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秦始皇廢掉的制度,劉邦被迫撿起來繼續用,後來差點讓漢朝解體

2021-01-12 騰訊網

從秦始皇一統六國開始,「大一統」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之後歷代王朝的開國君主們,也往往以統一天下、威加海內為終極藍圖。

即便是前秦、金、元、清的漢族統治者們,也都在入主中原之後,立下平定南方、一統中華的宏偉目標。

但是,如果較真起來,秦朝以後統治中華大地四百年的漢王朝,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算是一個統一王朝。甚至可以這麼說,漢朝長期存在著分裂的系統性風險,直到漢武帝完全徹底解決。

一、「分封制」?「郡縣制」?

秦始皇消滅六國,也同時消滅了在中國實行了近千年的分封制,改用了郡縣制。這一制度沿用至今,其科學合理性自不必多說。

但是,實行郡縣制,在漢朝初年的大環境下卻是不合時宜的。

秦朝覆亡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劉邦之所以能快速成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妥善處理了與諸多反秦盟友之間的關係。

劉邦與他們與其說是君臣關係,不如說是盟友關係。

劉邦為了拉攏這些人,不得不重新扛起分封制的大旗。

簡單的說,為了酬謝那些幫自己打天下的功臣、盟友們,劉邦必須封他們為王,才能讓這些人死心塌地。比如他封韓信為齊王、英布為淮南王、彭越為梁王、張耳為趙王。

以其中的韓信為例,當時韓信攻下齊國,請求劉邦封其為「假齊王」,儘管劉邦不情不願,但他還是應允了,並說要當就當個真齊王。劉邦這一招穩住了韓信,讓其甘心情願繼續為他賣命。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此時,距離秦始皇滅六國,才僅僅過去了19年而已。

當時,六國的王室、貴族尚在,分封制度「餘孽」猶存。

劉邦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身於貧民的皇帝,不得不顧及到這一點,即:他們劉家的天下,從根兒上就缺少足夠的合法性、說服力。

所以,在剿滅了不服從管教的功臣以後,劉邦為了外人強奪勝利果實,便開始給同樣是平頭百姓出身的劉氏宗室們封王,以提高他們的權勢和威望,共同拱衛劉氏江山。

於是,漢朝並沒有完全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它同時繼承了周朝的「分封」和秦朝的「郡縣」,創造了一種「分封制」+「郡縣制」相結合的特殊體制。

二、「分封制」+「郡縣制」=「假統一」

在秦朝統一之初,針對究竟是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有一場著名的朝堂辯論。

許多大臣認為,為了便於統治原六國的土地,應該重新分封六國王室,讓他們各管各家。

但丞相李斯卻並不這麼認為,他說:周朝實行了幾百年的分封制,恰好是春秋戰國諸侯混戰的根源之所在。

諸侯各有一番天地,為了爭奪地盤而互相攻伐。周天子一開始無法令行禁止,最後連他自己都不能自保,這讓周王室名存實亡。

於是,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但是,漢初,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劉邦保留了分封制。

隨著時間的流逝,李斯所講的分封制帶來的種種弊端,也在漢朝日益凸顯。

漢朝建立之初,在漢高祖劉邦以後,又接連出了漢文帝、漢景帝這樣的明君,經過60年的發展,中國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樣的盛世。

但盛世之下,暗流洶湧,漢朝出現了隨時土崩瓦解的系統性風險。

當時,漢朝最大的隱憂不是來自外部的匈奴,而是來自內部的諸侯國。

據統計,當時漢朝大約有54個郡,而其中由諸侯國控制的多達39個,漢朝中央控制的僅有15個。而就是這15個郡,還包括了一些王公貴族的食邑,這些食邑的稅收並不上繳國庫。這樣算下來,皇帝直接說了算的郡就寥寥無幾了。

