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好山水大文章 走穩生態小康路

2021-01-09 金羊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好山水大文章 走穩生態小康路

金羊網  作者:趙映光、王漫琪、張送稔  2020-07-23

揭西縣是如何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帶領全縣人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的呢?

美麗鄉村處處是風景,圖為揭西縣粗坑村

揭陽市揭西縣緊扣「生態發展示範區」定位,因地制宜盤活存量資源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映光 王漫琪 通訊員 張送稔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走進「中國天然氧吧」揭陽市揭西縣,只見群山環繞、林木蔥蘢、山泉潺潺,片片良田裡瓜果飄香,花樹掩映中一棟棟農家庭院雅致動人,處處盡顯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作為全國知名革命老區,揭西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一度超過了0.99萬戶2.88萬人,省定貧困村更達67個,是全省脫貧攻堅任務相對較重的縣區之一。如今,該縣所有貧困人口和貧困村均達到了脫貧出列標準,2019年全縣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貧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揭西縣是如何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帶領全縣人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的呢?

密碼1 黨建引領 志智雙扶聚合力

從省定貧困村到遠近聞名的「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揭西縣金和鎮山湖村成功「逆襲」的背後,是當地村民生活越來越富足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以前種地兩年收入加起來還不到三千塊,現在單在苗圃場裡幫忙,一個月工資就有三千多塊。」山湖村村民楊漢規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年底加上苗圃場、光伏發電站等扶貧項目的保底分紅,算下來有兩萬多塊,日子越過越好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聊起山湖村近年來發生巨變的原因時,省交通集團駐山湖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程銳認為,強化黨建的引領作用,為該村脫貧攻堅凝聚起強大合力,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據介紹,山湖村黨總支近年來注重從機制、黨員教育、幹部培養上下功夫,切實增強黨組織和黨員戰鬥力,通過幹部帶著黨員幹、黨員帶著群眾幹,培養了一支素質過硬、能夠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村幹部隊伍。

此舉也正是揭西縣通過黨建引領深入推進「志智雙扶」工作,建立長效機制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揭西縣充分發揮各級黨員幹部的「頭雁效應」,全縣副科級以上幹部固定每周一到掛點貧困村開展指導幫扶工作,幫助基層及時解決問題,做到村村有幫扶單位,戶戶有幫扶幹部,引導貧困群眾轉變落後觀念,強化技能培訓,凝聚脫貧攻堅合力,帶領全縣人民脫貧致富。

山湖村成為「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

密碼2 串珠成鏈 全域旅遊天地闊

與山湖村相距14公裡的棉湖鎮省定貧困村鯉魚溝村,在近年上演了一出窮鄉「鯉魚」躍龍門的故事,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成為了揭西縣的美麗鄉村典範。

依託典範帶動效應,揭西縣正按照「以點帶動、連線成片、全域推進」的工作思路,深挖潮客文化,加快紅色旅遊資源開發,投入14億元打造10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串珠成鏈打造7條美麗鄉村精品遊路線,並將其納入全域旅遊的創建範疇。

2019年,揭西縣成功創建粵東地區首個「中國天然氧吧」,成為首批七個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之一和廣東省「旅遊綜合競爭力十強縣」。近年來,該縣更是緊扣「生態發展示範區」定位,把「盤活存量資源,做好山水大文章,舉全縣之力創建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作為帶領全縣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

據統計,目前,該縣已建成國家4A景區2個、3A級景區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1個。去年,全縣旅遊接待總人數達1341.3萬,旅遊總收入78.87億元。

密碼3 產業造血 優質蔬菜走出去

供港蔬菜基地也是揭西縣依託生態優勢探索開發的「造血式」產業。

盛夏午後,年近七旬的湖光村村民貝伯在位於坪上鎮員東村的鴻霖供港蔬菜基地內,忙著包裝剛摘好的新鮮茄子。

「原先(這裡)都是荒地,自從建成這個供港蔬菜基地後,村裡的貧困戶大多在這裡幫忙打理,在家門口就能掙工資,生活條件改善很多。」坪上鎮農業辦公室主任黃俊停說。該基地是去年東莞市道滘鎮對口幫扶坪上鎮四新村、四和村、員東村3個省定貧困村,與揭西縣鴻霖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開發的「造血式」扶貧產業項目,以「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推動土地集中流轉和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形成幫扶長效機制。

