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共有四千四百多戶居民,一萬四千餘人,近百棟建築,辦公區和住宅區混合交錯,居住人口多,最初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普遍淡薄。院內管理主體多,組織相對鬆散,難於集中統一管理。複雜的現狀客觀上增大了垃圾分類工作的困難程度。自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在北下關街道指導下,堅持黨建引領垃圾分類工作。在北京市垃圾分類示範小區(第一批)評選中,北下關街道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與中國氣象局社區,榮獲北京市垃圾分類示範小區。
從最初的冷漠拒絕,到後來的理解支持,農科院社區書記李敬雙見證了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從「萌芽」到「升溫」直至最終形成「新時尚」的全過程。
「垃圾分類有法寶,三五聯動是妙招。」李敬雙表示,垃圾分類,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擁有一個全新的名字「三五聯動」。
「三」:就是社區、物業和院巡邏隊開展的「三方聯動」
「五」:就是居民最熟悉的「悅享初心」、「悅享陽光」、「悅享議事廳」、「悅享健康」和「悅享文化」組成的「五悅綠動」
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垃圾分類遇到「三五聯動」會有什麼美好的事情呢!
一、街道黨建引領、精準施策
垃圾分類工作前期,針對中國農科院社區垃圾桶站多、居民分類自覺性不足等問題,北下關街道突出黨建引領,強化整體聯動。依託農科院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平臺機制,向駐區單位及「兩新」組織黨組織發布倡議書,號召基層黨組織積極發揮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切實提高垃圾分類工作的知曉率、參與率。
針對農科院社區桶站盯守人員力量薄弱的問題,北下關街道督促社區專員壓實責任、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對社區垃圾分類工作深化聯絡、深入指導、深度參與。此外,針對農科院社區戶數較多、物業工作不到位等問題,街道主要領導與駐區單位領導開展高位協調,爭取配合支持,強化力量統籌,確保街道整體垃圾分類工作高效對接、全面落實。
海澱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莉調研中國農科院社區垃圾分類工作
北下關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凌志帶領街道領導班子走訪中國農業科學院
雙方圍繞加強院地交流合作、深化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等方面進行深入座談
北下關街道辦事處主任周建瓴帶隊走訪中國農業科學院
北下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謝清調研指導農科院社區垃圾分類「撤桶建站」
北下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呂勝傑參加農科院社區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活動
二、「三方聯動」——「社區+單位+物業模式」多方共贏,共治共享最大化
「垃圾分類並不只是街道在推動,而是社區、物業、單位等力量都加了進來,構建起政府與社會共治的格局」。垃圾分類工作開始以來,中國農科院社區堅持與物業中心、駐區單位緊密配合,多重發力,起到了相互助力的作用,垃圾分類工作達到了1+1+1>3的效果。社區聯合物業及院巡邏隊三方力量,開展日常巡查機制,確保垃圾分類驛站「開時有人管,關時有人清,時時有人查」,做到了有問題早發現、早解決,大大提高了垃圾分類的效率。疫情期間,社區通過組建垃圾分類微信工作群,及時協調駐區單位正確分類投放垃圾,並通過單位傳遞給每一位職工,使大家從自身做起,在辦公室做好垃圾分類。
此外,在購置垃圾桶、建設分類驛站、加派物業保潔員值守等方面,農科院以及科技部物業共投入資金約38萬元。物業保潔員也全體出動,增加了垃圾桶的清運和清潔頻次,避免了產生異味、蚊蟲、影響居民生活。
通過「三方聯動」機制,讓看似困難而陌生的垃圾分類工作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了常態,真正實現了「科學創新,有效管理」,社區環境也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三、「五悅綠動」——習慣養成「新招」頻現
