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垃圾分類「養成系」法寶 中國農科院社區「三五聯動」機制...

2020-12-15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背景介紹: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共有四千四百多戶居民,一萬四千餘人,近百棟建築,辦公區和住宅區混合交錯,居住人口多,最初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普遍淡薄。院內管理主體多,組織相對鬆散,難於集中統一管理。複雜的現狀客觀上增大了垃圾分類工作的困難程度。自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在北下關街道指導下,堅持黨建引領垃圾分類工作。在北京市垃圾分類示範小區(第一批)評選中,北下關街道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與中國氣象局社區,榮獲北京市垃圾分類示範小區。

從最初的冷漠拒絕,到後來的理解支持,農科院社區書記李敬雙見證了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從「萌芽」到「升溫」直至最終形成「新時尚」的全過程。

「垃圾分類有法寶,三五聯動是妙招。」李敬雙表示,垃圾分類,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擁有一個全新的名字「三五聯動」。

「三」:就是社區、物業和院巡邏隊開展的「三方聯動」

「五」:就是居民最熟悉的「悅享初心」、「悅享陽光」、「悅享議事廳」、「悅享健康」和「悅享文化」組成的「五悅綠動」

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垃圾分類遇到「三五聯動」會有什麼美好的事情呢!

一、街道黨建引領、精準施策

垃圾分類工作前期,針對中國農科院社區垃圾桶站多、居民分類自覺性不足等問題,北下關街道突出黨建引領,強化整體聯動。依託農科院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平臺機制,向駐區單位及「兩新」組織黨組織發布倡議書,號召基層黨組織積極發揮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切實提高垃圾分類工作的知曉率、參與率。

針對農科院社區桶站盯守人員力量薄弱的問題,北下關街道督促社區專員壓實責任、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對社區垃圾分類工作深化聯絡、深入指導、深度參與。此外,針對農科院社區戶數較多、物業工作不到位等問題,街道主要領導與駐區單位領導開展高位協調,爭取配合支持,強化力量統籌,確保街道整體垃圾分類工作高效對接、全面落實。

海澱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莉調研中國農科院社區垃圾分類工作

北下關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凌志帶領街道領導班子走訪中國農業科學院

雙方圍繞加強院地交流合作、深化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等方面進行深入座談

北下關街道辦事處主任周建瓴帶隊走訪中國農業科學院

北下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謝清調研指導農科院社區垃圾分類「撤桶建站」

北下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呂勝傑參加農科院社區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活動

二、「三方聯動」——「社區+單位+物業模式」多方共贏,共治共享最大化

「垃圾分類並不只是街道在推動,而是社區、物業、單位等力量都加了進來,構建起政府與社會共治的格局」。垃圾分類工作開始以來,中國農科院社區堅持與物業中心、駐區單位緊密配合,多重發力,起到了相互助力的作用,垃圾分類工作達到了1+1+1>3的效果。社區聯合物業及院巡邏隊三方力量,開展日常巡查機制,確保垃圾分類驛站「開時有人管,關時有人清,時時有人查」,做到了有問題早發現、早解決,大大提高了垃圾分類的效率。疫情期間,社區通過組建垃圾分類微信工作群,及時協調駐區單位正確分類投放垃圾,並通過單位傳遞給每一位職工,使大家從自身做起,在辦公室做好垃圾分類。

此外,在購置垃圾桶、建設分類驛站、加派物業保潔員值守等方面,農科院以及科技部物業共投入資金約38萬元。物業保潔員也全體出動,增加了垃圾桶的清運和清潔頻次,避免了產生異味、蚊蟲、影響居民生活。

通過「三方聯動」機制,讓看似困難而陌生的垃圾分類工作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了常態,真正實現了「科學創新,有效管理」,社區環境也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三、「五悅綠動」——習慣養成「新招」頻現

