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今年以來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江蘇牢記總書記囑託,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勝利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即將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天起,本報在「邁向全面小康這五年」專欄推出「喜看江蘇『十三五』發展新成就」系列報導,全面展示「十三五」以來江蘇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發展成就。敬請關注。
當時光的腳步邁進2020年最後一個季度,歷史的巨輪,載著億萬人民的小康夙願,穿越困難與險阻,即將抵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彼岸。第一個百年的奮鬥目標,近在咫尺、觸手可及。
為全國發展探路,是黨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並發表重要講話,殷切期望江蘇緊緊圍繞「兩個率先」,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推動「五個邁上新臺階」,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考察調研,要求江蘇著力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
「十三五」以來,江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自覺肩負起走在前列的使命,扛起先行者的擔當,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奮力書寫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高水平全面小康時代答卷。
砥礪前行,高水平建成獲得感更強的全面小康
75歲的張志明雖是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村民,卻像城裡人一樣領退休金、住老年公寓,每天健身下棋、休閒散步,隔三差五去村裡的文化中心看戲聽曲……「不愁吃不愁穿,日子美得很!」對於如今「有錢又有閒」的生活,老張心滿意足。
在居民收入水平邁入「4萬元時代」的江蘇,「老張」們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五年,「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願景,正在江蘇呈現為一幅幅小康生活的現實圖景。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對人民、對歷史作出的承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基礎、關鍵一步。對江蘇來說,不僅要率先建成,而且要高水平建成。」省委書記婁勤儉強調,衝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瞄準高水平,突出「全面性」,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面進步;突出「廣覆蓋」,覆蓋所有區域和人口,確保一人不少、一地不落地進入全面小康;突出「高質量」,真正貫徹新發展理念,體現「強富美高」要求,經得住實踐和群眾的檢驗。
高水平,意味著江蘇的全面小康要做到標準更高、分量更重、成色更足。「十三五」期間,在「強富美高」藍圖的指引下,省委、省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幹,交出了一份讓8000多萬江蘇人民振奮和自豪的「成績單」。
「經濟強」的成就更加顯著。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3個萬億元臺階,去年達9.96萬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增長2.5%,全年有望突破10萬億元大關。「百姓富」的成果更加可感。率先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省人均GDP由2015年的近9萬元增長至去年的超12萬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大核心指標——地區生產總值翻番、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均已實現。
在邁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徵程中,江蘇清醒意識到存在的短板弱項,並以更為積極主動的姿態,緊扣「高水平」「全面性」兩大基點,補短板強弱項,提高全面小康「含金量」。
決不讓群眾住著危房「被小康」,以蘇北農村住房條件改善這個「牛鼻子」工程為抓手, 江蘇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民群眾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
豐收的季節,望著大片金燦燦的稻田,33歲的新沂市瓦窯鎮富馳家園居民池坤成露出喜悅的笑容。多年在外務工的他返鄉後,去年搬進了新房,還承包起360畝農田,機械化種植水稻和小麥。「如今大戶集約種植是趨勢,家鄉越來越好,回來工作不比外頭差!」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為了讓江蘇孩子都能學有所教,我省系統謀劃推動教育改革,努力當好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
「學校很漂亮,有各種功能教室,食堂吃得比家裡還要好,我還參加學校的舞蹈社團,每周都有活動……」今年9月,宿遷市宿城區羅圩鄉四年級學生陳妍從村裡的聯伍教學點轉入羅圩中心小學。宿遷今年撤併166所100人以下教學點,對保留的33所教學點進行提檔升級,讓更多的農村孩子從「有學上」變為「上好學」,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和成長機會。
去年12月16日9:05,D5668次列車從鹽城站鳴笛啟程,蘇北地區從此全面邁入「高鐵時代」。對標「經濟強」,交通曾是制約區域協調發展的突出「短板」。「十三五」以來,江蘇加快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作出「以我為主、系統謀劃」「蘇北突破、蘇中提升、蘇南優化」等一系列決策部署,創造一年內開工建設兩個高鐵項目、寧淮城際鐵路從獲得規劃支撐到實現開工僅用8個月等多個新紀錄。先後建成青鹽、寧啟二期、徐宿淮鹽、連淮、滬蘇通一期等一批重大項目,新增運營鐵路895公裡,佔江蘇鐵路運營總裡程的24.4%。
如今,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探路實踐,給江蘇人帶來穩穩的獲得感。
奮楫爭先,讓「強富美高」成為發展鮮明標識
「這次我們只要三四個億,卻有三四十億元資金要進來。」江蘇集萃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翔最近接待了一批批來訪者。面對蜂擁而來的資本,高翔精心挑選最有利於企業長遠發展的合伙人。而在一年多前,這位賣房投身南京科創大潮的知名教授還在擔心首場融資路演落空。
