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聽書的音頻越來越多,完整的閱讀一本書現在越發奢侈,我也不例外,每年讀的書都在下降,但並不是閱讀時間在減少,而是聽的書越來越多,我相信大家都有這種感覺,買書不看完感覺虧了,看完之後沒啥用或者沒記住感覺更虧。
我不是一個喜歡推薦書單的人,因為我喜歡的書很小眾,所以薦書這種事別找我,但關於閱讀的方法論我還有些體會,我買的實體書不多,有一本一直放在手邊,那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現在每當我決定去看一本新書,我都會打開再回憶一遍書中的內容,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看完這本書的感受,原來閱讀真的需要學習。
書中一開始就表明這本書是寫給把閱讀當作增進理解的人來閱讀的,作者認為一開始的時候讀者和作者是在不對等的位置上的,位在低處的讀者要向較高處的作者學習,所謂的理解就是將這樣的不相等能力克服到一定程度內。作者用了個傳神的方式來形容: 閱讀就是跟缺席的老師學習,你必須自己向書籍提問,並自己找答案,因為作者無法直接回答你,至於要問什麼,作者認為你至少必須要問且能夠回答4個基礎的問題,4個問題對應四個層次,下面我來逐一分享。
第一層: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基礎閱讀
基礎閱讀字面而言就是層次最低的閱讀,簡單來說就是受過基礎教育的母語者應該都要具備的閱讀能力,這裡作者主要說的是美國教育的故事,這裡不展開說,簡單來說就是認字。
第二層:作者說了什麼,怎麼說的?——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就是快速有效率的掃描書籍內容,用最快的速度理解書籍的概要,檢視閱讀可分成兩個步驟:略讀和粗讀
略讀目的是快速地了解書籍的內容架構,相信許多人在書店選書時也很常用這種方法,快速地確認這本書與自己有沒有緣分,需不需要再進一步認識,作者將略讀分成以下幾步驟
1、先看書名頁,有序先看序
除此之外也可以注意書的副標題或封面封底有沒有進一步的相關說明等等...另外,我覺得書腰其實也是很好的小工具可以幫助理解書的內容,在掃視的過程中就會對書籍內容有底,進而可以大約的分類,確認自己讀過的類型中是否有類似的書籍,思考有沒有再深入了解的必要。
2、研究目錄頁
目錄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環,我曾經就幾乎不看目錄頁,但其實目錄是最快了解一本書架構的方法,作者多半花很多心思在目錄上面,希望幫助讀者可以了解自己的書籍架構,個人覺得像小說類的書籍自然就沒必要看目錄頁,壞了自己的興致,但如是實用類的書籍,先看目錄頁是很有幫助的。
3、看索引
有些書籍會有索引,藉由索引可以確認書中的重要詞目,進而確認自己的書籍所談的內容理解程度到哪裡,
4、慎選出版者
出版社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每家出版社有自己的個性,擅長的書種也不同,選擇有質量的出版社,某種程度來說就是讓它們先幫你掃雷。
最後可以挑幾個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對書籍有大致概念後可以找書中重要的段落來閱讀,更深入的理解其內容,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多:這項大概是我在書店最常做的,可以從目錄中找尋自己有興趣或有疑問的部分,直接翻到該頁閱讀,這時不用仔細閱讀,不懂也無所謂,甚至可以跳著讀,沒興趣再跳下一段,當自己發現突然沉浸在某個段落時,或許就是意味著可以把它帶回家了!
