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史,朝代不同,服飾風格也各有變化。例如:中國的旗袍和中山裝、韓國的韓服、日本的和服等,泰國也有屬於自己的傳統服飾。
泰國的傳統服飾稱為Chut Thai,字面意思為「泰國服裝」。在泰國悠久的歷史中,泰服也在不斷演變,不同朝代和地區的服飾風格各有差異。 泰服最鼎盛的六個時期分別是陀羅缽地王國時期、羅渦國時期、素可泰時期、大城王國時期、吞武裡王國時期和拉達那哥欣時期。
陀羅缽地王國時期
陀羅缽地王國時期(公元6世紀~11世紀),由孟族人和高棉人在今天泰國北部所建立的多民族城邦王國,這個時期的泰國服飾深受高棉和印度文化的影響。男子身穿印度風格的纏腰布,偶爾會配絲綢上衣,而女子的上身則用一塊布遮住胸口,下身穿長度到腳踝的長裙。 這個朝代的歷史鮮為人知。
羅渦國時期
羅渦國(Lavo)的第一任國王Phraya Kalavarnadit,在公元450年左右建立了這座城邦。「Lavo」之名來源於印度語「Lavapura」,意思是「熔巖之城」。
這一時期,「傣族人」開始遷移到羅渦國。現代泰國歷史學家認為這些傣族人來自越南北部和中國廣西省。這一時期的服飾潮流深受高棉人影響。女子的上身用一塊布圍住胸口,偶爾赤裸上身,下身穿一條短圍裙。而男子則上身赤裸,下身穿短圍裙並用金屬帶系腰。
素可泰時期
素可泰王朝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 (公元1238年到公元1438年),都城為泰國北部的素可泰。這座昔日首都於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史跡公園。這個時期的人們開始通過服飾展示自己新獲得的政治身份,逐漸脫離高棉的影響,形成自己獨特的服飾風格。
這一時期的男子身穿簡單的V領長袖上衣,肩上裹布,腰間裹絲綢腰布,並用金屬或金色腰帶系腰。女子下身穿絲質花紋長裙,上身穿長袖上衣。
大城王國時期
大城王國持續了400多年,是17世紀最富裕和最國際化的王朝之一. 大城王國對外國商人十分友好,包括來自中國、越南、葡萄牙、印度、日本、韓國、波斯、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國的商人都可在此經商,還可以在城外建立村莊。
大城時期湧現了許多服飾風格,並不斷受到其他國家的文化影響。
縱觀歷史,泰國的男子和女子都身穿著一種名為「絆尾幔(Chong Kraben)」的纏腰布。男子們的纏腰布長度是從腰部到大腿,而女子的則是從腰部到膝蓋以下。他們經常裸露胸部,赤腳,或在胸部上方纏上一條叫做Sabai的絲綢長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