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黃文秀公益廣告攝於七月十六日。 新華社發
8月7日清晨,百坭村的村民們在村部舉行升旗儀式。
百坭村村部外牆上印刻著時代楷模黃文秀的照片。
小朋友在百坭村手執小國旗。
8月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村部門口不到兩平方米的升旗臺前,暑期返鄉的「小候鳥」和村民們一起舉行升旗儀式。國歌響起,孩子們高舉右臂行少先隊隊禮,五星紅旗緩緩升起。
旗臺不遠處,時代楷模黃文秀的照片印刻在村部外牆上:她嘴角微揚,深情地凝望著這片土地。在這裡,她曾揮灑汗水,用年輕生命書寫了一份脫貧攻堅的時代答卷,用奮鬥繪就了一面青春的旗幟。
一場四個人的升旗儀式
「從前,文秀姐姐常在這裡帶著我們唱歌,做遊戲。她還告訴我們,紅領巾就是國旗的一角,要像愛護國旗一樣愛護它。」今年12歲的黃鳳妹在縣城裡讀書,每逢寒暑假才回村裡。升旗儀式結束後,她坐在旗臺旁的臺階上,低聲哼起了《童年》,身邊的孩子們也跟著吟唱起來,這是去年暑假,黃文秀和她北京師範大學的校友教孩子們唱的歌。
寒暑假是孩子們返鄉的日子,而春節則是全村人團圓的時候。時間退回到7個月前,距離農曆新年還有一個月,百坭村在外打工的村民們即將踏上返鄉路,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正和村幹部們商量,如何給回家的鄉親準備一份特殊的禮物。
「咱們換一面嶄新的國旗吧,讓大伙兒在村口就能望見。」黃文秀和村委會主任班智華議定,趕在村民們回來前給村部升旗臺「上新」。
黃文秀將一面嶄新的國旗交到班智華手中,請他升旗,自己則和兩位村幹部行注目禮。這一場「四個人的升旗儀式」成了班智華心底最珍貴的記憶。
百坭村多年來是個深度貧困村。以前,村裡唯一的一面五星紅旗掛在村部辦公室內。2017年,村部門前建起了升旗臺,從此,鮮豔的五星紅旗在百坭村高高飄揚。山區氣候多變,特別是夏季強降雨和高溫交替,布料容易褪色破損。兩年來,旗杆上的五星紅旗已經換了4面。
「文秀親手換上去的這面國旗還在飄揚,但她卻走了……」回憶起年前升旗那天的場景,班智華難掩悲痛,「當時,她看到國旗顏色淡了,和我們說,國旗不能有破損和褪色,過年了,更要用新的,要讓村裡人抬頭就能看到鮮亮的紅色。」
一個用初心詮釋的使命
黃文秀的家曾在大山深處。上世紀90年代,父親黃忠傑帶著一家老小走出大山,在百色市田陽縣巴別鄉德愛村扎了根,開荒種地,勤懇勞作。家鄉的貧苦、家人的言傳身教讓黃文秀懂得——奮鬥才能改變命運。
2013年,黃文秀考上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前那年,她用勤工儉學攢下的錢接父親去北京小住了半個月,圓了他「看看天安門」的心願。天安門前,國旗下,父女倆駐足良久……
「你入了黨,要為黨工作,回家吧,家裡需要你。」父親的話,黃文秀懂:「很多人從農村走出來就不想再回來了,但總是要有人回來的,我就是要回來的人。」父親讓她堅定了畢業返鄉的念頭。
2018年,黃文秀在百色市委宣傳部工作兩年後,主動要求前往百坭村擔任「第一書記」。2018年3月26日,她的駐村生涯正式開啟,白天在村裡挨家挨戶跑,晚上回到村部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間梳理一天的工作。
駐村滿一年的那天,黃文秀汽車儀錶盤上的裡程數正好增加了兩萬五千公裡,她在朋友圈寫道:「我心中的長徵,駐村一周年愉快。」決戰貧困決勝小康,就是她「心中的長徵」。經過一年的努力,百坭村88戶418人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2.88%下降到2.71%,村集體收入達到6.38萬元,獲得2018年度「鄉村文明」紅旗村榮譽稱號。
「只有紮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黃文秀在駐村日記中這樣寫道。百坭村共有11個屯,不少都在山溝裡,一旦遇上暴雨,山路寸步難行,非常危險,這是黃文秀最掛心的。
