湘江1934·向死而生》當然承擔寓教重任,向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傳播著我們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換來的思想。這也是藝術家的創作目的之一。但是,這部電影並不完全是宣傳品,它的主題思想不是用概念化的說教方式給予表達,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加以表現。所以,這部動畫電影是一部具有鮮明而積極政治傾向的藝術品。它的思想理念是以藝術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的。

    影片中的兩場戲是典型案例。

    一是一塊大洋戲。幾個兩天兩夜沒有吃東西的紅軍戰士來到無人看管的紅薯地,提出要吃紅薯的要求,但是連長堅持遵守紀律,不許戰士們動老百姓的東西。於是,吃與不吃就形成了尖銳的戲劇衝突。最後,老班長拿出一塊可以買一籮筐紅薯的大洋,並寫上紙條,留給老鄉,然後每人挖一個紅薯吃。這個情景是通過躲在山洞裡的韋二牛看到的,它使韋二牛明白了「紅軍不是壞人」。在電影裡,這場戲並沒有到此為止,它繼續發展為韋二牛又看到反動民團頭目劉旺財私吞紅軍留給老百姓的大洋。這樣,紅軍和民團在同一塊大洋的不同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誰好誰壞,一目了然。而看到此景的韋二牛也心知肚明,深受教育,於是演出了勇救受傷小紅軍黃玉長生的好戲。所以,這一段圍繞「一塊大洋」付出與私吞而展開的情節,表現紅軍、民團的品格和政治態度,以及放牛娃的覺醒,收到了一箭三雕之效果。

    二是酒海井戲。紅軍臨時救護所的傷員被國民黨軍及民團扔進酒海井而壯烈犧牲,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事的。影片首次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藝術化表現,注入了感天動地的情感內涵,以及紅軍戰士不怕犧牲的思想力量,並且給予熱烈的謳歌。這場戲經歷的六個階段:一是紅軍重傷員被拖到酒海井,戰士們稚氣未脫的臉上,只有憤怒的火苗,看不到半點驚恐和懼怕。二是敵人要紅軍戰士投降,卻得到戰士們的閃著紅色火焰的眼睛和吐出的唾沫。三是紅軍傷員被活活投入深井中,戰士們更加憤怒了。四是保護傷員的紅軍女衛生員被敵人推下了井,井下傳來:「中國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的口號。紅軍傷員們被徹底激怒了。五是原先已經躲藏好的黃玉長生走出來,向戰友們敬禮,然後拉響手榴彈和靠近自己的敵人同歸於盡。六是紅軍戰士一個個昂首挺胸,相繼跳進了酒海井……。這場戲也是通過躲在閣樓裡的韋二牛的眼睛看到的。創作者們採用步步遞進的方式,展現紅軍傷員從被動地被敵人殺害到主動地壯烈犧牲的情景,不斷將戲劇衝突和感情波瀾推向感天動地的高潮,取得了動人心弦、催人淚下、感召人們的藝術效果。韋二牛的思想因此發生徹底的轉變,他把黃玉長生留下的軍旗纏在身上,拿槍向敵人射擊,並且大喊宣布:「我是紅軍戰士韋二牛!」所以,人們看這部影片不但過癮,而且還獲得了靈魂洗禮和情感升華,進而接受了革命教育,認為是一部宣傳革命思想的好電影!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相關焦點

  • 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在桂林中小學首映
    12月9日下午,廣西文化精品、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桂林市中小學首映禮暨全市中小學觀影布置會在桂林市育才小學舉行。活動由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桂林市委宣傳部、桂林市教育局主辦,桂林市七星區委宣傳部、七星區教育局承辦。儀式現場,學生們表演了舞蹈《閃閃紅星》和詩歌朗誦《七律·長徵》等精彩節目。儀式結束後,約1500名師生一同觀看了影片。
  • 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桂林市中小學首映禮成功舉行
    86年前,中央紅軍長徵中血戰湘江,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湘江戰役精神;86年後,2020年12月9日下午,廣西文化精品、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桂林市中小學首映禮暨全市中小學觀影布置會在桂林市育才小學舉行。 活動由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桂林市委宣傳部、桂林市教育局主辦,桂林市七星區委宣傳部、七星區教育局承辦。
  • 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高校巡迴放映啟動
    10月20日,由廣西日報傳媒集團主導、我公司聯合出品的革命歷史題材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高校巡迴放映啟動,首站走進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場面爆滿、深受大學生喜愛!影片通過兩條故事主線呈現了湘江戰役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既反映了1934年
  • 《湘江1934·向死而生》燃起愛國情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12月4日,紅色題材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校園巡映分別走進記者 王希 攝南寧市民主路小學(本部)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唐熒表示,《湘江1934·向死而生》通過動畫形式展示湘江戰役的歷史,能讓孩子們更通俗易懂地了解革命歷史,從而去理解、去感受、去發揚繼承愛國精神。在紅色主題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學校還有哪些做法?
