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交通扶貧鋪就小康生活幸福路
新華社記者魏玉坤、許雄、胡旭
「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修大路」……曾幾何時,這樣的標語布滿鄉村家家戶戶的院牆上,村民口口相傳,飽含著對修路致富的美好嚮往。
如今,全國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郵,沿著一條條連接十裡八鄉的農村公路,老百姓走在脫貧致富大道上。
路通了,她高興地第一次穿上高跟鞋
對金沙江大峽谷深處的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阿布洛哈村村民來說,今年6月30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村子第一次迎來開往鎮上的客運班車,阿布洛哈通公路、通車了!
這裡曾是一個不通公路的具備通硬化路條件的建制村,沿著羊腸小道出村要走3個多小時。
2019年6月,通村公路開工。因地形複雜,前面3公裡加1個隧道竟耗時4個月。當地多方協調,用直升機空投大型施工設備進村。一年後,通村公路修通了,村民坐車10多分鐘可出村,2小時就到縣城。
24歲的阿達麼友雜人生第一次穿上高跟鞋,踩在平展的柏油路上興奮得想哭,「比生完孩子還激動」。
車路雙通,村裡產品的銷路廣了!花椒、蜂蜜等特色農產品可快遞出村,村黨支部書記吉列子日的微信又增加了幾個客戶……
阿布洛哈車路雙通是我國交通扶貧持續推進的一個縮影。
在世界屋脊西藏,截至今年8月,西藏所有的縣城通瀝青路,86.4%的鄉(鎮)和61.4%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全區公路建設累計吸納54.7萬名群眾轉移就業,幫助農牧民群眾增收137.2億元。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吳春耕表示,交通運輸部始終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對貧困地區優先安排項目、優先保障資金,全力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全國農村公路總裡程超400萬公裡,絕大部分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
路好了,他回村賣自釀高粱酒
最近,山西大同市陽高縣鎮邊堡村遊人絡繹不絕。過去,這個偏僻的村莊,守著明古堡、烽火臺等獨特旅遊資源,卻忍受貧窮。
「路修好後,村民能『走出去』,遊客也能『走進來』。村裡適時搞起了鄉村旅遊,隨之興起的餐飲住宿、土特產銷售加上種養等收入,村民年人均純收入超6000元。」鎮邊堡村村支書渠啟說。
渠啟提到的這條路是山西省近來重點建設的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旅遊公路之一的「長城一號」旅遊公路。截至目前,山西三大板塊旅遊公路累計開工3040公裡,建成2254公裡,有效帶動了鄉村旅遊產業發展。
鎮邊堡村村民張月文原先在大同市一家汽車裝潢店打工,兩年前回村開始賣自釀高粱酒。
「主要是附近農家樂採購,遊客喜歡喝,還有人當紀念品帶回去。」張月文說,去年他家的酒坊賣了5萬多元錢,「比打工強多了」。
老鄉富不富,基礎在公路。吳春耕介紹,近年來,交通扶貧大力支持「交通+特色產業」扶貧模式,公路圍繞產業建,產業圍繞公路轉,老鄉們進城就業、返鄉創業更便捷,在家門口就能找到致富門路。
河北涉縣大力挖掘紅色文化、女媧文化等,全縣千裡鄉村路上鑲嵌了300餘處文化景點,旅遊公路變身公路旅遊;陝西千陽縣寶豐村盛產矮砧蘋果,當地修通通村路、通組路、園區路,「紅蘋果」變身增收致富的「金果子」……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扶貧支持貧困地區新改建了5.9萬公裡資源路、旅遊路、產業路,一條條路,就像一把把打開山門的「金鑰匙」,帶動一片產業,帶富一方百姓。
路美了,他自發清除路兩旁雜草
「黨和政府花了那麼多錢為我們修好這條路,我們也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把這條路養護好。」烈日當頭,湖南寧鄉市道林鎮石金村村民劉湘正拿著柴刀,細心清除村道兩旁的雜草。
去年4月石金村通村公路拓寬硬化以後,劉湘買了一臺農用車在當地跑運輸,日子越過越紅火。他說:「這條路載著我們的『活計』,養護好這條路,是我們的責任。」
道林鎮鎮長姜曉告訴記者,當地已建立起路長制工作責任機制,積極引導村組、當地企業等共同參與公路建設和管理,努力把農村公路管好、護好、運營好,為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保障。
路好了,人心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幹勁更足了。
貴州印發方案,鼓勵公路沿線群眾通過家庭承包方式參與農村公路日常養護;甘肅將農村公路管養資金納入政府一般公共預算,健全完善農村公路專業養護、承包養護、群眾養護等多元化養護運行機制……各地正在積極行動,守衛好家門口的這條致富路。
鄉村因路而興,也因路更美。
近年來,各地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農村公路尤其是「四好農村路」建設與自然生態、田園風光和諧共生,與鄉風文明、鄉村治理協同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窗口。
吳春耕表示,交通運輸部將以「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為抓手,因地制宜推動交通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促進交通運輸、郵政快遞、商貿供銷等農村物流資源整合,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好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