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豐臺一保姆獲刑兩年並處三年從業禁止|||||||原標題:北�¶豐臺一保姆獲刑兩年並處三年從業禁止
本報訊 (記者 董星雨)家政服務人員張某受僱傭負責看護劉大爺,卻在看護期間多次毆打有老年痴呆症狀的被看護人。近日,北�¶市豐臺區人民法院公開宣判了這起案䱯,張某因犯虐待被看護人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
被害人劉大爺家住北�¶市豐臺區某小區,因老人行動不便,其家屬通過中介公司於2019年初聘請了被告人張某到家中負責看護劉大爺。2019年年底張某回老家過年後,受疫情影響沒再進行照顧工作,直到2020年4月,張某主動聯繫劉大爺的兒媳,要回來繼��照顧劉大爺。劉大爺的孫女在家中安裝了監控攝像頭,6月,在一次無意翻看錄像時發現,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張某存在毆打劉大爺的情況,次數達十餘次,甚至一天內就發生數次毆打。
2020年8月21日,豐臺區人民檢察院以虐待被看護人罪對張某提起公訴。
法院經審理查明,2020年5月至6月,張某在受僱傭看護劉大爺期間,多次對生活不能自理、無法正�Ů交流,且有老年痴呆症狀的被看護人實施擊���頭面部、扇嘴巴等虐待行䱳,後被民警查獲。經鑑定,劉大爺的損傷程度䱳輕微傷。
法院經審理認䱳,被告人張某作䱳與僱主達成看護協議並每月定時收取工作報酬的家政服務人員,對患病老人負有看護職責,但張某違背職業道德和看護職責要求,在被看護人處於生活���法自理、無法正�Ů表達的���勢境況下,實施擊���頭面部、扇嘴巴、強行餵食等虐待行䱳,情節惡劣,已��構成虐待被看護人罪,應予處罰。豐臺區檢察院指控被告人張某犯虐待被看護人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罪名成立。
豐臺區法院以虐待被看護人罪判處被告人張某有期徒刑兩年,禁止張某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或假釋之日起三年內從事看護工作。
被告人張某當庭表示不上訴。
法官提醒
審理本案的豐臺區法院法官董曉宇表示,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每個人家中都有老人,每個人也會成䱳老人,孝親敬老不僅是情感的表達,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負有看護職責的服務人員應在職業要求及道德範圍內盡己所能履行看管、照料、保護等看護職責。僱主與看護人之間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共同承擔照顧老人的義務。同時中介機構應加強監管,督促從業者規範自身行䱳。
田間追蹤高質量節約型農業:農業廢棄物這樣變成寶|||||||
圖䱳:在河北唐山唐海鎮��㗴,農機把水稻秸稈打捆成養���飼料。
王愛軍攝(人民視覺)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這就迫切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㫘質量綠色發展道路。在發展循環農業、節水農業、節肥節藥等斻؝�,各地做了哪些新探索,取得哪些新經驗,還有哪些待解問題?本報記者深入多個農業大縣,探尋答案,帶回一組報導,敬請關注。
找回農業「另一半」,秸稈變身五種「寶」
蔬菜大棚裡也能跑拖拉機!