  • 《湘江1934·向死而生》兩校同日熱映
    12月18日,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在南寧市柳沙學校和琅西小學分別放映。廣西新聞網記者 李濟坤 攝12月18日,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在南寧市柳沙學校和琅西小學分別放映。
  • 何為湘江精神?看完這部紅色動畫電影告訴你答案
    上周六晚  在賀州學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報告廳  全校一千名師生共同觀看了  紅色動畫電影  《湘江1934·向死而生》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林素珍:  「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聽聞這句話已久,今天看了紅色動畫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後更進一步地了解了其深層含義。
  • 萬綠叢中一點紅!《龍虎門》眾多美女賞析[多圖]
    眾所周知,《龍虎門》是一款主打兄弟情義、門派紛爭題材的懷舊IP,但從原著漫畫到手遊作品,均充斥著濃濃的雄性荷爾蒙味道,眾多才俊好漢中不乏一些高顏值妹紙的存在,可謂萬綠叢中一點紅,分外嬌豔。不過,這些妹紙大多身懷絕世功夫,有些人甚至還是某些江湖勢力的中流砥柱,千萬不要小看哦。
  • 紅色動畫電影首次走進桂林理工大學放映 (9/9)
    廣西新聞網桂林12月14日訊(記者 李濟坤 實習生 陳梅 通訊員 餘東東)12月10日下午,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在桂林理工大學屏風校區、雁山校區同時放映。該部影片作為紅色動畫電影第一次進入桂林理工大學的校園,一放映便受到同學們的歡迎。
  • 萬綠叢中一點藍 藍色精靈舞翩躚
    在萬綠叢中,藍花丹迎陽盛開,如藍色的精靈翩翩起舞,十分醒目。近段時間,萬州區陳家壩街道南山路種植的藍花丹開了,為愛美的人們增添了夢幻的色彩。在燦爛陽光下,藍花丹淺藍色的花瓣簇擁成團,造型精緻,清澈透明,仙氣十足,惹人喜愛。遠遠望去,一大片淡藍色的花朵清新淡雅,寧靜親和,在炎熱的夏日給人以清涼怡人的感覺,仿佛藍花丹就是為夏日而生。
  • 萬綠叢中一點紅!
  • 湘江戰役中紅軍損失慘重和成功渡過湘江的原因
    早在1934年11月6日,蔣介石就判斷出,中央紅軍的行動路線會是循著紅六軍團行走的路線,從廣西興安縣和全州縣之間渡過湘江;到1934年11月中旬,蔣介石判斷出,中央紅軍可能經桂北、黔東,向川南前進,進而針對紅軍做出相應部署,企圖將紅軍消滅於湘江以東地區。
  • 小諸葛白崇禧跳腳大罵,紅六軍團巧渡湘江
    1934年8月7日,紅六軍團2個師、6個團共9000多人由江西遂川的橫石出發,踏上西進的徵途。紅六軍團向西挺進並攻佔新田後 ,在贛南參加第五次 「圍剿」的桂系軍隊第四十四師師長王贊斌立即向李宗仁、白 崇禧發出急電,防備紅六軍團進入廣西境內。
  • 紅配綠「土掉渣」?聖誕節紅+綠這樣拍才不俗氣!
