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最火的話題就是《乘風破浪的姐姐》了。
參加節目的姐姐們,個個有著無所畏懼的氣場。
她們個性鮮明,敢於打破主流偏見,表達自我。
張雨綺又酷又颯,絲毫不怕唱功不佳會影響形象,一邊順拐一邊唱起《粉紅色的回憶》。
她甚至放出豪言:自己來是要站c位的。
藍盈瑩帶來了個人初舞臺《別找我麻煩》,彈唱加跳舞,在全開麥的情況下,拿下全場最高分91分。
有人說,她雖然不是顏值最高,不是唱跳最佳,性格也不是最有爆點,但她熱愛生活,勇敢果斷地追求更優秀的自己,真真切切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和這些姐姐們一樣,在藝術圈,也有不少「乘風破浪」的叔叔們。
他們赤誠而坦率,勇於擺脫世俗,突破常規,乘風破浪,活出自我。
敢作敢為,突破世俗
90多歲了還「老不正經」
說到「乘風破浪」的藝術家,黃永玉絕對算一個代表人物。
黃永玉是難得一遇的鬼才,今年96歲。
90多歲了,他還抽雪茄、玩跑車,說起話來聲如洪鐘,大笑起來,隔幾百米都能聽見。
有人奉承他,叫他「書畫大師」。
但他卻說:「教授滿街走,大師多如狗!」
他只要出場,就語驚四座,犀利搞怪。「你們都太正經,我只好老不正經。」
黃永玉90歲時,國家博物館準備為他舉辦《黃永玉90畫展》。
記者問他:「參加宴會的人是否需要打領結?女士是否要穿晚禮服?」
黃永玉叼著菸斗哈哈大笑:「都不必了,最好裸體。」
他永遠活得像個十二三歲的小少年。貪玩、天真、坦蕩,敢作敢為,玩世不恭。
黃永玉曾給自己畫了這樣一幅自畫像。
一張大方臉,兩個招風耳。
眼睛咪成縫,掉了一顆牙的嘴巴開心地張著。
這種手舞足蹈的高興勁兒,簡直就是個三歲小孩子。
不難看出,在黃永玉粗獷的線條間流動的,正是童稚、喜悅和奔放。
而這一點,其實是很多藝術大師畢生追求的境界。
畢卡索曾說:「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孩子的筆觸雖然粗獷笨拙,但貴在真摯生動,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
只有真正懂畫的人才明白,真摯比技法更重要。
這是黃永玉的作品中最打動人的地方,也是他本人最有魅力的地方。
直擊本質,打破規則
不斷挑戰美術價值體系
在中國當代藝術圈,還有一位已故的很酷很坦率的藝術家,叫黃永砯。
知名當代藝術評論家和策劃人費大為這樣評價,「他厲害的地方就是,一上來就狠狠地抓到最本質的問題,最重要的問題」。
比如,黃永砯雖然身在「八五新潮」中,但他當年就反對一些濫情的、自我擴張的、洋洋得意的繪畫,並且反對當年派系林立,山頭和山頭PK的情況。
1988年,黃山舉行「85新潮」運動中第二場全國代表大會。
各地英雄都拿出自己最厲害的「武器」,但黃永砯拿出的,卻是四張西方古代藝術史的幻燈片。大家都愣住了,讓我們看這個幹什麼?
結果黃永砯說,我出門前拿錯幻燈片了,不過好在拿錯了也沒有關係,因為是不是前衛並不重要,是不是自己的作品也並不重要,是不是中國藝術家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放幾張幻燈片而已。
胡大為說:「他完全拒絕和任何人競爭,他對於這種派系競爭完全是抱著一種不屑的嘲笑態度。」
和在中國藝術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比起來,黃永砯接受的採訪實在很少。
但他幾乎每次都要被提問裡「和徐冰、蔡國強、谷文達被稱為中國當代藝術界的『四大金剛』」這樣的定義惹急一回,也會不厭其煩地較真一次:「這是媒體說的,不是我說的。所有的定義都是很無聊的,很無聊的,我建議你們以後不要隨便使用這個定義。」
他永遠只為自己而活,只忠於自己的內心。
他的作品,一直都以最坦率和最深刻著稱,總是切中社會議題,有針對性,不乏尖銳,也時常引起爭議。
他總是無以復加甚至一直在挑戰美術價值體系,挑戰美術館權力體制,反物質......
