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遊】當下,隨著城市居民夜生活的繁榮、旅遊競爭的日益激烈和旅遊消費模式的轉變,夜間旅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夜遊經濟也得到了快速增長。作為當下熱門旅遊目的地的博物館群,也紛紛加入到夜遊大軍中來。
剛剛過去的8月,北京、廣州、成都、武漢、上海、青島等多個城市的多座城市相繼推出夜遊博物館項目,再次攪動文博領域,讓「博物館奇妙夜」成為熱詞。
據了解,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博物館的開放時間都是上午10點到晚上5點,基本是把上班族排除在外,也間接造成了周末和節假日博物館的人滿為患的現象。
如果說夜遊博物館發源地是在歐洲,那麼國內率先開創夜遊模式的應該是故宮2019年「上元之夜」,一票難求的空前盛況。隨後,各大博物館紛紛開始嘗試夜遊模式。7月28日,北京國家博物館首個夜場的觀眾峰值一度達到1.6萬人。自8月17日起,天津博物館在每周六試行延時閉館服務。據統計,延時閉館首日,參觀觀眾增加了3600人,佔全天觀眾參觀量的1/5。同時,天津博物館的文創商店收入較之前增加30%。
目前,國內「夜遊博物館」大多是以下三種模式:第一是延長開館時間,第二是開展夜間系列主題活動,第三是夜宿博物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雲對品橙旅遊表示,其實,夜遊博物館的形式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但活躍度和普及度較低,當下在政府大力推動和市場需求的倒逼下,開展夜遊項目的博物館隊伍在不斷地壯大,成為當下夜間旅遊的一種新選擇。
吳麗雲認為,博物館延長營業時間為上班族人群提供了更多的遊覽機會,是博物館夜遊的基本形態。在夜遊項目中加入主題活動,夜宿,文創等相關創意內容將是博物館夜遊的提升形態,既能提升博物館夜遊質量,也能增強博物館的吸引力。
如何打造合適的夜遊產品成了每個博物館需要思考的問題。由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館打造的「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在今年的暑期中大受追捧。其根據自身的獨特屬性,打造了夜探和夜宿兩種夜遊模式,主要以夜行動物為主打造的系列夜遊產品。夜宿博物館的小朋友在沒有家長陪伴的情況下,和小夥伴們一起體驗搭帳篷、參加動物法庭、動物話劇等課程。
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館副館長李愛民對品橙旅遊表示,拾野自然博物館在建設之初,就把夜間文化消費納入到當中,並做了一些針對性布置和功能設置。雖然,「博物館之夜」深受家長和小朋友的喜愛,但目前仍然處於前期的培養階段。
李愛民說:「夜遊自然博物館仍然屬於新鮮事物,目前都是以小班的形式在嘗試,加上場地的限制、安全、師資等問題,接待數量有很大的局限性,暫時不適合大面積鋪開來做。由於拾野博物館位於商業綜合體中,對周邊夜遊經濟的推動效果非常明顯。據統計,自『博物館奇妙夜』活動開展以來,周邊人流量增長了15-20%,周邊餐飲、小吃攤營收也增長了15%以上。」
與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館不同的是,目前,大多數博物館屬於公共財產,免費對外開放或收取很少的門票費用。夜間開放以後,燈光、設備和人員等成本都是首要面臨的困難。同時,博物館的安全問題也成了重要的考量因素。對於博物館夜遊能否常態化運營,尚不能過早下定論。
良辰光啟旅遊文化執行總裁唐小丹認為,如果博物館想要將夜遊產品發展成為常態化,中國博物館的管理體制也需要創新和突破,如何更好地把公益和市場化相結合。
吳麗雲認為,夜遊博物館未來的創收途徑可以從門票、活動、衍生品三個角度去思考。通過舉辦夜間特展,主題展等展覽增加門票收入。通過夜宿,博物館研學遊,博物館主題活動等形式增加活動性收入。最後是打造獨具特性的IP衍生品,對於每個博物館來說,利用其得天獨厚的IP資源來打造文化創意產品。
唐小丹建議,博物館場館是非常適合打造一些沉浸式體驗的環境,可以基於特有的文化IP來打造有互動體驗性強的沉浸式夜遊產品。但如何結合內容、時間、空間打造出獨特的IP產品是每個博物館需要思考的。切記盲目跟風,一定要根據博物館自己的特點、類型,體制和市場客群來做多方面的考量。
近日,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中大力倡導發展夜間文旅經濟,夜間文旅消費規模將持續擴大。市場前景可期,但各大博物館夜遊的未來之路,仍需大家共同的努力。(品橙旅遊Ci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