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裡的路什麼時候能修好,農村修路到底有多難

2020-12-21 小李農村事

村裡換了兩任村書記了,路還是幾十年前的那條路,是村幹部不作為嗎?當然不是,說句到家的話,他們比普通老百姓更想著把路修好,路修好了,父老鄉親信任他誇獎他,在上面領導一看也是政績,可恰恰這個路確確實實就是修不好,農村修路說句非常到家的實在話,那個村裡有能人,大城市有個有本事的,給自己村裡修個路,那就是打個打電話的事情,可是對於我們這樣的窮鄉僻壤,想修路難比登天。

首先來說村裡沒有能人,就是那種在城市具體一個部門能說話有分量的人,大部分村裡的路,能迅速不知不覺的就給修上了,基本上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上面有人打招呼了,城裡有人好做官,又何苦是修一條路那,那一年修路沒有指標那,每個村裡的條件都差不多,給誰修不是修,為啥不照顧自己的村裡那,這不是當家的人自私,這是人的本性。

其次,就是村裡窮,貧富差距大,拿我們村裡來說吧,做生意的佔一小部分,打工的佔多數,做生意都想著修路,而打工的就想著能湊合走就行,為啥有這樣的差別那?因為前幾年想修路,找人計算了一下,平均到到個人身上一個人得800元錢,拿一個四口之家來說吧,這就得3200元,再加上父母的,這就是4800元,這對於一個單純依靠打工種地的農民來說,確確實實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他們不買車,不做生意,修不修路對他們來說影響並不是很大。

最後就是人心不齊,有的人即便是家裡窮,可是願意掏錢修路,可是有的人即便是做生意家庭條件不錯,可還是不願意掏錢,再加上有的家庭大街靠近公路,一出門就是油漆路,他們更不會願意掏錢修路,所以時間越久這個路就越不容易修了。

修路能促進經濟發展嗎?當然能,前些年有人想在我們村裡投資建廠,本事都談得差不多了,可是下了一場大雨,投資商一看這路根本就不行啊,所以果斷就放棄了,選擇了我們附近村裡一個村村通的村莊。

