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迎新春?與很多老北京人有相似之處,「歲朝清供」曾是風潮

2020-12-14 北晚新視覺網

再過幾天便是除夕,家家戶戶都將家裡打掃一新,準備迎接新的一年。對於很多老北京人來說,年前會買點花花草草,擺放在家裡。其實,在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都會這樣做,而且他們對此有個非常文雅的名詞:歲朝清供。明清時期,文人雅士開始大量創作以歲朝清供為題材的畫。清代,由於乾隆皇帝的推崇,掀起了畫「歲朝清供圖」的熱潮,這股風潮一直延續至民國。

徐文治瓶花藝術中心「歲朝清供」展中,展出的「清供」瓶花。受訪者供圖

對於古人來說,不管是擺放一些清供的實物,還是畫一幅歲朝清供圖,其寓意都是相通的,那就是通過這些花草器物來表達對於新年的祝福。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歲朝清供這種文化逐漸衰落。

如今,在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一些傳統文化也受到人們的重視。近日,京城的一些公共展廳也適時推出了「歲朝清供」的主題展覽。通過這些器物的展示,人們可以了解到,今天人們對於新年的很多祝福方式,其實都能在傳統文化中找到呼應。同樣,通過了解古人的新春「花語」,也可以為自己營造出不一樣的新春語境。

古人迎新春 要擺花草器物

三九時節,室外天寒地凍,位於左家莊百靈大廈院內的徐文治瓶花藝術中心,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水仙、南天竹正歡天喜地的生長,茶几案頭上,古舊容器裡的梅花、海棠以及牡丹次第開放,這些跡象似乎在告訴人們,春天已經悄然到來。

這裡正在舉辦「瓶花與中國傳統節日系列展」之「歲朝清供」主題展,瓶花藝術中心負責人徐文治,通過瓶花、古畫以及器物,向觀眾展示了歲朝清供的歷史與演進。

徐文治說,歲朝清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源遠流長的主題。歲朝即正月初一,一歲之始,古人稱之為元旦,而清供多指人們在案頭的陳設,比如瓶花、瓜果之類。清供並非歲朝才有,它是隨著時令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內容。

關於「清供」的概念,很早就有了。清供的起源可上溯至遠古的祭祀禮儀,為了表達對自然、祖先的敬畏,並達到祈福消災的目的,古人常將珍貴之物用來祭祀,這便是清供的原型。

魏晉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裡對新年時的一些習俗就有記載。

文章首先提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可見,現在人們大年初一放鞭炮,是有著悠久傳統的。

在大年初一這天,古人還有哪些必不可少的儀式呢?「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意思是說,全家老小端正穿戴,依次拜賀新歲,敬奉椒柏酒,喝桃湯水。

為何要喝椒柏酒?《四民月令》說:椒是玉衡星的精靈,吃了能使人年輕耐老。柏是一種仙藥,有長壽之意。這兩種吉祥之物放在一起,不失為新春最美好的祝福。

當然,在這本書裡,還記錄了後來人們非常熟悉的祈福器物——桃符。「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明清時期,隨著花卉種植技術的不斷提高,文人雅士喜歡在案頭擺上古瓶古盆,插上時令花草,再配以吉祥的器物,以表達迎春祈福的美好願望。比如,他們會添置天竹、臘梅、水仙、柏枝等花草,或擺於几案之上,或插於古瓶之中,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明代《北京歲華記》中提到,北京過年的時候,要用松樹枝、柏樹枝加上芝麻杆,掛在房簷下,取步步高升之意。在南方,則用冬青葉、柏樹枝,紮成小把,沿街叫賣。這些用來做什麼呢?插年飯,就是插在供祖先的年飯裡。「不管過去的椒柏酒,還是這些柏樹枝,其實都是取長壽之意。」

清代之後,不少文人雅士還保留有這種習慣。汪曾祺《歲朝清供》一文就提到他自己曾經做過的「歲朝清供」:

我家舊園有臘梅四株,主幹粗如湯碗,近春節時,繁花滿樹。這幾棵臘梅磬口檀心,本來是名貴的,但是我們那裡重白心而輕檀心,稱白心者為「冰心」,而給檀心的起一個不好聽的名字:「狗心」。我覺得狗心臘梅也很好看。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樹去,選擇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來——臘梅枝脆,極易折,插在大膽瓶裡。這枝臘梅高可三尺,很壯觀。天竹我們家也有一棵,在園西牆角。不知道為什麼總是長不大,細弱伶仃,結果也少。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兩三穗,插進膽瓶,為臘梅增色而已。

