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好山水大文章 走穩生態小康路
金羊網 作者:趙映光、王漫琪、張送稔 2020-07-23
揭西縣是如何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帶領全縣人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的呢?
美麗鄉村處處是風景,圖為揭西縣粗坑村
揭陽市揭西縣緊扣「生態發展示範區」定位,因地制宜盤活存量資源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映光 王漫琪 通訊員 張送稔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走進「中國天然氧吧」揭陽市揭西縣,只見群山環繞、林木蔥蘢、山泉潺潺,片片良田裡瓜果飄香,花樹掩映中一棟棟農家庭院雅致動人,處處盡顯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作為全國知名革命老區,揭西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一度超過了0.99萬戶2.88萬人,省定貧困村更達67個,是全省脫貧攻堅任務相對較重的縣區之一。如今,該縣所有貧困人口和貧困村均達到了脫貧出列標準,2019年全縣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貧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揭西縣是如何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帶領全縣人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的呢?
密碼1 黨建引領 志智雙扶聚合力
從省定貧困村到遠近聞名的「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揭西縣金和鎮山湖村成功「逆襲」的背後,是當地村民生活越來越富足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以前種地兩年收入加起來還不到三千塊,現在單在苗圃場裡幫忙,一個月工資就有三千多塊。」山湖村村民楊漢規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年底加上苗圃場、光伏發電站等扶貧項目的保底分紅,算下來有兩萬多塊,日子越過越好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聊起山湖村近年來發生巨變的原因時,省交通集團駐山湖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程銳認為,強化黨建的引領作用,為該村脫貧攻堅凝聚起強大合力,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據介紹,山湖村黨總支近年來注重從機制、黨員教育、幹部培養上下功夫,切實增強黨組織和黨員戰鬥力,通過幹部帶著黨員幹、黨員帶著群眾幹,培養了一支素質過硬、能夠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村幹部隊伍。
此舉也正是揭西縣通過黨建引領深入推進「志智雙扶」工作,建立長效機制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揭西縣充分發揮各級黨員幹部的「頭雁效應」,全縣副科級以上幹部固定每周一到掛點貧困村開展指導幫扶工作,幫助基層及時解決問題,做到村村有幫扶單位,戶戶有幫扶幹部,引導貧困群眾轉變落後觀念,強化技能培訓,凝聚脫貧攻堅合力,帶領全縣人民脫貧致富。
山湖村成為「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
密碼2 串珠成鏈 全域旅遊天地闊
與山湖村相距14公裡的棉湖鎮省定貧困村鯉魚溝村,在近年上演了一出窮鄉「鯉魚」躍龍門的故事,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成為了揭西縣的美麗鄉村典範。
依託典範帶動效應,揭西縣正按照「以點帶動、連線成片、全域推進」的工作思路,深挖潮客文化,加快紅色旅遊資源開發,投入14億元打造10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串珠成鏈打造7條美麗鄉村精品遊路線,並將其納入全域旅遊的創建範疇。
2019年,揭西縣成功創建粵東地區首個「中國天然氧吧」,成為首批七個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之一和廣東省「旅遊綜合競爭力十強縣」。近年來,該縣更是緊扣「生態發展示範區」定位,把「盤活存量資源,做好山水大文章,舉全縣之力創建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作為帶領全縣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
據統計,目前,該縣已建成國家4A景區2個、3A級景區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1個。去年,全縣旅遊接待總人數達1341.3萬,旅遊總收入78.87億元。
密碼3 產業造血 優質蔬菜走出去
供港蔬菜基地也是揭西縣依託生態優勢探索開發的「造血式」產業。
盛夏午後,年近七旬的湖光村村民貝伯在位於坪上鎮員東村的鴻霖供港蔬菜基地內,忙著包裝剛摘好的新鮮茄子。
「原先(這裡)都是荒地,自從建成這個供港蔬菜基地後,村裡的貧困戶大多在這裡幫忙打理,在家門口就能掙工資,生活條件改善很多。」坪上鎮農業辦公室主任黃俊停說。該基地是去年東莞市道滘鎮對口幫扶坪上鎮四新村、四和村、員東村3個省定貧困村,與揭西縣鴻霖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開發的「造血式」扶貧產業項目,以「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推動土地集中流轉和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形成幫扶長效機制。
事實上,除了上述基地外,目前揭西縣已有多個鄉鎮立足自身氣候溫和、日照充足、水質優良、土壤肥沃等優勢,積極引進專業蔬菜種植加工企業,生產優質新鮮蔬菜供應香港市場。
其中,揭西縣鴻霖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是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認證的「信譽農場」之一,由其開發的供港蔬菜基地已耕耘發展多年,產業規模逐漸擴大,經濟效益逐年提高,為坪上鎮乃至整個揭西縣的農業產業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頭雁日記
拉近與村民距離 從過語言關開始
講述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駐揭陽市揭西縣大溪鎮大東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李鵬
整理: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映光 王漫琪
位於大溪鎮東南部的大東村,是一個純農村莊,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村容村貌較差,村民收入主要靠農業種植和外出務工,561戶2702名村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88戶295人。
「出徵」之前,局領導提出了要求:來了就要「做大東人,說大東話,做大東事」。初到村裡,看到貧困現狀時,我的心裡很著急,迫切地想抓緊時間多做些實事。
由於我和工作隊隊員成思分別來自山西省和湖南省,「語言關」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首個難題。慶幸的是,在與村民的朝夕相處中,我們很快從最初的「完全聽不懂」到後來「能聽一些、能說一些」。跨過了「說大東話」第一關,也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很多事情推動起來也更順暢了。
美化提升村道和水塘、升級改造村文化站和文化廣場周邊環境、改善村委會辦公環境和村小學教學條件、修繕機耕路便利村民生產生活……看著大東村逐步發生的變化,我的內心無比自豪。
在扶貧工作中,我們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摘「窮帽」、拔「窮根」、實現長遠發展的根本之策。為此,我們努力盤活村裡原來沒有用好的各項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除因地制宜引導村民科學開展淮山、何首烏等經濟作物種植,協助培育和申報「大溪淮山」地理標誌商標品牌外,我們還把中藥材種植基地改造成了一片可耕種的良田,並種上了70棵烏橄欖樹,為村集體留下長期穩定的資產收益點。
自2019年5月以來,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大東村直接投入和引進社會捐贈的幫扶資金超1400萬元,幫助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0%實現脫貧,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3萬元,村集體收入達18.59萬元,全面達到貧困村出列標準,而我也被揭陽市評為2019年度「脫貧攻堅優秀幫扶個人」。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