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要說哪個企業最難,大家一定會想到華為。今天的華為,取得令人矚目成功的同時,也持續面臨著來自外部環境波譎雲詭的裹挾與考驗。任正非10餘年前曾這樣評價華為:「華為沒有成功,華為只在成長,只有經過九死一生還活著的企業,才叫成功。」
什麼是成功?所謂成功,不過是指企業進入持續成長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組織中各種好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企業領袖的經營管理哲學、組織文化、經營管理機制、戰略、組織與流程、管控等。華為今天的成功,是它30餘年來不斷培育與強化這些成功要素的結果。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華為「掌舵人」任正非的管理經營哲學——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與實踐,究竟講了些什麼。
灰度之於管理:解決「多難決策」和各種突發問題的不確定性
如果我們以黑色為基準色,則會發現這個世界是灰色的: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物體的平均灰度為 18%。灰色,就是指從純白到純黑的一系列過渡色。
灰度,就是灰色的程度。灰度最高相當於最高程度的黑,就是純黑。灰度最低相當於最低程度的黑,也就是「沒有黑」,那就是純白。
《黑天鵝》的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書中指出:平均斯坦(斯坦指國家)與極端斯坦主宰著人類長期的認知水平。在現實中,人類把這個多元的繽紛世界同樣割裂為「白斯坦」與「黑斯坦」,卻往往忽視了還有一個真實的「灰斯坦」的存在。人類的認知把「灰斯坦」隱藏起來了,我們犯了「過濾性選擇錯誤」,選擇了兩個極端,而忽視了灰色世界的存在。
在組織管理的世界裡,真正的底色同樣也是灰色的。管理的本質是基於人性,當你去除人性的表象,去注視人性的本真時,它所呈現出的必定是灰色。
在管理的世界裡,管理者遇到最多和最困難的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而是大量的混沌與迷茫中的「多難決策」,以及由「黑天鵝事件」「蝴蝶效應」「灰犀牛」引發的不確定性。依賴我們所習慣的兩者相比取其輕原則,或者進行高中低或上中下的選擇,是無法應對複雜系統中的經營與管理問題的。
基於灰度理論的灰度管理哲學無疑為經營管理者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可實踐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更重要的是,灰度觀為我們觀察、洞悉和把握這個灰度的管理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
不確定性下的灰度,既是世界的本質,也是商業運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灰度是財富創造的價值體系,灰度也是強大的生產力。
任正非提出的灰度管理哲學與灰度管理理論或許就是基於以上客觀現實。
任正非的灰度觀:灰色是人的本色,事的本質, 物的本源
外界看任正非,如霧裡看花,盲人摸象,他們給任正非貼上了各種矛盾的人格標籤:狼性,獨裁,霸道,鐵漢,人性大師,智者,堂吉訶德,成吉思汗,等等。儘管任正非自己也多次強調「我的性格是善於妥協、善於投降,不是善於鬥爭」,但是外界對他的印象並非如此,真實的任正非被這些認知偏差標籤化、格式化了。
任正非崇尚灰度,但其自身具有率真、直爽、簡單、真實、誠實等鮮明的非灰度性格。除外,以我20 餘年的近距離觀察,其身上容納了各種複雜甚至矛盾的要素:既脾氣暴躁,又靜水潛流;既鐵骨錚錚,又柔情似水;既疾惡如仇,又寬容妥協;既有霹靂手段,又有菩薩心腸;既悲天憫人,又收放自如;既恪守中庸之道, 又明辨是非善惡……總之,任正非是一個稜角分明的人,又是一個難以描述的人,一個真真實實的人。
筆者認為:「任正非的管理哲學裡,有毛式的國家主義情懷、鄧式的改革開放思想的烙印,還有屬於任正非自己的強烈的自我暗示和激勵。」或許這就是任正非灰度思想與性格的來源。
任正非堅守的是灰度價值觀,而其灰度價值觀造就了灰度管理理論。
在任正非的眼裡,世界上的萬人萬事萬物都不是黑與白的模塊化拼接,而是黑與白融合構成的灰,灰是人的本色,是事的本質, 是物的本源。
