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交匯點 如皋市城北街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說起城北街道平園池村,在如皋市可是遠近聞名,這裡擁有眾多「網紅打卡地」。它在2019年入選「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後,又於近日相繼獲得「全國文明村」「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等稱號,可謂榮譽不斷。
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鄉村振興。6年前,平園池村還只是一個純農業村,大部分村民依靠種稻、養藕為生。如今,這裡四季有景,村民都吃上了「旅遊飯」。平園池村的創新實踐,也為如何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提供了示範和啟示。偏僻小村如何能獲得「國」字頭榮譽?近日,記者來到如皋,探尋這個明星村的小康密碼。
冬日,江蘇如皋平園池村水竹園的菊花嬌豔綻放。或枝頭報香,或亭亭玉立,百畝菊花競相開放,400多個品種的菊花交織成燦爛的花海。作為如皋首個大型菊花觀賞點,水竹園吸引了無數遊人的目光。
舉目平園池,馬路延伸至鄉村深處,一路串起荷花池、牡丹園、水竹園、採摘園、菌菇園、菊花園、農耕博物館等旅遊景點。紮根平園池村6年,村黨總支書記劉煒建與村民一起見證了這裡的小康蝶變,他告訴記者,平園池村是由太平井、藕池、水竹園三個自然村合併而成的。水竹園於2020年10月開園,已成為村裡第2個大景點。高峰時,一天遊客量可達2萬多人。
據介紹,平園池有種植菊花的傳統,在此基礎上,村裡著力發展菊花產業,與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開展合作,把菊種植基地做成了旅遊景觀。
要說平園池村的旅遊發展,首先得提到位於藕池村的「千畝荷塘」景區,該景區於2017年建成開園,已經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最高峰日遊客量達5萬多人,有力拉動該村旅遊產業發展。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14年,當劉煒建來到平園池村時,這裡還只是一個偏僻落後的純農業村,村集體年收入只有20多萬元,整個村沒有一條硬質道路,許多年輕人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此情此景,劉煒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藉助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劉煒建帶領平園池村深挖歷史資源、整合財政扶持項目,第一年投入700多萬元,用於農田改造、修渠造路、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村容村貌有了質的提升,也給村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農村別的沒有,只能從土地、從產業入手。我們想到了藕池,以前有斬蓮藕、搞荷包這些產業,都是傳統的手藝。我們就發動村民搞土地流轉,作為發展的第一根『引線』,獲得了很大的收益。」
農耕博物館
就這樣,平園池村的村民們開始吃上了「旅遊飯」。千畝荷塘的打造、生態農場的建設……一步步科學規劃,讓平園池村煥然一新。為了讓遊客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賞,目前該村正著手打造梅花園、牡丹園、月季園和溫泉旅遊項目。此外,該村還在太平井村建立農耕博物館,並用當地特產做成菊花茶、荷葉茶,進行展示,形成旅遊和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
在劉煒建心中,始終堅定著這樣一份責任:一定要讓村民們都過上好日子。通過6年的努力,他也為鄉親們交上了一份民生「答卷」。2014年,該村村民人均收入約1.4萬元,到去年已超兩倍,該村村集體收入也從2014年的20多萬元提高到2020年的近240萬元。現在,不光全村的富餘勞動力都有活幹,還吸引周邊村民來此打工。
「我們要繼續抓住鄉村振興的大好時機,把我們平園池村建成一個城裡人嚮往的地方,一個讓在外的人能回來、願回來的地方。」對於未來,劉煒建充滿信心。
【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