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語言是如何演化的?動物的叫聲能算語言嗎?

2020-12-06 FUN知識點

科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統計,發現平均每人每天用於說話的時間大約為1小時,按照漢字來計算,正常語速為每分鐘80到160個字,意味著你我每天會說4800到9600個字不等。這些字組成句子,句子匯成語言,語言用於溝通,也讓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

人類語言究竟是如何而來?動物界是否存在語言呢?為了解決這兩個很「大」的問題,人類學家、靈長類學家、動物學家從「小」入手做過不少研究,比如對比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舌骨和「語言基因」,教黑猩猩「說話」,分析鸚鵡學舌等等,雖然很難明確地給出答案,但是卻有了一些共識:人類早期的語言源自很多動物都具備的呼叫聲和肢體語隨著喉、腦的演化,語言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逐漸完善。動物也能夠交流,但所使用的不是我們所說的「人話」,也不是人類所定義的語言。

語言出現的生理基礎

人類嬰兒在還沒有學會站立前,只能「咿咿呀呀」的出聲,直到學會站立以後,開始逐漸講出單音節的詞,隨著學會了走路,語言能力也跟著突飛猛進,這個開口說話的過程,恰好說明直立在語言形成中發揮的作用。直立給人類帶來的是從頭到腳的改變,與語言相關的是喉部位置和顱骨形態的變化。

喉部是發聲的必要器官。發出聲音並不難,氣體在進出喉部時帶動聲帶振動就能夠出聲,聲帶和肌肉振動的頻率決定了音調的高低,包括早期人類在內的許多動物,都可以發聲並對聲音加以利用,但是除了直立的人類以外,其他動物的口腔和喉嚨基本上都是一條直線,所以氣流遇到的阻礙少,它們所發出的聲音也就相對單一,比如較常採用「指行」的大猩猩能發出大約20種聲音,而能夠短暫直立行走的黑猩猩就稍多一些,能發出40到50種不同的聲音。

對比黑猩猩和人類口腔及咽喉的結構,科學家還發現了促使人類發聲的其它原因。由於直立,人類喉頭和聲帶的位置更靠下,距離會厭和舌骨較遠,講話的時候,會厭會向上,保持氣流的暢通,因此人類發出的聲音更為清晰;黑猩猩喉頭和聲帶距離會厭很近,會厭會阻礙氣流,所以它們大多是通過鼻腔將氣流呼出,口腔發出的聲音少而且含混。直立讓人類的頭部、喉部、咽部具備了獨特的解剖學結構,可以說是人類發聲的必要條件,但是要形成語言,還需要大腦的參與。

大腦是語言產生的關鍵。直立使人類枕骨大孔的位置從顱骨後側逐漸演變到了顱骨正下方,頸內動脈和氧氣通過枕骨大孔向腦部提供能量,腦容量變大的同時,腦部的功能分區也變得明確。古人類顱骨化石雖然無法直接告訴我們古人是否產生了語言,但是其上的溝回痕跡能說明腦部的發育情況。生活在大約200萬年前的能人大腦,額葉、顳葉的新皮層已經有所擴大,尤其是負責語言的「布羅卡斯區」和「韋尼克區」,腦溝回的印痕明顯。

「布羅卡斯區(Brocas area)」和「韋尼克區(Wernicke's area)」是人類所特有的,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黑猩猩也沒有演化出這些區域,它們是語言中樞所在,「布羅卡斯區」在左腦額葉,該處受損,即使智力不會受到影響,還能夠正常發聲,但卻無法進行語言表達;「韋尼克區」在左腦顳葉,一旦受損,語言能力尚存,但是卻無法理解他人的語言,變得「答非所問」,也就失去了溝通能力。因此,這些特定區域大腦皮層的存在和發育,是人類語言與動物發聲的本質區別。

從呼叫聲和肢體語到語言

喉部和大腦是人類「說話」的基礎條件,但從說話到語言,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這個過程得從靈長類動物身上找答案。