粗讀就是快速地將一本書讀過去,作者強調在頭一次面對一本很難的書時,先從頭到尾讀一遍,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重點是了解整本書大約在說什麼,至於不理解或是需要更深入思考的部分就留到下一層次的分析閱讀再來執行。
第三層: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 ——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簡言之就是在無限時間內徹徹底底理解一本書,也就是最完整的閱讀,按作者的說法就是:讀到這本書成為自己的為止,至於閱讀速度的分配,作者認為: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除此之外,作者還為分析閱讀提供了10個規則:
1、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的書
首先要了解這本書在自己過去的知識體系中所在的位置在哪裡,比如這本書是虛構的還是紀實的? 實用型還是理論型? 藉由確認書籍的類型幫助自己與過去的知識作參照。
2、使用較短的話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簡單來說就是你看了一本書,你朋友問你: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 你要能說得出來,當然不是細講書的內容,而是必須在幾句話之內就讓朋友了解這本書大致的輪廓。
3、將書中重要的篇章列舉出來,說明他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這裡最常用的方法是做思維導圖 ,將書本的內容結構化,
4、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一本書通常有其主題,找出作者想問或想解決的問題,讀書才不會失焦。
5、將一本書中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主旨
書中的句子不會句句是重點,作者為了串接文句,鋪陳故事,會加入許多非重點的句子,這些句子在表達上有重要性,但在整理重點時就可以忽略,藉由找到重要句子,組織作者想表達的概念,就能找出書本的主旨,
6、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簡單的說,看到結論時要去尋找其理由,理解它是歸納出來的還是演繹出來的,注意書中哪些結論是假設,哪些是有根據,而哪些又是作者覺得理所當然不需要解釋的,透過這樣的拆解組織就能夠透視作者的敘述脈絡。
7、找出作者的解答
一本實用性的書籍,勢必有作者想解決的問題,並試著提出解方,如果作者一開始提出了問題,最後卻沒有告訴你如何解決,那這就是一本不成功的書。
8、在你說出我同意或我不同意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的說:我了解了
上面的規則都是如何去理解作者的敘述,理清其敘事邏輯,找出作者的解方,那現在很強調的批判性思考呢? 難道書本上說什麼都要照單全收? 作者在這裡提出很重要的概念:在提出批判前,首先你要能真正理解作者在說什麼,唯有先理解其思考脈絡後,才能針對問題去討論與反駁。
9、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讀者當然可以不認同作者,但必須要理性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描述不認同的理由,如作者所言: 要學習的是真理,而不是爭辯勝利。
10、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生命歷程都不同,對世界的看法便會不同,讀者在評斷時也必須把這些考慮進去,誠如作者所言知識很少是絕對的,因此真正的知識應該存在於合適的背景之中。
第四層: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閱讀的最終階段,首先你必須要有一個想研究的主題,再根據主題來選定閱讀方向,以下是主題閱讀的步驟。
觀察研究範圍
針對你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並瀏覽書目上的書,確定哪些與此主題相關,收集完後便可利用之前學過的檢視閱讀快速地確定哪些書是真正與主題相關的。
主題閱讀收集的書籍
首先,瀏覽認定與主題相關的書,找出相關章節,由於主題閱讀是要解決或理解自己設定的主題,因此沒有必要看完整本書,接著讀者需要創造一套中立詞彙,同樣的概念在不同的書中可能用不同詞彙描述,因此讀者必須要有統一詞彙去描述整合,詞彙統一後建立一套中立的主旨,並嘗試列出一連串的問題,最後,要界定主要及次要議題並分析討論,作者建議在解讀分析觀點時必須引用原文並列 ,確保自己的疏離與客觀。
我的閱讀方法
每個人都有合適自己的閱讀方式,所以說過了方法論也順便說一下我自己現在用的比較多的閱讀方法供大家參考,其實很簡單,就是閱讀的前中後三個部分。
閱讀前:清晰的目標
首先要建立一個清晰的目標,為什麼清晰的閱讀目標很重要?因為這樣你等於是告訴你自己的大腦,你閱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如此一來當你在閱讀眾多的資訊當中,你就能夠很快地去截取到你需要的資訊,看到了一些跟你問題有相關的部分呢,你馬上大腦就會有所反應。
那有什麼方法,可以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呢?有一個叫做蘇格拉底式提問法我覺得很好用,這個提問法其實跟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遇到的一些情況都很類似,你就是不斷的先建立一些問題,讓自己產生自問自答的感覺,比如說你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你現在遇到的困難是什麼?你希望能夠從這本書中得到什麼樣的知識?你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去幫助你達到或者是解決什麼樣的困難?