「悅享初心」——垃圾要分好類,黨員要帶好頭。垃圾分類行動開展以來,農科院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垃圾分類工作,充分發揮在職黨員、退休黨員、樓門長、志願者和離退休幹部的帶頭力量,每天早晚定時定點作為垃圾分類督導員,在社區桶站旁宣傳垃圾分類方法,指導居民在家用好「兩桶一袋」的方法,做好垃圾分類。如今,這支垃圾分類督導員隊伍已有60餘名督導員,這支隊伍堅持從家庭源頭抓起,互相宣傳帶動,每天互相溝通在指導垃圾分類過程中出現較多的問題,居民已漸漸從「分不清」到「分的透」,自覺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留學生加入,引領新風尚。社區充分調動院內學校資源,研究生院內的外國留學生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志願者隊伍中,並通過媒體進行報導,使得越來越多的留學生紛紛加入到了垃圾分類督導員隊伍中,社區垃圾分類的成果也被外籍留學生傳至更遠。

「悅享陽光」——垃圾分類開展以來,社區積極主動與農科院附屬小學攜手,舉辦了「垃圾分類,北下關街道綠色保衛戰,我家在行動」啟動儀式暨農科院社區「悅享陽光」系列活動,與學校一起堅持從孩子抓起,從家庭抓起,號召孩子們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垃圾減量、低碳環保的良好行為習慣,鼓勵孩子們小手拉大手,在家和家人一起學習垃圾分類,堅持「孩子帶動家庭、家庭帶動社區、社區帶動社會」的理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引領整個社會的良好氛圍。社區青少年積極爭做「垃圾分類小達人」、爭做「垃圾分類小督導員」,為建設更美好的家園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悅享議事廳」——為了更好地落實好垃圾分類工作,農科院社區聯合中固安物業管理公司和日作物業管理公司部署垃圾分類工作機制,堅持垃圾分類責任制。每天發現垃圾分類相關問題後,社區立即協調物業及時處理,同時社區利用「悅享議事廳」,關注居民生活環境,主動傾聽居民的聲音,及時處理居民對垃圾分類工作的相關訴求,在日常巡查中,主動查找垃圾分類問題源頭,做到了「未訴先辦」解決居民身邊事,努力建設美麗家園。

「悅享健康」——為便於居民從源頭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讓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真正達到節能減排和美化環境的效果,農科院社區近期開展的撤桶建站工作,撤走了原有的垃圾桶,在社區建立了10個垃圾分類驛站,並已經全部開始啟用。沒有了之前老舊桶站的髒亂差,「有顏又環保」的封閉式垃圾分類驛站乾淨整潔,收納集中,簡潔明了的投放時間和分類標識使垃圾分類投放變得更加簡便,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垃圾汙染,讓居民的生活環境瞬間變得「高大上」起來,環境優美了,生活品質提高了,我們的身體也更加健康了。

「悅享文化」——從剛開始居民們對垃圾分類的陌生,到現在垃圾分類知識已熟記於心,社區通過「悅享文化」,用垃圾分類圖標等圖文並茂的方式製作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和宣傳折頁,發動「垃圾分類小小督導員」和樓門長,把宣傳折頁和致居民的一封信發放給每一戶家庭,廣泛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真正讓社區家家戶戶從「怎麼分」到「主動分」,把「新時尚」傳遞至家園每個角落。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中國農科院社區通過「三五聯動」機制,在改善居民環境上下功夫。讓「新事物」變成「新時尚、新習慣」不斷探索垃圾分類工作的新路子,描繪社區治理新藍圖、增添新活力,共建北下關綠色美好家園。

背景介紹: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共有四千四百多戶居民,一萬四千餘人,近百棟建築,辦公區和住宅區混合交錯,居住人口多,最初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普遍淡薄。院內管理主體多,組織相對鬆散,難於集中統一管理。複雜的現狀客觀上增大了垃圾分類工作的困難程度。自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在北下關街道指導下,堅持黨建引領垃圾分類工作。在北京市垃圾分類示範小區(第一批)評選中,北下關街道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與中國氣象局社區,榮獲北京市垃圾分類示範小區。

從最初的冷漠拒絕,到後來的理解支持,農科院社區書記李敬雙見證了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從「萌芽」到「升溫」直至最終形成「新時尚」的全過程。

「垃圾分類有法寶,三五聯動是妙招。」李敬雙表示,垃圾分類,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社區擁有一個全新的名字「三五聯動」。

「三」:就是社區、物業和院巡邏隊開展的「三方聯動」

「五」:就是居民最熟悉的「悅享初心」、「悅享陽光」、「悅享議事廳」、「悅享健康」和「悅享文化」組成的「五悅綠動」

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垃圾分類遇到「三五聯動」會有什麼美好的事情呢!