靈長類的呼叫聲和肢體語。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動物在遇到危險時的呼叫,這種聲音伴隨著肢體動作,能起到警惕、防禦和警告的效果,一方面告訴群體內的成員有危險靠近,另一方面警告捕食者已經暴露了。靈長類動物學家通過對肯亞長尾黑顎猴的觀察發現,在長尾黑顎猴的群體內有一套完整的「呼叫警報」,不同的叫聲能夠分別代表靠近群體的美洲豹、老鷹、蛇、狒狒以及人類等等,結合發出呼叫後,群體成員的行動可知,當遇到美洲豹時,叫聲所對應的信號為「上樹」;當遇到老鷹時,叫聲意為「躲避」;當遇到蛇時,叫聲是在號召所有成員一起「砸蛇」。這套呼叫聲非常有效,而且能夠代代相傳。

不只是長尾黑顎猴,日本獼猴、恆河猴、黑猩猩、猩猩群體內,都有這樣的呼叫系統。但是這些呼叫聲無法被稱作語言因為語言不是單純用來描述「此時此刻」,還需要表述「過去未來」;不僅要表達「具體事物」,還要蘊含「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以及分享複雜思想。人類學家尼古拉斯·尼卡斯楚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用來解釋人類的祖先如何把呼叫聲變成了語言。他認為,當早期人類在開闊的草原直立行走時,他們的視野範圍更寬更遠,能夠更早地發現危險所在,也就有更多的時間對接下來的行動進行安排,在解決愈發複雜的情況時,呼叫聲需要不斷細化,以表達更加繁雜的想法,因此,人類需要將面臨的危險用單個呼叫、詞語、手勢,或者若干個呼叫、詞語、手勢進行替代,進而刺激了語言的產生。

實際上,尼卡斯楚的觀點是以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理論為基礎的,索緒爾提出「語言是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這也是最被廣泛認可的語言定義。符號是抽象的,能代表事物,它由形式和內容構成,對語言來說,語音就是它的形式,語義就是它的內容。語言既能交流和傳遞知識,也能進行思維和記憶。猴子能用呼叫聲傳遞信息,但是無法按照一定的規則組合語素,進而表達更豐富的含義。

舉例來說,前文提到的長尾黑顎猴遇到美洲豹會發出意為「上樹」的叫聲,而擁有語言的人類則能夠進一步說明對手是體型多大的美洲豹、從哪個方向來、應該怎麼辦等等,並通過語言將應對美洲豹的策略傳給後代,還能將與美洲豹搏鬥的故事講給後代,成為經驗和記憶。所以,從呼叫聲和肢體語到語言,能否幫助人類交流、傳遞、積累知識,是人類語言所獨有的功能。

鸚鵡學舌與人類語言

可能許多人在看到「語言是人類所獨有的」這句話時,會想到鸚鵡,它們的語言能力似乎比靈長類動物表現得更出色。科學家教黑猩猩說話都以失敗告終,黑猩猩華秀(Washoe)、維吉(Viki)、喬姆斯基(Chimpsky)、倭黑猩猩坎茲(Kanzi)、大猩猩科科(Koko),雖然都或多或少掌握了手語,可最為出色的華秀也只掌握了200多種手勢的對應關係,而且無法將多個手勢按語法規則進行組合,可以說離掌握語言還很遠,基因研究發現,一種名為Forkhead boxp2的基因突變也抑制了靈長類語言發展。相比之下,鸚鵡能夠學人說話,即使沒經過特殊訓練,「聽得多了」好像也能具備這種能力。

