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雲 作
蕭耘春 作
戈悟覺 作
溫州網訊 真沒想到,一個瞬間的小念頭,加上幾個要素的機緣巧合,竟使我的「集甌」之舉走向世界。如今,「百甌」即將在河南鄭州的世界園林博覽會裡展出。
甌,溫州古稱。甌窯、甌塑、甌繡、甌劇、甌柑……無不蘊含並折射出溫州之城的甌基因、甌細胞、甌元素。甌人寫「甌」,情切切意深深。
我的「集甌」之舉,緣起於2015年底的一次筆會。當時溫州網組織一批溫籍著名書畫家到甌海三溪中學創作,為琦君故居所在校園的樓舍、走廊、賞石等處增加點文化書香。就在現場,我突發奇想:集「甌」字,100個!甌人寫「甌」字,百人百個!脫口而出的建議,立即得到了在場書畫家們的響應。不到20分鐘,汪廷漢老師寫下了第一「甌」字,蒼勁敦厚!在場的何元龍、馬亦釗、吳永龍、吳聘真……接二連三動筆。一場筆會,收到6個「甌」字,幸福滿滿。接下去便是傳統新春佳節,到了書畫家們寫贈春聯的高峰期。我連趕三場集會,邀請書法家贈寫「甌」字,大家都很給面子,一個月不到,收集到了20多個「甌」字。截止去年底,已數過半百。
於是我每每通過微信,將各種各樣的「甌」字發送到朋友圈共享共賀,成為工作之餘的一種樂趣,也成了朋友贈「甌」送「甌」的信息渠道。一場別開生面的「甌」字接龍迅速形成。「甌」成了我手機微信的年度「網紅」,多次爆屏。北京的、上海的、杭州的、西安的、廣東的、臺灣的;溫籍的,與溫州有淵源的、客居溫州的;書法家、畫家、工藝大師、非遺傳人、文化名人、慈善大使……林林總總,甌的傳承、甌的精神,甌的優秀代表,也都在徵集之列。
2016年大年廿五,市園林局同志打來電話,問我能否把所集之「甌」提供出來為鄭州的世界園林博覽會溫州館所用。呵!集有所用,豈不是美事一樁。我沒多問一句,就滿口答應了。眾親贈「甌」送「甌」的爽快,傳遞到了我,又爽快地傳遞了出去。「愛心接力」,心底裡愉悅。
每個「甌」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便有了百人百甌百故事。這些故事中,充滿著滿滿的正能量,蘊含著大家對溫州家鄉、故土的一點情結一片思念,折射出溫州後人對先人的尊重,對溫州未來的憧憬。這也許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意義。在京的著名書法家謝雲先生接到我的電話後,用鳥蟲篆寫了一個大大的「甌」,甌江之水,鷗鳥飛翔,讓人盡情遐想,不出一小時就讓人帶了回來。著名慈善家何紀豪先生,恰逢來溫州網考察慈善工作,也欣然寫下了一個,形象地比喻為「螞蟻雄兵」。長期在巴西的著名油畫家、方節庵先生的兒子方廣泓在奧林匹克大酒店餐廳寫成,還動員王維新先生也來一個。還有陳步宣、溫奕輝、王德惠、洪水平、林曦明、蕭耘春、周悅林、趙瑞椿、林劍丹、戴宏海、陳樹岡、曾成金等老前輩不顧高齡,有的寫上2個,讓我挑選。客居溫州的吳承先、葉玉昶、王客、黃國光、卿三彬,還有溫州本地中堅的蔡瑞蓉、錢允、王大禾、邱朝劍、陳勝武,還有陳氏姐弟、項氏爺孫……此時此刻,一件件快遞,一個個信封裝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甌」字!
經過兩個多月的整理,裝裱,拍照,現如今,一個個「甌」字已雕刻在一塊塊正方形制的青石上,用瑞安木活字雕版印刷的呈現方式,組合成溫州地標——「江心嶼」的圖案,即將運往鄭州參展,展期兩年。我想,那可能會成為溫州館的亮麗風景。不少友人紛紛建議我弄一個「百甌展」,出一本《百甌集》。
祝「甌」好運。
作者:張春校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