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承東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表示:「8年前我們放手一搏,放棄低端貼牌業務,走向自主研發的中高端道路。經過多年在技術創新和全球業務上的精心布局,華為的產品和服務經受住了市場的檢驗,我們堅信唯有不斷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餘承東沒有提及的是,華為曾經兩次想放棄手機業務,而且做這個決策的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
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懇求媒體不要再吹捧華為了。談到自己也曾經決策失誤,他提到的失誤,其中就包括曾兩次要放棄手機業務這回事兒。
今天,一提到華為,我們能想到的畫面是:和徠卡合作、摺疊屏被炒成花牛貨、P40一發布,頓時秒殺競品一條街;
如今的華為手機,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許多人已經認為華為手機的性能甚至超過了蘋果。
可是,如果在10年之前,有人跟你提起華為、並且說華為可以超越蘋果,估計沒有任何人會相信。
10年前,華為就是低端的代名詞。
當時,華為專注在通信設備市場發展業務。華為的手機業務是按照運營商集採的套路,為運營商提供定製。那個年代,華為手機和其他國產手機一樣,幾乎都是靠充話費來送的。許多用戶去運營商營業廳充值幾百塊話費,就可以獲得一個華為手機。
當時,華為的定位跟中興、聯想、酷派差不多而已。
01
1997年,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中國電信有關專家找到了在日本風靡一時的通信技術,想把它引進國內,並把它取名為「小靈通」。他們想找一家廠商一起做,於是找上了華為。
編者註:小靈通,給用戶的體驗就是無線固話,只能本地使用。2008年5月,小靈通用戶已突破8000萬戶了,而在同年底,中國電信的CDMA用戶總計才2791萬。小靈通在當時,可謂是一個搖錢樹呀。
然而,任正非卻瞧不上小靈通,一門心思要搞3G技術,還表示「華為堅決不做手機」。甚至拍桌而起,把對接電信的負責人一頓臭罵!任正非,在2019年接受BBC採訪時也回應了自己為什麼要放棄小靈通的初衷。
華為的老對手,中興當即撿漏,成功牽手小靈通。之後,小靈通迅速席捲全國,憑藉著小靈通,中興手機前前後後賺了100多億。UT斯達康也是小靈通的另外一個撿漏者,和中興一樣都是拿日本的方案來貼牌。
大大出乎華為的預料,儘快技術落後,但小靈通很快大熱,讓中興和UT斯達康數錢數得手軟。華為的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看著對手一個一個都獲得了不少的市場份額和收入,任正非終於改口啦。
到了2002年底,任正非再一次拍桌子說:「拿出十億來做手機,華為要專門成立獨立的終端公司做手機,獨立運作!」
於是2003年11月,華為終端公司正式成立。
02第二次放棄:乾脆賣掉手機公司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C114通信網
對的,你沒有聽錯。這個決定,也是任正非下的。
2008年10月,郭平身兼手機公司董事長和華為企業發展部總裁,他說:「投資是可以幹一輩子的。」當時,華為與賽門鐵克、3COM等公司都合資了公司,也分別做了幾筆對外投資。
投資業務的邏輯,就是合適的時機賣個好加錢,收錢離場。
2008年,華為想繼續複製出售華電,特別是出售華三的成功經驗,對外再出售手機公司49%的股份,華為找了全球非常多的大牌基金來談,如TPG、銀湖(Silver Lake )、紅杉等。最後,華為找到了和華為很有淵源的貝恩資本。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08年9月14日,雷曼突然破產,象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樣引發了震蕩全球的金融危機。西方基金的出價一下子低了很多,還加了一堆條件。
任正非,不得已放棄了出售計劃。至此,出售手機公司49%股權的第二次放棄行動,成了「未遂」事件。
現在想來,如果出售計劃再早一個月,這個事情可能就成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現在看來,卻成了好事。
其實,任正非也曾經計劃把華為公司整體出售,價格都談好了。最後,因為對方公司CEO更換,計劃流產。這個故事,咱們改日再表。
小彩蛋:
今天,我們看到的華為單挑一個國家的5G實力。其實,出海是當年任正非放棄小靈通業務的一個苦果。在中國沒有市場空間了,被逼走向海外。
下面這段視頻,任正非接受BBC專訪時談起了當年放棄小靈通決策的情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2000年起,中國沒有市場空間了,華為被逼走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