率性,是人的本性,或者說符合人性,喜怒哀樂是人自身的情緒表達。但作為管理者的人,其情緒控制開關不能只有 0 和 1 兩個擋位,必須有線性的或非線性的灰度空間,必須抑制人性、抑制個性,即必須有灰度,「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悲歡不溢於面,生死不從於天」。
任正非的特別之處在於,他沒有基於自己的性格特點來管理華為,而是基於灰度理論,把作為個體的個人性格與作為企業領袖的任職資格完美地結合到一起,把自己性格上的缺點與性格的優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二者相得益彰,形成一套系統的經營管理哲學,灰度管理理論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在任正非管理華為的實踐中,其基本色調就是灰色,灰度既是其世界觀、思維方式,也是其經營管理的基本假設、理念與哲學。企業家自身的特質必然會影響乃至決定企業的底蘊與特質,秉持灰度哲學的任正非,決定了華為也是灰色的。也是因為此,華為不太吝惜羽毛,不怕被外界抹黑,無論是濃彩潑墨,還是寫意描白,均改變不了華為的灰,只是改變了灰的程度而已。猶如華為總部天鵝湖中的那些黑天鵝,其羽毛顏色隨季節有變化,但主色調沒有變。
同樣,在任正非的頭腦裡,始終有黑與白兩種對立的思維,這種思維模式就是灰度思維模式,這也是任正非敬畏與遵守的常識。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體系:灰度與非黑即白並存,10大領域劃定灰度範圍
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也是任正非認知與洞察管理世界的坐標,依據灰度的世界觀和思維模式,任正非發展了一套系統的管理哲學、管理體系和管理方法論,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以華為為平臺,任正非將其付諸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指導華為的成長與發展,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實踐」。而華為的經營發展實踐,也驗證、豐富與完善了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
需要說明的是,灰度管理理論並不是任正非近幾年提出來的, 翻看20年前的《華為基本法》,其中的很多理念都蘊含著灰度管理的思想。
任正非的灰度理論主要體現在10個方面:
以灰度看待人性;以灰度看待人才;以培養與選拔幹部;以灰度看待未來;以灰度看待企業的治理;以灰度看待企業中的關係;以灰度看企業成長;以灰度把握經營管理節奏;以灰度看企業的戰略制定與實施;以灰度洞察商業環境。
有人提出,任正非管理思想的主基調不是灰度管理哲學,而恰恰相反,更多的是極端、黑白分明,其實這只是表象。
如果以黑為縱軸,以白為橫軸,可形成四個象限:深黑深白、淺黑淺白、深黑淺白和淺黑深白。任正非的灰度管理處於這四個象限所涵蓋的廣闊空間,在此空間中,任正非的灰度管理是三維的。
第一,任正非的灰度管理並不適用於企業經營管理的所有領域,而主要體現在上述十大領域。
第二,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包含了黑、灰、白的三維體系,堅守灰度並不否定黑與白的存在。在現實中,該三維體系表現為堅守的、灰度管理的與堅決反對的三方面。
在拒絕機會主義、自我批判、壓強原則、「七大反對」、堅持研發與人力資源的高投入、高績效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堅守等方面,任正非始終旗幟鮮明,絕不和稀泥,絕不搗糊。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灰度管理理論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不能有灰度;「厚積薄發,壓強原則」不能有灰度;「自我批判,保持熵減」也不能有灰度;「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也不能有灰度;「讓組織充滿活力」也不能有灰度。對人講灰度,對事講績效、講流程。也就是說,企業核心價值觀、機制與運作、業務與流程、工作與效率等企業本源層面的問題不適合灰度管理,對基層員工也不適合強調灰度思維。
更為確切地講,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討論的不僅僅是灰度區域或灰度問題,還包含黑與白兩個極端,因為灰度的邊界是由黑與白來界定的,黑與白的「兩點」與灰度「一線」是聯繫在一起的,思考與解決灰度問題就無法迴避其兩端的黑與白。
