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成都市草堂小學二年級三班的同學在家長的陪同下,在浣花公園詩聖廣場開展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宣傳活動。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唱童謠、分發精美手抄報、宣傳手冊、小問卷考一考等形式,與所在社區市民進行聯動。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達到了鍛鍊自我、展現自我的目的。(12月20日四川在線)
我國年使用塑料快的餐盒達40億個,方便麵碗5一7億個,一次性筷子數十億雙。1噸廢塑料可回煉60公斤的。回收1500噸廢紙,可免於生產1200噸紙的林木。一噸易拉罐鎔化後能結成一噸很好的鋁塊,可少採20噸鋁礦。生活垃圾中有30%一40%可回收利用。垃圾分類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垃圾分類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楚燒所產生的汙染,還可以變廢為寶。
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這有利於孩子從小對待垃圾分類的認知和動手能力,這種從小就養成的自律意識,深深的嵌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講究個人衛生,生活自理自立,愛護公共財產,保護自然環境。孩子從小就知道隨便亂扔垃圾是錯誤行為。如果孩子能把垃圾分類做好,這樣的孩子肯定錯不了。所以垃圾分類一定讓孩子參與進來。
垃圾分類從娃娃做起,可以提高孩子對自然科學的學習和認知。以往孩子學習這些知識的途徑,多數來自書籍、電視、老師、父母,僅限於視聽,缺乏身臨其境的參與和切身感受,垃圾分類從孩子做起,讓孩子了解各種垃圾的材質、屬性、用途、價值,相當於上了一堂非常生動的自然科學手工課。家長在培養孩子垃圾分類的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挑戰一下自己,分擔家庭責任,使他們更有成就感。更有利於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培養,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如果垃圾分類都做得好,那麼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不會被難倒。
垃圾分類對孩子來說是個新鮮事物,讓孩子帶著興趣,在寓教於樂中了解為什麼分類,如何分類,幫助孩子養成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共性和差異,培養散發性思維。有助於提高孩子自我的安全認識和環保意識。有害垃圾的分類和處理,就是給孩子上的一堂安全課,讓孩子真實認識到有害垃圾的危險,避免受到傷害,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垃圾分類,可以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讓孩子了解垃圾的價值,可以讓孩子把一些有利用價值的廢品賣掉,換零花錢,從中增添樂趣。
垃圾分類從娃娃就抓起,從家庭教育開始就培養孩子的垃圾分類意識和習慣。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那麼,在家裡我們的父母首先就要有對垃圾進行分類的意識和習慣,言傳身教地去引導孩子去做,使孩子從小養成對垃圾進行分類的習慣,我們徹底實現垃圾分類的路還會久遠嗎?垃圾實行了分類管理,你我的居住小區和馬路上的環境也就不會煩心啦,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在保護再利用資源的同時,科學地處理生活垃圾吧。因此,希望更多的地方能像成都草堂小學那樣,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垃圾分類活動,使垃圾分類,真正從娃娃抓起。(作者系天府評論資訊觀察員)
作者/來源:川觀新聞SCOL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