「天氣預報說今晚有暴雨,現在開車回村裡不安全,要不明早再回吧!」「不行,那用屯可能有洪澇,我得馬上回去。」這一次,父親的話沒有留住黃文秀。2019年6月16日晚,黃文秀沒有留在安全的百色,毅然踏上回程,在返回樂業的途中遭遇山洪,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30歲。
一面用奮鬥繪就的青春旗幟
黃文秀生前放心不下的那用屯,距離村部約40分鐘車程。雨季過去兩個月後,被山洪衝毀的路還未完全修好,即便是晴天,行車也相當困難。百坭村致富帶頭人班統茂的家就住在這裡。
「去年,文秀書記來了解屯裡情況,她鼓勵我當致富帶頭人,領著大家把砂糖橘產業拾起來。」班統茂說,那用屯共有8戶人家,300畝地,從前村民只種些糧食餬口,沒什麼經濟收入。2014年,屯裡種起砂糖橘,但一沒技術、二沒銷路,果子爛在地裡,大家沒了信心。
為了讓村民掌握科學種植技術,黃文秀請來了技術員指導。田間管理、修剪枝條、防治病蟲害,她和大家一起摸出門道,砂糖橘的產量也翻了好幾番。2017年,屯裡8戶人家收了6萬斤果。2018年,同樣的地收了50萬斤果。在黃文秀的努力下,砂糖橘在採摘前已被訂購一空。村民們迎來了豐收年,不少人蓋起了「小二層」,那用屯的8戶人家中,5戶年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
「路這麼難走,一個小姑娘,她可以不來的……」回憶起黃文秀帶領村民脫貧的點點滴滴,班統茂哽咽了。山溝裡一到雨季就常發大水,兩三天出不去是常事。黃文秀每個月都來屯裡,有時候一個月還來好幾趟。去年6月的一天,黃文秀又帶了技術員來,河水大漲,他們蹚不過來,班統茂也過不去,雙方只能隔著河相互喊話。如今,班統茂家門前的木橋搭建好了,旁邊的平板橋也已動工,但卻再也等不來那個愛笑的姑娘。
「文秀雖然走了,但她樂觀、勤奮的身影還深深印刻在我們腦子裡。她就跟村部前她親手換上的那面國旗一樣,激勵著我們繼續向前走。」接任黃文秀工作的百坭村現任第一書記楊傑興說,在村裡建上一所幼兒園是文秀生前的願望,她希望解除年輕人孩子入園的後顧之憂,讓更多人回到村裡來。
楊傑興的案頭放著黃文秀駐村日記的影印版。「她的工作思路,對村裡的規劃,未完成的心願,我們會接力下去。」接手黃文秀工作不到兩個月,楊傑興挨家挨戶走訪的腳步從未停歇,11個屯的發展不容半刻停留。徵求群眾意見,列出「問題清單」,一項項落實解決,通過產業扶貧把青年留下來,通過鄉村振興把客流吸引來,讓文秀的精神永遠留在百坭村,這是楊傑興給自己定下的目標。
這季的砂糖橘就要成熟了。班統茂說,今年的收成一定比去年還好。村部門前,孩子們在嬉鬧玩耍,即將投建的幼兒園將給他們帶來一片新天地。
每周一的清晨,楊傑興依舊帶領村民們舉行升旗儀式。
記者手記
一往無前的「長徵」
從百色市區前往百坭村只有150多公裡,但由於山路險峻,車開了快4個小時才到。沿路,不時出現「塌方路段車輛緩行」的指示牌。這樣的山路,黃文秀一年要開上四五十個來回。正如她自己所說,這是「心中的長徵」,她一往無前,沒有回頭。
30歲,最好的芳華。黃文秀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放棄了通往大城市的坦途,選擇了「逆向行駛」,一頭扎進大山,順著村裡崎嶇的山路,她一直走進村民的心裡。村裡的飯菜並不可口,也無絕佳的山水風景,但她用1年零82天,幫助全村418人脫貧,村民們收穫了最甜的砂糖橘,她自己也收穫了一份踏踏實實的滿足。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今年4月,黃文秀作為駐貧困村「第一書記」代表,參加了廣西百色《我和我的祖國》快閃錄製。這是廣西革命老區人民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的一份深情禮物。視頻裡,人群中的黃文秀手舞國旗,動情歌唱……
撰稿:王宛璐 羅鵬 攝影攝像:餘萍 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