還有,漢朝皇帝對諸侯國的王位繼承,並沒有多少話語權,他們是按照嫡長子繼承的老規矩世襲罔替。這樣一來,皇帝的權威性又大大減弱。

在漢文帝、景帝時期,諸侯國中形成了幾股可以撼動天下的力量,如吳王劉濞的封地多達50餘城,他還擁有鑄造錢幣的權力,所鑄錢幣流通遍布天下,不僅自己賺得盆滿缽滿,還直接挑戰漢朝中央銀行所發貨幣的合法性。

濟北王劉興、淮南王劉長雖然沒有吳王劉濞的經濟實力,但其外交工作做得不錯,竟然勾結北部的匈奴,聯合發動叛亂。

此後,吳王、楚王又帶頭掀起了更大規模的叛亂,也就是「七國之亂」。當時,七國所擁有的總資源數量已經明顯超出了漢朝中央。

歷史沒有假設,但如果當時七國叛軍取勝,漢朝也必將隨之解體,中國又會重回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狀態。

所以說,「分封制」+「郡縣制」在漢初來說只能算是權宜之計,它所造成的後果就是漢朝來了一場「假統一」

三、漢武帝與「真統一」

由於漢景帝知人善任,周亞夫英勇善戰,漢朝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平息了七國的叛亂。

