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華語電影,香港電影是一個不得不說的部分,在一段時間裡,香港電影成為了華語電影的一個重要分支。在香港,很多華語類型片得以發揚光大,如武俠片、功夫片、無釐頭喜劇等。然而香港電影也非常另類,這個被稱為東方好萊塢的地方,電影工業在這裡誕生之初,便以極致的商業盈利能力為目標。所以從一開始,流水線、工業化便給香港電影幾乎貼上了永久性的標籤。特別是在上世紀50年代末,邵逸夫返回香港振興家族電影事業後,香港電影便朝著商業的方向一往無前。
票房一度是香港電影人衡量電影的唯一標準,用這些電影人的話說,他們拍電影就是為了賺錢,至於這些影片的藝術追求,他們毫不關心。也正是因為這種態度,使得香港電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以獵奇、搞怪、香豔為主。因為這些元素很容易能夠吸引到觀眾,所以這些元素也自然給了影片票房上的保障。香港電影從上世紀50年代的黃梅調,到60年代末的武俠片,再發展到70年代的功夫片,以及80年代的騙術片、賭片,以及90年代徐克領銜的新武俠片、吳宇森為代表的黑幫英雄片。全部是在追著觀眾的喜好在走,換言之,也是在跟著票房走。
就是在這樣的創作環境中,被稱為「爛片之王」的王晶誕生了。王晶出生在一個電影世家,他的父親王天林在香港影壇是一位非常德高望重的電影前輩,香港著名的導演杜琪峯便是王天林的徒弟。由於多年在香港影壇打拼,所以王天林對香港影壇流水線式的作業方式也非常的嫻熟。而他的這也經驗,也自然影響到了他的兒子王晶。
雖然被稱為「爛片之王」,但是王晶的電影才華卻不容置疑,他對電影有著極強的創作熱情。據數據統計,他的整個職業生涯,大約執導了100多部影片。而且雖然他執導的影片被稱為「爛片」,但是卻有很多香港巨星願意成為他電影中的主角,如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等。由此可見,王晶在香港影壇還是非常具有號召力的,而他的號召力,則來源於他電影的盈利能力。
由於混跡香港影壇多年,王晶深喑在香港影壇的發展之道,所以王晶執導的影片,幾乎就是瞄著票房去的,大明星、惡搞、極具煽情的電影語言,能夠非常容易引起觀眾共鳴的電影情節。這些都是王晶混跡影壇多年的法寶,如果說電影有藝術和商業的兩面性,那麼王晶便是將電影的商業屬性發揮到極致,而把藝術屬性降低到極致的特例。用王晶的話說,他承認王家衛把電影拍成了詩,而自己看自己執導的影片,則怎麼看都像是鈔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王晶對電影的看法,他認為電影就是用來盈利的。而且如果沒有王晶這樣的電影人,也就沒有香港電影如此繁榮的市場,而如果沒有如此繁榮的電影市場,又怎麼孕育出王家衛這樣的藝術導演呢?
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5歲的王家衛從上海移民到了香港,到了香港之後,職業為船員的父親便離開了王家衛母子到馬來西亞生活。從此王家衛和母親便在香港相依為命,他們不懂廣東話,所以他們最主要的娛樂活動,便是在閒暇的時間看一場電影。而這段時間裡,王家衛看的影片中,便有早期的邵氏電影。後來王家衛大學畢業後,他還曾到流水線作業的無線臺工作了一段時間,只是後來他不太適應那種工作方式,便自己做了一名獨立編劇。
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王家衛跟風拍攝了一部名叫《旺角卡門》的黑幫電影,雖然這部影片題材上跟風香港當時主流的商業類型片,但是在拍攝手法和故事氣氛的營造上,王家衛做了很多香港之前電影不曾有的嘗試。結果《旺角卡門》這部影片非常成功,製片人看到王家衛的才華和他贏得票房的能力後,便追加投資讓王家衛執導了他的第二部影片《阿飛正傳》。
結果特立獨行的王家衛,拍攝了一部和大部分香港電影截然不同的作品,這部影片除了當時幾位大牌的香港明星外,幾乎摒棄了所有的商業元素。這部投資巨大的電影,結果票房慘敗。據王家衛回憶說,當《阿飛正傳》這部電影在韓國上映時,觀眾看到一半的時候,竟然朝著大銀幕投擲飲料瓶。而同為大師級導演的李安也曾說過,他看《阿飛正傳》這部影片不到一半便睡著了。
然而後來的事實卻證明王家衛的偉大,就是這部票房慘敗的影片,使得王家衛跨入了華語影壇大師級導演的行列。並且《阿飛正傳》這部影片特別具有香港的本土人文特色,這點也是王晶執導的影片中,嚴重匱乏的精神內涵。香港曾經作為一個殖民地,被英國統治了上百年,這種城市屬性,也深深的影響了香港的居民。在香港生活的人,普遍是一種「無根」的狀態,他們生活在這個國際大都市裡,就像是一個個孤獨的城市獵人,每天僅僅是為了一日三餐而奔波。
但是這種人文特點,卻很少出現在香港之前的電影中。更不要說,被王家衛詩意的光影語言,在大銀幕上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了。王家衛能夠拍攝出《阿飛正傳》這樣的影片,完全來源於他對香港生活的真實感觸。用他好友劉鎮偉的話來說,《阿飛正傳》這部影片中的某些氣氛,正是王家衛生活經歷中真實感受過的情愫。從上海移民到香港,和母親相依為命,父親遠走馬來西亞。王家衛的這些生活經歷,和《阿飛正傳》中張國榮扮演的「旭仔」是如此的相像。
王家衛有一次在接受採訪時也曾說過,他執導的影片《重慶森林》中的重慶大廈,其實就是他小時候生活的場景。所以王家衛的電影中的那些浪子、毒販、俠客其實講述的不過是香港這座城市中的普通人。包括王家衛對金庸武俠的「惡搞」,其實也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應生活在香港這座「城市江湖」中每個人的情愫。
王晶作為香港電影的商業代表,他將電影的商業屬性發揮到了極致。也正因為這種屬性的存在,才滋養了香港影壇的繁榮發展,而在這種商業的氛圍中,孕育出了王家衛這位光影大師。他又通過自己詩意的電影語言,在大銀幕上,找到了香港人獨特的情愫。從這一點上看,王晶所滋養的是香港電影的肉體,而王家衛所充實的則是香港電影的靈魂。
一個「肉體」,一個「靈魂」足以區分王晶和王家衛。很多人將他們對比,其實是不公平的,畢竟他們在電影的世界裡,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和責任。如果非要界定的話,王晶是電影商人,而王家衛是電影藝術大師。在香港影壇他們都是優秀的,所不同的是他們對於電影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