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是關鍵。《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聚焦南京,看看這裡如何以繡花功夫雕琢城市、用綠色堅守呵護城市,夯實生態宜居之本,築牢幸福生活之基,把一個囊括「自然山水韻、古都文化魂、國際現代貌」的美麗古都留給未來。
【科學治水 碧波古韻今猶在】
江蘇臺記者尹美又:西鄰明城牆,北依紫金山,南接秦淮河,49.7公頃的月牙湖是南京重要的景觀水體,漫步湖畔,微風拂面、樹影婆娑、波光粼粼,月牙湖名副其實如月亮般清麗怡人。但在治理前,這裡卻是另外一番模樣。
一位南京市民告訴記者,以前月牙湖的水很渾很臭,整治之後乾淨多了,水也變清了。平常大家早晚都在這邊散步,下午來湖邊坐坐,都很悠閒的,很開心。
2016年,月牙湖作為南京市首批黑臭水體展開持續整治。按照「拆、截、清、修、引、測、管、景」8字法指導,整治排汙口,實施雨汙分流改造,消除內源汙染。
南京市秦淮區水務局副局長徐連奎介紹,針對月牙湖實施了生態修復,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水生動物的放養,構建了水下森林,構築了一個生態島,好多野鴨子等水鳥都在這兒安家落戶。
為進一步做優宜居生活環境,南京用好城市管理「繡花針」,健全長效常態機制,設立3011名河長湖長,利用「南京河長」手機APP,實時跟蹤各級河長的巡河報告、巡河問題處置等情況,讓150條城市黑臭水體再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景。
【留住鄉愁 不負青山不負人】
距離主城區30公裡的江寧區錢家渡村,也通過治水換回江南水鄉。錢家渡村通過水系梳理、雨汙分流與日常水域保潔,有效地改善了當地水環境。「借水行舟」做出一篇濃墨重彩「水文章」:一條3.8公裡的水上遊線,將周邊的江南水利文化園、現代農業展示館、漁趣園等多個旅遊景點串珠成鏈,讓遊客體驗「悠然水鄉,農漁天堂」的現實模樣。
一位遊客說,這邊還是蠻漂亮的,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非常適合過來放鬆放鬆。
水清岸綠的鄉村美景吸引遊客紛至踏來,錢家渡村民的日子也跟著美了起來。一排排粉牆黛瓦的民居就是當地老百姓的民宅,這裡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在原有民居的基礎上進行微改造,發展餐飲住宿,真正富了老百姓的口袋。村民陳益青原先在外地打工,後來回鄉經營民宿,現在生意特別好,周末入住的房間都要提前一個月才能預定。
南京在擘畫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一方面充分挖掘鄉村文化,各美其美,留住鄉愁;另一方面,盤活土地資源,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吸引村民家門口就業。百姓腰包鼓了,精氣神更足了。
村民黃連寶算了一筆帳:土地流轉後,每年每畝能拿700塊錢,平時還在合作社打工,一個月有4000多塊錢,一年的收入能有5萬塊錢。
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和平社區黨委副書記朱偉說:「村莊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集體收入從前兩年的17.8萬元增加到現在的400多萬元。老百姓從前兩年的1.8萬元的人均收入增加到現在的3.1萬元,老百姓的生活更有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尹美又 楊帆 張正 編輯/胡超)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