參與叛亂的七個藩王皆被處死,其中六個諸侯國被除國。漢朝廷的權威得到了重新樹立。

不過,由於舊有體制的存在,漢王朝走向分裂的系統性風險仍然存在。

到了漢武帝時期,他面臨的比匈奴更大的威脅,仍然是他的劉氏宗室們。

所以,漢武帝祭出了「推恩令」這個大殺器,進一步削減諸侯的數量,壓縮封地,剝奪其幹預地方政務的權力,並加強對他們行動的監察。

這樣一來,漢武帝才算是實現了「真統一」。

「攘外必先安內」,有了內部的穩定,他才能踏踏實實處理匈奴的事情。

當年劉邦為打天下不得已保留了「分封制」,導致漢朝並未實現真正統一。到了漢武帝這兒,才算解決了因為分封而產生的系統性風險。

相關焦點

  • 嬴政廢掉的分封制,為何項羽、劉邦又重新啟用?是退步還是無奈?
    秦始皇嬴政在兼併六國後就清醒地看到這一點,取消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對於當時的秦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在項羽、劉邦時期,分封制又被拿了出來,這到底是歷史的退步還是他們個人的無奈呢?項羽稱霸天下後,分封了18個諸侯王當時項羽憑藉著手上數十萬大軍,自立西楚霸王,同時他一口氣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其中就包含了滅了項羽並日後稱帝的劉邦。難道項羽的所為是歷史退步嗎?
  • 王莽為何會篡了漢朝?皆因劉邦隨口一句戲言
    秦始皇完成大一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然而秦朝三世而亡,其結局和命運可悲可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真正在華夏大地上紮根是從漢朝開始的,自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爭霸中脫穎而出,大漢王朝經歷了400多年的風風雨雨。
  • 秦始皇陵幾千年了,為什麼20世紀才被發現?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開始於秦朝,結束於清朝。而創立中國的封建制度的便是秦始皇,當初的秦始皇憑藉秦國的強大而一統六國。自此一位千古一帝便由此誕生,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順勢統一了語言文字和貨幣,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創造出了世界上的兩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和萬裡長城 。
  • 秦始皇搞郡縣二世而亡,劉邦郡國並行江山四百年,郡縣制錯了嗎?
    秦始皇兼併天下之後,採納廷尉李斯的建議,全面搞郡縣制。秦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僅三年,秦就亡了。四年後,漢王劉邦擊敗霸王項羽,於定陶泗水之陽即皇帝位。雖然同是皇帝,漢高祖劉邦卻與秦始皇帝趙政不同,秦始皇全面搞郡縣制,漢高祖卻是郡國並行,即便漢高祖晚年有機會把所有的異姓王都搞掉,劉邦還是把搞掉的異姓王的封地繼續分封給自己的子弟。也就是說,漢高祖劉邦至死都要郡國並行。秦始皇搞郡縣制,二世而亡。漢高祖劉邦搞郡國並行的制度,卻使兩漢擁有長達四百年江山。這說明郡縣制錯了嗎?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天下,為何劉邦僅用幾年就統一全國
    無獨有偶,近三十年後,小鄉長劉邦,僅憑几年就打贏楚漢之爭,一統天下。 一個是坐擁上佳資源的秦國君主,一個是拉攏人心、出身草根的鄉長,他們都實現了大一統的夢想。但秦國圓夢用了「六世」,劉邦卻僅用了幾年,這是為什麼呢?
  • 歷史上第一位皇后,並不是秦始皇的夫人
    你可能會想到秦始皇的家屬。但是,作為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終其一生沒有冊立皇后,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裡,也是他孤單一人住著。之所以秦始皇不立皇后,後來的學者猜測有四點原因:一是因為秦始皇的母親,聯合呂不韋把持朝政,差點讓秦國換了主子,給秦始皇留下了極大的陰影;二是秦始皇擔心皇后成為他日後的掣肘,威脅到他的權利;三是秦始皇比較自戀,認為自己的身份無人能及,也沒有人符合他心中皇后的標準;四是秦始皇確實太忙了,他不但忙於政務,更忙著找長生不老藥,很可能想著自己能活幾千歲
  • 六國在秦末掀起了復國運動,為何到了漢朝就偃旗息鼓了
    秦始皇去世後沒多久,被他滅的關東六國就掀起了轟轟烈烈復國運動。不到一年,楚、齊、燕、趙、韓、魏全都復國了,秦國也在項羽、劉邦等勢力的打擊下土崩瓦解,秦朝的統一僅僅維持了14年。繼之而起漢朝繼承了秦朝大部分制度,卻延續了三百餘年。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對比,六國人為何如此仇恨秦國,卻又能坦然接受漢朝的統治呢?
  • 誰是漢朝真正意義上的首位皇帝?不是劉邦,答案並不意外
    公元前202年,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了天下。隨後登基為帝,定都長安,這便是大漢王朝的開始。因此可以說,劉邦是漢朝的第一位皇帝。然而,從真正意義上來講,並非如此。
  • 劉邦一生知人善用,卻因心慈手軟放過了兩個人,差點斷送大漢江山
    誰能想到,秦始皇與劉邦只差了三歲,但是兩人相差的確實一個時代。秦始皇幼年登基,而劉邦還只是個爬樹摸魚的頑童。秦始皇一統六國,而劉邦還處於生活的重重壓迫之上,仍是一副無大志、整日混日子的無賴樣子。劉邦一生的重大轉折,也就是第一次識人,便是從秦始皇開始。秦始皇出遊之時,六國早已經歸入秦朝版圖,當時秦始皇出遊的盛大情景可謂輝煌。