農村想真正意義上實現村村通,單單是靠農民自己集資修路,在我看來是非常不現實的,用我們村裡的人話說就是:那麼多年就這樣了,慢慢熬吧。

我是農村小小李,認同我的回答就給我一個關注吧,歡迎你的點讚評論和轉發

相關焦點

  • 新時代贛鄱先鋒(四十八)|李學華:義務修路護路 24載痴心不改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群眾身邊好黨員」——南昌縣塘南鎮和豐村老黨員、村民李學華的故事。李學華:義務修路護路 24載痴心不改11月中旬,正值晚稻收割的季節,也是南昌縣塘南鎮和豐村老黨員、村民李學華最忙的時候。今年,李學華種了80多畝水稻,他想早點把稻子收割完,然後集中精力去修路。
  • 要想富,先修路!農村公路標準是18公分厚,為啥變10公分了?
    在農村裡有句老話叫「要想富,先修路」的這個口號也是喊了很多年,當然了這個工程也是按照鄉村建設的標準來進行的,最大的福利就是惠民於農民,這樣的問題也是解決了部分農村由於公路不通後,當地的經濟直接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比如有的農村裡的土特產由於公路問題運輸不出去,但是這幾年的村村通公路也是解決了這類的問題。
  • 「小故事」村民稱家裡有搖錢樹,花很多錢給村裡修路,小偷翻牆進去...
    這裡有您最想知道的!這裡有您最想不到的!這裡有您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總之,您來對地方了~那麼下面就讓我帶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村裡都說馬叔叔痴情,馬叔叔年輕的時候是個窮書生,愛上了一個富家小姐,但是小姐的父親非常反對他們,後來連忙把小姐嫁到了外地,馬叔叔傷心了很久,然後拒絕給他介紹對象,最後馬叔叔一直沒結婚,馬叔叔年輕的時候讀書,後來因為家裡窮,沒有繼續讀書,跟著別人去外地工作了很多年。
  • 集體修路老太沒出力,村民20年後挖大坑攔路:不出錢別想用!
    據村支書說,原來這條路是村民們20年前集資修建的。修建此路的時候,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她自己獨居,對這條路既沒有出錢,也沒有出力。村民們一直心中不滿,記到了現在。事情發生後,村幹部進行了協調。最終,老人交了1500元,村支書幫她墊付了900元後,村民終於讓運送材料的車輛進村。看來,欠下的債不管過了多少年也還是得還!
  • 山東濱州:農村通訊線杆參差林立、根部斷裂!搬移還要村裡出錢?
    在農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參差林立的電線桿和混亂的通訊線路如蜘蛛網般密集!不僅大煞風景,還造成資源的浪費。通訊線路和線杆的混亂,這是「栽線杆比賽」?很多線杆有年數了,杆底已經開裂,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 死亡擱淺:萌新怎麼修路 修路方案介紹
    死亡擱淺裡的一大玩法就是送貨,那送貨就需要道路,所以在初期建設道路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怎麼在遊戲裡建設道路是最有利於發展的,很多小夥伴還不太了解。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萌新的修路方案,有需要的小夥伴快進來看看吧~修路需要三種材料,分別是開羅爾結晶、金屬、陶瓷。在每個節點我們都可以獲得一些這三種材料,你往這個節點送貨的量決定了你在這個節點所獲得材料的多少。
  • 瑞金:「四好農村路」鋪就鄉村振興快車道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鋪就了一條條鄉村振興快車道12月18日,記者在黃柏鄉龍湖村坳背崗萬畝臍橙園看到柏油馬路屬於「四好農村路」,自從修好以後,給當地村民出行和臍橙銷售帶來極大便利。
  • 修路護路10餘年!這位老人不簡單……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曹公修路。在淋山河鎮,有這樣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十餘載間,籌資近200萬元整塘、修路、鋪路,造福一方百姓,在當地傳為佳話。他就是曹吉良,今年68歲,別看老人一身粗布衣裳,面堂黝黑,可村裡哪裡的路破了,哪裡的橋不好,哪裡的塘不安...老人心裡都有一筆帳,他的身影也常常活躍在這些地方。村裡十二小組近700米通組路建成通車已一年了。村民走上了平坦路,可為村民修築這條路的曹吉良到現在仍背負著十幾萬元的工程欠款。
  • 農村道路:戶戶通如何一直通
    「當時規劃修建這條路的時候,解決庫區村民出行難肯定是最迫切的需求,但同時我們想要兼顧如何讓這條路更好地服務庫區經濟發展,帶動庫區周邊村民脫貧致富,如何利用會寶湖這樣得天獨厚的資源帶動旅遊業發展。」因此,沂水修建農村路將如何更好地帶動旅遊業發展作為方向之一,不僅要把路修通,還得把路與路串聯好,讓遊客既有進入縣裡的大通道,又有進入景區的小通道,為形成獨特的「沂水旅遊現象」提供交通保障。「我們始終堅持把農村公路規劃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一體解決。
  • 農村戶戶通水泥路,政府要求路面多寬多厚?能給農民解釋一下嗎?
    看到這個問題,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我們村的水泥路。大約在十幾年前,我們村就已經做到了水泥地面戶戶通,只不過我們村的水泥路,簡直是馬尾提豆腐,根本沒法提。直到現在,村民們都諷刺的說,我們村這不叫水泥路,應該叫鵝卵石路。
  • 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交通扶貧鋪就小康生活幸福路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交通扶貧鋪就小康生活幸福路  新華社記者魏玉坤、許雄、胡旭  「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修大路」……曾幾何時,這樣的標語布滿鄉村家家戶戶的院牆上,村民口口相傳,飽含著對修路致富的美好嚮往
  • 九龍坡這條路終於通了,村民致富有了盼頭!
    這條路村民等了幾十年受制於路程,長期以來,陶家鎮友愛村村民只能到鎮上售賣農產品或外出務工,收入來源單一。「我父輩往上都是靠賣農產品營生,每天走很遠的路去鎮上,那時村民們沒錢修路,為了通這條路,村裡等了幾十年。」
  • 「五尺小路」連民心——邯鄲復興區農村街巷硬化工作紀實
    「嫁到村裡50年,從沒有像現在這麼願意掃馬路。」孔繁香夫婦住的房子很大,位置卻有點兒尷尬,兩條十幾米長、一米多寬的小街巷交匯處,只住她一家,出門朝右朝前走,路都不好走。終於在今年5月底,家門口前的兩條小路都被整成了水泥路。街巷雖窄,卻是群眾日常出行的民生路;街巷縱小,卻是距離百姓最近的連心路。
  • 貴陽一小區門口有條20米「破爛路」!多位居民摔傷,呼籲趕緊修好
    採訪中,10餘位小區居民向記者大倒苦水,其中有90%的居民在這條路摔傷過。修路困難重重「這條路爛了很多年了。」84歲的陳伯告訴記者,他1997年搬入該小區,在他的印象中,剛入住時,小區還是碎石路面。大概在10多年前,雲巖區政府幫助小區改造過一次路面和一些基礎設施。「但只改造了小區大門內的路面,這段破爛路不屬於改造範圍。」
  • 農村家裡有車的越來越多,但有很多路卻很窄,未來能不能加寬
    現在在農村家庭,家裡有輛汽車,那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而且這是很多家庭都已經有了的,大部分的村子裡也都是通上了水泥路,可以說出行是非常方便的了。但是現在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村裡修的水泥路太窄了,在路上遇到輛車錯車都錯不開,有很多時候就要有一方退回一段路,找到相對比較寬的地方才可以。
  • 「我的扶貧故事」為民修路辦實事 繪就村民幸福畫卷丨息烽縣石硐鎮...
    「現在我們村家家戶戶都通上水泥路了,路面上光潔亮麗,晚上就著月光不用照手電都能走親戚嘮嗑了。」一村民滿臉幸福的說著。我叫代舟,是貴州貴陽息烽縣石硐鎮經濟發展辦負責人,如今,走在村裡,不時有村民跟我感嘆村子近年來的變化,村靚路寬民富,大家的生活變化翻天覆地。代舟而這些在三年前,是不敢想的。
  • 鶴壁市濬縣善堂鎮楊梁村:民心路 小康路 振興路
    這句話一下子讓記者興趣大增,在接下來的一天多採訪中,記者總也繞不開楊梁村的路這個話題。民心路行走在楊梁村裡,記者發現,楊梁村的路四通八達,通到每個村民的家門口。這一點,與別的村大不一樣。每個街巷的路都至少能過得了轎車,又平又寬。
  • 莽莽玉帶貫山川——隴西縣「四好農村路」助力扶貧增收見聞
    莽莽玉帶貫山川——隴西縣「四好農村路」助力扶貧增收見聞隴西縣馬河鎮楊營村村民王曉軍在香菇大棚裡管護香菇。老人手指眼前的大山,繼續說道,「村子裡是土路,下雨了我們光著腳出門。幾乎家家養著毛驢,誰家蓋房子就用毛驢架子車拉磚拉瓦。」馬河鎮楊營村距縣城60公裡,曾是深度貧困村。王曉軍的家曾經住在這裡的大山中,山路彎彎,孩子們上學就要走1個多小時,中午只能在學校裡吃個泡麵、幹饃饃等。自己家裡種些洋芋、玉米和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