汪曾祺還寫道,老北京人在過節時,非常注重擺放「清供」的習慣,即便不富裕,也會把家裡打扮一新:

窮家過年,也要有一點顏色。很多人家養一盆青蒜。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或用大蘿蔔一個,削去尾,挖去肉,空殼內種蒜,鐵絲為箍,以線掛在朝陽的窗下,蒜葉碧綠,蘿蔔皮通紅,蘿蔔纓翻卷上來,也頗悅目。

乾隆愛畫 「歲朝清供圖」

除了實際生活中的清供陳設,文人雅士還將這些清供入畫,謂之歲朝圖。徐文治說,目前能看到最早的歲朝圖,就是明憲宗朱見深創作於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歲朝佳兆圖》。他也將這幅圖放在了展廳,「當然它是複製品,真品在故宮博物院。」

這幅畫並不大,仔細觀賞,畫面以鍾馗為描繪對象,在作品右上方有「畫圖今日來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的御題。畫中的鐘馗一手持著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上。鍾馗眼神犀利地盯著飛來的蝙蝠,而小鬼手裡捧著盛有柿子和柏樹枝的託盤。這是有著很多吉祥寓意的畫面:如意與柏枝、柿子,意味著「百事如意」,而鍾馗抬頭見蝙蝠,意味著抬頭見福。

展廳裡,徐文治在這幅畫的周圍還配以古樸的花瓶和時令的花材,新年的氣息撲面而來。

徐文治特意提到,目前能看到的明代早期,甚至宋元代時代的歲朝圖,大部分都存在真偽問題,「已經有學者研究,這些歲朝圖,實際是乾隆時期的偽品。因為乾隆皇帝特別喜歡畫歲朝圖,他每年要畫一張,現在能統計的大約有十七張。這也帶動了大臣進奉歲朝圖的風氣,沒有怎麼辦?只好造假。」

因為乾隆皇帝的喜好,「歲朝圖」在書畫領域非常盛行,很多畫家也以清供入畫,並輔以詩文,使之成為圖文並茂的文人畫。

在這些歲朝清供圖中,通過畫家的巧妙組合,以諧音取意,傳達出吉祥的寓意。如想要表達「歲歲平安」的祝福,一般會選取花瓶、稻穗、嘉禾等;想要表達「福氣」,則選取佛手、香櫞、蝙蝠等;想要表達「長壽」可選壽石、月季、菊花、松柏、蟠桃等;想要表達「多子多孫」可繪石榴、葡萄、葫蘆等;想要表達「富貴榮華」多用牡丹、芙蓉、桂花等。

一直到清代末期甚至民國時期,畫家還熱衷歲朝清供圖,比如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孔小瑜等。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有意思的是,吳昌碩的清供圖,很少有牡丹,他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話披露了其用意,文曰:「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

這些清供畫,濃縮了中國傳統士大夫的雅趣,表達的又是民間最樸素的新年願望,雅俗共賞,受到人們歡迎。

唐花技術令明清京城鮮花繁盛

不同的時代,歲朝清供圖中的內容也不一樣。因此,從歲朝清供圖,也能看到當時社會風俗的變化。

從道光年間的一幅《歲朝圖》中,畫中的瓶子裡除了插梅花、百合、柿子外,還有一種非常少見的植物:菖蒲。梅花是過年時候應季的節物,而柿子和百合諧音是百事如意,是源遠流長的傳承。那麼菖蒲背後蘊含什麼呢?這裡有一個典故,據說當年漢武帝夢見有個老人,告訴他吃九節菖蒲可以長壽升仙,人們後來又把菖蒲放在案頭,說它的露水可以洗眼,可以明目,而且還有很特殊的香味。漸漸的菖蒲成了文人案頭的清供,畫家會在過年的時候把它畫出來。

徐文治說,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值得注意。明清時期,梅花、山茶、牡丹、水仙、海棠、玉蘭,在過年時都可插,但是這些植物,冬天在北京都沒法開花。古人把這種反季節的花叫做唐花,它就是溫室栽培技術。

唐花在唐就已出現,武則天怒貶牡丹的傳說中,臘八百花布苑,就是最典型的唐花技術。南宋周密寫了一本《齊東野語》,在「馬塍藝花」條提到了唐花技術:找一個比較封閉的房子,用紙把它封起來。「鑿地為坎,綆竹置花其上」,就是把花放在綆竹上面。「糞以牛溲硫磺」,用牛糞或者馬糞讓它發酵,發酵的時候自然就熱了,溫度就高了,然後「置沸湯於坎中」,就是把滾燙的水放在坎中。經過湯氣燻蒸,一個晚上,花就開放了。