  • 分封制在秦朝就被郡縣製取代,為何後來項羽和劉邦都倒行逆施呢
    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黃帝於涿鹿之野擒殺強大的蚩尤後,「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為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 從中可以看出,分封制在炎黃時期就已經產生,只不過當時的各個諸侯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諸侯「只是後來的稱呼而已。分封制經過五帝三代的不斷發展,達到巔峰時期的時候是西周。
  • 如果高祖劉邦臨死之前殺了呂后,劉邦死後,漢朝會有什麼變化
    但是這是呂后殘忍的一面,下面我們繼續來看呂后對於朝局的一種把控和影響。在孝惠帝三年的時候,在呂后支持下,漢惠帝開始了修築長城,在孝惠四年,廢除了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法。在政治方面,採用了「無為而治」,繼續當初蕭何頂下的法規,鞏固了西漢的政權。同時也開始打壓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對派,前後殺掉了趙王劉友和梁王劉恢。此二人的死亡均是因為對自己的妻子不好導致的死亡,他們的妻子呂后的女兒。
  • 五次拒絕秦始皇的名士,卻投靠了劉邦,兒子還為秦朝報了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華夏,氣吞萬裡,天下景從,無數方士儒生為了名利,紛紛獻媚於秦始皇。然而,這時有一個秦人卻先後五次拒絕秦始皇的徵召,不拿秦始皇的徵召令當一回事。更絕的是,十多年之後,這位秦人的兒子竟為秦朝報仇雪恨。
  • 秦始皇到底是雄主,還是暴君?歷史上真正罵他的,基本都是漢朝人
    其實查了一下資料,絕大多數說秦始皇是暴君的,都是漢朝的學者們,比如賈誼就說他「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用事實來說話,秦始皇從未殺過任何一位功臣,這一點比漢高祖劉邦強多了吧;至於後面所說的,秦朝以法治國,有功賞,有過罰。
  • 秦始皇的一寶物,劉邦沒拿項羽拿到卻意外弄丟,如今滿世界都找不到
    秦始皇這個人在我國的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公元前230年的時候,秦始皇一舉滅了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度的王朝,也是從秦始皇開始,我國封建制的中央集權國家開始形成。 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大略我們不能否認,但是人無完人,雖然秦始皇具備很多優秀的品質,但是他也不是沒有缺點的。在歷史上,秦始皇的生活窮奢極欲,在他的皇宮中,囤積了大量的珍寶。
  • 漢朝那些事45:他在無形中居然成就了漢朝四百年的基業
    說到漢朝的成立建業這就要提到漢高祖劉邦的建業史了,從斬白蛇起義反抗秦王的暴政和項羽之間的楚漢爭霸到最終順利建立漢朝。漢朝之所以能夠成立的前提是消滅了秦王朝收復了民心,這次我們就來聊一個在無形中成就漢王朝幾百年基業的大夫—夏無且。
  • 如果秦始皇還在世,項羽和劉邦能推翻秦朝嗎?
    秦朝到了秦二世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大亂,劉邦和項羽最終推翻了秦朝,經過楚漢戰爭後,劉邦建立了漢朝。但我們細心想一想,秦末的農民起義和舊貴族反秦都是發生在秦始皇死之後的秦二世時期的。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秦始皇不死,劉邦和項羽能否推翻秦朝呢?我覺得肯定是不能的。
  • 秦始皇嬴政與漢高祖劉邦只相差三歲!這些歷史冷知識你知道嗎?
    1908年,末代衍聖公孔令貽敲鑼打鼓地把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畫像迎進了孔府,莊嚴供奉起來。為啥?1898年德國強迫清政府籤訂了《膠澳租借條約》,盯上了山東,孔府就在山東曲阜啊。其實,1903年,他還把大英帝國愛德華七世的畫像迎進了府裡,也是因為英國與清政府籤訂了《租威海衛》專項條約。
  • 劉邦和朱元璋殺戮功臣的區別
    自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使用皇帝稱號以來至公元1912年清朝宣統皇帝退位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數百位皇帝。在這其中開國皇帝也有數十位。相比於其他開國帝王,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在其中可以稱得上是佼佼者,因為他們兩人出身比較低微,劉邦是秦朝治下的亭長(類似於今天的派出所所長),朱元璋出身更是不堪,是一位和尚。
  • 秦朝短命是因秦始皇對六國貴族心慈手軟?恰恰相反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統一天下,它的完蛋所產生的矛盾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出現的,後來反秦的劉邦、英布、彭越等人都是在秦始皇時期就因為畏懼秦法或身為囚徒集中逃竄躲在深山老林裡,等待天下變故。秦始皇的死點燃了這個導火索,陳涉首事,這些人也都跟著起兵,甚至早在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微服出行,只帶了四個武士,在鹹陽城都為盜賊所困,一度見窘,然後在整個關中大索了二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