事實上,除了上述基地外,目前揭西縣已有多個鄉鎮立足自身氣候溫和、日照充足、水質優良、土壤肥沃等優勢,積極引進專業蔬菜種植加工企業,生產優質新鮮蔬菜供應香港市場。

其中,揭西縣鴻霖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是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認證的「信譽農場」之一,由其開發的供港蔬菜基地已耕耘發展多年,產業規模逐漸擴大,經濟效益逐年提高,為坪上鎮乃至整個揭西縣的農業產業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頭雁日記

拉近與村民距離 從過語言關開始

講述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駐揭陽市揭西縣大溪鎮大東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李鵬

整理: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映光 王漫琪

位於大溪鎮東南部的大東村,是一個純農村莊,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村容村貌較差,村民收入主要靠農業種植和外出務工,561戶2702名村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88戶295人。

「出徵」之前,局領導提出了要求:來了就要「做大東人,說大東話,做大東事」。初到村裡,看到貧困現狀時,我的心裡很著急,迫切地想抓緊時間多做些實事。

由於我和工作隊隊員成思分別來自山西省和湖南省,「語言關」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首個難題。慶幸的是,在與村民的朝夕相處中,我們很快從最初的「完全聽不懂」到後來「能聽一些、能說一些」。跨過了「說大東話」第一關,也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很多事情推動起來也更順暢了。

美化提升村道和水塘、升級改造村文化站和文化廣場周邊環境、改善村委會辦公環境和村小學教學條件、修繕機耕路便利村民生產生活……看著大東村逐步發生的變化,我的內心無比自豪。

在扶貧工作中,我們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摘「窮帽」、拔「窮根」、實現長遠發展的根本之策。為此,我們努力盤活村裡原來沒有用好的各項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除因地制宜引導村民科學開展淮山、何首烏等經濟作物種植,協助培育和申報「大溪淮山」地理標誌商標品牌外,我們還把中藥材種植基地改造成了一片可耕種的良田,並種上了70棵烏橄欖樹,為村集體留下長期穩定的資產收益點。

自2019年5月以來,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大東村直接投入和引進社會捐贈的幫扶資金超1400萬元,幫助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0%實現脫貧,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3萬元,村集體收入達18.59萬元,全面達到貧困村出列標準,而我也被揭陽市評為2019年度「脫貧攻堅優秀幫扶個人」。