一、街道黨建引領、精準施策

垃圾分類工作前期,針對中國農科院社區垃圾桶站多、居民分類自覺性不足等問題,北下關街道突出黨建引領,強化整體聯動。依託農科院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平臺機制,向駐區單位及「兩新」組織黨組織發布倡議書,號召基層黨組織積極發揮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切實提高垃圾分類工作的知曉率、參與率。

針對農科院社區桶站盯守人員力量薄弱的問題,北下關街道督促社區專員壓實責任、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對社區垃圾分類工作深化聯絡、深入指導、深度參與。此外,針對農科院社區戶數較多、物業工作不到位等問題,街道主要領導與駐區單位領導開展高位協調,爭取配合支持,強化力量統籌,確保街道整體垃圾分類工作高效對接、全面落實。

海澱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莉調研中國農科院社區垃圾分類工作

北下關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凌志帶領街道領導班子走訪中國農業科學院

雙方圍繞加強院地交流合作、深化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等方面進行深入座談

北下關街道辦事處主任周建瓴帶隊走訪中國農業科學院

北下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謝清調研指導農科院社區垃圾分類「撤桶建站」

北下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呂勝傑參加農科院社區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活動

二、「三方聯動」——「社區+單位+物業模式」多方共贏,共治共享最大化

「垃圾分類並不只是街道在推動,而是社區、物業、單位等力量都加了進來,構建起政府與社會共治的格局」。垃圾分類工作開始以來,中國農科院社區堅持與物業中心、駐區單位緊密配合,多重發力,起到了相互助力的作用,垃圾分類工作達到了1+1+1>3的效果。社區聯合物業及院巡邏隊三方力量,開展日常巡查機制,確保垃圾分類驛站「開時有人管,關時有人清,時時有人查」,做到了有問題早發現、早解決,大大提高了垃圾分類的效率。疫情期間,社區通過組建垃圾分類微信工作群,及時協調駐區單位正確分類投放垃圾,並通過單位傳遞給每一位職工,使大家從自身做起,在辦公室做好垃圾分類。

此外,在購置垃圾桶、建設分類驛站、加派物業保潔員值守等方面,農科院以及科技部物業共投入資金約38萬元。物業保潔員也全體出動,增加了垃圾桶的清運和清潔頻次,避免了產生異味、蚊蟲、影響居民生活。

通過「三方聯動」機制,讓看似困難而陌生的垃圾分類工作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了常態,真正實現了「科學創新,有效管理」,社區環境也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三、「五悅綠動」——習慣養成「新招」頻現

「悅享初心」——垃圾要分好類,黨員要帶好頭。垃圾分類行動開展以來,農科院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垃圾分類工作,充分發揮在職黨員、退休黨員、樓門長、志願者和離退休幹部的帶頭力量,每天早晚定時定點作為垃圾分類督導員,在社區桶站旁宣傳垃圾分類方法,指導居民在家用好「兩桶一袋」的方法,做好垃圾分類。如今,這支垃圾分類督導員隊伍已有60餘名督導員,這支隊伍堅持從家庭源頭抓起,互相宣傳帶動,每天互相溝通在指導垃圾分類過程中出現較多的問題,居民已漸漸從「分不清」到「分的透」,自覺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留學生加入,引領新風尚。社區充分調動院內學校資源,研究生院內的外國留學生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志願者隊伍中,並通過媒體進行報導,使得越來越多的留學生紛紛加入到了垃圾分類督導員隊伍中,社區垃圾分類的成果也被外籍留學生傳至更遠。