「悅享初心」——垃圾要分好類,黨員要帶好頭。垃圾分類行動開展以來,農科院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垃圾分類工作,充分發揮在職黨員、退休黨員、樓門長、志願者和離退休幹部的帶頭力量,每天早晚定時定點作為垃圾分類督導員,在社區桶站旁宣傳垃圾分類方法,指導居民在家用好「兩桶一袋」的方法,做好垃圾分類。如今,這支垃圾分類督導員隊伍已有60餘名督導員,這支隊伍堅持從家庭源頭抓起,互相宣傳帶動,每天互相溝通在指導垃圾分類過程中出現較多的問題,居民已漸漸從「分不清」到「分的透」,自覺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留學生加入,引領新風尚。社區充分調動院內學校資源,研究生院內的外國留學生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志願者隊伍中,並通過媒體進行報導,使得越來越多的留學生紛紛加入到了垃圾分類督導員隊伍中,社區垃圾分類的成果也被外籍留學生傳至更遠。
「悅享陽光」——垃圾分類開展以來,社區積極主動與農科院附屬小學攜手,舉辦了「垃圾分類,北下關街道綠色保衛戰,我家在行動」啟動儀式暨農科院社區「悅享陽光」系列活動,與學校一起堅持從孩子抓起,從家庭抓起,號召孩子們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垃圾減量、低碳環保的良好行為習慣,鼓勵孩子們小手拉大手,在家和家人一起學習垃圾分類,堅持「孩子帶動家庭、家庭帶動社區、社區帶動社會」的理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引領整個社會的良好氛圍。社區青少年積極爭做「垃圾分類小達人」、爭做「垃圾分類小督導員」,為建設更美好的家園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悅享議事廳」——為了更好地落實好垃圾分類工作,農科院社區聯合中固安物業管理公司和日作物業管理公司部署垃圾分類工作機制,堅持垃圾分類責任制。每天發現垃圾分類相關問題後,社區立即協調物業及時處理,同時社區利用「悅享議事廳」,關注居民生活環境,主動傾聽居民的聲音,及時處理居民對垃圾分類工作的相關訴求,在日常巡查中,主動查找垃圾分類問題源頭,做到了「未訴先辦」解決居民身邊事,努力建設美麗家園。
「悅享健康」——為便於居民從源頭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讓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真正達到節能減排和美化環境的效果,農科院社區近期開展的撤桶建站工作,撤走了原有的垃圾桶,在社區建立了10個垃圾分類驛站,並已經全部開始啟用。沒有了之前老舊桶站的髒亂差,「有顏又環保」的封閉式垃圾分類驛站乾淨整潔,收納集中,簡潔明了的投放時間和分類標識使垃圾分類投放變得更加簡便,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垃圾汙染,讓居民的生活環境瞬間變得「高大上」起來,環境優美了,生活品質提高了,我們的身體也更加健康了。
「悅享文化」——從剛開始居民們對垃圾分類的陌生,到現在垃圾分類知識已熟記於心,社區通過「悅享文化」,用垃圾分類圖標等圖文並茂的方式製作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和宣傳折頁,發動「垃圾分類小小督導員」和樓門長,把宣傳折頁和致居民的一封信發放給每一戶家庭,廣泛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真正讓社區家家戶戶從「怎麼分」到「主動分」,把「新時尚」傳遞至家園每個角落。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中國農科院社區通過「三五聯動」機制,在改善居民環境上下功夫。讓「新事物」變成「新時尚、新習慣」不斷探索垃圾分類工作的新路子,描繪社區治理新藍圖、增添新活力,共建北下關綠色美好家園。
背景介紹: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共有四千四百多戶居民,一萬四千餘人,近百棟建築,辦公區和住宅區混合交錯,居住人口多,最初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普遍淡薄。院內管理主體多,組織相對鬆散,難於集中統一管理。複雜的現狀客觀上增大了垃圾分類工作的困難程度。自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在北下關街道指導下,堅持黨建引領垃圾分類工作。在北京市垃圾分類示範小區(第一批)評選中,北下關街道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與中國氣象局社區,榮獲北京市垃圾分類示範小區。
從最初的冷漠拒絕,到後來的理解支持,農科院社區書記李敬雙見證了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從「萌芽」到「升溫」直至最終形成「新時尚」的全過程。
「垃圾分類有法寶,三五聯動是妙招。」李敬雙表示,垃圾分類,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擁有一個全新的名字「三五聯動」。
「三」:就是社區、物業和院巡邏隊開展的「三方聯動」
「五」:就是居民最熟悉的「悅享初心」、「悅享陽光」、「悅享議事廳」、「悅享健康」和「悅享文化」組成的「五悅綠動」
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垃圾分類遇到「三五聯動」會有什麼美好的事情呢!