記者在山東壽光市紀��㕇丁家堯河村看到,旋耕機在大棚裡來回穿梭,絲瓜藤蔓瞬間變成粉末,與土壤混合,織就出一條「綠毯」,「蔬菜秸稈深翻到田,再也不用發愁了!」農民丁位強感慨道。
丁位強種大棚蔬菜已��有5年,以前最愁蔬菜換茬。「一棵一棵拔秧清園,拔出來還得裝車運到垃圾場。」他說,收穫季節人工不好找,沒辦法,秸稈就堆在村道兩邊,既阻礙交通,也影響環境。
壽光市是全國聞名的「蔬菜之鄉」,蔬菜種植面積60萬畝,每年產生的秸稈等廢棄物約120萬噸,一些農村的「秸稈山」成了大問題。這個難題怎麼解?「這幾年,壽光向農作物秸稈挖潛力,探索形成了蔬菜秸稈還田、秸稈有機肥、秸稈沼氣等技術模式。」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千玉說。
「農業廢棄物就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通過資源化利用,找回農業『另一半』,是實現穩生產和保生態的雙贏之舉。」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胡建軍說,秸稈、畜禽糞汙等資源化利用,既改善了農村環境,也能提升土壤地力、減少農業面源汙染。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態處處長閆成說,「十三五」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資金86.5億元,支持了684個重點縣整體推進秸稈利用。在東北地區試點推進秸稈利用區域性補償制度,建立耕地地力補貼與秸稈利用掛鈎機制。全國秸稈每年產生量達8.65億噸,可收集量7.31億噸,秸稈資源利用變成「五料」――肥料、飼料、基料、燃料、工業原料。
䱳了推廣循環農業新技術,壽光市從2017年起就出臺政策,對參與蔬菜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主體,給予每噸20元到60元的補貼。信誠農機專業合作社落戶丁家堯河村,丁位強的大棚也交給了這個「田保姆」。
丁位強算了筆帳:以前靠人工拔秧、運送,從早忙到晚,一畝地得花600多元。合作社用機械還田,一畝地只要150元。另外,秸稈通過生物菌發酵變成有機肥,減少肥料投入和農藥開支,還能增產20%以上,每畝可增收2000餘元。
「十三五」以來,各地推動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加快解決農業「成長的煩惱」――全國化肥農藥使用量連��3年實現負增長,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75%,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分別達到86%和80%,農業的綠色底色越發鮮明。
丁位強不再䱳秸稈「煩惱」,種植規模越做越大。如今,他經營了2個拱棚、3個日光溫室,「地越種越肥、產值越來越高,今年光一茬絲瓜,就賣了3萬多元呢!」他得意地說。
種養循環,暢通��㗴到車間「最後一公裡」
正是橙黃橘綠時節,江西省尋烏縣文峰鄉石排村,果農張強招呼著鄉親們採摘臍橙。「今年果子長得好,多虧了咱們村上的蛋雞場。」不遠處,青山懷抱裡的華豐蛋雞場門口,大大小小的車輛排隊,有的裝滿��㲜雞蛋,有的拉滿有機肥。
走進蛋雞場,場內雞舍整齊排列,找不到一點兒糞汙蹤影,就連雞糞味也聞不到。養���場的糞汙去哪兒了?蛋雞場經理羅召華指著一組設備解釋:「這是養���場新建的糞汙處理設備。」原來,養���場引進厭氧發酵設備,雞糞經過發酵加工、無害化處理,變成有機肥,「每年生產近2000噸雞糞有機肥,經�Ů供不應求。」
尋烏是農業大縣,柑橘種植面積25萬畝,有機肥需求非�Ů大。「以前處理雞糞是負擔,靠工人裝袋、找地方存放都得花錢,現在雞糞成了周邊種植農戶的搶手貨,每年能帶來140多萬元收入。」羅召華說,雞糞變廢䱳寶,清潔了家園、田園、水源,蚊蠅、臭氣少了,村裡環境美了。
以用促�û��,種養循環,越來越多的畜禽糞汙得到了有效利用。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畜禽廢棄物利用處處長���玲玲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296億元支持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實現了585個畜牧大縣整縣�û��理全覆蓋,提高了規模養���場糞汙處理設施裝備水平,全國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基本解決了大規模畜禽養���場糞汙處理和資源化問題,畜牧業綠色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持��推進資源化利用要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條腿走路。」胡建軍說,一斻؝�,通過生產補貼、農機補貼等,引導企業、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建立完善的收儲運體系;另一斻؝�,市場主體要持��研發和使用新技術裝備,破解轉化瓶頸。