編輯: 寶厷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菜籃子」裡的小康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來看「菜籃子」裡的小康夢。地鐵一號線站外,就是原來的紅橋區佳園裡社區商業街。上世紀80年代末,由於周邊佳園北裡、佳園東裡等5個小區,有近3萬名居民要買菜,這裡逐漸形成了佔路市場。許愛順,1994年從山東德州來到天津做小本生意,賣雜糧、賣蔬菜。雖然天天起早貪黑、吃苦受累,但跟在老家打工相比,能賺到的錢多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美麗宜居新南京 讓全面小康有顏值有品質
    ,生態環境是關鍵。《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聚焦南京,看看這裡如何以繡花功夫雕琢城市、用綠色堅守呵護城市,夯實生態宜居之本,築牢幸福生活之基,把一個囊括「自然山水韻、古都文化魂、國際現代貌」的美麗古都留給未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在物質豐盈的同時,他們正享用著精神大餐:成立了文化大院,唱二人轉、扭大秧歌、跳廣場舞,參加公益活動……村風民俗向上向善,村民日子過得多姿多彩。黃昏時分,一天的採訪結束,記者將踏上歸程。熱情的劉大姐拉出跳廣場舞用的音響設備,放起了耳熟能詳的《好日子》,「陽光的油彩塗紅了今天的日子喲,生活的花朵是我們的笑容……」歡快的樂曲輕柔地流淌在廣袤的梨樹黑土地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感受小康進程「中國風」
    「小康」以及「大同」,是先輩們憧憬的社會理想,是典型的中國表達。筆者近日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一路走來,途經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穿林海,過草原,進農村,真切感受到農業在強起來,農民在富起來,農村在美起來,感受到奔小康進程中的「中國風」「中國範」。  小康實踐更注重鄉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解鎖幸福的密碼——「先行者」蘇州探路小康紀事
    在蘇州,人們對小康的感受真切而充實。在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三山村一家民宿,工作人員在整理物品(2018年10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對於張家港永聯村村民郭金南來說,去年春天做的肝臟移植手術猶如生活一道大坎。好在醫保報銷後,村裡又發放了4.5萬多元醫療補助款,大大緩解了全家經濟壓力。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太原市美術作品展
    本次展覽共展出美術作品100幅,美術有國畫寫意畫、工筆畫,油畫、版畫、水粉畫,內容有山水、花鳥、人物,作品通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鮮明主題,呈現了新時代勞動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脫貧攻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的精神,描繪出太原市的風景名勝、人文歷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2020-09-13 1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建設高標準農田 破解「靠天吃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通過水利工程措施、農業措施和科技措施的綜合運用,對「田、土、水、路、林、電」實施綜合整治和開發。 與此同時,區農業農村委堅持以服務群眾為宗旨,在項目申報前,成立調研小組,走鄉間、轉田坎,了解項目區農田實際情況和老百姓的實際意願;在項目建設中,派遣監理公司監督工程建設質量,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提高科技種田水平。 「自『十二五』以來,我區共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66個,完成財政投資4.16億元,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33.61萬畝。」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裡口山:村民樂享「家門口」經濟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裡口山:村民樂享「家門口」經濟 2020-07-26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黃牛哞哞叫,農民奔小康
    黃牛哞叫,農民奔小康!曾經傳統的農耕小村靠解放思想、人人爭先,奏響了四季小康歌,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先進村!故事1敢拼敢闖 鄉村瓦匠變身養牛大戶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村裡路封了,飼料進不來,牛出欄後運不出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產業興旺,老鄉的日子也越過越旺!
    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採訪中,記者所到之處隨處可見蓬勃發展的鄉村特色產業,依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各具特色的文化底蘊,老百姓在家門口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子,日子越過越紅火,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信心。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  「以前的十八洞窮得讓人心痛,現在的十八洞幸福得讓人心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託布裡哈提村幸福生活踏歌來
    脫貧,希望所在;攻堅,力量所在;奔小康,目標所在。通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村裡交通改善了,環境變好了,大家也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提起這幾年村裡的變化,村民阿衣努爾·哈曼感慨萬千。  2017年以來,工作隊以「定居興牧+環境整治」為目標,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力度,在博州稅務部門的支持幫助下,先後爭取公共建設項目資金3752.15萬元,新建安居富民房102套,完成了7公裡自來水管網改造,鋪設柏油路20.3公裡,新建了休閒廣場及20畝生態果園,種植風景樹、果樹3200餘棵,不僅讓百姓收穫了實惠,而且實現了美麗鄉村的華麗蝶變
  • 光影見證小康:文昌閣和四望亭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光影記憶。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
    李 拯「生態美」與「產業優」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良好的生態,本身成為孵化產業的溫床,為那些對品質要求高的產業提供了舞臺。「我們的茶葉不噴農藥,在採摘生長期連草都不能除,真正的原生態茶要與樹木雜草共生共榮、和諧生長」。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的五龍山生態茶園,茶農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美在變化大——盂縣秀水鎮水神山路沿線...
    村莊乾淨整潔是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是鄉愁得以安放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鄉村振興了,環境變好了,鄉村生活也越來越好了。要繼續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點做好垃圾汙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 百位人大代表話小康丨李葉紅:石頭縫裡開出奔富路
    李葉紅用她的辛勞、堅守和付出,在石頭縫裡開出了一條通往美好小康生活的幸福路、奔富路。李葉紅因企業改制下崗後,事業不斷做大,她意識到水果的需求量一定會越來越大,就多處尋求現代農業創業機會。2006年,李葉紅奪得北山村石馬山3100畝荒山的承包經營權。
  • 【走向小康】「雞司令」的小康之歌
    【走向小康】「雞司令」的小康之歌 2020-07-06 1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堡子鎮朱北村致富記
    曾經的朱北村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缺乏產業支撐,是大堡子鎮13個村中典型的貧困村。近年來,通過黨支部引領,著力在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上下功夫,全速培育富民產業,通過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讓全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實現增收,使全村群眾生活和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股文明新風吹遍家家戶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任志波:特色養殖奔向「甜蜜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任志波:特色養殖奔向「甜蜜生活」 2020-08-19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江蘇如皋:一個「國字號」明星村的小康密碼
    平園池村的創新實踐,也為如何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提供了示範和啟示。偏僻小村如何能獲得「國」字頭榮譽?近日,記者來到如皋,探尋這個明星村的小康密碼。 紮根平園池村6年,村黨總支書記劉煒建與村民一起見證了這裡的小康蝶變,他告訴記者,平園池村是由太平井、藕池、水竹園三個自然村合併而成的。水竹園於2020年10月開園,已成為村裡第2個大景點。高峰時,一天遊客量可達2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