其實除了鸚鵡,八哥、鷯哥都是「能說會道的」鳥類,堪稱標準的「見人說人話,見鳥說鳥話」。這是因為它們的胸腔有一個特殊的結構叫做鳴管,功能類似於人類的喉部和聲帶,讓發聲成為可能。而且從某個方面來說,鸚鵡也在「直立行走」,因此它們的口、鳴管的角度也與人類相似,呈略大於直角的鈍角,再加上靈活的舌頭,便於控制氣流,從而發出豐富多變的音調。另外,對鸚鵡大腦及基因的研究發現,鸚鵡不僅有與人類相似的「語言區」,在它們的基因中也有與人類相同的語言基因。

然而即便如此,大多數研究認為鸚鵡的「語言」是模仿而非表達,前文提到了語音是語言的形式,語義是語言的內容,語音、語義對語言來說缺一不可。鸚鵡雖然具備了語音,但是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它們理解和認知了語義。

如果說需要是發明之母,那語言就是人類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發明之一,人類祖先「生而有需,為需發聲,言意相合」,藉助語言,知識、思維、記憶、文化得以累積和傳遞,也讓如今的我們能夠言之有物的交流,永不停歇的思索,津津有味地談論過去、現在和未來。

相關焦點

  • 企鵝叫聲有何特點?研究:其語言模式與人類相似
    中新網2月6日電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在大多數人類語言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往往很短,比如「的」、「和」、「一個」。有研究發現,企鵝也是如此。資料圖:企鵝。中新社記者 王曦 攝義大利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非洲企鵝和人類一樣使用相同的語言模式——這是首次在靈長類動物以外的動物身上發現。研究小組記錄了590種被稱為「狂喜歌聲」的繁殖時期企鵝叫聲。在交配季節,義大利動物園裡3個不同棲息地的28隻成年非洲企鵝會發出這種聲音。
  • 貓咪沒有語言的,只會對人類喵喵喵
    平時我們經常聽到貓咪喵喵的叫,我們這時候都以為這是貓咪的一種語言,甚至以為他也用這種語言與自己的同類進行溝通。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目前為止,根據動物行為學家的研究,貓咪沒有自己的語言,貓咪喵喵叫是他本身的一種本能行為反應,也就是說當貓咪生理上有反應或者有需求的時候,通常會發出喵喵的叫聲,而這種叫聲,實際上本身並不包含任何的意義。
  • 不同語言中的動物叫聲竟有如此大的區別?
    世界上的動物叫聲都是一樣的,但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聽起來卻是不同的。不信的話,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英語、日語和漢語中的常見動物叫聲的說法吧,你可能會懷疑它們是不是一種動物哦!而且日本人十分喜歡貓咪,對它的叫聲觀察得也很細緻,除了平時的叫聲之外,還有貓咪從喉嚨裡發出的聲音「ゴロゴロ」(gorogoro) ,以及表示威嚇的時候發出「フー」(fu-)的聲音。
  • 人類的語言是如何誕生的?
    作者丨丹尼爾·L·埃弗裡特摘編丨徐悅東人類的語言是如何出現的?在語言起源的過程中,語法是最先出現的,還是最後才形成的?這些問題都是語言學研究的大問題。相對於喬姆斯基對語法和語言形式的關注,埃弗裡特更強調人類的文化是如何促進語言發展的。不同於在學院中皓首窮經的語言學家,埃弗裡特對美洲原始部落進行了近40年的實地考察,並發現語言不是我們這個物種的固有屬性。語言是100多萬年前直立人的發明,文化的發展促使他們需要這樣的工具進行交流。
  •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是如何演化成為今天的樣子的