「悅享陽光」——垃圾分類開展以來,社區積極主動與農科院附屬小學攜手,舉辦了「垃圾分類,北下關街道綠色保衛戰,我家在行動」啟動儀式暨農科院社區「悅享陽光」系列活動,與學校一起堅持從孩子抓起,從家庭抓起,號召孩子們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垃圾減量、低碳環保的良好行為習慣,鼓勵孩子們小手拉大手,在家和家人一起學習垃圾分類,堅持「孩子帶動家庭、家庭帶動社區、社區帶動社會」的理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引領整個社會的良好氛圍。社區青少年積極爭做「垃圾分類小達人」、爭做「垃圾分類小督導員」,為建設更美好的家園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悅享議事廳」——為了更好地落實好垃圾分類工作,農科院社區聯合中固安物業管理公司和日作物業管理公司部署垃圾分類工作機制,堅持垃圾分類責任制。每天發現垃圾分類相關問題後,社區立即協調物業及時處理,同時社區利用「悅享議事廳」,關注居民生活環境,主動傾聽居民的聲音,及時處理居民對垃圾分類工作的相關訴求,在日常巡查中,主動查找垃圾分類問題源頭,做到了「未訴先辦」解決居民身邊事,努力建設美麗家園。

「悅享健康」——為便於居民從源頭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讓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真正達到節能減排和美化環境的效果,農科院社區近期開展的撤桶建站工作,撤走了原有的垃圾桶,在社區建立了10個垃圾分類驛站,並已經全部開始啟用。沒有了之前老舊桶站的髒亂差,「有顏又環保」的封閉式垃圾分類驛站乾淨整潔,收納集中,簡潔明了的投放時間和分類標識使垃圾分類投放變得更加簡便,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垃圾汙染,讓居民的生活環境瞬間變得「高大上」起來,環境優美了,生活品質提高了,我們的身體也更加健康了。

「悅享文化」——從剛開始居民們對垃圾分類的陌生,到現在垃圾分類知識已熟記於心,社區通過「悅享文化」,用垃圾分類圖標等圖文並茂的方式製作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和宣傳折頁,發動「垃圾分類小小督導員」和樓門長,把宣傳折頁和致居民的一封信發放給每一戶家庭,廣泛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真正讓社區家家戶戶從「怎麼分」到「主動分」,把「新時尚」傳遞至家園每個角落。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中國農科院社區通過「三五聯動」機制,在改善居民環境上下功夫。讓「新事物」變成「新時尚、新習慣」不斷探索垃圾分類工作的新路子,描繪社區治理新藍圖、增添新活力,共建北下關綠色美好家園。