第三,任正非的灰度管理,並不意味著絕不向黑白妥協,或排斥黑或白,而恰恰相反,其灰度管理也包含了對黑與白的包容、妥協與開放,把黑、灰與白都視為積極的正能量。任正非要求高級幹部都必須有灰度,但在一次講話中他提出:「就讓『餘瘋子』[指公司消費者 BG(業務集團)CEO 餘承東,其人的狼性超出華為平均水平]搞黑與白去,我們多點灰度,不正好和他對衝一下?」
第四,從某一時期看,從宏觀層面看,如果在任正非的思想演變過程中加入時間軸、空間軸、結構軸,灰度就會凸顯,極端只是表象,灰度才是其核心與本質。
不要誤讀灰度管理
長期以來,灰度並沒有成為國人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我們甚至對灰度做出了諸多的誤讀。
第一,灰度不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是指對立兩端之間的調和與折中。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是要人們奉行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灰度是世界觀,中庸是處事之道。道不是觀,觀也不能替代道。任正非在《從「哲學」到實踐》一文中講道:「中國長期受中庸之道的影響,這雖然在要求穩定上有很大貢獻,但也壓抑了許多英雄人物的成長,使他們的個性不能充分發揮,形不成對社會的牽引和貢獻,或者沒有共性的個性對社會形成破壞……」中庸之道也可能蛻化為自私自利的保命哲學,養育出一批當兩面派的偽君子。
但在現實中,國人往往是走極端的,依據個人好惡,凡事要辨個黑白,問個是非,認為非黑即白,這是大多數人的慣性思維。很多人把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哲學與中庸之道畫等號,其實是一種誤讀。
第二,灰度不是無原則地妥協或折中,更不是和稀泥,追求無底線的一團和氣。保持灰度確實需要妥協、寬容與開放,向白妥協,是灰度,向黑妥協,是灰度;寬容白,是灰度,寬容黑,也是灰度。因此,妥協與寬容是走向灰度的必由之路,是形成灰度的工具,而不是灰度的本質。
第三,灰度不是虛無,也不是消極的待人處世態度。相反, 灰度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以灰度認識與洞察世界,旨在改變世界。
第四,灰度不是軟弱、逃避或退縮,而恰恰是有力量的表現。如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華為一方面堅持「讓激勵更刺激」「以物質文明促進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也敢於採取多種形式的懲罰。激勵與約束是華為文化、機制與管理的雙翼,兩者均衡才會有力量。
第五,灰度追求的不是平衡與穩定。灰度不是一勞永逸的短暫狀態,因為灰度中的「兩物齊平」僅僅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 「從心所欲不逾矩」才是灰度的狀態。
第六,灰度不是悲觀主義。灰度包括求真務實、理想主義、英雄主義、實用主義、樂觀主義、完美主義和浪漫主義,是一種兼容並蓄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七,灰度不是文化,也不是主義。有人把灰度體系上升為「灰度文化」或「灰度主義」,這是泛文化化的概括。灰度從本質上看,應該屬於世界觀、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的範疇。
第八,灰度並不玄妙。相反,灰度客觀存在,簡單、樸實而真實,是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九,灰度不是混亂或混沌,它是有秩序和規則的,同時也是可衡量、可信賴、可預測和可管理的。
第十,灰度的度是很難把握的,需要管理者的智慧與能力。把握灰度不是手藝,也不是科學,而是一門藝術,這就是領導藝術。
華為成立30餘年來,公司的標識變換了兩次(分別在 2005 年和2018年),由單一色彩的「紅太陽」變到「紅菊花」,變得越來越柔和、包容、色彩多樣,而且在廣告中大量使用黑白色的標識,這是否是任正非灰度管理理論的一種體現?
本文整理自《華為沒有秘密3》(吳春波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連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作品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