    還是如中國俗語所說 「紅配綠,賽狗屁」鄉土氣息濃厚的大花棉襖難以駕馭的紅綠穿搭呢同樣都是紅配綠為什麼有的看起來很高級有的看著卻很土味呢?idmwphoto紅多綠少比如這張《Vogue》的雜誌圖片,主要以紅色為背景組成,再加入一小點綠色作為點綴,讓照片更加生動。
  • 詩詞攝影:「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都有哪些拍攝思路?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出自於南宋文學家蔣捷的詩詞《一剪梅舟過吳江》。全文如下——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度與泰娘嬌。風又飄飄。雨又蕭蕭。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這是一首借景抒情,感嘆春光易逝的傷情詩。「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意思也非常簡單——櫻桃才紅熟,芭蕉又綠了,春去夏又到。拍攝思路從字面上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就是紅配綠——這是非常濃烈的顏色對比。
  • 湘江戰役:紅軍長徵途中的一次「慘勝」,紅軍損失5萬餘人
    湘江戰役紅軍長徵途中的一次「慘勝」,雖然達到了突圍的目的,但是損失了近6萬名紅軍,在長徵歷史上留下了悲壯的一頁。(一)1934年11月中旬,紅軍在湖南郴縣、宜章間突破了敵人第三道封鎖線。中心是中央紅軍繼續走蕭克等率領的紅六軍團西徵的老路,硬闖湘江,還是走別的路。毛澤東認為湘南是老根據地,黨的基礎和群眾基礎都好,紅軍可以在這裡暫時站穩腳,建立新的根據地。博古、李德卻主張繼續向西走,去湘兩二、六軍團會合。
  • 紅34師血戰湘江全軍覆沒,師長斷腸,倖存團長授中將
    1934年11月,紅7軍團配合紅3軍團發起了湖灣八角亭戰鬥,不過紅34師仍只是作為預備部隊行動。戰後由於紅7軍團傷亡較大,紅34師改由紅5軍團指揮,並繼續休整到次年3月,這期間還補充了700餘名新戰士。 1934年3月,陳樹湘接任紅34師師長。
  • 重走長徵路丨湘江戰役:永不消逝的軍魂!
    2017年,《血戰湘江》電影上映後,曾看過兩遍,深深地被影片中紅軍將士寧死不屈、英勇殺敵、直至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所感動。故一直有個心願,希望能到實地去祭奠和緬懷在這場戰役中英勇犧牲的先烈們。尤其是去年9月,為紀念湘江戰役中壯烈犧牲的2萬多名贛南子弟而建的「革命理想高於天」雕塑建成後,這個願望更加迫切。
  • 《湘江作證》:第三回 紅六軍團打先鋒 出其不意渡湘江
    #1934年7月,中央紅軍被國民黨優勢之敵壓迫到閩、贛邊境,紅軍打破「圍剿」無望,於23日電令紅六軍團向湖南突圍西進,並向北與賀龍的紅二軍團(作者註:1931年3月,由於王明「左」傾錯誤危害,部隊損失較大,遵中央指示,紅二軍團在湖北長陽縣枝柘坪改編為紅三軍,直到1934年10月26日,與紅六軍團在黔東會合後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電報中的二軍團是習慣稱法
  • 湘江戰役打的有多慘,五萬多名紅軍官兵的鮮血染紅湘江
    二萬五千裡長徵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是在長徵途中也遭遇了許多艱難險阻,再沒有比湘江戰役更慘烈的戰役了。1934年11月,紅軍突破了國民黨第三道封鎖線,蔣介石又命令湘軍、黔軍、桂軍等數十萬部隊圍剿紅軍。桂軍攻勢最猛,而且桂軍還和紅軍進行了相當激烈的白刃戰。實際上,白崇禧並沒有和紅軍決戰,他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力量,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桂軍仍然是紅軍主力中的一員。
  • 「非專業動畫考察」向死而生,日本動漫的物哀之美
    同樣的物哀情結下的樂與悲一樣,也是溫和派的樂,這就是我們在看日美動畫電影上的不同觀感,美式動畫插科打諢、幽默諷刺這是他們理解的樂,而日本人的樂則更多體現在溫情的快樂,不是哈哈哈的開懷大笑而是嘴角微揚的會心一笑。比如細田守的《狼的孩子雨與雪》花與狼人在一起的情景僅僅是通過一些日常片段來展現,哪怕是後來失去父親搬至鄉下的雨和雪兩個小狼人也展現了無盡的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