    這本歷史書,不光題目很另類,內容更奇葩,它關注的歷史與傳統意義上的歷史完全不一樣,它把人類當作一種靈長類動物來研究,把我們作為人類身份標誌的什麼皇冠、道袍、鎧甲,甚至內褲,都扒得一絲不掛,詳細地討論起人體的演化歷史及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來了。
  • 動物明明擁有智慧,為什麼只有人類演化出了文明?
    如果我要問大家,人類究竟是如何從古猿一步步進入文明社會的,恐怕沒有一個人能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如果我們追索最古老的傳說和那些最早期的文化現象,包括我們現在的語言中保留的一些痕跡來看,或許能發現其中的蛛絲馬跡。這其中有兩個能力最終成就了我們今天的人類,其一是聯想;其二是抽象思維。聯想能力有什麼用呢?
  • 語言的誕生③:謎團之一的「 語言鴻溝」仍未得到合理解釋
    象徵符號(將基本可以說是任意的形式與具體含義相關聯,例如使用「 狗」這個詞的聲音來指代犬類)是將人類推上語言之路的發明。因此,我們不僅要了解象徵符號是如何出現的,還要了解它們如何被整個人類族群採納,以及它們是如何被使用的。有個觀點可以說是關於人類各個時代語言起源的最有影響力的解釋,但我不認同。該觀點認為,語言是因為大約 5 萬年前到 10 萬年前的單個基因突變而產生的。
  • 其實它是動物界語言大師,會100多種叫聲和方言
    其實它們是動物界裡屈指可數的語言大師,近些年來有生物學家對其進行研究,發現土撥鼠的交流能力及語言複雜程度可能僅次於人類。土撥鼠是一種群居性動物,它們在一起的時候,都是一個親戚族群在一起生活。近期許多生物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土撥鼠的語言系統非常繁雜,語言能力要遠強於海豚,猩猩和鸚鵡。
  • 如何讓機器人聽懂人類的語言,理解人類的語言表達|極客雲算
    看過科幻電影的人就知道,在幾乎所有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慧,都是具備能聽懂人類語言能力,不僅如此,它們還可以使用人類語言和你流利的交流,還會講笑話,甚至使用雙關語。可想而知,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讓機器聽懂人類語言、讓機器理解我們說的話,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是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語音轉換文字功能,準確率也只在95%左右徘徊,如碰到方言、生僻詞、專有名詞或者同音詞時,準確率更會迅速下降。讓機器人聽懂人類的語言,理解人類的語言表達真的那麼難嗎?
  • 演化,還是滅絕?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簡史|文化客廳NO.31
    在人類的歷史上,作為所謂的「高級動物」與野生動物之間關係很是複雜,人類先是脫穎而出號稱是大自然的主人,而後馴化動物、與之共生,甚至最近的病毒通過野生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的反噬。在人類文明史中野生動物是否做出了貢獻?我們應該與野生動物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和距離?
  • 七萬年前的基因突變,讓人類祖先橫掃各類人種,人類崛起基於語言
    現今世界上唯一的人種就是智人,多數人認為智人是從直立人進化而來的,但《人類簡史》給出了另一種解讀。作者赫拉利認為,250萬年前,人類最早開始在東非演化,我們最早的祖先是古猿。從兩百萬年前到一萬年前,世界上有不同人種同時存在。
  • 中外專家破譯「大熊貓語言」 有望誕生翻譯器