相關焦點

  • 「老街坊」踐行「新時尚」,白將軍社區的「垃圾分類養成記」
    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白將軍社區的大部分居民均嚴格按照分類標準進行投放,雖然社區平房區居多,又是老舊小區,住著的都是老街坊,但大家已然養成了源頭分類的良好習慣,積極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注重源頭分類,推動習慣養成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從宣傳到實施,如今已逐漸走進人們日常生活。然而垃圾分類並非易事,要想實行好,關鍵在習慣養成。
  • 通州:「老街坊」踐行「新時尚」,白將軍社區的「垃圾分類養成記」
    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白將軍社區的大部分居民均嚴格按照分類標準進行投放,雖然社區平房區居多,又是老舊小區,住著的都是老街坊,但大家已然養成了源頭分類的良好習慣,積極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注重源頭分類,推動習慣養成 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從宣傳到實施,如今已逐漸走進人們日常生活。然而垃圾分類並非易事,要想實行好,關鍵在習慣養成。 志願者在幫助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投放 白將軍社區以黨建為引領,發揮黨員志願者的帶頭作用,通過培訓、開展活動等方式,帶動廣大居民從家庭源頭分類。
  • 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如何做好垃圾分類?看這個社區居民的...
    垃圾分類在社區居家推行的怎麼樣了?如何減少垃圾的產生?8月25日,兩江新區人和街道和睦路社區的一場居民垃圾分類經驗分享交流會議,讓大家了解到了垃圾分類的訣竅。垃圾扔錯了怎麼處罰?有居民介紹了自己垃圾分類經驗和具體方法,從自覺遵守情況到懲罰機制的實行,詳細介紹了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做到實現人人分類,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一名業主代表介紹,如何做好節能減排,首先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產品,例如一次性杯子和餐具等,儘量購買可循環使用的產品。「在學校、社區等醒目位置張貼垃圾分類宣傳畫,多渠道提醒指導市民做好垃圾分類。」
  • 垃圾分類積分可抵物業費、停車費啦!銀川市啟動「區塊鏈+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積分可抵物業費、停車費啦!銀川市啟動「區塊鏈+垃圾分類」模式!今年以來,銀川市相關部門制定居民小區「區塊鏈+垃圾分類」多方聯動模式試點實施方案,在民生花園、怡安小區、閱海萬家E區,麗子園等12個小區試點啟動該模式,3.7萬多戶居民積極響應,成為「綠色業主」。 隆光西萃芳庭小區是一處棚改小區,小區1600多住戶中棚戶區改造安置戶超過千戶。
  • 豐臺區四大妙招開啟垃圾分類「大作戰」
    「能賣錢的藍桶桶,已腐爛的綠桶桶,有毒有害紅桶桶,沒人要的灰桶桶」,盧溝橋街道科興佳園社區志願者通過自己編排的垃圾分類快板書式宣傳,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為居民分類習慣的養成夯實了基礎。馬家堡街道嘉園二裡社區創設了垃圾分類「徽章認證」環節,對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活動的志願者授予環保「徽章」,推進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可循環」。
  • 「垃圾分類」懷柔城管執法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穩步推進
    每周由黨政一把手和主管副局長主持召開區城管執法系統工作視頻調度會,對生活垃圾分類執法工作進行部署和專題調度,同時組建專項督導小組,在基層執法隊開展專項執法的基礎上,堅持每周由局領導帶隊隨機抽查生活垃圾分類主體責任落實情況,監督各執法隊執法效果,督促各執法隊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四個環節的執法力度。
  • 青島市市北區引領「智慧」垃圾分類新風尚
    取最先進技術:「五新」理念打造垃圾分類的完整閉環居民分類投放習慣難以養成、廚餘垃圾異味大居民不願分類、分類指導員用工成本高、政府監管難以形成閉環……,這是全國各地政府在推行垃圾分類過程中普通遇到的難題。為解決以上難題,各地政府也是絞盡腦汁,但能找到的有效解決辦法並不多。
  • 棲霞區龍潭街道垃圾分類交出高分答卷
    中國江蘇網12月13日南京訊 近日,棲霞區龍潭街道在南京市垃圾分類工作中榮獲棲霞區綜合排名第一。從垃圾「扔進一個筐」到「細分四個桶」,從「要我分」到「我要分」,南京市棲霞區龍潭街道群策群力、拓寬思路、創新工作方式,以建成的垃圾分類數位化轉運中心為載體,打造「全鏈條」運行體系,在「黨建+」模式的引領下,用社區幹部主動「領菜單」、黨員志願者上門「一對一」幫扶等一系列的暖心舉措,為轄區百姓營造綠色健康文明和諧的生活環境,在落實好垃圾分類這一「關鍵小事」的同時,書寫了一份全民參與的新時代文明實踐 「龍潭答卷
  • 六裡屯街道甜水西園社區: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成長記」
    近日,北京市首次評選出2020年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村共174個,六裡屯街道甜水西園社區上榜。推行「三集中」垃圾分類法、形成「桶前值守」常態化、上線「電子守桶員」 ……六裡屯街道甜水西園社區探索出一系列垃圾分類工作模式,讓垃圾分類真正深入社區深入居民心中。