元明清時期,作為都城,北京的花市非常繁盛,唐花技術已經非常發達,草橋的牡丹「十月中旬已進御矣」。徐文治說,對比更多唐花史料,就會發現哪裡有皇宮,哪裡就有這種技術,因為這些花是要供給宮裡的,普通老百姓用不起這樣的東西。

顧祿的《清嘉錄》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它講述了清朝時蘇州唐花技術的由來。乾隆庚子春(1780年),乾隆皇帝南巡,初春時節,江南找不到鮮花。當時有個叫陳維秀的人,善植花木,於是,他仿造京城「窨窖燻花法」,很快培養出了碧桃、牡丹等鮮花。

到了晚清,唐花技術非常發達,基本上每個王府裡都有自己的花房。恭親王奕、貝勒奕繪、顧太清等寫了很多關於唐花的詩。由此可見,清代乾隆年間,歲朝清供圖的興盛,與唐花的大規模出現有莫大關係。清代中後期,歲朝清供圖所表達的寓意也更加豐富。比如,在歲朝清供圖中,畫上海棠、玉蘭以及牡丹,就寓意「玉堂富貴」;畫中加上罄,寓意吉慶有餘;畫中加上旗幟以及小孩放的炮仗,寓意旗開得勝。

清代宮廷畫家鄒一桂畫了一幅有趣的畫,花瓶中插柏樹枝、稻穀,從地下向瓶子上爬著四隻螃蟹,款題四海昇平。「鄒一桂是江蘇無錫人,江浙一帶,『蟹』發 『海』的音,四隻螃蟹,寓意著四海昇平。」

過春節能和古人一樣雅致

徐文治說,歲朝清供圖,從花的擺放和寓意上,更多的時候是「討口彩」。而這次「歲朝清供」的主題展覽,本質也是「討口彩」。

徐文治將展廳分出一塊塊相對獨立的空間,在案頭放著古樸的「韓瓶」(韓瓶是一種流行於南宋和元朝時期的陶瓶,相傳這種陶罐是南宋名將韓世忠手下士兵裝水用的器皿,因此得名韓瓶),插上梅花、牡丹、海棠等,背後還掛著相應的歲朝清供圖,喜慶的氛圍籠罩著每一個角落。

最具特色的是,他在展廳設計了一張「供桌」,「年節每家都要設立祖宗牌位,都要拜一拜。」徐文治也沿襲了這個理念,在展廳擺了一個佛堂,旁邊放著被稱為「三多」的水果:石榴,多子;佛手,多福;桃子,多壽。另外,裡面還放著金桔、火龍果以及花生瓜子等物品,「火龍果寓意紅紅火火,花生、瓜子,寓意子孫綿延。」

徐文治舉辦這個展覽的目的,是通過歲朝清供具體的陳設,希望能夠讓人們多了解傳統文化,提供給大家一個範本,「原來我們家可以這樣擺!」

除了歲朝清供,徐文治在2019年還推出了端午、七夕的主題瓶花展,在這一系列展覽的背後,他有個更深遠的目的: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日常生活中。「觀眾通過展覽發現,原來古人的生活與我們當下的日常生活是有關係的。這樣,傳統文化才能活起來。」

徐文治將這一系列展覽概括為「傳統文化的當代活化」。雖然聽起來似乎非常「宏大」,其實做起來非常簡單。

比如,春節的時候,家裡放一盆牡丹,一盆海棠,再插上一隻玉蘭,「這就是玉堂富貴,就有了吉祥的口彩,過年也有了文雅的樂趣。」

徐文治說,只要人們能發揮奇思妙想,在單調的日常生活中,就能玩出各種花樣的「歲朝清供」。他在展廳進門的地方,擺了一個木鬥,裡面插了一盆花,還放著金桔。問及這處「清供」表達的寓意,他笑開了花:「這就是『日進鬥金』啊!」

在傳統文化中,歲朝清供不管是畫畫,還是擺放實物,其實質就是為過年討個吉利的「口彩」,現代人完全可以利用起來。「你可以把『歲朝清供』展示地非常文雅;也可以簡單做個盆景,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不管如何,自己玩得開心,而且在無形中,不是也將傳統文化傳播出去了嗎?」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姜寶君