在南京,「實驗室裡的事業」,正加速聚變為產業升級的新動能。南京舉全市之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以創新驅動賦能實現「加速跑」,成為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的「高質量發展增長極」;GDP增速連續11個季度保持在8%左右,去年增速居東部地區GDP超萬億城市首位。今年,面對疫情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壓力,南京上半年GDP同比增長2.2%,改革開放40多年來經濟總量首次進入全國十強。
匯聚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一個個激蕩人心的「創新故事」正在江蘇不斷上演。「把經濟發展抓好,關鍵還是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江蘇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把創新驅動作為核心戰略,全力建設創新型省份,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不竭動力。
到去年底,我省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72%,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30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4%,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4%。這一個個數據見證一個事實:江蘇,已成為全國創新資源最豐富、創新活動最活躍、創新成果最密集、創新生態最健全的地區之一。
在創新引領、培育發展新動能等方面積極「做加法」的同時,江蘇在化解產能過剩、淘汰落後產能、禁漁退岸等方面大刀闊斧「做減法」,統籌做好治汙、添綠、留白3篇文章,讓美麗江蘇成為「強富美高」最直接最可感的展現。
推動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成立、研究制定遺產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編制遺產保護管理五年戰略規劃……這是鹽城市申遺辦10月重點工作的清單,9個大項39個小項,密密麻麻排滿5張紙。今年7月,在鹽城黃海溼地世界遺產證書揭牌儀式上,鹽城牽頭組建淮河生態經濟帶生態環保聯防聯治專委會,牽手其他沿淮城市,共抓生態環境保護,共建美麗宜居、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生態經濟帶。
如今,「美麗」在江蘇有了新的定位、新的詮釋。今年7月,省委作出決定,把美麗江蘇建設作為一項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作為新形勢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整體規劃、系統推進,努力在美麗中國建設中走在前列、成為典範。一幅美得有形態、有韻味、有溫度、有質感的美麗江蘇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走在前列,奏響高質量發展最激越旋律
10月13日,徐工集團第三臺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正式落戶中油一建,再次打破國內超大噸位履帶起重設備被國外品牌壟斷的格局。
從曾經的「傻大黑粗」到如今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當之無愧的「龍頭」,徐工集團的成長軌跡,正是江蘇製造業由「大」變「強」的生動縮影。
實體經濟,是江蘇最厚實的「家底」,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隨著先進位造業數位化、集群化、國際化不斷推進,江蘇製造加速邁向「江蘇創造」「江蘇智造」,快馬揚鞭由「大」奔「強」。
「世界物聯網發展看無錫」,無錫物聯網產業聚集企業超2000家,初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規模全國領先。鎮江的航空航天產業、連雲港的生物醫藥產業、徐州的半導體產業等先進位造業加速崛起,以徐工、亨通、法爾勝等名企為龍頭的高端裝備製造業聯合體不斷湧現,構築起江蘇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個高地。去年,全省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21.8%、44.4%,與2015年相比均有不小的增幅。
「強富美高」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為江蘇勾畫的宏偉藍圖,也是黨中央對江蘇發展要求從速度率先轉向質量領先的集中體現。5年來,從部署「五個邁上新臺階」,到深化「兩聚一高」新實踐,再到確立「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目標、全面展開「六個高質量」工作布局、率先建立高質量發展監測考評體系,「強富美高」正在成為江蘇發展最鮮明的標識,高質量發展成為最激越的旋律。
「高水平全面小康是目標,高質量發展是路徑。」省長吳政隆表示,對標新發展理念,江蘇搶抓「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機遇,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走出一條具有江蘇特色的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發展路徑。
向改革要發展活力,向開放要發展空間。連雲港作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打造區域發展中心、重點產業中心、綜合樞紐中心;徐州搶抓高鐵和網際網路帶來的經濟地理格局重塑機遇,加快建設「國際陸港」;鹽城聚力建設「中韓產業園」……加快建設「一帶一路」交匯點,江蘇增創改革開放新優勢。
10月15日,全國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現場會在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召開,成立一年多來,這裡逐漸成為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中的「高產田」——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案例66項,在全省示範推廣14項;新設立企業1.4萬餘家,新增內資企業註冊資本676.8億元,實際使用外資13.64億美元。
陸海統籌、跨江融合、南北聯動,江蘇以省域一體化主動參與並積極推動更大範圍的區域發展一體化。蘇錫常、寧鎮揚一體化實質性推進,錫常泰、蘇通跨江融合提速。南京、淮安突破「行政區經濟」,共同成立寧淮特別合作區。南京攜手安徽的滁州、馬鞍山等地,共建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總投資700多億元的連雲港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迅速推進,鹽城寶武2000萬噸精品鋼項目開始布局,總投資1000億元的綠色精品鋼示範工程項目在南通開工,石化、鋼鐵等重大產業布局從沿江向沿海轉移升級,構築起江蘇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全面小康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戰的基礎上,我省正以現代化標準謀劃未來,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江蘇特點、以「強富美高」為鮮明標識的現代化路徑,為開啟基本現代化新徵程擔起探路使命。
本報記者 顧 敏 孫 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