    出生時只會「吱吱」、「哇哇」和「咕咕」地叫,長大後會「汪汪」、「咩咩」……這是什麼動物呢?是大熊貓。可別看到大熊貓那張漫無表情的臉,就以為它們不會「說話」。關鍵是你能不能聽懂?他們通過錄音和頻譜分析,對覓食、喜悅、呼朋喚友、發情等各種情景的「大熊貓語言」進行研究後發現,大熊貓至少有13種不同的聲音。破譯「大熊貓語言」,將有助於人們「聽懂」大熊貓的「話」。熊貓寶寶幾種典型叫聲的意義尖叫———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聲音較低,一是聲音很高。當幼仔露出母體外感到寒冷時發出,通常,這種叫聲是要求大熊貓媽媽調整體位。
  • 狗子長期與人類生活,也能夠按主人語言去執行,它真的能聽懂人話
    我們承認,狗子確實是很聰明的動物,與其它動物相比,其智力也比較高,尤其它與人一起生活,對人類的語言或動作會有一定的領悟,與人類生活越久的狗,其社會化程度就越高,對於主人的意圖就能更好地理解。只要是與主人相處時間很久的狗,應該能夠聽懂主人說一大段話的意思,但這些話語的內容也僅限在狗的認知範圍內,主人給它說拖鞋在哪,繩子在哪,出門逛街買肉吃等等以這類語言,以及組合性的語言,比如把拖鞋拿過來再把這個給誰(家裡人)叼過去等,狗都能較好地執行。
  • 研究發現:一些動物會通過叫聲來偽裝自己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大型哺乳動物都和老虎一樣,發出的聲音低沉有力,相反的,很多大型哺乳動物的叫聲反而會好像鳥類一般,叫聲的頻率最高可以達到上萬赫茲,大象、鯨魚等都是如此。動物是如何改變聲音的?對於這些動物中的「異類」,它們是如何做到讓聲音和自己的體型不相符的?因為在此前的科學研究中,科學家們認為動物的聲音應該是和它們的體型相符的。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動物的體型越大,那麼它們體內的發聲器官,也就應該更大,所以,它們發出的聲音頻率就會變得很低。
  • TED演講科普,人類語言有共同點嗎
    他指出,有些語法規則 適用於所有語言,而且那些規則是與生俱來的—— 人類大腦天生就會根據這些規則處理語言。他把這種功能稱為「普遍語法」, 這一概念隨即引發了一系列相關探索,並在未來幾十年裡塑造了 語言學領域和新興的認知科學領域。
  • 人類以外的其他動物有時間這個概念嗎?
    先說結論:動物只有本能的生物鐘概念,沒有具有計量的時間概念。計量是人類特有的工具,具有計量的時間概念就是能夠把握精確的時間刻度,當然也是人類特有的能力了。這取決於意識是人的大腦的特有功能。這個世界只有人類有意識,其他動物沒有意識,沒有意識的動物當然就沒有具有計量的時間概念。
  • 貓咪也會通過叫聲來表達各種情緒?這些聲音你都熟悉嗎?
    大家都知道,除了人類用特有語言之外,其它動物也都有自己特殊的語言,比如狼、海豚、狗、猴子等等,它們都用自己的語言與同類相互交流著,那麼其實貓咪也是一樣的,雖然有的貓咪可能不喜歡叫,但是它們相互之間也有自己的語言。
  • 華為宣布成功研製「動物語言翻譯項圈」
    自從人類馴服動物以來,和動物對話成為了人類永恆的夢想,但是人獸之間的對話只存在於童話故事中。而今天,華為要將童話故事變為現實。今天(1日),華為宣布研製出了「動物語言翻譯項圈」,只需要將項圈放置在動物脖子上,就能實時翻譯動物說的話,結果顯示在手機APP上,還能通過人聲表達出來。
  • 你知道貓的所有這些行為(肢體語言)嗎?
    隨著越來越多沉迷於喵星人的顏值和可愛的許多人開始養貓,因此如何觀察貓的情緒和與貓交流成為一門必修課,雖然貓不會說話,但貓的一些行為通常會表達貓的情緒,以下是貓的行為語言清單。五、貓的屁股在你身上這並不是說貓不喜歡你留下的表現,而是他非常依賴你,信任你,這是因為當貓很小的時候,貓媽媽會舔小貓的屁股,貓會把貓的屁股當作一種表達信任和依賴的方式,你應該知道,貓非常關心臀部,永遠不會接觸其他動物。
  • 和寵記:了解狗狗不同叫聲反應的不同情緒
    大自然是神奇的,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有它們獨特的聲音,鳥叫,蟲鳴,狼嚎,獅吼,它們通過獨有的聲音進行交流。人類在千百年的進化中,逐漸形成更高級複雜的語言。而狗狗們的吠叫也是大自然賦予的能力,是狗狗們之間,與人類及其他生物交流的語言。