流程編輯:TF015

相關焦點

  • 梅花、百合、柿子、菖蒲皆入畫 「歲朝清供」曾是京城風潮
    對於很多老北京人來說,年前會買點花花草草,擺放在家裡。其實,在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都會這樣做,而且他們對此有個非常文雅的名詞:歲朝清供。明清時期,文人雅士開始大量創作以歲朝清供為題材的畫。清代,由於乾隆皇帝的推崇,掀起了畫「歲朝清供圖」的熱潮,這股風潮一直延續至民國。
  • 與肖戰有很多相似之處
    令觀眾驚訝的是,電視連續劇中的顧魏和他的演員肖戰有很多神奇的相似之處…讓我們看看顧魏和肖戰之間的相似之處!顧魏與時空肖戰平行嗎?兩個最令人驚訝的相似之處唱了同一首歌:《close to you》這真是眾神的命運!兩人唱這首歌的場合非常正式。
  • 歲朝清貢獨門功,高仕松風脈相承|實力派畫家蘇慧龍
    幸得如此,才得窺見氣韻生動、筆墨精妙之門。潛心學習,心追手摹,未敢懈怠。傳統山水追從著名畫家謝可雄先生,老實深入傳統,宋元明清及近代系統學習。師門前輩吳靜山、陸儼少、馮超然、吳湖帆皆是百年巨擎,以為鞭策之力。
  • 腦洞大開,宇宙與大腦竟然有很多相似之處
    直徑10微米 B.宇宙網 標尺=31.25Mpc/h 即1.4*1024m 靈感來源於利馬(2009) 把大腦中的一個神經元與星系團及其相連的絲狀物質和暗物質放在一起對比,相似之處顯而易見 ,言外之意 ,你的腦子裡可能有整個宇宙 ,但是這些圖像之間的相似性可能僅僅只是一種不存在的錯覺
  • 一首寫給女子的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無論什麼西風,寒風,起床後總是要對鏡梳洗的,昨晚的昨晚說的敷面膜,太冷了,明天早上吧,明天的明天,發現我的臉……不三不四的年紀裡,鏡子裡,找不回青春時的臉,不得不感嘆容顏易逝,歲月催人老。也不禁念叨著劉希夷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婉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 與「權力遊戲」有10個歷史相似之處
    我想知道我們是如何從那裡走到這裡的,以及當時和現在的相似之處。」令人遺憾的是,史努普並沒有被追查更多的信息,而他未能澄清他是否意識到龍是虛構的,這讓他看起來像是在完全錯誤的樹上吠叫。然而,與其用他所說的來說明長期濫用藥物的有害影響,我們應該讚揚史努比·道格,因為他認識到喬治·R·R·馬丁的創作實際上觸及了真實的、歷史上流行的主題。
  • 科爾:庫裡的競爭精神被低估 他與納什有很多相似之處
    勇士主帥史蒂夫-科爾已經與史蒂芬-庫裡共事長達六年時間,所以他對庫裡的特點非常了解,科爾今天接受美國媒體採訪,談到庫裡的競爭精神,科爾認為庫裡在這方面為很多人所低估。
  • 末世背景的電影,其實都有幾個相似之處
    其實,上述幾種末世電影看似相差甚遠,但卻有很多相似之處。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這些電影的常用套路吧。感官剝奪 刺激再升級近幾年的末世電影中似乎出現了一陣「感官剝奪」的新風潮。由美國著名影星,奧斯卡影后桑德拉《蒙上你的眼》中就出現了一種神秘的無形怪物,人類只要看到這種怪物,就會精神失常,立刻自殺,人類只能蒙眼保命。
  • 《山海經》和《聖經》竟然有那麼多相似之處?
    但西方世界也有一本奇書,那就是《聖經》,雖然東西文化存在巨大差異,但仔細研究後不難發現,兩本奇書對遠古時期的記載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幾個比較鮮明的共同點。《聖經》成書時間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分《舊約》和《新約》兩部,其中《舊約》創作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新約》成書於公元1世紀左右,《新約》和《舊約》的成書時間內容都與《大荒經》、《海外經》極為相似,難免讓人浮想聯翩。壽命很長的種族山海經中《海外西經》中講:軒轅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
  • 兔兒爺與中秋節,老北京兔兒爺的來歷
    每逢中秋,請一尊泥塑的「兔兒」恭而敬之地「供」起來。這兔兒,可不是凡間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廣寒宮裡的玉兔,所以被尊稱為「爺」!兔兒爺是北京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同時也是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兔兒爺是在明朝末年出現的。明人紀坤在《花王閣剩稿》中記載:「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拜之。」這是最早的關於兔兒爺的記載。