這種提問方法又叫做診斷式提問法,就好像醫師在看病人的時候,他會問一串的問題,接下來才能知道要做什麼事情,或者是開什麼藥,所以你在閱讀之前,先建立一個清晰的閱讀目標,方法就是透過自問自答的方式,引導你自己去思考,我為什麼要看這本書,我看這本書的目的到底在哪裡。
閱讀中:設定階段性的閱讀進度
現在市面上的書一本通常都是250頁到280頁,可是有時候你會遇到一些很厚的書,而這些書裡面的知識量又非常豐富很值得一讀,但厚的書確實是很難讀完,更不用說現在有些人,可能連200頁的書都讀不完,這時候該怎麼辦?這時你就要用到階段性的閱讀進度,去解決這個難題。
最常用的就是目標切割法,就是你把這本書裡面的頁數或者是章節做好閱讀計劃,這樣子階段性的去推進你的閱讀進度,會比你一次想要把這本書讀完來得有效,這時候你就會覺得這個困難度稍微降低了一點,也比較好去執行,而你完成它的渴望也會比較強烈,如果書籍內容實在難以一次完成,可以把當天的目標再次拆分,只要它的知識量是夠的,你就應該要試著用各種方法,讓自己願意把這本書讀完。
閱讀後:知行合一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想法帶來行動,行動帶來結果,當你在看書的時候,你就是在培養你的想法,所以如果沒有中間的行動,就不會有之後的結果,行動就是你在看完書之後,要做的行動準則,非常的重要,否則你就不會有結果了,具體怎麼做呢?這裡我分享三個方法。
第一:做馬上要做的事情
什麼是馬上要做的事?我是這樣做的,我會試著去回想書中的內容,然後透過關鍵字或詞的方式把它寫下來。就有人實驗過,分別對靠著記憶的方式跟靠著回想的方式的兩組人進行考試,結果是回想的方式成績比較好,所以當你讀完書的時候,不要直接就把書放在一旁,好像覺得自己讀完很有滿足感,就再也不去回想它了,相反你要試著先馬上去回想書中的內容。
第二:設計明天要做的事情
試著在明天的時候,經過一晚的沉澱,去寫300到500字的心得,同時去回答你當初在看這本書之前,你對你自己提出的問題,通常來說你在看完了一本書之後,你應該對你原本提問的問題有更好的解決方式,這時候去回答這些問題,把你找到的一些解決方法寫下來,這樣子也會幫助你去回想這本書的內容,然後在寫300到500字的心得的時候,把你昨天憑著印象寫下來的關鍵字,或者是一些句子,把它勾勒出更完整的框架。
第三:計劃持續要做的事
當你看完一本書的時候,你可以接著去想我還能夠做什麼事情?去延伸書本裡面的知識,比如你可以再去找下一本,跟那本書的主題相關的內容更深入的去了解,去獲取更多的方法去面對你的困難跟挑戰,或者你在看完一本書是需要你去做行動的,那就趕緊把這些習慣和要做的事情給寫下來,當成你之後的行動準則。
總結
隨著看的書越來越多,其實我慢慢體會到,閱讀的重點不只是你記住了什麼,也不是你看完了什麼,而是你吸收到什麼,還有接下來你如何運用這些知識,閱讀其實就很像在開啟一道大門,而你手中的鑰匙就是你學到的知識,你擁有的鑰匙越多,你就能夠開啟越多的大門,引導你自己去邁向更好的人生,當你學到的知識突破瓶頸的時候,就等於是你大腦裡面充滿著能夠破解密碼的能力,你可以去解開一些別人解不開的密碼鎖,透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你會開啟你更大的視野,接觸到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