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0 15:45 |浙江新聞客戶端 |編輯 鄭文
為深入實施黨的創新理論走心工程,中共浙江省委黨校開設了「紅色學府大講堂▪重要窗口微黨課」欄目,以「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為主線,緊扣「打造十個方面的重要窗口」,精心打磨、錄製了一批高質量的微黨課。
第二講:百年逐夢,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
【主講人】
【課程簡介】
從古至今,「小康」都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共同夢想。回望三千年前,「小康」是詩經當中勞苦人民的生活之夢;100年前,「小康」是康有為等仁人志士的革新之夢;40年前「小康」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奮發之夢。今天,我們之所以說這個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因為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漫長求索中,我們將第一次見證「全面小康」真正的實現,換句話說,這也是中華民族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圓夢時代。
【文字實錄】
大家好!我是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行政學院)的許光。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百年逐夢,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
講到夢想,首先我想請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的夢想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是不論這些答案有多麼不同,它們卻都有一個共同點:夢想是我們人生的目標和希望。那麼對於一個國家,中華民族的夢想又是什麼呢?在新年賀詞當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2020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小康這一宏大圖景的實現,既是中國共產黨向14億中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共同的夢想。
回望三千年前,「小康」是《詩經》當中勞苦人民的生活之夢。一百年前,「小康」是康有為等仁人志士的革新之夢。四十年前,「小康」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奮發之夢。今天我們之所以說這個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因為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漫長求索當中,我們將第一次見證全面小康真正的實現。那麼換一句話說,這也是中華民族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圓夢的時代!
講到全面小康,有人也許會問了,什麼是「小康」呢?其實從詞源來說,「小康」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當中,詩經的《大雅·民勞》篇中有這樣一句話:「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說人民實在太過勞苦了,但求可以稍微舒服一些。此後在儒家思想當中,「小康」是指一種政教清明,人民幸福安樂的社會局面。到了宋代,洪邁在《夷堅志》中講到:「久困於窮,冀以小康。」意思是家庭稍有資財,但求可以安然度日。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小康」作為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對社會改造和國家治理的一種理想模式,用現在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過一種相對比較富裕,吃穿不用發愁的好日子。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如何改變中國貧困落後的面貌,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一個重大的命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鄧小平同志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首次提出了具有新的時代內涵的小康社會概念。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來華訪問。在會談當中,大平正芳提了一個問題:中國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鄧小平同志當時用了「小康之家」一詞來進行回答。在他看來,到20世紀末,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爭取達到1000美元,最低800美元,這就是小康的狀態。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則有賴於「翻兩番」的奮鬥途徑。此後,隨著改革開放時代大幕的拉開,我國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到了1995年,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5.76萬億元,提前了5年實現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
繼總量翻番之後,黨中央又提出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新的更高要求,這一口號極大激發了全社會幹事創業,集體奔小康的熱情。到了1997年,我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6420元,提前三年實現了「翻兩番」的目標。進入新世紀之後,在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國的經濟建設、綜合國力、人民生活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依據國家統計局制定的小康水平指標,在2000年我國的小康實現程度為96%,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
當然,總體小康並不是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奮鬥的最終目標,事實上,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奔小康的步伐並沒有停在這裡。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黨中央提出了一個更加振奮人心的口號:「要在新世紀的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那麼,這個「更高水平」又如何去理解?在我看來,所謂的「更高水平」指的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從「更高水平」這短短的4個字,我們不僅看到了中國共產黨根植於心的民本思想和小康價值追求,同時也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在新世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瑰麗曙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時代、新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治國理政的新高度,系統論述了全面小康的奮鬥目標以及實現路徑。總書記曾經講到:「全面小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中國夢」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在我看來,既與40年前鄧小平同志談到的小康社會思想內在一致,同時也對當下中國發展的歷史任務有了更清晰、更準確的認識。要更為準確地把握中國夢的內涵,我想,我們可以從三個時代之問來進行理解。
第一個時代之問:「中國夢」是什麼?從內容上說,我們講「中國夢」,它指的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從層次上說,「中國夢」既是國家的夢,也是民族的夢,但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而要實現「中國夢」這一宏大的圖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顯然是關鍵而重要的一步。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夢」這一重要的論斷,就把我們國家未來長期發展的遠期圖景,和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即期目標,進行了有機地融合。
第二個時代之問:什麼樣的「小康」才是「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這樣講:「全面小康」強調的不僅僅是「小康」,更重要而且也更難做到的是「全面」。所謂「全面」,在我的理解當中,至少應該包括三層含義。首先覆蓋的領域要全面,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要協調推進,不能顧此失彼。其次覆蓋的人口要全面,「全面小康」最終要惠及全體中國人民,不能讓任何人掉隊。用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話來講,就是「一個都不能少」。再其次,所謂的「全面」,指的是覆蓋的區域要全面。城鄉發展,區域發展,要做到均衡協調、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全面小康」絕不可能是城市繁榮而農村荒蕪,農村地區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都要實現小康。
第三個時代之問:全面小康的建設成就究竟如何?講到這個問題,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樣,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由衷地自豪。2019年我國的貧困人口數量,從此前2012年的9899萬迅速減至目前的551萬。與此同時,我國的貧困發生率也從此前的10.2%,迅速降至目前的0.6%。這一巨大的、歷史性的脫貧攻堅成就,讓我國的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了解決。同時,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也都有了明顯的改善。在以往,貧困地區的老百姓經常說出門難、上學難、看病難、通訊難。而如今,大家可以看到,這些問題都普遍得到了較好解決。到2020年底,我國的脫貧攻堅任務將全面完成。至此,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減貧目標。毫不誇張地講,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像中國一樣,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幫助如此多的人脫貧。中國全面小康的實現,不僅是做好了自己的事,同時對全世界而言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回顧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奔小康的百年曆程,可謂過程艱辛,任務繁重。在2018年新年賀詞當中,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這樣說:「偉大夢想不是等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幸福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這些溫暖而樸實的話語讓我們明白,全面小康絕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要靠我們自己的雙手來實現。
講到拼搏實幹,我想大家跟我一樣,我們首先都會想到浙江。多年來,在「八八戰略」的指引下,浙江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位居全國前列。從美麗鄉村到美麗城鎮,從低收入農戶收入倍增計劃,到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計劃,富民、惠民、安民的高水平全面小康協奏曲,響徹之江大地。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浙江省肩負著「重要窗口」的使命擔當,而高水平全面小康顯然是「重要窗口」關鍵的底色與成色。那麼,高水平全面小康又「高」在哪裡?我理解,這個「高」歸根到底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百姓生活的「生活品質高」。一直以來,浙江省堅持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2019年,浙江省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01:1,連續7年呈現縮小態勢。同時,浙江省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連續19年和35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今天,浙江被人們譽為全國治安最好,城鄉差距最小,最適宜居住的省份,特別是在「2019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排行榜當中,浙江省有4個城市入選,其中杭州更是連續13年入選,被譽為我們國家的「幸福示範標杆城市。」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告誡我們:「民生事業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一個新的目標要求: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對浙江省而言,如何實現這個「新」呢?在我理解,未來浙江將會繼續深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進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照護等各領域相關改革,讓人民群眾切切實實地擁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展望「十四五」,浙江不僅要繼續扎紮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事,同時也要為率先高水平全面小康積極貢獻浙江智慧,提供浙江方案。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追求美好生活,「小康」始終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今天我們感恩生活在一個可以圓夢的時代,也更加感懷,可以親眼見證全面小康華美樂章的奏響。中華民族百年逐夢,即將圓夢!
感謝大家今天和我一起分享「百年逐夢,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這一主題。我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1608450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