  • 古人云:「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現實,萬事皆有因果
    《智囊全集》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已經了解過了,內容可謂是玄妙無比,乍一看給人雜亂無章的感覺。書中一會寫到人際關係,一會寫個體命運的變化,一會寫為人處世之道,一會寫讀書育人之法。不了解他的人,總是感覺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讓人摸不著頭腦。
  • 古人言:「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更為經典的下一句直戳人性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吧,這句話被收錄到了著作《增廣賢文》中。顧名思義,說的就是看起來很可憐的人,他肯定也會有讓人痛恨的地方。因為縱容,共叔段將目光放在了龍椅上,結果還想早已註定,他奪位失敗,之後淪落到逃離鄭國,從位高權重的皇帝的弟弟到階下囚,在史學家看來,共叔段就屬於典型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 老北京的冬天,全在涮鍋裡
    時值冬月,老友來京,一起吃老北京涮羊肉是最應景的事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每一個「九」的第一天,以及最後一次「九」的最後一天,便是老北京人吃火鍋的日子,所以這火鍋也稱「九九鍋」。
  • 外媒對比《渡神紀》與《荒野之息》機制 頗為相似之處
    外媒GameSpot上周通過官方油管頻道發布了一段視頻,將《渡神紀:芬尼斯崛起》與《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兩款遊戲機制相似的地方剪輯在一起供大家對比。【遊俠網】《渡神紀》與《塞爾達:曠野之息》畫面對比  GameSpot在視頻簡介中表示,《渡神紀:芬尼斯的崛起》從《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中獲得了很多啟發,但他們也認為這並不是直接的複製和粘貼——不過這兩款遊戲確實有相似之處。
  • 《供聖水的人》:5歲幼子被拐,夫妻攜手尋子15年,結局如何?
    好不容易,他們老來得子視若珍寶,卻在5歲那年被馬戲團拐走。倆人萬念俱灰,賣房尋子15年,吃盡苦頭竟一無所獲。殊不知,兒子早已改頭換面。那年跑江湖的馬戲團,來村裡賣藝。5歲的讓,偷溜出家門湊熱鬧。找了半天,父親才在幾隻會識字的山羊,和會耍把戲的狗中間,找到了坐在小丑腿上的他。
  • 世界各地散布眾多遠古浮雕,有很多相似之處,巧合還是它們所為?
    雕刻,從古至今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用來抒發人們對於一件事物的崇拜或者是厭惡之情,也有事件記載的作用。發展至今,雕刻聚集之處都已經成為了許多遊客光臨的地方,成為了大家討論藝術,感受藝術的聖地。
  • 互為「起爆劑」,C羅與梅西有哪些相似之處
    賽前,Guillem Balague就在BBC上撰文表示,雖然這兩位球員之間有很多不同點,但亦有不少相同之處。且在成功的道路上,這兩名球員一直相互促進。我想不出還有什麼比「C羅和梅西,誰是史上最偉大球員」更複雜的問題了。
  • 《民國奇探》與之前的一部劇,發現了很多的相似之處,同一編劇?
    小編看了《民國奇探》後,比較喜歡這種一集一個案件的電視劇,之後搜索到,就看了另一部劇《熱血長安》,發現兩部劇居然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重點不在報紙上,而是在冤魂索命這個重點上,貫穿整部劇,好幾個案件都是冤魂索命之說,而在《熱血長安》中,也是有很多冤魂索命之說,一般事件發生之後,只要是很迷惑的,都會歸於冤魂索命,復仇等等(冤魂很累的,哪都冤魂)《民國奇探》當中霸王龍再現的橋段和《熱血長安》當中黑豹的橋段相似。
  • 中秋節嘗秋鮮,老北京人愛吃什麼螃蟹?
    而正陽樓為了方便顧客吃螃蟹,也準備了工具,有小錘子、小木板、小鑷子等等。而在佐料上,正陽樓也格外用心,吃螃蟹需用鮮姜、好米醋以祛寒和提味,正陽樓專門有特供的上好山西米醋和鮮薑末,調配好了,跟蒸得的螃蟹一起端上桌,供客人食用。有名氣、食材好、配料佳、服務到位,可想而知其價格也必然不菲。
  • 古希臘神話與中國神話,有哪些相似之處?
    只要平時稍微注意一下,我們不難在生活中,發現很多古希臘神話元素。比如畫室裡的雕塑,大街上的商標等等。 我們很多人對古希臘神話並不陌生,奧運會就是起源於古希臘神話。在大家的印象中,古希臘神話和中國神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系。其實並非如此,二者之間其實有很多相似的神話傳說,只不過大家沒有注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