儘管這會讓他受傷,或者受排擠。但黃永砯似乎並不在意。
收藏家管藝也說,黃永砯是個認真人,是可以用一生去相交的朋友。
拋棄套路,率性妄為
擁抱新技術打破人文秩序
在藝術圈,和黃永玉、黃永砯那樣的人多嗎?答案是肯定的。
陳彧君就是一位敢於「率性妄為」,拒絕被世俗定義的藝術家。
他曾放棄穩定的中國美院教學工作,「裸辭」到上海,做一個自由藝術家。
而為了創作出自己滿意的作品,他曾主動拋棄當年賣得很火的《臨時家庭》系列,轉而創作新風格,即便那會讓他遭受市場質疑。
2019年,陳彧君在個展「亞非拉的雨水」中,首次嘗試運用先進的3D雕刻技術創作而成的系列雕塑「每一個我們」。
2020年5月,疫情期間,陳彧君又突破常規,做了一件「前無古人」的藝術事件:在老家莆田園頭村,打造了一場5G線上線下全息全沉浸式藝術事件——「重返木蘭溪」,引發行業震動。
在這場藝術活動中,陳彧君放棄了所有熟悉的套路。
一方面,他打破傳統的場景限制,將藝術場景從畫廊搬到鄉村,把所有與藝術相關的人也請到現場,共同深入體驗這場藝術活動。
同時,他突破了以往藝術直播只聚焦一個場景或舞臺的限制,通過5G最新技術全場景、全感官的直播,讓創作的每個環節、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袒露在鏡頭之下,任由觀眾圍觀、思考、隨意解讀。
不僅如此,相比以往的藝術活動相對單一和傳統,他還綜合了當地生活的更多信息,如村民、莆仙戲、莆田滷麵、民間流水席等,與高雅藝術碰撞出新的火花,產生了一場「魔幻融合又接地氣」的藝術事件。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直播鏡頭裡,一位當地的老阿嬤說,她在村裡生活了幾十年,這讓她第一次覺得,原來,藝術離自己的生活這麼近!
通過這場藝術事件,我們可以看出陳彧君的創作理念:
他試圖以一個全新的、更具國際視野和包容性的身份,與本土身份之間產生對話,並讓當地人得以體驗和獲得來自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認同。
這是他的全新嘗試,於藝術行業而言,也是難能可貴的一次探索。
突破常規,活出自我
在變化中學會「叛逆生長」
無論是黃永玉、黃永砯還是陳彧君,他們在藝術道路上的屢次突破常規的「不安分」舉動,都給了我們啟示:不管你是藝術家或是普通人,突破常規思維,坦率活出自己,勇於突破創新有多重要。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常規壁壘」。它是你和身邊多數人普遍認同、自覺遵循的觀念、思維、準則等。
它看似天經地義、無可置疑。它也給我們一種虛幻的、短暫的安全感,但卻是我們獲得成功的最大障礙。
而成功者,總是那些能夠突破常規思維的人。他們蔑視權威、不盲目從眾,因而沒有湮沒在大眾之中,並且成為主宰人生的勝利者。
黃永玉說過,他的一生,從來沒有空閒過。無論在任何情形下,他都會找一個突破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陳彧君的經歷也告訴我們:你的思想、觀念、手藝,一定要跟上時代的變化,要不止步於傳統,勇於挑戰習以為常的感知模式,突破程式和慣例的限制,在變化中學會「叛逆」生長。
所以,邁出改變自己的第一步吧,你才能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來源:環球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