  • 廣東全民「總動員」共築垃圾分類新風尚
    走在廣東大街小巷,垃圾分類海報、標語等隨處可見;社區中,穿著紅背心的黨員站在分類點指導投放;在校園、單位、企業,分類垃圾桶隨處可見。垃圾分類逐漸融入廣東民眾的日常生活。垃圾分類事關千家萬戶,推進垃圾分類,重在推動「全社會治理」,促進習慣養成。
  • 安徽蚌埠市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發布!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垃圾分類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以社區為著力點,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主體,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構建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為建設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共同努力。
  • 城中村垃圾分類問題怎麼破?樓棟長來打通「最後一公裡」
    將物品放在智能垃圾分類櫃感應器前,垃圾筒蓋自動打開,垃圾分類如今進入廣州天河區車陂村村民的生活,村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100%,村內餐飲店垃圾收運量增長6倍。這得益於車陂村建立的「街居—村社—房東—租戶」四級聯動機制。垃圾分類是長線工程,離不開制度保障。近日召開的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就提出,要加快建設長效機制。
  • 「垃圾分類」從娃娃做起,好處多多
    12月19日,成都市草堂小學二年級三班的同學在家長的陪同下,在浣花公園詩聖廣場開展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宣傳活動。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唱童謠、分發精美手抄報、宣傳手冊、小問卷考一考等形式,與所在社區市民進行聯動。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達到了鍛鍊自我、展現自我的目的。
  • 文明實踐在高新 | 幹垃圾還是溼垃圾?這個社區「擺攤」普及垃圾分類
    這個社區「擺攤」普及垃圾分類 2020-06-28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住建部等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
    但也要看到,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總體尚處於起步階段,在落實城市主體責任、推動群眾習慣養成、加快分類設施建設、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為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 養昆蟲吃垃圾 南京高淳區垃圾分類有「法寶」
    中國江蘇網7月14日訊(通訊員 吉穎記者 徐潔)吃進去的是餐廚垃圾,產出來的卻是肥料,在南京市高淳區漆橋街道,一種名為黑水虻的昆蟲,成為垃圾分類的「法寶」。漆橋街道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物示範點負責人劉金寶告訴記者,每天一早,漆橋街道所有的餐廚垃圾都會通過垃圾車運進廠區,經過二次篩選後,將分離出來的垃圾進行粉碎處理,等到顆粒度達到投餵標準以後再進行餵食,「主要看垃圾的狀態,如果溼度過高我們就進行乾燥處理,最後加入菌種進行發酵,通過泵管輸送到養殖區,餵食黑水虻幼蟲。」據劉金寶介紹,目前基地每天可處理5噸餐廚垃圾。
  • 打造垃圾分類處理樣板城市
    今年來,車陂村率先在全市開展城中村垃圾分類優化提升試點工作,建立了「街居—村社—房東—租戶」四級聯動機制,如今,村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100%,村內餐飲店垃圾收運量也增長了6.07倍。垃圾分類是城市發展的「關鍵小事」,也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
  • 桂花社區垃圾分類樹新風,萌娃手工貼畫表環保
    新湖南客戶端11月24日訊(通訊員 王人傑)11月23日下午,長沙市雨花區左家塘街道桂花社區協同寸草心社會服務中心開展了以"垃圾分類新風尚 我為環保添光彩"為主題的創意手工貼畫活動,活動中,大家一邊學習垃圾分類知識,一邊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強大的動手能力創造出心中的美麗家園。
  • 科學督導與寓教於樂 讓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
    「 我們不是為了分類而分類,最終目標是生活垃圾減量化。目的是大家在分類的過程中自覺養成少生產垃圾,少浪費,多重複利用資源的習慣,減少過度包裝,重點是好習慣的養成。」在座談會上,濟南市城管局副局長秦國芬表示。
  • 社區堆肥|印度班加羅爾(上):從垃圾圍城到垃圾分類
    全市分成八個大區,一共有198個行政小區(ward,這裡翻譯為行政小區),規模介於中國的社區和街道辦事處之間,最小的人口一萬多,最大的接近一百萬。印度的廚餘垃圾佔比大約是65%,班加羅爾稍高一點,接近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