一、街道黨建引領、精準施策
垃圾分類工作前期,針對中國農科院社區垃圾桶站多、居民分類自覺性不足等問題,北下關街道突出黨建引領,強化整體聯動。依託農科院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平臺機制,向駐區單位及「兩新」組織黨組織發布倡議書,號召基層黨組織積極發揮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切實提高垃圾分類工作的知曉率、參與率。
針對農科院社區桶站盯守人員力量薄弱的問題,北下關街道督促社區專員壓實責任、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對社區垃圾分類工作深化聯絡、深入指導、深度參與。此外,針對農科院社區戶數較多、物業工作不到位等問題,街道主要領導與駐區單位領導開展高位協調,爭取配合支持,強化力量統籌,確保街道整體垃圾分類工作高效對接、全面落實。
海澱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莉調研中國農科院社區垃圾分類工作
北下關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凌志帶領街道領導班子走訪中國農業科學院
雙方圍繞加強院地交流合作、深化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等方面進行深入座談
北下關街道辦事處主任周建瓴帶隊走訪中國農業科學院
北下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謝清調研指導農科院社區垃圾分類「撤桶建站」
北下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呂勝傑參加農科院社區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活動
二、「三方聯動」——「社區+單位+物業模式」多方共贏,共治共享最大化
「垃圾分類並不只是街道在推動,而是社區、物業、單位等力量都加了進來,構建起政府與社會共治的格局」。垃圾分類工作開始以來,中國農科院社區堅持與物業中心、駐區單位緊密配合,多重發力,起到了相互助力的作用,垃圾分類工作達到了1+1+1>3的效果。社區聯合物業及院巡邏隊三方力量,開展日常巡查機制,確保垃圾分類驛站「開時有人管,關時有人清,時時有人查」,做到了有問題早發現、早解決,大大提高了垃圾分類的效率。疫情期間,社區通過組建垃圾分類微信工作群,及時協調駐區單位正確分類投放垃圾,並通過單位傳遞給每一位職工,使大家從自身做起,在辦公室做好垃圾分類。
此外,在購置垃圾桶、建設分類驛站、加派物業保潔員值守等方面,農科院以及科技部物業共投入資金約38萬元。物業保潔員也全體出動,增加了垃圾桶的清運和清潔頻次,避免了產生異味、蚊蟲、影響居民生活。
通過「三方聯動」機制,讓看似困難而陌生的垃圾分類工作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了常態,真正實現了「科學創新,有效管理」,社區環境也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三、「五悅綠動」——習慣養成「新招」頻現
「悅享初心」——垃圾要分好類,黨員要帶好頭。垃圾分類行動開展以來,農科院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垃圾分類工作,充分發揮在職黨員、退休黨員、樓門長、志願者和離退休幹部的帶頭力量,每天早晚定時定點作為垃圾分類督導員,在社區桶站旁宣傳垃圾分類方法,指導居民在家用好「兩桶一袋」的方法,做好垃圾分類。如今,這支垃圾分類督導員隊伍已有60餘名督導員,這支隊伍堅持從家庭源頭抓起,互相宣傳帶動,每天互相溝通在指導垃圾分類過程中出現較多的問題,居民已漸漸從「分不清」到「分的透」,自覺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留學生加入,引領新風尚。社區充分調動院內學校資源,研究生院內的外國留學生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志願者隊伍中,並通過媒體進行報導,使得越來越多的留學生紛紛加入到了垃圾分類督導員隊伍中,社區垃圾分類的成果也被外籍留學生傳至更遠。
「悅享陽光」——垃圾分類開展以來,社區積極主動與農科院附屬小學攜手,舉辦了「垃圾分類,北下關街道綠色保衛戰,我家在行動」啟動儀式暨農科院社區「悅享陽光」系列活動,與學校一起堅持從孩子抓起,從家庭抓起,號召孩子們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垃圾減量、低碳環保的良好行為習慣,鼓勵孩子們小手拉大手,在家和家人一起學習垃圾分類,堅持「孩子帶動家庭、家庭帶動社區、社區帶動社會」的理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引領整個社會的良好氛圍。社區青少年積極爭做「垃圾分類小達人」、爭做「垃圾分類小督導員」,為建設更美好的家園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悅享議事廳」——為了更好地落實好垃圾分類工作,農科院社區聯合中固安物業管理公司和日作物業管理公司部署垃圾分類工作機制,堅持垃圾分類責任制。每天發現垃圾分類相關問題後,社區立即協調物業及時處理,同時社區利用「悅享議事廳」,關注居民生活環境,主動傾聽居民的聲音,及時處理居民對垃圾分類工作的相關訴求,在日常巡查中,主動查找垃圾分類問題源頭,做到了「未訴先辦」解決居民身邊事,努力建設美麗家園。
「悅享健康」——為便於居民從源頭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讓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真正達到節能減排和美化環境的效果,農科院社區近期開展的撤桶建站工作,撤走了原有的垃圾桶,在社區建立了10個垃圾分類驛站,並已經全部開始啟用。沒有了之前老舊桶站的髒亂差,「有顏又環保」的封閉式垃圾分類驛站乾淨整潔,收納集中,簡潔明了的投放時間和分類標識使垃圾分類投放變得更加簡便,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垃圾汙染,讓居民的生活環境瞬間變得「高大上」起來,環境優美了,生活品質提高了,我們的身體也更加健康了。
「悅享文化」——從剛開始居民們對垃圾分類的陌生,到現在垃圾分類知識已熟記於心,社區通過「悅享文化」,用垃圾分類圖標等圖文並茂的方式製作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和宣傳折頁,發動「垃圾分類小小督導員」和樓門長,把宣傳折頁和致居民的一封信發放給每一戶家庭,廣泛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真正讓社區家家戶戶從「怎麼分」到「主動分」,把「新時尚」傳遞至家園每個角落。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中國農科院社區通過「三五聯動」機制,在改善居民環境上下功夫。讓「新事物」變成「新時尚、新習慣」不斷探索垃圾分類工作的新路子,描繪社區治理新藍圖、增添新活力,共建北下關綠色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