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師那/克裡希納(Krishna)是神,是印度教大神毗溼奴(Vishnu)的一個化身(Avatar)。是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人物,亞都部落(Yadava)的首領。
奎師那的故事
耶穆納河(Yamana)流域有個亞都部落,部落長老有一兒一女,女兒貢蒂(Kunti)嫁給了俱盧族(Kuru)的般度,就是著名的「般度五子」(Pandavas)的母親。兒子婆蘇提婆(Vasudeva),娶了提婆吉(Devaki),大舅子坎薩(Kansa)是馬圖拉(Mathura)統治者。
肯薩(Kansa)從預言家哪裡聽說自己妹妹的第八個兒子長大後會殺死自己,於是把妹妹和妹夫都關了起來,並把妹妹的6個兒子都殺了,幸運的是第七個和第八個兒子被神仙救走,而這第八個兒子就是奎師那。
奎師那又叫作「黑天」,因為「Krishna」的字面意思就是「黑色」。奎師那生來就是深色的皮膚,在耶穆納河邊的一個牛村長大,以牧牛為生,後來被稱作牧牛人(Govinda)。在牛村由於奎師那的勇敢和智慧,多次消滅了肯薩派來的刺客,而且還幫助村裡一次一次躲過災難,獲得村裡人的擁戴,特別是一群牧牛女(Gopi)的青睞。
後來肯薩邀請奎師那去馬圖拉參加一個競技比賽。奎師那衝破層層障礙,打敗了所有的武士,最終殺死了邪惡的舅舅,從此成為馬圖拉的主人。
再後來奎師那的表兄弟般度五子被流放,並不斷受到迫害,即使在流放結束後,持國百子(Kauravas)仍然拒絕按照約定歸還他們的土地,從而引發戰爭。戰爭期間,奎師那支持般度五子,並為阿周那(Arjuna)駕馭馬車。最終在奎師那的支持下般度五子獲勝。
奎師那怎麼就跟瑜伽扯上邊了哪?這跟印度教經典《薄珈梵歌》有關。
《薄珈梵歌》講述的是俱盧大戰(Kuru-Kshetra)開始之前,奎師那與阿周那的一段對話。《薄珈梵歌》本身有700多頌,讀上一遍要數小時,顯然不符合史實,是後人編纂的,其本身可以獨立成書,也可以作為《摩訶婆羅多》的一個部分。
在《薄珈梵歌》中,奎師那向阿周那講述了3種瑜伽,分別是業瑜伽(Karma Yoga)、奉愛瑜伽(Bhakti Yoga)和智瑜伽(Jnana Yoga),這些雖然也叫「瑜伽」,跟我們平時說的的「瑜伽體式」沒有半點關係,跟帕坦加利的《瑜伽經》裡提到的瑜伽也大相逕庭。
其實,瑜伽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局限於最初的含義。
瑜伽最初作為印度古代六派哲學(也叫正統派哲學)之一,與彌曼差(Mimamsa)、吠檀多(Vedanta)、數論(Samkhya)、勝論(Vaisesika)、正理論(Nyaya)一起出現。瑜伽派哲學以帕坦加利的《瑜伽經》為主要經典,其中給瑜伽的定義是「瑜伽是控制心靈的波動」,修行的法門是八支行法。
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瑜伽已不局限於《瑜伽經》本身,與婆羅門教演化來的印度教進行了雜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據說帕坦伽利是從大神希瓦哪裡學到的瑜伽,希瓦大神是個離家修行的瑜伽士,他的理論對於出家人、苦行僧尋找內心的平靜具有指導意義。而奎師那的教誨是針對普通大眾的,可以幫助信徒在世俗生活中獲得平靜。
再有就是,到了近代,隨著瑜伽得到西方的認可,聲名大噪,許多印度教的理論被充實進瑜伽的範疇,也可以說很多非瑜伽的理論被冠以瑜伽之名而加以傳播。現在的「瑜伽」成為了一個非常寬泛的名詞,以至於其原意倒是無人問津。
總之,奎師那把瑜伽的範疇擴大了,把曾經只是少數修行人士尋求解脫的法門,發展成為廣大群眾都可以參與的活動,是瑜伽的「世俗化」,也是瑜伽自身的一大發展。
2018年12月 北京
以上內容均為原創,歡迎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