暢通從��㗴到車間的「最後一公裡」。深秋時節,秋糧已��入倉。在安徽懷遠縣徐圩鄉藍天秸稈經營部,村民又拉來一車秸稈,河溜鎮貢集村村民孫䱳林正忙著指揮叉車來回調運,不遠處秸稈打包機「吐」出一個又一個「方塊」,被打包的秸稈錯落有致。「最近村裡成立秸稈清運隊伍,運送人員一天能掙200多元。」
藍天秸稈經營部能儲存3000多噸秸稈,市場需求旺盛,可過去������供不應求。縣裡構建收儲運體系,建成78座秸稈收儲中心,培育秸稈經紀人、收儲運隊伍5600餘人。「最好的秸稈賣給牛場作飼料,中等的賣給家具廠做板材,差點兒的賣給電場做燃料。」解了燃眉之急,孫䱳林尋ؔ�路充滿信心。
高效利用,用之于田。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推動生物天然氣、沼氣等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終端產品推廣應用。今年,中央財政安排67億元全面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鼓勵有條䱯的地區多措並舉,加強沼��沼液還田耕地,推動耕地質量提升。
在壽光市紀��㕇玉皇沼肥站,除了生產沼氣和有機肥,還對沼液進行個性化開發。「通過過濾、添加微量元素,我們開發出粗糧、細糧、營養糧等三類���體肥,每噸最貴賣到3000元。」沼肥站負責人李泮武說,䱳提升使用率,配套研發了智能加肥機,農民微信掃碼就能自助加肥,打通了糞汙收集處理、有機肥施用服務鏈條。
多元開發,打造綠色循環產業鏈
稻穀豐收的季節,廣西賓陽縣武陵鎮留寺村村民迎來了「雙收季」。「除了賣稻穀,秸稈也能換成錢!」村民張平從收購人員手裡接過錢,目送著裝滿稻稈的車子遠去,臉上洋溢著笑容。「一噸玉米秸稈240元、甘蔗尾葉200元,家門口就有人收,太方便了。」
祥嶺養���有限責任公司在全縣4個鄉鎮設置了收購點,對群眾打包送來的玉米、甘蔗秸稈統一收購。公司總經理陸軍介紹,秸稈經過機械粉碎,製作成飼料用於養牛。每月能生產飼料700噸���右,去年秸稈飼料解決了1100多頭肉牛飼養需要,「就地取材,養牛成本下降了不少。」
種養結合激活發展活力。「轉換思路才能有出路!」陸軍說,賓陽縣種植了幾十萬畝甘蔗,尾葉資源豐富,除了飼料自給,還能外銷給其他地區。下一步將增加秸稈收購點,將飼料加工鏈屯伸到鄉鎮,提升飼料月產量,擴大養���規模,「不僅多賣牛,還往外賣飼料,牛糞還能變成有機肥,一舉三得!」
提起河南靈寶,不少人熟悉靈寶蘋果。近年來,當地發揮蘋果剪枝資源優勢,發展以香菇䱳主的食用菌生產,規模越來越大,叫響「靈寶香菇」品牌。目前,全縣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農戶已��有4萬餘人,食用菌總規模達到1億袋,轉化蘋果剪枝等農業廢棄物1.5億公斤以上,年產食用菌鮮品12萬噸,實現總產值15億元。
「循環農業除了深耕種養環節,還應推動屯長產業鏈、提升價��ғ�。」胡建軍說,秸稈、畜禽糞汙的資源化利用通過相關技術和模式的創新推廣,從第一產業的種養業逐步向二產、三產屯伸融合,打造新的循環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助農增收致富。
在日前召開的安徽秸稈博覽會上,秸稈能大能小,七十二變,看得人眼花繚亂――粉色灑金的大果盤,海螺、帆船、燈塔等工藝品都是廢棄物做成的!安徽渦陽縣道遠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盧磊如數家珍:「海螺、帆船是用小麥秸稈做的,文䱯夾是用玉米皮做的,收�ҡ箱是用蒲草做的……目前外觀專利已��有70多個。」公號ř�提供1000多個工作崗位,還帶動附近30多戶農戶從事手工藝編織,足不出戶就能掙錢。
除了做小物䱯,秸稈還有大作用。在宏橋秸稈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區,搭著景觀房,旁邊擺著桌椅板凳,幼兒滑梯,這些秸稈製品吸引不少學校到現場採購下單。「零甲醛,健康安全是我們的優勢。」企業負責人張中成說,每3噸秸稈原料能合成1立方米的板材,公司建成零甲醛麥稻秸稈板材生產線,秸稈做的建材、家具很受歡迎,今年以來銷售額達2000多萬元。
農業廢棄物資源長出大產業。目前安徽擁有秸稈綜合利用規模企業1860個,總產值216億元,畜禽養���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100億元,有效促進農村增綠、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0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